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b><b style="font-size: 18px;"> ?? 一黎巴嫩,一個古老、時尚的國度一?? </b></h5><p><br></p><h1><b> 三.西頓、提爾</b><b style="color: inherit;"> </b></h1><p><b>(續(xù)上集)</b></p> <p><b> 離開西頓,70公里的車程,我們來到擁有四千多年歷史,著名的腓尼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提爾(Tyre)古城</b><b>。提爾是北歐神話中戰(zhàn)神的名字,這樣顯赫霸氣的名字注定了這座城市不平凡的命運。</b></p><p> <b> 這里是黎巴嫩的最南端,真主黨的大本營。一進入提爾,就看到大街上懸掛伊朗領(lǐng)袖霍梅尼·哈梅內(nèi)伊巨幅頭像,還有黎巴嫩真主黨領(lǐng)袖哈桑·納斯魯拉頭像。</b></p> <p> <b>提爾城<font color="#ed2308">1984年被世界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font>。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描述:傳說認(rèn)為提爾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紫色顏料的誕生地</b><b>。這個對人類史上的重要貢獻就是從地中海的海螺上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紫色顏料—</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骨螺紫。</b><b>據(jù)說,25萬只骨螺中才能提取約14.17克染料,剛好夠染上一條羅馬長袍,所以價值連城,被視為只有皇室才能有的顏色。</b></p><p> <b> 此外,</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代字母表</b><b>亦發(fā)現(xiàn)于此地,而它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玻璃器皿</b><b>同樣也非常著名。</b></p><p><b> 提爾太著名了,不得不說說它的簡史:</b></p><p><b> 提爾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于公元前2750年</b><b>,由一個大陸定居區(qū)和一個離岸不遠的中等規(guī)模的島嶼城市組成。</b></p><p><b> 公元前1000年,提爾的國王海拉姆通過填海造陸將兩個島嶼連接起來,之后他如法炮制在浩瀚的海洋中營造出相當(dāng)可觀的陸地 ,此時這個城市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地中海稱霸一時。</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立</b><b>了像</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卡地茲和迦太基</b><b>(北非突尼斯)這樣繁榮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殖民地</b><b>。提爾開始吸引擴張者的目光,招來了侵犯者。</b></p><p><b> 公元前6世紀(jì)之初,</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巴比倫國王</b><b>帶領(lǐng)軍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攻打提爾</b><b>,將其圍困長達13年之久。</b></p><p><b> 公元前4世紀(jì),</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希臘亞歷山大大帝</b><b>在封鎖該城7個月后,</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將之拿下</b><b>,毀了半個城市。</b></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公元前63年</b><b>,包括提爾在內(nèi)的整個古敘利亞都落入</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羅馬人之手</b><b>,提爾經(jīng)歷了一個較為繁榮的時期,興建了許多重要建筑。包括一條溝渠、一座凱旋門和一個最大的競技場。而今在考古遺址中保留下來的也主要是這一時期遺留下的建筑。</b></p><p><b> 直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24年十字軍強大進攻</b><b>,不幸陷落。十字軍在此統(tǒng)治了180年,仍舊占海上貿(mào)易的重要位置, 但也漸漸衰弱。 </b></p><p> <b> 一戰(zhàn)結(jié)束,提爾完整地歸入了新的國家——黎巴嫩中。