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月的一天,績溪綠野戶外一行10驢,跟著紫隊走歙縣的腳步來到了大街源,走了一個循環(huán)線路:璜蔚→低凹→西山→長嶺(中心汰)→老山茶場→柿木坪→萬歲嶺(谷雨嶺)→柴坦→石桷斗梯→孫家莊→源頭村→上源頭村(璜蔚嶺)→陰山→桑園汰→梨木坑→山崗→璜蔚。</p><p> 沿途中,同行的友友用心拍下了所見的美片,值得回味。</p> <p> 長陔嶺觀云海</p> <p> 長陔嶺下來的盤山公路旁,有塊大巖石,上面寫著大大的“雪嶺青”三個字。</p><p> 歙嶺青,按歙縣方言,亦稱雪嶺青,后來改稱為云霧茶,是后來列為全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的前稱。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品過,稱贊說好喝的茶。</p><p> 歙嶺即現(xiàn)在的長陔嶺,地處歙縣南部,與浙江接壤,海拔1400多米。</p><p> 雪嶺青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p><p> 這里曾引發(fā)起一段“廚人進(jìn)茶”的千古佳話。明太祖朱元璋1352年率軍起義后,曾一度轉(zhuǎn)戰(zhàn)徽州。在徽期間,朱元璋廣結(jié)賢達(dá),共謀大業(yè)。徽州的高士朱升、唐仲實、姚璉都曾向朱元璋提過建國安都之策。著名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就是朱升提出的,并得到朱元璋采納的。在此期間,朱元璋喝上了由歙人唐仲實呈上的地方名茶“歙嶺青”,連贊:“好茶!好茶!雪嶺青也!”因方言的“歙”與“雪”諧音,朱元璋誤把“歙嶺青”聽成了“雪嶺青”,從此“雪嶺青”的叫法廣為流傳。</p> <p> 翻越彎彎曲曲的長陔嶺,我們看見一條清亮的溪流,這就是街源。它是新安江在安徽的最后一條支流,源深百里,流經(jīng)長陔鄉(xiāng)、璜田鄉(xiāng)、巨川鄉(xiāng),在歙縣街口匯入新安江。</p> <p> 途經(jīng)天堂村</p><p> 洪武古道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從徽州府征戰(zhàn)浙江杭州的一條南下路線,跨越兩省、三縣、兩鄉(xiāng)的兩座大山,兩條江源。朱元璋從新安江沿線南下,前往街口古鎮(zhèn)的三港,至隴口時,月亮升起,此處形似一彎月亮月影倒掛,江水泛波。兩山地勢險峻,便于隱蔽行軍。為避開元軍,軍師朱升決定繞道而行,“趁月光,入深山,翻上大嶺再歇兵”。軍隊從月亮灣入深山上座卡,山腰海拔約800米,群山霧漫,月色迷蒙,真有人間天堂意境,朱升贊道:“天堂啊,美哉!”軍隊人馬也已疲憊不堪,朱元璋就下令:“今住天堂”。次日越至怪卡嶺,順源出口前往雁州,該源稱為“巨源”、口子上稱“巨川”。后人為紀(jì)念朱元璋越過此嶺而改名朱嶺,朱元璋登基后,為避諱,故將朱嶺改為巨嶺。</p> <p> 車子沿著街源河來到了璜蔚村。</p> <p> 璜蔚村:歙南“小上海”和“徽州戲窩”,有“江南第一茶市”之雅頌。</p> <p> “街口進(jìn)街源,只見青山不見田。處處有佳境,神仙凡怪踏訪前?!?lt;/p><p> 這首民謠是對歙縣璜蔚古村自然景觀之“美、奇、神、怪”的真實寫照和概括。</p><p> 璜蔚地處黃山與千島湖黃金旅游線上的金三角,北連街口,西望歙嶺,東南毗鄰浙江省千島湖,北與街口古鎮(zhèn)、璜田接壤。璜蔚古村歷史悠久,風(fēng)光旖旎,璜蔚老街就坐落在這個古村落里,歷史上的璜蔚老街商貿(mào)繁榮,一度被譽稱“小屯溪”、歙南“小上?!?。</p><p> 歷史上,璜蔚是歙南和浙江交界的一處重鎮(zhèn),璜蔚老街也是很有名氣的,曾經(jīng)以茶興街,享譽“江南第一茶市”之稱。</p> <p> 璜蔚古村歷史悠久。早唐高崇總章戌辰年間(668年)就有燕氏、李氏、蘇氏等先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七年)由胡氏一世祖常侍公自咸陽,經(jīng)婺源、績溪大石門轉(zhuǎn)徽州遷定潭居璜田,而后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5年)第二十八世思文公遷居璜蔚,為璜蔚村胡氏始祖。璜蔚,古時稱作“黃郁、佳溪、蔚川、蔚水、街川”等,民國四年(1915年)胡氏修譜,“黃郁從璜蔚記”,將村名統(tǒng)一稱為“璜蔚”。