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富陽龍鱗壩</p><p> 這次是第二次來。與去年的情景不同,今天天藍藍的,風很大,水很急,只在岸邊、廊橋、農居四周走了一段,好歹人少,廊橋、農具、農事,原居生態(tài),光影交錯,很美的印象。</p> <p> 龍鱗壩位于杭州市富陽區(qū)湖源鄉(xiāng)新一村 ,水壩坐落在湖源大橋(廊橋)下游幾百米處,溪水被堰壩攔出了一個水面,安靜地就像一幅油畫。</p><p><br></p> <p> 鵝卵石鋪筑的壩頂,蜿蜒曲折的疊式堰壩,傾瀉而下的水流拍起朵朵白色水花。從空中俯瞰,一條大壩宛如龍鱗舞動,形態(tài)迥異。</p> <p> 站在挑出的平臺上遠望,壩體上每塊“龍鱗”,其實都是一個小的蓄水池,深度大約在成人膝蓋位置。溪水被堰壩攔出了一個水面,今天適逢水庫上游放水,水流湍急,沒敢下水。</p> <p> 中間隆起的石堰水小時可以在上面走,去年的夏天擠滿了人,每一個龍鱗片都站滿了人,今天安靜,水依舊流淌,只是有些急。</p> <h3>2、富陽潘家凹</h3><h3><br></h3> <p> 富陽有許多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是東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也是富陽美麗鄉(xiāng)村的寫照。</p><p> 美麗鄉(xiāng)村,從居住者的生活狀態(tài)開始改變,已從人們視線的邊緣漸漸轉移至中心,從旅游地圖之外變成了旅游勝地,成為了“美麗中國”、“美麗浙江”,更是“美麗富陽”下一個階段的重心,這里充滿了追逐夢想與希望的動力。</p> <p> 新一村位于壺源溪龍鱗壩東側,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村里還在整治中,民居以徽派建筑為主基調,黑白之中的小巷、小屋,有著江南山鄉(xiāng)的風貌,很合我的心意。</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清一色的粉墻黛瓦飛檐翹角,高低錯落、黑白相間,墻前屋后種一些花花草草,顯得自然恬靜、淡雅清秀,蒼翠的山竹掩隱下更顯得溫婉而雋永。</h3> <p> 在村里走走,總會遇見這樣的驚喜———迎面突然撞見一處老宅,錯落有致的階梯、石塊壘砌的馬頭墻、蜿蜒崎嶇的巷道。</p> <p> 每一個遇見,都是一種緣份,也許錯肩而過,也許是一輩子。</p> <p> 村里有不少這樣的建筑小品,一壇酒、一堵墻、一扇窗、一蘿筍干、一把竹椅...那些封存的陳年舊事如同開了封的酒,忽然溢出了壇口。</p> <p>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悠悠的享受著溫潤的時光,如一塊玉,一面墻,越磨越顯得精致。</p> <p> 這個深深的巷道,如同這個夏天,充滿了相遇和期冀,一切都那么后知后覺。和好多人遇見又再見,有歡喜,有牽記,更多的是一份美的回味。</p> <h3>3、老洋房咖啡館</h3> <p> 咖啡館的選址有些特殊。曲里拐彎的走了一段路,總算是找到了這個咖啡館。如果說上海的老洋房有許多咖啡館,能理解。不知道藏在河上鎮(zhèn)角落為什么取了個這樣別致的名字。</p> <p> 這家咖啡館的位置可以說非常偏僻,既不在馬路邊,也不在山腳下、河流邊,唯一可以道上一道的亮點也就是河上中美合作抗戰(zhàn)紀念館。</p> <p> 從喧鬧的省道轉入小巷,拐角處有一株枇杷樹,結滿了黃燦燦的果子,從墻頭探出墻外,仿佛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靜謐,陳舊,一些老墻門的味道。乍一看咖啡館的門面并不驚艷,墻有些年頭的灰白陳舊,木質門框簡潔樸素,溫暖的陽光透過窗欞照射到桌面上,卻令人暖心甜蜜。</p> <p> 大隱隱于市,這家藏匿于鎮(zhèn)上古樸小巷的咖啡館,除去了連鎖咖啡的喧鬧和浮躁,外表看似平凡卻不簡單,穿越到民國的老時光里,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在這間老房子里尋得一個老故事。</p> <p> 咖啡館的老板娘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圓圓的臉,膚色粉白,溫順細語,屋前屋后、窗臺桌邊擺滿了各色各樣的鮮花,愛花的人,想必是心底也是溫情的。</p> <h3>4、河上鎮(zhèn)</h3> <p> 河上鎮(zhèn)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文化底蘊深厚,唐代開始就形成集市,南宋遷都臨安,這里更是商賈云集,買賣興隆,自古以來,河上鎮(zhèn)就是有名的諸、蕭、富三市區(qū)結合部的商賈集散地。</p> <p> 河上老街相傳始建于唐代。南宋時人口密集,集市更加興旺;至于晚清,已經街弄交錯,粉墻黛瓦,紙行、米商、排工各色人等云集,素有“小杭州”之稱。只是現(xiàn)在顯得有點冷清。</p> <p> 河上老街最有名的就是徐同泰醬油釀造非遺點?!帮L味隔壁三家香,雨后開缸十里香。借問醬香何處來?路人遙指徐同泰。”這是百年來,杭州蕭山河上人對徐同泰醬油的贊美。</p> <p> 1875年,徐三春舉家遷居河上,開設了一間酒醬鋪。1877年,徐三春開起了自己的醬油店,前店后坊,配方按老家土法,選上好黃豆淘洗泡脹蒸熟,加山間紅曲,拌以小麥粉發(fā)酵,經過裝缸、封缸、暴曬、搗缸等步驟,開始自己制作醬油。</p> <p> 走到廠房里去,斑駁的墻壁,爬滿苔蘚的水塔、 沉靜的醬油儲存桶...仿佛對我們述說著徐同泰久遠的故事。</p> <p> 古樸的醬缸、粗糲的瓦壇、濃濃的醬油香味…一切還是曾經的樣子。而我們也開始一起慢慢變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