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從女知青到總理夫人她的人生堪稱傳奇》

一片綠葉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按語:人生在世,怎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拼搏奮斗,努力成為一個笑傲天穹的精靈,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傳奇人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1, 100, 250);">下面文字資料和圖片都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4年8月1日,程虹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難忘那片熱土》,回憶下鄉(xiāng)勞動往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難忘那片熱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汝河是我們插隊時的落腳地——板廠村邊的一條河。一想到它,我們就會聯(lián)想起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和那段青春年華。二十年后的今天,當我們重又站到它的旁邊的時候,我們這些已經(jīng)做了母親的人,仿佛回到了少女時代,我們歡笑著,迫不急待地把手足浸在河水中,汝河變得漂亮了,原先光禿禿的石光灘,現(xiàn)在長滿了青草野花,河對岸綠樹叢叢,在河中留下美麗的倒影。水在流,風在吹,牛羊在動,沒有人的喧嘩,一幅恬靜的自然風景畫,生動迷人。我曾游過祖國的許多名山大川,但都不能使我產(chǎn)生在汝河邊所涌出的這份情思,這份激動。這汝河灘上曾有我的汗水和淚水,有我的奮斗與追求,也有我的困惑和迷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尚河岸向西行,便到了汝河大壩。手摸鐵絲籠裝著石頭壘起的壩端,往事又浮上心頭。當年汝河不安分的時候,發(fā)起洪水來簡直像頭猛獸。這道壩是由鄉(xiāng)親們和知青手推肩扛建起來的。曾記得那些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我們奮戰(zhàn)在大壩上,用肩膀扛著裝著沙石的稻草包加固大壩,泥濘中,有人摔倒了,爬了起來,又有人摔倒了,又爬了起來。那種勞動的熱情或許會讓今天十七八的少男少女們感到可笑。但是那畢竟也是一份真誠,誰又能說真誠的東西不是珍貴的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告別了大壩,往東行就是板廠,當年的村舍幾乎找不到了,幾個閑著的老人竟然認出了我們,十分驚喜。他們引著我們來到了知青當年的住房,房子已經(jīng)老了許多,原來整整齊齊的一排住房已被分隔成了幾段,每段前面還都搭了個小廚房,把我們記憶中的住所搞得面目全非。記得當年我們住進這排房子的第一天,就下河去洗衣服了。回來時,天色已晚,在家的人已把燈打開了。柔和的燈光從窗口溢出,遠遠望去,心中竟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激動:這就是我們的新家,我們新生活的開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的心目中,不僅永遠珍藏著這個溫馨的小村莊,珍藏著那一段難忘的生活,也永遠珍藏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善良的人們。記得負責我們知青的隊長,大名叫王照合,但是很少有人用他的大名,大家都叫他王石頭,或石頭隊長。石頭隊長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基層領(lǐng)導,在知青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粗識幾個字,喜歡看報,挺關(guān)心國家乃至世界上的大事。在農(nóng)閑時,他保證每周日為知青的學習日。有時他來跟我們一起聊聊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時則帶我們到大壩下的柳樹林去學習討論。記得剛到板廠時,他還特意帶我們?nèi)ト旰幼艘淮螖[渡船,著實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浪漫”了一回。當然,如果我們在干活中出了差錯或沒完成定額,隊長也絕不心慈手軟。碰上這么一個開明的隊長,知青們都感到十分幸運。幾乎每個知青都認為石頭隊長是一個值得尊敬和感激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次見到他,我們?nèi)匀涣晳T地稱他“石頭隊長”。石頭隊長還是原來黑黑瘦瘦的模樣,只是增添了幾分蒼老。見到我們,他十分驚喜,又看到我們遠道給他帶來的煙酒,竟木訥地不知說什么好。從他的表情里,我們感到了他的激動。我們來到了他那簡陋的農(nóng)舍,里面有個小黑白電視,它既當電視,又用于照明,屋里破破爛爛,連凳子都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我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留我們吃飯,從鄉(xiāng)供銷社買來了肉,又到地里掰了玉米棒子,刨了紅薯,還烙了白面餅,我們卻食而無味。從老隊長家里出來,下午那股浪漫勁兒蕩然無存。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我們被農(nóng)村的貧窮現(xiàn)狀所觸動,心情沉甸甸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夜幕已經(jīng)降臨,眼望周圍朦朦朧朧的原野,那一塊塊熟悉的玉米地,那條一直通到板廠的溝,腳下這條曾走過多少回、至今還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留戀。