</b></p><p><b> 這里還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聯(lián)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的基地(UNIFIL)</b><b>。</b></p> <p><b> 我們先來到<font color="#ed2308">巴斯羅馬遺址群(EL Bass Excavations)</font>,門口佇立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標(biāo)志牌。</b></p> <p><b> 一進入口就能看見一座</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巨大的墓地</b><b>。既有一片雜亂的墓地石棺,</b></p> <b> 也有很<font color="#ed2308">精致的石棺</font>,它們已有千年歷史了。我們來看看這些石棺有什么文化看點。</b> <b> 石棺上的符號:十字架(在上蓋上,不太清晰)表示拜占庭時期;圓圈帶個鉤子意寓生死輪回。</b> <b> 石棺上有獅子頭像,為皇權(quán)標(biāo)志,獸中之王。</b> <b> 石棺上有個孔,多為被人撬過,盜過。</b> <p><b> 有的石棺上刻有羅馬時期的文字,往往帶有詛咒性的含義:不要觸動我,否則.....。</b></p> <p><b> 祈禱之地是有所選擇的。</b></p> <p><b> 我們走在保存完好的羅馬大道上,前方有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凱旋門</b><b>,才知道這里是城外,是墓地之區(qū),城內(nèi)是不可以放置石棺的。</b></p> <p><b> 穿過凱旋門,從城內(nèi)觀賞這座令人嘆為觀止的20米高的凱旋拱門。</b></p> <p><b> 城內(nèi)的<font color="#ed2308">羅馬大道上</font>縱橫的羅馬石柱,高高的拱頂,用有效的切割石料,無任何粘合劑,這些石料就可穩(wěn)穩(wěn)地疊落在一起。</b></p> <p><b> 來到羅馬時期最大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戰(zhàn)車競技場</b><b>,能容納2萬多名觀眾,保存還算完整</b>。</p> <b> <font color="#ed2308">競技場的看臺及看臺下的基柱</font>,透過層疊的門所形成深邃的通道,盡頭是就是身披紫袍腰纏金銀的羅馬貴族們在看臺上正在觀看的,寶馬良駒從馬場出口奔馳而飛的場景。 </b> <p><b> 我們離開巴斯遺址群到不遠處一家<font color="#ed2308">大眾海灘餐館</font>午餐。</b></p> <b> 要的是黎巴嫩的普通菜肴,有兩樣食品卻很有特色:①醇香味濃濃的<font color="#ed2308">茄子泥</font>,菜碟子中心放的是橄欖油;②<font color="#ed2308">皮塔餅</font>。吃的時候,撕下一小塊皮塔餅,放上一勺茄子泥,裹起來吃,味道真不錯!</b><br> <p><b> 午餐后我們來到遺址的第二區(qū)<font color="#ed2308">The City Site </font>(位于海港附近)。這里留下一條<font color="#ed2308">羅馬列柱大街</font>以及掉落下來美麗的雕塑。</b></p> <b>遠處有一座<font color="#ed2308">紅色八角形建筑</font>(The Octagonal Building),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走過去近看。</b> <b> 一座4世紀(jì)的<font color="#ed2308">矩形競技場</font>,能容納2000名觀眾。</b> <b> 一條水渠引入浴池。</b> <p><b> 遠處有座建于2~3世紀(jì)的異常巨大的<font color="#ed2308">羅馬公共浴池</font>,由對稱的兩部分組成。它附近還有座清真寺。</b></p> <p><b> 最后我們沿著<font color="#ed2308">林蔭大道</font>走出遺址</b>,<b>返回貝魯特。</b></p><p><b> 而未能去遺址的北面不遠處的12世紀(jì)的十字軍大教堂,頗感遺憾。</b></p> <p><b> 遺址附近,有一所建于1938年的,黎巴嫩南部第一所中小學(xué)校<font color="#ed2308">AI-Jaafareya High School</font>。</b></p> <b> 椰棗樹成排的提爾市海港。</b><br> <b> 進入真主黨大本營與<font color="#ed2308">巴勒斯坦難民營</font>。提爾位于黎巴嫩的南部,離巴勒斯坦、以色列邊界很近。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zhàn)爭期間逃往黎巴嫩的絕大多數(shù)難民都被聯(lián)合國救濟和工程處(UNRWA)安置在難民營中,最早有16個難民營,目前仍有12個在運轉(zhuǎn)。有登記的難民在44.8萬,難民營人口負(fù)荷極大,時常會有十口人家在一個單間的情況。