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米芾后裔米萬鐘 超癡超怪愛石人

王沛

<p>  米萬鐘(1570-1628),字仲詔、子愿,號友石、文石居士、石隱庵居士等,北宋書畫家米芾之后裔,北地安化(今甘肅省慶城縣)人,后徙居順天府宛平縣。明代書畫家,善山水、花竹,書法行草俱佳。與董其昌齊名,并稱“南董北米”;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并稱“明末書法四大家”。</p><p> 米萬鐘少年時代受到良好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尤深。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考中舉人,次年再中進士,任永寧、銅梁、六合等縣令。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進戶部主事,后官至太仆寺少卿,人稱“米太仆”。主要著作有《澄澹堂文集》《詩集》《石史》《篆隸考偽》等。米萬鐘愛石成癖、醉心藏石,一生跋山涉水、不畏艱險,收藏了大量奇石,癡迷程度不在米芾之下,對后世玩石影響較大。這里,筆者選取幾個有趣故事以饗讀者。</p><p><br></p><p> 高價收購雨花石</p><p>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米萬鐘由四川銅梁調(diào)任六合(今江蘇省六合縣)縣令。在六合為官的兩年時間里,他“善行大機”,敢于擔責,清正廉潔,反對貪贓枉法;他為人豪爽,俠肝義膽,宅心仁厚,有“水鏡慈母”之稱。米萬鐘常將賣字畫所得捐給縣學,資助貧寒學子,或賑濟災民,頗受百姓稱頌。米萬鐘是個“石迷縣令”, 六合恰是著名的“雨花石之鄉(xiāng)”,位于六合城東的靈巖山,就是雨花石最早最正宗的產(chǎn)地,所以雨花石古稱“靈巖石”或“靈巖子石”。</p><p> 在公務(wù)之余,他常在靈巖山游玩。姜二酉《靈巖子石記》中載:“萬歷戊申歲,米友石簿書之暇,觴詠靈巖山。見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輿臺蹇裳掇之,則繽紛璀璨,發(fā)縷絲縈。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綠映遠山之黛,黑洄瀚海之波。更有天成魚鳥竹石,暨大士高真,如鏡涵影,自然成文。友石得未曾有,詫為奇觀,更具畚鍤采之重淵。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瑯” 。米萬鐘生平第一次見到雨花石,嘆為奇觀,于是他“自懸高價廣收”,“靈巖文石得佳者不惜重金易之”,文人雅士“風行景從”,一時之間奇石怪石皆匯聚于米萬鐘手里。他收藏的雨花石貯滿了大大小小的器皿,其中,有15枚絕佳奇石,分別題以“廬山瀑布”、“藻荇縱橫”、“萬斛珠璣”、“蒼松白石”等美名。每請人觀石,都要先“拭幾焚香,請宴示客”。他還將所藏珍品繪圖題詠,這些品題一直流傳至今。</p><p> 好友黃汝亨(明代書法家)贈詩:“米公弄石如弄丸,十年改邑不改官”,意在說他喜好石頭,玩物喪志,官職不升,耽誤前程,勸他收斂。但米萬鐘以為,能與心愛的石頭相伴乃是無上樂事,官位不過是“倘來之物”,升不升遷又能奈何。正是在他的倡導和引領(lǐng)下,在六合掀起了空前的“雨花石熱”,收藏鑒賞雨花石一時間蔚然成風。</p><p><br></p><p> 丟官不忘“敗家石”</p><p> 米萬鐘曾在京城購有三座宅邸園林,即漫園、湛園和勺園。他最為鐘愛的當屬勺園(取“海淀一勺”之意),是他造園藝術(shù)的精華,他寫的七律《海淀勺園》,是對造園構(gòu)想的揭示和園景的概括。為尋求勺園置石,他不辭辛苦,踏遍了京郊的群山野嶺。一日,米萬鐘訪石來到京城西南的大房山,他發(fā)現(xiàn)一塊長8米、寬2米、高4米,重約20余噸的巨石。此石經(jīng)自然風化,通體千孔百穴,嶙峋瘦透,堪稱奇石。米萬鐘癡勁大發(fā),欲將此石搬到海淀勺園。