在那里我們曾灑下血汗和淚水,在那里有我們永志難忘的鄉(xiāng)親。我們雖經(jīng)磨難卻依然恪守純真,我們從本該遭受遣責的歲月中捕捉到了美好的記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難忘的那一片熱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轉(zhuǎn)載自1994年8月1日《光明日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克強和夫人程虹相知相交,已走過30多年,兩人育有一個女兒。</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2年,兩人分別從北京大學和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畢業(yè)。李克強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留在北大任團委書記。程虹在進修時,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李克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時,兩人志同道合。1983年,28歲的李克強給自己立下三句話:“從無字句處讀書,同有肝膽人共事,向潛在目標挺進。”據(jù)媒體報道,李克強在北大工作期間,還堅持上日語課和用英語講授的法學課。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強者,不僅要有獻身于社會和民族的精神,更要思想容量大?!倍藭r的程虹也認為,讀書人應該兼濟天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一次學術(shù)講座中,程虹引用了《論語》中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來闡述自己對學術(shù)和生活的態(tài)度。她說,“為己”就是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堅守學者的操守,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慢慢潛行;“為人”則是在前者的基礎(chǔ)之上,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做一個有擔當?shù)娜恕?l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生活上,兩人都保有一種樸素的本色。兩人的朋友回憶,程、李都是對生活要求簡單的人,早年他們在團中央機關(guān)宿舍里安家時,家中幾乎沒什么家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1998年李克強離京到河南任職,到2007年李克強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回京履新,李克強和程虹夫妻分居近10年。在這10年中,程虹一邊撫育女兒,孝敬老人,一邊兩地奔波看望丈夫,在經(jīng)營家庭的同時潛心學術(shù)研究,被網(wǎng)友評價“既是賢妻,也是良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3年,李克強出任總理后,律己甚嚴。作為李克強的夫人,程虹也刻意保持低調(diào),遠離社交應酬,盡量避免被扯進各種說情和請托當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無論在言行舉止還是在人生追求上,這對夫妻都將理解與信任融入深深的默契之中?!昂湍阋煌^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015年5月5日,李克強在非盟會議中心發(fā)表演講時,提到了美籍阿拉伯作家紀伯倫的這句詩。當時,他的妻子程虹正坐在臺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程虹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個干部家庭。她的父親程金瑞曾任鄭州鋁廠(原為503廠)的廠長,后來擔任過共青團河南省委副書記、國務(wù)院扶貧開發(fā)辦公室顧問等職,母親劉益清則是新華社河南分社的記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這個家庭長大的程虹“又紅又?!?。當時,“程紅”才是這位姑娘在鄭州七中花名冊上的名字,她后來的名字“虹”則是豐富多彩的七色——這是后話了。青春時期,她的生活基調(diào)就是紅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隨后全國掀起“上山下鄉(xiāng)”熱潮,近2000萬名知青被卷入了這場歷史洪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也是其中之一。1974年,程虹剛剛17歲,擔任班上的團支書。根據(jù)當時的政策,多子女家庭可以留一個孩子不下鄉(xiāng)。但程虹仍然申請下鄉(xiāng)?!耙恍┖眯娜说膭窀婢拖蛭绎w來。他們說:你不要一時心熱,下去后一吃苦頭就后悔了。你在家里最小,父母不在一塊兒工作,母親又有病,一家四口分了四下子,以后怎么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后來回憶,不少人覺得她傻,認為她完全可以不下鄉(xiāng),作為干部子女,將來不管怎樣也能找個好工作。但她認識到,“下與不下,雖一字之差,但對我來說卻是前進與倒退的斗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一條河伴隨著你成長時,或許它的水聲會陪伴你一生?!?009年4月,程虹在《文景》雜志“重讀自然”專欄中介紹美國作家安?