這些難民無機會從事很多職業(yè),多數(shù)靠聯(lián)合國提供救濟。</b> <p> </p><h1><b> </b> <b>四.</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貝魯特</b></h1><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巴嫩的首都,</b><b>位于黎巴嫩海岸線中部突出的海岬,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氣候溫和,以其獨特建筑風(fēng)格與氣候環(huán)境并美而聞名的地中海東岸最大城市。 </b></p><p><b> 1920~1943年屬法國托管。二戰(zhàn)后,貝魯特城市建設(shè)突飛猛進地發(fā)展,使它成為中東的金融和文化中心,旅游勝地,素有“中東巴黎”、“地中海畔明珠”的美譽。人口約200萬。</b></p><p><b> 貝魯特是一座文化古城,保存有羅馬時期的城墻、廟宇、水池的遺址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清真寺。雖然經(jīng)過內(nèi)戰(zhàn)的創(chuàng)傷,貝魯特仍是黎巴嫩的文化中心。</b></p><p><b> 這里生活節(jié)奏快,時尚感強,有大量博物館、餐廳、酒吧和俱樂部,但非常擁擠,并非是適合休閑城市,倒成了游客從它出發(fā),到其周邊各大小城市、遺址、景點旅游完后,一日返回歸宿之地。我們在黎巴嫩的旅游就是這樣安排的,除了第一天下午特地安排游覽貝魯特市及第二天早晨在去巴爾貝克路上在<font color="#ed2308">鴿子巖</font>停車觀賞外,其余景觀都是在往返途中車上拍照。</b></p><p><b> 先看看貝魯特街景吧!</b></p><p><b> 這是我們?nèi)胱【频甑暮蠼?、華為廣告、擁擠不堪的街道。</b></p> <b> 在那些白墻紅瓦的古老房屋中間,現(xiàn)代化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馬路上車水馬龍,街面繁華異常。 </b> <h3> <b>我們先來到美麗的貝魯特海濱一角, 這也是富人居住區(qū)。</b><br></h3> <b> 貝魯特深受暴力的傷害,這里有個<font color="#ed2308">殉難者廣場</font>,簡潔的無暴力雕塑設(shè)計很吸引人。</b> <p><b> 然后,我們進入市區(qū)的繁華地段的酒店、大廈、服裝等高端消費大街,建筑很有浪漫之處的法式風(fēng)格。</b></p> <p><b> 繁華卻不乏藝術(shù)。</b></p> <b>街心公園中佇立著<font color="#ed2308">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的雕塑像</font></b>。<b>2005年2月14日就在這里,發(fā)生一次嚴(yán)重的汽車炸彈襲擊事件,包括總理哈里里等21人喪生。<font color="#333333">許多黎巴嫩人將責(zé)任歸咎于敘利亞,參加示威游行,要求敘利亞撤軍;3月14日達到高潮,示威游行在殉難廣場舉行,</font>人數(shù)<font color="#333333">達到近百萬,一系列事件日后被稱為“雪松革命”。聯(lián)合國、美、俄和德國全部支持黎巴嫩的撤軍要求。敘利亞最終迫于壓力,4月27日撤出剩余的1.4萬軍隊,結(jié)束了對黎巴嫩長達近30年的占領(lǐng),黎巴嫩第一次完全獲得了獨立。</font></b> <b> 街道上時不時能看到一些戰(zhàn)后遺跡,一座座的塔吊象征著貝魯特的希望。讓你驚奇的是在一座廢棄樓房前也安排起休閑消費場地。</b> <b> 我們即將步入市區(qū)古羅馬遺址,看到重要街口或景點旁都設(shè)的關(guān)卡、路障,以防汽車炸彈襲擊。</b> <p><b> 這是廣場周圍的<font color="#ed2308">古羅馬遺址</font>,沿階梯向上走就是貝魯特政府大樓。</b></p> <p><b> 這是<font color="#ed2308">貝魯特議會大廈</font>。</b></p> <b> 這是<font color="#ed2308">鐘樓廣場</font>(Ottman Clock Tower)又稱星星廣場(Nejmeh Sq.)。曾在內(nèi)戰(zhàn)中飽受兵焚,現(xiàn)已舊貌重修。廣場上盡的歐式建筑,八條街道從鐘樓向四周呈放射狀。周圍有教堂與清真寺以及很多咖啡館。</b> <b> 這是<font color="#ed2308">圣喬治十字軍教堂</font>。</b> <b> 這座仿土耳其風(fēng)格的<font color="#333333">藍色清真寺叫</font><font color="#ed2308">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font><font color="#333333">,</font>是由前總理老哈里里投資修建的,他遇刺身亡后也葬于此,常稱作哈里里清真寺。</b> <b>與它為鄰的是<font color="#ed2308">圣喬治天主教堂</font>(即馬龍派教徒圣喬治大教堂)。這是在中東國家能唯一看到清真寺與天主教堂做鄰居的地方。</b> <b> 這是清真寺與天主教堂內(nèi)的祈禱圣地。