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江川區(qū)華寧縣之間,古時稱為“滇中碧玉”“琉璃萬頃”。在歷史上記載稱撫仙湖為“大池”,唐宋時期因羅伽部落居住澄江,稱“羅伽湖”。</p><p> 相傳,玉皇大帝派天上肖、石二仙人來人間巡查來到滇中,只見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兩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返回天界,日久天長變成兩塊并肩搭手的巨石,永遠站在湖邊,故名“撫仙湖″。</p><p> 在明朝末年我國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歷了撫仙湖后,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p> <p> 撫仙瑚的形成,大約起始于地質(zhì)年代第三紀未,是云貴的高原推升過程中形成的斷陷型深水湖泊。在300萬年前因地殼大變動,喜馬拉雅山脈的突起,引起了一系列斷層貯水及巖石熔蝕,造成了云貴高原眾多的湖洎,撫仙湖就是這樣形成了。</p> <p> 撫仙湖呈南北走向的葫蘆形,流域經(jīng)流面積達1053平方公里(含星云湖378平方公里)。</p><p> 是我國最大高原深水湖(屬南盤江水系),也是國內(nèi)最大蓄水量湖泊。據(jù)相關(guān)勘測顯示,撫仙湖的蓄水量達206億立方米,是30多個西湖,15個滇池和6個洱海那么多的水量,其中最主要原因,還在于其最高水深達158.9米,僅次于長白山天池。</p> <p> 撫仙湖的沿岸有秀麗的奇峰奇石,名山勝景,曾有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有“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圖畫勝西湖”的美譽。撫仙湖不盡風(fēng)光旖旎,而且物產(chǎn)豐富,湖中盛產(chǎn)著名的抗浪魚和金線魚??世間稀有的土著魚種。</p> <p> 在撫仙湖中風(fēng)光最壯觀的要數(shù)祿充國家風(fēng)景區(qū)了,它背靠麒麟山,側(cè)靠尖山、筆架山、金鐘山。有人描述祿充的美:麒麟蒼倉、金鐘筆架。玉筍擎天,懸崖峭壁。晨風(fēng)陣陣,細浪層層,朝陽夕霞。浩月輕風(fēng),扁舟一葉,蕩然入夢。百年古榕,掩村閉日。漁村漁洞,車水捕魚。波息灣平,陽光沙灘。入湖暢游,飄渺欲仙。</p> <p> 撫仙湖內(nèi)藏有地下古城,是當(dāng)?shù)匾幻兴淼臐撍異酆谜摺⑿l(wèi)所發(fā)現(xiàn)的。他潛入湖底發(fā)現(xiàn)大量的巨石,有的巨石長滿青苔,古建筑遺跡規(guī)模巨大,令人稱奇。</p><p> 為了揭開這層神秘面紗,中國水下考古隊在2005年12月對撫仙湖水下進行考古挖掘。據(jù)初步考證,這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古城,有可能是歷史上記載的古滇國的國都。根據(jù)撫仙湖周圍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研究表明,當(dāng)時的古滇國冶煉技術(shù)已經(jīng)相當(dāng)高超了,通過對水下古城的進一步研究,對揭開古滇國的興衰之謎將提供重要的依據(jù)。</p> <p> 坐在撫仙湖邊,微風(fēng)吹拂臉面,只見湖面微波蕩漾,奇麗美妙,變化萬千,使人心曠神怡,久久難以離去。清代詩人李應(yīng)綏作詩《仙湖夜月》曰:“</p><p> 萬頃湖平一鑒清,誰叫皓魄涌波明。</p><p> 光搖碧落通銀漢,影蕩秋風(fēng)動石鯨。</p><p> 望若全疑瓊宇合,觀濤恍識水晶瑩。</p><p> 憑虛不用乘搓想,時泛仙舟到海瀛”。</p><p><br></p><p> </p><p> </p> <p> 撫仙湖筆架山,海拔1808米,山上觀音寺坐西朝東,正門懸掛“回頭是岸”匾額,為海通名士闞禎兆所書。進門門額大寫“觀音寺”三個大字,兩旁對聯(lián)日:“日落西山生碧霧;斷霞映水灑紅光”。寺院一進兩院,前院有一觀音室和兩廂,后院為佛祖殿。每年二月十九是寺院廟會,附近的農(nóng)民、漁民相約來此唱戲、游樂、進香拜佛,場面隆重?zé)狒[。</p> <p> 站在筆架山頂極目遠眺,山色空濛、碧空如洗、水光瀲滟、水天一色、美不勝收。明代詩人楊升庵贊美撫仙湖:“ </p><p> 澄江色似碧醒醐,萬頃煙波際綠蕪。</p><p> 只少樓臺相掩映,天然圖畫勝西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