茲溫格的作品《奔騰的河流》時,引用了茲溫格的這句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程虹(二排左四)提前從高中畢業(yè),來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成為一名下鄉(xiāng)青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對程虹而言,那條伴隨她成長的河流,名叫汝河。41年前,17歲的程虹初次走入荒野,河南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是她步入社會的開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汝河靜靜地流淌著,但在40年前,汝河幾乎每年都會發(fā)洪水,大水一來,下游的一些村莊就成了一片汪洋;洪水過后,大片田地里堆滿了累累的鵝卵石。為了改變糟糕的自然狀況,公社把知青們組織起來,完全靠人力大戰(zhàn)汝河。橫跨汝河的那道壩就是知青們連夜拉石頭,一塊塊堆砌起來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年的知青王付昌,如今已是滿臉滄桑。每每談起那些城里來的同伴,他總是十分感慨:“當時知青們上山拉石頭,還要在石頭里摻沙子,一車足有千把斤。白天干一天已經(jīng)夠累了,晚上再干可不是玩兒的,但大家照樣接著干。因為路不好,車子拉不好就會翻,知青們經(jīng)常連車帶人掉到溝里。雖然很難很苦,但大家沒什么抱怨?!?l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知青正在拉車送肥料上地。右三為程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懷著這份熱情,程虹提前從高中畢業(yè),在鑼鼓聲中來到了河南平頂山郟縣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落戶吳堂大隊,又稱板廠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卡車上顛簸100多公里后,身戴紅花的程虹與她生命中的這條河流相遇。1994年8月1日,程虹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難忘那片熱土》,滿懷感情地寫道:“我曾游過祖國的許多名山大川,但都不能使我產(chǎn)生在汝河邊所涌出的這份情思,這份激動。這汝河灘上曾有我的汗水和淚水,有我的奮斗與追求,也有我的困惑和迷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知青住的幾個房間離汝河非常近。每當暴雨引發(fā)山洪,都是女知青率先沖出去,在大雨中加固和搶修大壩,每個人都淋得渾身濕透,筋疲力盡。這些經(jīng)歷,程虹在《難忘那片熱土》中有過生動描述:“曾記得那些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我們奮戰(zhàn)在大壩上,用肩膀扛著裝著砂石的稻草包加固大壩,泥濘中,有人摔倒了,爬了起來,又有人摔倒了,又爬了起來?!睘榱吮Ia(chǎn),知青們還要抱著被子往育煙苗田里跑,用被子把煙苗蓋起來,以免暴雨淋壞煙苗。沒有被子蓋,他們就找個窩棚說著笑話,一直到天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時,人們都喜歡用“改天換地”這個詞來激勵自己。程虹也不例外。只要與程虹一塊干過活的人,都知道她個性頑強,干活不惜力,是個典型的“拼命三郎”。知青王光顯介紹:“當時,人稱程虹‘鐵姑娘’,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女漢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往地里送大糞,十幾歲的小姑娘拉車,都跟男同志一樣?!绷硪晃恢鄥菬ㄏ紕t記得,在村里,程虹任青年組組長,全組一共15人,本來生產(chǎn)隊安排男勞力拉石子修路,女青年種蘿卜,但程虹認為拉石子是個鍛煉的好機會,就和幾個女青年拉起了石子,白天跑了幾十公里,晚上回來又拉磚干到半夜,第二天起來渾身沒勁,拉車上坡時老往下滑。但她鼓勵自己“共青團員就是要天天走上坡路,不能滑下來”,最后咬咬牙“終于上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青時代的程虹(右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鄉(xiāng)8個月后,程虹被選為知青積極分子,作為代表在縣里一次大會上發(fā)言。在這份名為《聽毛主席的話,在廣闊天地里鍛煉成長》的發(fā)言材料里,程虹也提到自己“腰酸腿疼地歪在床上時,腦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閃出了一個念頭:‘家’”。但無論怎樣想家,這位意志堅強的姑娘依然堅持“繼續(xù)革命的路”。她帶領(lǐng)18名姑娘,參加了麥田套種玉米奪高產(chǎn)實驗。有知青回憶,程虹完成的生產(chǎn)任務(wù)總是被計10分,這是最高分,一般只有男知青才能達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正在學習毛主席著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能干,程虹的人緣也好。她為人平和,其他知青之間出現(xiàn)了矛盾,都是她出面協(xié)調(diào)。當年的知青霍愛敏曾告訴媒體,她記憶中的程虹,在田間地頭充滿“英雄氣概”,在生活中則善解人意、充滿朝氣。第一次見到程虹,霍愛敏就感到,這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生,只比自己早下鄉(xiāng)一年時間,就那么成熟穩(wěn)健,談吐不俗,對人格外親切,在她面前,讓人感覺沒有任何拘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知青們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有時候大家在進行完一番超負荷的勞動后,變得無精打采、士氣低沉;有時候進行學習交流則七嘴八舌,場面比較混亂。