華麗的穹頂與吊燈,據(jù)說是從伊朗進口的。</b> <b>天色已晚,最后我們來到<font color="#ed2308">貝魯特露天廣場</font>:國旗旗桿、圣誕樹、烈士紀(jì)念碑,直至地中海海邊。</b> <b> 貝魯特還是個美食之都,走進這家甜食店,干果、巧克力、糕點等食品琳瑯滿目,色彩繽紛。你很難抗拒那美麗包裝的誘惑,至少會買點著名的<font color="#ed2308">愛麗安娜品牌的巧克力</font>品賞一下。</b> <b>黎巴嫩人熱情、友好、開朗、大方,給你的旅游帶來輕松。在酒店大堂遇到這一家子,他們很樂意接受我的招呼。</b><br> <p class="ql-block"> <b>再見貝魯特! 你讓我觀察與學(xué)習(xí)了不少知識,但你的國家博物館、貝魯特美國大學(xué)、羅伯特·茂阿瓦德私人博物館等等著名景點我都沒來得及去觀看。</b></p><p class="ql-block"><b> 第四天,我們離開貝魯特,向東游覽黎巴嫩最后一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城安杰爾(Aanjar)</b><b>,然后驅(qū)車直奔只有83公里遠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b></p><p class="ql-block"><b> 離開貝魯特不遠處,我</b><b style="color: inherit;">偷拍到遠處的關(guān)卡,一座高高的鋼筋水泥碉堡里,有多方位的裝甲車,高射炮。 </b></p> <p class="ql-block"> <b>這里戰(zhàn)爭遺留痕跡明顯多了,樓房上彈孔,山坡上的戰(zhàn)場據(jù)點。</b></p> <h1><b> 五. 安杰爾</b></h1><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杰爾</b><b>位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東部的貝卡地區(qū)</b><b style="color: inherit;">,距貝魯特58公里。古城建于公元715年,由卡利夫·瓦利德一世(公元705年</b><b>瓦利德一世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第六代哈里發(fā),</b><b style="color: inherit;">他去世后,其弟蘇萊曼一世上臺統(tǒng)治)設(shè)計建立的城市,其整體布局條條有理,使人聯(lián)想起古代的宮殿。</b></p><p class="ql-block"><b> 這里看不到歷史的進程,只能看到一個獨立的時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倭馬亞時期。</b><b>什么是倭馬亞時期?公元661年,穆阿維葉建立了阿拉伯哈里發(fā)王朝,此后擴大其勢力范圍,統(tǒng)治了西到北非和西班牙,東至波斯的廣大區(qū)域,繁榮不過百年,到公元750年王朝就被推翻了,這一時期被歷史上稱為倭馬亞時期。</b></p><p class="ql-block"><b> 安杰爾古城實際存在的時間只有四十幾年,到西元744年就因爭奪王位之爭而遭摧毀。</b></p><p class="ql-block"><b> 安杰爾考古遺址是現(xiàn)存最重要的大規(guī)模倭馬亞王朝遺跡,早已被公認(rèn)為倭馬亞城市規(guī)劃設(shè)計的唯一見證,憑此</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4年安杰爾得以躋身黎巴嫩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行列。</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從南門進入古城遺址。</b></p> <b> 古城呈正方形,兩條大街在市中心垂直相交呈“十”字形,把城市分割成4個區(qū)域,交會處有一座4根石柱支撐的古羅馬的凱旋門(tetrapylon,為古羅馬時代十字交叉通道上的凱旋門)。</b><b>商店布置在大道兩旁,店前矗立著拱門。</b> <b>安杰爾古城格局與羅馬城市的布局風(fēng)格相似,建有許多王宮、清真寺與后花園。 </b> <b>整體布局井井有條條,四面環(huán)繞著城墻,每邊城墻中央都設(shè)有城門,建筑多為石頭構(gòu)成,石墻、石柱、石門,石臺,到處是石頭。動用了大量資金,建起美麗的宮殿。 </b> <b> 還有古羅馬的火坑供暖系統(tǒng),馬賽克舖的浴池。</b> <p><b> 我們走出古城,在遺址門外看遺址。</b></p><p><b> </b></p> <p><b> 遺址門口有一家咖啡店,一家手工銀制品商店。商店的女主人和路邊兩位司機都是亞美尼亞人。 </b></p><p><b> 據(jù)報道,如今安杰爾的人全部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亞美尼亞人后裔</b><b>。奧斯曼帝國因為種族歧視及大民族沙文主義,在1915年至1919年,屠殺了150萬亞美尼亞人(至今,土國總統(tǒng)埃爾多安不承認(rèn))。就在這個集體屠殺事件中,位于黎巴嫩山谷內(nèi)的小城安杰爾卻接納了五千多名從土耳其逃難而來的亞美尼亞人,讓他們在最艱苦的時候在這里避難定居。