</p><p> 璜蔚村山川秀麗,一條佳溪南北貫穿,白際山脈圍繞璜蔚東南西,以脈脊作為村界。毗鄰古鎮(zhèn)街口,從水路通向歙屯。</p><p> 群山環(huán)抱著璜蔚古村,滿山零星點綴農(nóng)家小屋。</p> <p> 璜蔚古時有三條古商道與外地相通。</p><p> 兩岸街道順溪岸而建,構(gòu)成長達(dá)3里的長條形街道,村東后山開闊,房屋分排建造,于是又有了后街道、三街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村頭到村腳的古街道上,有店址、有名號的各種店鋪、作坊60余家。</p> <p> 璜蔚屬歙縣三大烘青產(chǎn)區(qū)之一,陔源毛峰、街源烘青在明朝時已知名于世。</p><p> 據(jù)說民國初年街源烘青系列茶,有毛峰、大方、綠茶等品種,日雇工350余人,用錫罐、木箱包裝(俗稱洋裝),廣銷海內(nèi)外。</p><p> 街源所有烘青毛峰均由璜蔚收集,再加工、包裝運至街口銷往全國,還有津、滬、杭等地的茶商云集于此,璜蔚曾被外地客商贊譽為“江南第一茶市”。</p><p> 以前的浙江人也經(jīng)常從洪武古道、萬歲嶺過璜蔚這邊來買東西。</p> <p> 古代的璜蔚人修祠建廟、鋪路修亭,構(gòu)筑成一寺六廟六洞七亭十八橋,將璜蔚古村裝點成“小橋流水人家”。</p><p> 璜蔚古村就以其秀美和“街源烘青”、“江南第一茶市”的名氣而在解放前享譽全國,素有“小上?!敝Q。</p> <p> 璜蔚胡氏宗祠 (敘倫堂)</p><p> 始建于清代,1933年重修過。</p> <p> 熱情的璜蔚村書記朱祝輝,在給我們績溪客人介紹村史。</p> <p> 經(jīng)過村官介紹,原來績溪胡氏與璜蔚胡氏是一家人。</p><p> 璜蔚胡氏祖先在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偌七年)由胡氏一世祖常侍公自咸陽,經(jīng)婺源、績溪大石門轉(zhuǎn)徽州遷定潭居璜田,而后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5)第二十八世思文公遷居璜蔚,為璜蔚村胡氏始祖。</p> <p> 祠堂里保存完好的木雕、石雕、磚雕</p> <p> 靠祠堂這邊是主街,以前祠堂就是茶莊,老街上全是青石板。</p> <p> 村里的老屋</p> <p> 土樓</p> <p> 璜蔚,有“徽州戲窩”之稱</p> <p> 汪鴻養(yǎng)老師,為安徽省和黃山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徽?。┐硇詡鞒腥?lt;/p> <p> 街源璜蔚與徽劇有著不解的淵源。</p><p> 《歙縣志》說“歙縣徽戲名藝人約百人,分布在東南西北四鄉(xiāng),以南鄉(xiāng)街源一帶為多,有‘無街不成班’之說”。</p> <p> 眾多徽劇名家程發(fā)全、王進(jìn)同、余銀順、方妙桂、胡志鵬、程松順等百余人均出自歙縣街源地區(qū)的韶坑、程家、長標(biāo)、璜田、璜蔚、街口等幾個古村落,其中,徽劇發(fā)源最早、傳承最長的當(dāng)屬璜蔚村。</p> <p> 蘭花草和魚腥草</p> <p> 沿著小河邊的羊腸小道進(jìn)山</p> <p> 早晨空氣清新,山里飄著一層薄薄的霧氣。</p><p> 小路旁的山地里,有個七十多歲的老農(nóng)在茶園里勞作。</p> <p> 來到低凹</p> <p>長嶺(中心汰)</p> <p>老林場</p> <p> 中心汰,就是中心組的意思</p> <p>源頭村柿木坪</p> <p> 高山土樓排屋</p><p> 由于璜蔚高山上平地少,做房子也只能是貼著山挖出一塊平地來,為了節(jié)省地皮,村中的房子只能是一排排橫的,所以隨處可見許多聯(lián)排而建的土樓,四方方,齊整整,構(gòu)成了山上一排排有氣勢的排屋土樓。</p><p> 左右土樓之間有小路相連,土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上下有青石板的臺階相連。</p> <p> 萬歲嶺懷古</p> <p> </p> <p>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皖浙分界處這座普通的小山坡,因為有一段萬歲嶺上重溫朱元璋整編部隊的故事,便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氣息,吸引人們前來探秘</p> <p> 谷雨嶺又叫萬歲嶺,海拔約800米。