程虹很會調(diào)節(jié)這些氣氛,她的辦法就是講故事。她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每當她繪聲繪色地講上一小段,大家立刻被她吸引過來了。一個故事講完,大家的狀態(tài)也調(diào)整過來了,又充滿了干勁,繼續(xù)勞動或?qū)W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是大家公認的優(yōu)秀知青,開公社大會時,她經(jīng)常上臺發(fā)言,匯報板廠村知青的工作情況。大家也都喜歡她,往往在每次正式發(fā)言之前,讓她表演個節(jié)目,程虹最拿手的就是唱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選段“今日痛飲慶功酒”:“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彪m然只有4句,但每次程虹唱罷,都引來滿堂喝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高考恢復后,掀起了知青返鄉(xiāng)的大潮。當年全國約有570萬人走進了考場,這其中就包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的知青們。第二年初春,全國有近30萬人被錄取,程虹名列其中。1978年2月16日,她接到了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同樣在這一年,李克強以安徽滁州地區(qū)第二名的成績被北大錄取。當年,李克強23歲,程虹21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要離開了,面對長期朝夕相處的知青伙伴,她的內(nèi)心充滿不舍。當年的知青許冰還清晰地記得,臨走時,程虹送給她一條新枕巾,她則給程虹買了一個茶缸和一條洗臉毛巾。東西雖然微薄,彼此心里都明白這代表著千言萬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月20日,程虹離開板廠村這天,生產(chǎn)隊為她召開了歡送會。從不掉眼淚的程虹哭了。“她說,高興的是自己通過努力,在答卷上看到了滿意的成績;難過的是將要離開待自己親如兒女的老鄉(xiāng)和朝夕相處的知青戰(zhàn)友?!眳菬ㄏ蓟貞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5年后的1993年,早已改公社為鄉(xiāng)的廣闊天地鄉(xiāng)為慶?!爸嗌仙较锣l(xiāng)25周年”,專門舉辦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知青聚會,程虹也重新回到了戰(zhàn)斗過的地方。留在當?shù)氐脑S冰到車站迎接老朋友,突然看到程虹,她的淚水一下子奪眶而出,然后拉著程虹的手哭得稀里嘩啦。程虹踏上故地,也激動得掉下眼淚:“許冰,哎呀,你看你們哭個啥?咱們不是又見面了嘛?!?l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許冰先把程虹和其他知青拉到自己家里,然后又帶著她們?nèi)チ巳旰舆?,讓大家看看難忘的汝河大壩。汝河水患早已不再,程虹和上百名知青筑起的大壩上綠草叢生。當年他們平溝造田,而今汝河兩岸沃野千里。他們的汗水和青春拋灑在這里,改變了這片土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汝河回來后,程虹寫下了那篇《難忘那片熱土》:“夜幕已經(jīng)降臨,眼望周圍朦朦朧朧的原野,那一塊塊熟悉的玉米地,那條一直通到板廠的溝,腳下這條曾走過多少回、至今還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留戀。在那里我們曾灑下血汗和淚水,在那里有我們永志難忘的鄉(xiāng)親。我們雖經(jīng)磨難卻依然恪守純真,我們從本該遭受譴責的歲月中捕捉到了美好的記憶?!?l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或許,平頂山郟縣廣闊天地鄉(xiāng)的這段知青經(jīng)歷,汝河以及汝河大壩的一草一木,給了程虹最早的心靈啟迪。這是她唯一一次較長的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奠定了她鐘情鄉(xiāng)野、崇尚自然的人生志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醉心自然文學,從“紅色”到“多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校本部的小西門往里走大約100米,左拐直行500米,是行知樓。在這棟樓的3層,是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外語系的辦公區(qū),程虹在這里工作多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考上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程虹將自己的名字由“紅”改為“虹”。從“紅色”到“多彩”,她也迎來自己作為學者的豐富人生。與李克強結(jié)婚后不久,程虹到北京經(jīng)濟學院(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前身)外語系任教,后又到中國社科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一凡。