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辛棄疾 </p><p>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青玉案·元夕</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宋代:辛棄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span></p> <p>創(chuàng)作背景</p><p> 這首詞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tǒng)治階級卻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腔激情、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span></p> <p>譯文</p><p>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shù)青山。</p><p>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浩浩江水終于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p><p><br></p><p>注釋</p><p>菩薩蠻:詞牌名。</p><p>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p><p>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p><p>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p><p>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p><p>可憐:可惜。</p><p>愁余:使我發(fā)愁。</p><p>無數(shù)山:很多座山。</p><p>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p> <p>創(chuàng)作背景</p><p>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p> <p>賞析</p><p>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p><p>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疤评蠲銥轵荩蹿M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挠艄聻橥I。”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p><p> “郁孤臺下清江水?!逼鸸P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p><p> “中間多少行人淚?!毙腥藴I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shù)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p><p> 在“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敝校L安指汴京。本句是詩人因記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卻有無數(shù)的青山擋住了詩人。境界就變?yōu)榫哂蟹忾]式之意味,頓與挫級有力。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滿懷忠憤的情感。</p><p>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壁M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shù)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云:“借水怨山?!笨芍^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shù)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皷|流去”三字尤可體味?!渡袝び碡暋吩疲骸敖瓭h朝宗于海?!痹谥袊幕瘋鹘y(tǒng)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xiàn),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杜甫《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惫时匮约耐?,則換頭托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p><p>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痹~情詞景又做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無疑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景象。。</p><p> 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fā)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fā)家國淪亡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宋代:辛棄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span></p> <p>譯文</p><p>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向天邊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游子悲憤壓抑。我看完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xiàn)在登樓的心意。</p><p>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羞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p> <p>注釋</p><p>建康:今江蘇南京。</p><p>遙岑:岑,音cén。遠山。</p><p>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狀的發(fā)髻,這里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p><p>斷鴻:失群的孤雁。</p><p>吳鉤,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刀。這里應該是以吳鉤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p><p>了:音liǎo。</p><p>鱸魚堪膾:用西晉張翰典。</p><p>季鷹:張翰,字季鷹。</p><p>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p><p>流年:流逝的時光。</p><p>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p><p>樹猶如此:用東晉桓溫典。</p><p>倩:請托。讀音qìng</p><p>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p><p>揾:wèn。擦拭?!?lt;/p> <p>賞析</p><p> 上片大段是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江景。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意思說,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p><p> “楚天”的“楚”,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zhàn)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也就是蘇軾《念奴嬌》詞中“大江東去”的大江?!扒Ю锴迩铩?和“秋無際”,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p><p>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意思說,放眼望去,遠山千姿百態(tài),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fā)髻,可是這些都只能引起我對喪失國土的憂愁和憤恨?!坝耵⒙蓣佟币痪渲械摹坝耵ⅰ?,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螺髻”,指古代婦女一種螺旋形發(fā)髻。韓愈有“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的詩句(篸即簪)。“遙岑”,即遠山,指長江以北淪陷區(qū)的山,所以說它“獻愁供恨”。這里,作者一方面極寫遠 山的美麗——遠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寫遠山“獻愁供恨”。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看見淪陷區(qū)的山,想到淪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發(fā)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寫,偏要說山向人獻愁供恨。山本來是無情之物,連山也懂得獻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這樣寫,意思就深入一層。</p><p>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作者接著寫道:</p><p>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淪陷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他看著腰間佩帶的不能用來殺敵衛(wèi)國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p><p>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 但同時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國勢危殆的意思?!皵帏櫋?,是失群的孤雁。辛棄疾用這一自然景物來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坝巫印?,是辛棄疾直指自己。 一般地說,凡是遠游的人都可稱為游子,辛棄疾是從山東來到江南的,當然是游子了。</p><p> 如果說上面“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寫景寓情的話,那么“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皡倾^”,本是戰(zhàn)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xiàn)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空有沙場殺敵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無限感慨呀!“欄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fā)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徒有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而又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tài)宛然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p><p>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扒筇飭柹幔聭咭?,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p><p>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p><p>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fā)展到最高潮。</p><p>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辟唬钦埱?,“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xiàn),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p><p> 該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xiàn)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p><p>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lián)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tǒng)一祖國的抱負和愿望無法實現(xiàn)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xiàn)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p> <p>創(chuàng)作背景</p><p>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span></p> <p>譯文</p><p>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把酒食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zhàn)場上閱兵。