于是,他不惜花費重金,雇了數(shù)百人,用了40多匹騾馬,開山鋪路,分段引水,在嚴冬以水澆路,群馬拉著巨石在結(jié)冰的路面上滑行運輸,才將此石拉下山來,又艱難地運至良鄉(xiāng)縣(北京西南20公里)。米萬鐘寫有《大石記》記載此事:“房山有石,長三丈,廣七尺,色青而潤,欲致之勺園,僅達良鄉(xiāng),工力竭而止”。</p><p> 當巨石運到良鄉(xiāng)時轟動京城內(nèi)外,很多朝中大臣、官員和文人墨客前去觀賞,皆以為大奇靈秀,“玲瓏嵌空,竅穴千百”,為特色的奇石佳品。這事也驚動了魏忠賢閹黨,他們借此編造罪狀彈劾米萬鐘,使米萬鐘遭受誣陷,獲罪丟官,巨石遂被棄在路旁。人們疑惑不解,探詢停運緣故,米萬鐘托言因運石遭致家中財竭力盡,實在無力運回。此后,人們口口相傳,此石便有了“敗家石”之名。</p><p> 米萬鐘害怕石頭被風吹雨淋日曬加快風化,同時也防止丟失和人為破壞,還專門給它蓋了一間草棚,雇人晝夜看守,等待有朝一日運回勺園。真可謂“寧可棄官,不可棄石”也!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閹黨集團潰滅,米萬鐘得以復職起用,任太仆寺少卿。因其過度憂郁,不久便離世,終年五十九歲。米氏死后,石頭被棄,一些文人閑客常至良鄉(xiāng),憑吊這位愛石書畫名家。</p><p> 百年之后,清乾隆皇帝去河北易縣西陵為父親雍正掃墓。路過良鄉(xiāng)時看到了這塊棄在路旁的巨石。太監(jiān)稟報此石的原由,乾隆大感興趣。見石姿不凡,大喜過望,當即降旨將其移進清漪園。當時樂壽堂的正門已經(jīng)修好,此石身大體重,難以入園。乾隆下令拆墻破門而入。巨大的“北太湖石”,橫臥在漢白玉的石座之上,如同四合院的屏風,乾隆駐足觀望欣賞,取“石巖突兀,如青芝出岫”之意,御賜其名為“青芝岫”,并親筆題字刻于石上。</p><p><br></p><p> 十面可觀的非非石</p><p> 米萬鐘善畫石,有多種畫石本傳世。對收藏的每一塊石頭,米萬鐘都細心觀察,認真研究,畫貌題贊,整理成《絹本畫石長卷》,畫卷中對每石都有題贊,現(xiàn)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此外,《竹石菊花圖》軸、《墨石圖》,都是奇石圖中的佳構(gòu),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米萬鐘人格偉大,學養(yǎng)豐厚,但時運不濟。其弟子孫國敉在六合建庵,并作《五一庵記》,文云:“吾師前邑令米仲詔先生萬鐘,其人本六合之外,而游于六合之內(nèi)”,是對米萬鐘一生最精當?shù)母爬ā?lt;/p><p> 米萬鐘以“好石”著稱,并將這種愛好追溯到自己的先祖米芾。他一生中收藏的奇石珍品無數(shù),小到在掌中把玩的雨花石,大到重逾萬斤的房山石,都得到米氏的青睞。他在北京城內(nèi)的湛固旁有一座“古云山房”,專門供放自己收藏的奇石。清代孫承澤的《春明夢馀錄》記載:“古云山房,米太仆萬鐘之居也。太仆好奇石,蓄置其中。其最著者為非非石,數(shù)峰高聳,儼然小九子也?!泵髂┣宄跷膶W家王思任也專門提到此石,并評價為“獨一石峰詭響”。靈璧非非石原置于幾案欣賞,后來米萬鐘將其從古云山房請出,專設(shè)一館供放。非非石雖然高僅一尺八寸,卻構(gòu)造十分奇峻,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非非石不止一面欣賞,而是面面皆奇,十面皆有可觀,是一塊全美靈璧石,當之無愧的珍寶。石上脈絡(luò)蜿蜒,峰壑顯現(xiàn),看似一片高山風景。為此,他特邀友人當時著名畫家吳彬繪制了一幅《十面靈璧圖》長卷,分別從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等十個角度表現(xiàn)非非石紋理形態(tài)和生動氣韻。</p><p> 靈石主人米萬鐘愛石深切,每幅圖右邊都有他的題識跋文,滿懷激情地詳細記錄此卷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且邀請陳繼儒、董其昌、李維楨、葉向高等多名書畫家題跋,合力成就這幅長卷。圖文相配,奇石的形態(tài)和精神呼之欲出。