亞美尼亞人在安杰爾重建家園,多年來把異鄉(xiāng)當(dāng)成故鄉(xiāng)。</b></p> <p><b> 之后,我們的行車沿商店門口公路照片上箭頭方向拐彎駛向敘利亞,結(jié)束在黎巴嫩的行程。1小時后我們到達了黎敘邊境,開始在敘利亞的旅游。</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20px;">寫在最后 </b></p><p class="ql-block"><b> 黎巴嫩,這個世界上領(lǐng)土面積很小的國家,我用了4天全力行走與觀察;回國后,還特地去看描述黎巴嫩底層社會現(xiàn)狀的影片“何以為家”;翻閱了大量參考資料,寫下1萬多字,放上了314張照片,似乎還未盡興,真想再一次到這國家進一步的探索。</b></p><p class="ql-block"><b> 她太獨特了:</b></p><p class="ql-block"><b> ①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形的多元化令人驚訝</b><b>,4 種主要地形幾乎互相平行著從北向南伸展,它們(從西向東)是:沿海平原、黎巴嫩山脈、貝卡山谷和東黎巴嫩山脈。這些地形給黎巴嫩帶來發(fā)達的海上貿(mào)易、雄壯的山色里恢宏的古跡、熱帶地中海型氣候、豐富的物產(chǎn)。既有精神食糧回饋旅行者,也有提供感官與味覺的盛宴。</b></p><p class="ql-block"><b> ②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種官方宗教派,</b><b>包括伊斯蘭教(什葉派、阿拉維派、伊斯瑪儀派和遜尼派)、基督教(馬龍拍、希臘東正教派和天主教派、亞美尼亞天主教派、格列高利教派…….等11種教派)、德魯茲教派和猶太教,還有少量的巴哈伊教、摩門教和印度教徒。1943年建國以來教派一直爭斗不休。1975年4月因長槍黨襲擊了貝魯特一輛公交車,殺死27名巴勒斯坦乘客,引發(fā)了穆斯林的報復(fù),開始長達15年的內(nèi)戰(zhàn),直至1990年10月才結(jié)束。</b></p><p class="ql-block"><b> ③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巴勒斯坦難民營和敘利亞難民營。</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世界上這么小的國家,自己人口610萬,卻</b><b>在其整個歷史中為流離失所者提供庇護</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容納了這兩個揮之不去的難民營,恐怕也只有黎巴嫩。</b><b>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zhàn)爭逃往黎巴嫩的難民開始,至今約有44萬多巴勒斯坦難民;2014年鄰國敘利亞的內(nèi)戰(zhàn)對黎巴嫩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超過300萬敘利亞難民,其中有130萬在黎巴嫩。每一次周邊國家的巴以、敘以爭端都影響到黎巴嫩的安定。但是,</b></p><p class="ql-block"><b> ④</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巴嫩的國民精神</b><b>,面對復(fù)雜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頗為驚訝的是黎巴嫩人卻自認(rèn)為胸襟寬廣,包容異己,并引為傲。宗教爭斗不斷,他們依然以寬容自居。據(jù)新聞報道,如果與黎巴嫩人提及內(nèi)戰(zhàn),雖然都是慘痛的回憶,他們會集體噤聲,不愿提起這段傷痛的往事。但對當(dāng)下的政局卻會打開話匣子,各抒己見。也許正是黎巴嫩人的這種國民精神,讓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總是一臉的笑容相迎。</b></p><p class="ql-block"> <b> 正因為她的獨特,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在這里融合,5000多年的文化讓它別具特色。它曾被《lonely Plant》和《國家地理》稱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b></p><p class="ql-block"><b> 盡管我的旅行僅能讓我粗略地呈現(xiàn)黎巴嫩的歷史文化、現(xiàn)狀與景觀,但我希望這篇游記(上下)能賦予你一個視角,了解一個真實的、有溫度的黎巴嫩。也希望她能成為你的人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完)</b></p><h5><b> 背景音樂:Yadikar 演唱者:Retim</b></h5><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 <h1> </h1> <b><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