她主要研究美國文壇新流派自然文學,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次年晉升教授,當時只有44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5月4日,程虹與埃塞俄比亞總理夫人羅曼?塔斯法耶一起在亞的斯亞貝巴寶利國際機場出席歡迎儀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這位經(jīng)歷過上山下鄉(xiāng),人生由汝河走向書齋的“鐵姑娘”氣質(zhì)愈發(fā)沉靜。正如2010年她在《尋歸荒野》增訂版的序言中所說,“去尋求自然的造化,讓心靈歸屬于一種像群山、大地、沙漠那般沉靜而擁有定力的狀態(tài)”。</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素面朝天的程老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為總理夫人,程虹在學校并未表現(xiàn)出太多不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的師生曾透露,程虹此前一直為學生上課,在李克強出任副總理后才改為主要做研究工作。“她就是喜歡做老師。”一位和程虹共事10多年的同事曾透露,“即便李克強在地方擔任要職時,程虹也堅持在學校授課。她喜歡做學問,對學生、對同事也都很親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7年,40歲的程虹獲評學校優(yōu)秀任課老師,還拿到市級榮譽稱號。據(jù)外語系的宣傳欄顯示,由程虹拿下的“北京市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截至2014年5月仍是該系教師獲得的唯一市級教學成果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的外語系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一年后,程虹開始帶碩士生。待人親切的程虹很受學生的歡迎,在全校學生投票評選“我心目中的十佳老師”時,她兩次當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活中,低調(diào)、平實是程虹留給人們的印象。據(jù)媒體報道,多次為程虹譯著擔任責任編輯的李學軍回憶,認識程老師十幾年,從來只見她素面朝天。李學軍說,有一次發(fā)現(xiàn)程虹燙了頭發(fā),剛想夸好看,她就連忙解釋道,因為要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只好打扮一下。此后沒多久,她的頭發(fā)又恢復原樣,仍然是簡單的直發(fā)扎在腦后,“一派學者的簡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都知道程虹老師是總理夫人,但我們感覺很平常。”該校外語系一名研究生曾這樣告訴媒體。在李克強出任總理之后,“系里有個總理夫人”的確讓外語系的師生們興奮了一陣子,但隨后大家仍舊正常地上課下課,程虹也一如往常地做學問,沒什么架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隨著“總理夫人”的身份逐漸被外界得知,約訪程虹的電話、郵件源源不斷地涌向外語系??紤]到程虹本人的態(tài)度,相關(guān)負責人均予以婉拒。在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外語系官網(wǎng)上,也很難看到程虹的單人清晰照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程虹是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的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這只是個學術(shù)職務(wù)。據(jù)同事回憶,此前上級曾有意提拔程虹擔任領(lǐng)導職務(wù),但她不同意,她寧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鐘愛的自然文學研究之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然文學的領(lǐng)路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在郟縣知青積極分子代表會上的發(fā)言中,程虹說自己想象中的農(nóng)村,有驚心動魄的階級斗爭,可是一到公社,眼前呈現(xiàn)的卻是“銀光閃閃的汝河,寬闊的河灘,碧綠的原野,粉紅色的桃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1年后,程虹在美國看到了另一種風景——海洋、高山、荒野。那是1995年,她作為訪問學者來到布朗大學——一所瀕臨大西洋,位于山坡之上的美國常春藤大學。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觸到美國的自然文學課題。這種關(guān)注自然與生態(tài)的文學形式,當時在國內(nèi)鮮為人知。程虹沉浸在發(fā)現(xiàn)新課題的興奮中,聽了大量英美文學、文化藝術(shù)及美國自然文學的課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還參觀了新罕布什爾州的白山等自然景觀。歸國前的一個雪天,她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哈德遜河畫派的展廳中流連忘返。哈德遜河畫派由1801年出生的托馬斯?科爾創(chuàng)立,其表現(xiàn)主題就是自然及其與人的關(guān)系,因此該畫派的作品也成為自然文學的一種藝術(shù)圖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5月4日,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乘專機抵達亞的斯亞貝巴,開始對埃塞俄比亞和非盟總部進行正式訪問,程虹同機抵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回國后,程虹在雜志上主持專欄,翻譯出版自然文學的名著,把這一學派介紹到中國來。