非非石是米家藏石中的上品,這件長卷也是一幅特別作品,長達九米的卷畫,以二維平面的方式表現(xiàn)這枚充滿生機的三維立體奇石,雄渾又如幻似真,成為明代繪畫中前衛(wèi)創(chuàng)新的代表,也是最受推崇、具有傳奇性的明代巔峰畫作之一。</p><p><br></p><p> 赫赫有名的“鎖云石”</p><p> 中國古代有兩塊名聲顯赫的奇石,一曰“鎖云”,一曰“繪月”。“鎖云”者乃米萬鐘所收藏的一方靈璧石,題名“鎖云”,其意為云過此處,停止不前,像被鎖住一樣。配以明式紫檀木座,背后刻有“鎖云”二字?!袄L月”者為一方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由乾隆皇帝御筆題名,右上有兩個半圓型的洞孔,其正中的石洞猶如一輪明月懸掛天際,故稱“繪月”。 </p><p> “鎖云”為一方老坑靈璧石,外觀微黑、略顯暗紅,狀似環(huán)云披鎖,下配紫檀木座。石背刻有“鎖云”二字,銘文款署“萬歷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詔”,陽篆印為萬鐘之號“友石”,另有陰刻印“萬歷進士”。這是一件傳承有緒、可考的明朝供石,不知何時流落到了日本國。1965年,日本知名律師佐藤觀石于東京一家古董店購得此石。佐藤觀石原名佐藤宏,在日本賞石界地位很高,曾創(chuàng)辦過日本三大石協(xié),因為喜愛石頭,他把自己更名為佐藤觀石。</p><p> 現(xiàn)石之主人周易杉。上世紀90年代初,周易杉曾在日本留學并工作,且多與佐藤觀石有交往。有一天,佐藤觀石表示“將來適當時候,有意‘完璧歸趙’”。2002年,作為律師的佐藤觀石草擬了一份合同,合同上注明“轉(zhuǎn)讓是無償?shù)摹?。就這樣,佐藤觀石將這方中國古代“鎖云石”無償贈送了周易杉。明代遺石回歸中國后,2003年在上海多倫國際名家邀請展上首次亮相,佐藤夫婦還專程應(yīng)邀出席了本次展覽。此石也曾在央視《國寶檔案》節(jié)目中作過介紹。一方古老石,以情感人,拉近了中日兩國民間交往的友誼;兩地賞石人,以石結(jié)緣,演繹出一個文化為本、藝術(shù)至上、“新完璧歸趙”的動人故事。</p><p><br></p><p> 小結(jié)和啟示</p><p> 玩石自然喜石,喜石勢必執(zhí)著。其實,做任何事情都一樣,需要有信心、決心、恒心和耐心,需要有執(zhí)著的精神和不離不棄的態(tài)度。上自“和氏璧”主人卞和,下到白居易、米元章、蘇東坡、趙佶、李煜、米萬鐘、鄭板橋等古代玩石人都是如此。執(zhí)著等于成功的一半。</p><p> 玩石需要文化支撐,書畫和賞石藝術(shù)同源。在中國古代,玩石之人主要是朝廷重臣、宦官和文人士大夫,這始終是古代賞石隊伍的主流。且賞石需要各種知識和理論支撐,特別是書畫理論、雕塑理論、美學理論等的支撐。</p><p> 玩石不宜受石種硬約束,美是選擇收藏的終極要求。古人主要玩太湖石、靈璧石、英石、昆石、青州石、綠松石等,但他們不分種、不排外,哪里有石到哪里,只要是好的美的就行。正如米萬鐘,他既玩靈璧石,也玩太湖石;既玩造型石,也玩畫面石;既玩大石頭,也玩小石子,但必須符合審美要求。</p><p> 多視覺鑒賞審美,十分重視石之氣韻。賞石首先要“審石”,從多角度觀察,找出石之“主題”,然后“取勢”(也叫定勢),最終確定放置角度。這一點古今相同。一方奇石往往擺放角度選對了,生氣就有了,動感就足了,氣韻就生了,石頭就活了。米萬鐘玩“非非石”、“鎖云石”就是這樣。</p><p>(本文刊于《寶藏)雜志2020年第4期)</p><p><br></p><p>作者簡介:</p><p> 王沛,中央企業(yè)供職,經(jīng)濟學碩士,高級經(jīng)濟師,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介入賞石文化藝術(shù)近30年,中國觀賞石國家一級鑒評師、國家高級價格評估師,《寶藏》等國內(nèi)多家賞石雜志編委。出版賞石文化著作2部,公開發(fā)表賞石理論文章200余篇,發(fā)表賞石小說、詩詞、散文、報告文學、劇本等120余篇(部)。&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