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塊塊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石塊,經(jīng)勤勞的藏族人打磨,刻上“六字箴言”后,就賦予了石塊人世間的靈性,承載了藏民族的夢想和希望。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煮食,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qū)邪,維系著長久不衰的巨石崇拜與靈石崇拜。散見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與瑪尼石堆,便是這一古老信仰習俗千古不變的最好寫照,尤其是水中瑪尼石更是沐浴著生命之源,附著了水之精華。親臨過傳說中文成公主進藏時路過青海玉樹市嗽八溝水瑪尼的寧靜,感受過川西新都橋至塔公草原路邊的新鑿水瑪尼的氣息,而玉龍拉錯的水瑪尼則是氣勢最宏大的。</p> <p> 在川西雀兒山下,海拔4040米玉龍拉錯,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蝕湖。水源由雀兒山冰川和積雪消融供給,湖尾流出的溪流為措曲河源頭之一?!坝瘛笔切模褒垺笔莾A,“拉措”是神湖。相傳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英雄格薩爾之愛妃珠牡來到湖邊,被秀麗的湖光山色和幽靜的環(huán)境所吸引,徘徊湖邊流連忘返,她那顆眷念美麗河山的心猶沉海底。后人為了紀念珠牡,取名為玉龍拉措,又名新路海。</p> <p> 瑪尼石(Marnyi Stone) 在藏區(qū)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這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杰作。六字箴言(???????????? )源于梵文,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是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聲顯現(xiàn),其內(nèi)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常誦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寄托。</p> <p> 玉龍拉錯及周圍生態(tài)原始、古老、幽靜。晶瑩的大型冰川從海拔五千米的粒雪盆直瀉湖濱草原,極為壯觀。湖泊周圍有高原云杉、冷杉、柏樹、杜鵑樹和草甸環(huán)繞。天空之藍、白云之低、樹木之綠、雪山之凈,曠世難覓;湖中野鴨成群,魚群游弋;夏秋季節(jié),山花爛漫,爭芳斗艷,真可謂世間仙境。</p> <p> “瑪尼”來自梵文佛經(jīng)《六字真言經(jīng)》“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因刻有“瑪尼”的石塊而稱之為“瑪尼石”?!艾斈岫选眲t是將刻有“六字箴言”、或刻有藏經(jīng)文、或刻有動物圖紋、神靈圖像、朗久旺丹圖紋等的石板塊或石頭壘起來的石堆。</p> <p> 千姿百態(tài)的闊巖與石礫就是天公對這片超塵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豐盛的饋贈,也是瑪尼石或瑪尼堆的主要材料。佛教文明傳來之前,雪域西藏盛行著原始佛教-----雍仲本教。那時的人們對于變幻莫測、難以捉摸和擋制的大自然的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戀。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為人類的保護與破壞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人們世世代代頂膜禮拜的對象。</p> <p> 藏族對佛教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為崇高。在廣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溝里,人們刀筆不停,艱苦勞作,在一塊塊普通的石頭上刻寫上經(jīng)文和各種佛像及吉祥圖案,并飾以色彩,賦予了平凡的石頭人、動物、物的特征。虔誠的藏族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擬人、擬物化的它們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和希望。</p> <p> 玉隆拉措的風景真的是讓人流連忘返,遠離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競有如此美景;晶瑩的大型冰川從海拔五千米的粒雪盆直瀉湖濱草原,極為壯觀,是藏區(qū)風情的完美體現(xiàn),是離藍天近、隔風塵鬧市遠的寂靜之地。</p> <p> 石頭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的載體,以其不朽的質(zhì)地而成為社會文明繼承和創(chuàng)造的有力見證,是人類進化發(fā)展的物證。藏族珍愛奇石,更視“讓炯”(藏語,自然天成)類石料為圣物,如佛像、佛眼 、佛足跡等;藏族多用珊瑚石、瑪瑙石、化石及各種美石串綴起來佩戴裝飾,以美化形象,凸顯富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