</p><p>戰(zhàn)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yè),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一夢醒來,可惜已是白發(fā)人!</p> <p>注釋</p><p>醉里:醉酒之中。</p><p>挑燈:撥動燈火,點燈。 看劍:查看寶劍。準備上戰(zhàn)場殺敵的形象。說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際也不忘抗敵。</p><p>八百里:指牛,這里泛指酒食。《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駁,?,撈涮憬?。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蚣仁咽挚欤抑^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韓愈《元和圣德詩》:“萬牛臠炙,萬甕行酒?!碧K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薄对曝G友議》卷下《雜嘲戲》條載李日新《題仙娥驛》詩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陳??饠古?頭。更有臺中牛肉炙,尚盤數(shù)臠紫光毬?!?lt;/p><p>麾:軍旗。麾下:指部下。</p><p>五十弦:本指瑟,泛指樂器。 翻:演奏。 塞外聲:指悲壯粗狂的軍樂。</p><p>沙場:戰(zhàn)場</p><p>點兵:檢閱軍隊。</p><p>馬作的盧(dí lú)飛快:戰(zhàn)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馬名。一種額部有白色斑點性烈的快馬。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p><p>作:像,如。</p><p>霹靂(pī lì):特別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p><p>了(liǎo)卻:了結,完成。</p><p>天下事:此指恢復中原之事。.</p><p>贏得:博得。</p><p>身后:死后。</p><p>可憐:可惜?!?lt;/p> <p>思想感情</p><p> 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將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xiàn)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p><p> 雖無前人沙場征戰(zhàn)之苦,而有沙場征戰(zhàn)的激烈。結句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體現(xiàn)作者壯志難酬、心中憤懣不平的感情。</p><p> 整首詞抒發(fā)了作者想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卻已年老體邁的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lt;/p> <p>創(chuàng)作背景</p><p> 這首詞當作于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之時。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家鄉(xiāng)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陳亮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后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zhàn),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這次他到鉛山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后辛棄疾寫《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寄給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作于這一時期。</p><p> 《歷代詩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詞話》:“陳亮過稼軒,縱談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嚴重,恐為所忌,竊乘其廄馬以去。幼安賦《破陣子》詞寄之?!薄?lt;/p> <p>賞析</p><p>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zhàn)斗的場面,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能實現(xiàn)收復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p><p> 上片寫軍容的威武雄壯。開頭兩句寫他喝酒之后,興致勃勃,撥亮燈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寶劍,仔細地撫視著。當他睡覺一夢醒來的時候,還聽到四面八方的軍營里,接連響起號角聲?!敖恰?,古代軍隊的樂器,如同今天的軍號,有竹、銅、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寫許多義軍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樂隊在邊塞演奏起悲壯蒼涼的軍歌,在秋天的戰(zhàn)場上,檢閱著全副武裝、準備戰(zhàn)斗的部隊。古代有一種牛名叫“八百里駁”?!鞍税倮铩保@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種瑟有五十弦,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種軍樂器。</p><p> 下片前兩句寫義軍在作戰(zhàn)時,奔馳向前,英勇殺敵;弓弦發(fā)出霹靂般的響聲?!白鳌?,與下面的“如”字是一個意思?!暗谋R”,古代一種烈性的快馬。三國時代,有這樣的故事:劉備帶兵駐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劉表不信任他,曾請他赴宴,想在宴會上捉拿他。劉備發(fā)覺這個陰謀后,便從宴會上逃出。蔡瑁去追趕他,當時他所乘的馬名叫的盧。在他騎馬渡襄陽城西檀溪水時,的盧溺在水中,走不出來。劉備非常著急地說:“的盧,今天有生命危險呵,應當努力!”于是,的盧馬一躍三丈,渡過溪水,轉危為安。“馬作的盧”,是說戰(zhàn)士所騎的馬,都象的盧馬一樣好?!傲藚s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yè)?!摆A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說: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說,他這一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yè)。這表現(xiàn)了作者奮發(fā)有為的積極思想。最后一句“可憐白發(fā)生”,意思是說:可惜功名未就,頭發(fā)就白了,人也老了。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p><p> 這首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能夠代表作者的豪放風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清平樂·村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span></p> <p>注釋</p><p> 1.丑奴兒: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韻。</p><p>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p><p> 3.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p><p> 4.不識:不明白。 </p><p> 5.層樓:高樓。 </p><p> 6.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地,硬要 </p><p> 7.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p><p> 8.欲說還休:想說而最終沒有說 </p><p> 9.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p> <p>譯文</p><p>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p><p> 喜歡登高遠望, </p><p> 喜歡登高遠望, </p><p> 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p><p> 現(xiàn)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p><p> 想說卻說不出, </p><p> 想說卻說不出, </p><p> 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lt;/p> <p>賞析</p><p> 這首詞是辛棄疾罷官后,在閑居地信州代湖所寫。 </p><p>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p><p> 在思想感情方面,這首詞的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青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愛上層樓”,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也只有不懂憂愁為何物時才有興致登上高樓,效仿前輩的文人雅士們抒發(fā)一下所謂的憂苦之情。 到了下片時,話鋒一轉到了如今,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表現(xiàn)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xié)力,恢復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不僅讓他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這所有的愁緒著重體現(xiàn)在這里的“盡”字,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p><p> 有的人評論說由于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發(fā)這種情感是一大忌諱的,加之辛棄疾流放罷職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緒只能轉到天氣上“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結尾。而我認為這固然是一個原因,這是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棄疾自己的心緒所決定的。 </p><p> 真正的痛苦是說不出來的,當人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時候就再也不想訴說了。能夠說,能夠登樓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說明還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夠說出來。真正體會到痛苦時,無論你登高,亦或望遠,對著摯友親朋時也許張張嘴,就只能說出個今年秋天格外涼的話了。古代的文人義士們皆是如此,也許動亂年代報國無門,會寫文章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但這些都是能還在活下去的時候,還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詩歌能引起人們乃至當朝統(tǒng)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強調痛苦。而當真正絕望的時候,他這“愁”郁結心頭,是很想對人傾訴一番,求得別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說了也于事無補,就不再說了。其中“欲說還休”這四個字就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這種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說了也沒有什么作用,真的是無能為力了,萬般愁緒皆堵在心中張張嘴也就只能說一說天氣了。 </p><p> 而詞中技巧的運用上,作者除了處處注意同上下兩片進行對比外,著重體現(xiàn)在了兩的迭句上:兩個“愛上層樓”和兩個“欲說還休”。上片中的“愛上層樓”前一個為上句的果,后一個是下一句的因,避開了一般的泛泛陳述還把上下兩句巧妙的聯(lián)系了起來。而下片的“欲說還休”同樣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愛上層樓”巧妙呼應,而且“欲說還休”四字重復出現(xiàn),總結了上句中的“識盡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充分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愁緒之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