曾經(jīng)是朱元璋征戰(zhàn)皖浙兩省時的一條古道,有著一山跨兩省占三縣(歙縣、遂安縣、淳安縣)之說。</p><p> 據(jù)淳安縣《鳩坑鄉(xiāng)志》記載:朱元璋率兵屯入璜蔚嶺谷雨嶺,重整旗鼓,旗開得勝,扭轉(zhuǎn)了戰(zhàn)局,從此節(jié)節(jié)勝利。采納康茂才“且耕且戰(zhàn)”之諫,積極推行歙縣陳霞回嶺的朱升“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九字方針,招兵買馬,屯積糧草,在徐臺降開辟高山糧田200余畝,在萬歲嶺上有大天巖(朱元璋住石洞)、打鐵巖(軍隊打兵器之石洞),建有演兵場和工事。</p> <p> 跨省的萬歲嶺公路,2019年底修復(fù)硬化。馬路山頂?shù)陌伎冢贿吺钦憬?,一邊是安徽?lt;/p><p> 沒想到這條路走在了街口大橋前面,這樣一來,浙江方向回街源走千島湖可以直達(dá)街源了,不用繞道歙縣走長陔嶺了。</p><p> 這條馬路通車后,連接著安徽歙縣璜蔚的柿木坪(萬歲嶺)和浙江淳安鳳山村。</p><p> 浙江方向可從南浦大橋到鳩坑,然后走鳳山村-萬歲嶺-璜蔚到達(dá)街源地區(qū)。</p> <p>一腳踏兩省三縣</p> <p> 萬歲嶺嶺口,彎曲的公路旁,靜靜的一個小山村,就是浙江淳安縣鳩坑鄉(xiāng)鳳山村柴坦村</p><p> 鳩坑茶,是國產(chǎn)西湖龍井茶的母親。</p> <p> 眼前盡是一望無際的高山茶園,由于璜蔚萬歲嶺這帶地處深山老林,土地十分有限,村民們只能人工造田,他們用石頭壘砌成一條窄窄的田地,種植莊稼或茶園。茶園地里一年四季都種有玉米,山芋,豆角等。</p> <p> 源頭村的雷家祠堂</p> <p> 熱情好客的源頭村人</p> <p> 幾個源頭村的村民告訴我們,說爬3里路到后山的山頂上,那里有幾個炮臺遺址,說這里由于山高、路險,曾經(jīng)就是革命老區(qū),當(dāng)年震驚一時的“源頭慘案”就發(fā)生在璜蔚源頭村民組。</p> <p> 熱情的村民給我們介紹黃精</p><p> 黃精,俗稱“九蒸九曬”,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材,也可以拿來泡酒。</p> <p>上源頭</p> <p> 翻越高高的璜蔚嶺</p> <p> 山路旁的小溪邊隨處生長著的巴東過路黃,金黃的五角花點綴著大山里的春光。</p> <p> 紫隊帶著我們穿行在大山里的山核桃林間小路上,茶園里有一條瀑布在長流不息,為夏日里趕路的我們送來了一陣陣的清涼。</p> <p> 桑園汰的老村支書、老黨員熱情地邀我們?nèi)ニ倚_,喝喝茶</p> <p> 幾個農(nóng)家火腿高高的懸掛在土樓屋里或屋外的屋檐下,空氣里飄散著迷人的徽州火腿味道。</p><p> 為了防止滴油,還用竹簽吊著半片竹筒接著;為了防止蒼蠅飛蟲,就綁了一張粘蠅紙,非常衛(wèi)生。</p> <p> 桑園汰村頭有一座小小的土樓汪公廟,供奉著汪華的九子。</p> <p> 藍(lán)天下駐足回望我們走過的小村子</p> <p> 土樓“石頭當(dāng)瓦蓋”</p> <p> 行走在璜蔚四周的高山上,隨處都可以看到山上零星點綴著許多的小山村。村里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石頭房——“石頭當(dāng)瓦蓋”。 那些青石一層一層的,回來百度了一下,青石好像學(xué)名叫風(fēng)化層積巖,有點像硯石,這石片天生就是建房的好材料,用石片可以做屋頂?shù)姆孔樱纬闪水?dāng)?shù)睾苡刑赜械囊坏里L(fēng)景——石片房。</p><p> </p> <p> 石瓦房</p><p> 用石頭建房,把石頭打成大石磚,用大石磚打地基,有的地方把石頭打成小石磚,用石頭磚筑墻體大家見的比較多,但是用石頭當(dāng)瓦,蓋在屋頂上,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些石片房是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當(dāng)?shù)厝似D苦樸素,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智慧的結(jié)晶。</p> <p> 回到璜蔚村</p> <p> 感謝紫隊帶的經(jīng)典路線,謝謝各位同行者提供的美圖。</p> <p> 謝謝績溪綠野戶外紫隊提供的線路,紫隊說:有路共享,徽州美景文化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