她在博士論文《自然與心靈的交融》的基礎(chǔ)上,完成了一部學術(shù)著作《尋歸荒野》,這也成為國內(nèi)較早對美國自然文學的源起、發(fā)展與現(xiàn)狀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著作。在書中,程虹寫道:“在人的一生中,他應當跟尚在記憶之中的大地有一次傾心的交流。他應當把自己交付于一處熟悉的風景……他應當想象自己親手去觸摸四季的變化,傾聽在那里響起的天籟?!?l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2002年起,程虹耗時10年左右,翻譯了4本美國自然文學經(jīng)典著作,分別為《醒來的森林》《遙遠的房屋》《心靈的慰藉》與《低吟的荒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譯是個寂寞的工作,大學教授很難以一人之力翻譯一套叢書,沒想到,程虹堅持下來了?!崩顚W軍說。程虹在翻譯《醒來的森林》時,為考證每種鳥的名字,不辭辛苦地翻閱美國的鳥類百科全書,再對照專業(yè)英漢詞典,一一推敲譯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一次講座中,程虹介紹了“生態(tài)與美國文學文庫”。她如數(shù)家珍,哪些書有幾個版本,每個版本之間有什么區(qū)別,某個段落和某個書名典故是什么,都信手拈來。往往一個封面、一個標題、一幅圖片,她都能引出一個故事。這讓在座的年輕老師驚嘆不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老師請教程虹如何做到對文獻把握自如。程虹的答案是,用傳統(tǒng)的“笨”辦法——數(shù)不清的讀書卡片。她認為,做學問需要靜心和定力,需要堅守和沉淀。這些東西無關(guān)短期的功利和時髦。而正是這份定力,讓她最終獲得學術(shù)上的成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曾與同事分享過美國女作家安妮?林登伯格《大海的禮物》一書中的一段話:“大海不會饋贈那些急功近利的人。為功利而來不僅透露了來者的焦躁與貪婪,還有他信仰的缺失。耐心,耐心,耐心,這是大海教給我們的。人應如海灘一樣,倒空自己,虛懷無欲,等待大海的禮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一條尋求精神升華的道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曾兩度尋訪美國作家、自然文學先驅(qū)梭羅隱居過的瓦爾登湖。這對所有梭羅的讀者來說,是夢寐以求的精神體驗之旅。梭羅是一位自然主義者,他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距離康科德城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以此為題材寫成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深受讀者的喜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0年盛夏,程虹初次來到瓦爾登湖。但她發(fā)現(xiàn),梭羅書中寧靜神圣的場所變得人滿為患,于是掃興而去。4年后,她再次來到這里,情形大不相同,深秋的靜謐掃去了夏日的浮躁。從湖畔一位曬太陽的老人那里,她打聽到梭羅小木屋遺址的確切位置。她沿著湖邊小道一路走過去,感受到書中所描繪的寧靜簡約之美。程虹認為,梭羅不去追求人們習以為常的歡樂與享受,一生都在尋求那種常人望而卻步的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自然文學的精神給養(yǎng),自己的小家也給了她溫暖的力量。在《尋歸荒野》的后記中,程虹除了感謝導師趙一凡和編輯李學軍,還感謝了自己的家庭:“這個小家所給予我的溫暖和歡樂使我更加珍視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地球大家園,從而使我充滿激情地投入這本書的寫作之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夫妻兩地分居的10年間,程虹奔走兩地,經(jīng)常在七八個小時的火車旅途中進行翻譯工作。她沉浸在文學世界里,不覺奔波之苦,“漸漸地,我竟習慣了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靜下心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段時間,程虹的心也難以平靜。當時,她正在翻譯特麗?威廉斯的《心靈的慰藉》。該書講述了作者陪同癌癥晚期的母親在美國西部猶他州的大鹽湖走過人生最后一程的經(jīng)歷。而當時程虹的境況與作者的經(jīng)歷相似——家住鬧市區(qū),不僅要教書持家,還要照顧身患癌癥的婆婆,并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這個過程持續(xù)了5年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凡是經(jīng)歷過親人重病離去之痛的人,都會對生和死發(fā)出感慨。有幾年,程虹也經(jīng)歷著這樣的階段,她說,這時候,沉浸在翻譯和文學的世界里,是一種最好的心靈安慰。”李學軍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虹稱,通過翻譯自己喜愛的作品,她體會到了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真正懂得人生的人,是為了欣賞而趕路。這正是她推崇的梭羅的人生選擇:“走一條在研習自然、體驗自然之中探索生活真諦、尋求精神升華的道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