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慕潔舞臺攝影抖晃技法:</p><p>1、采用快門優(yōu)先模式,以較長時間曝光,聚焦之后,在景深范圍內(nèi),瞬間向前抖動一下,使畫面凝固,保證了被攝主體有個清晰的影像。</p><p>2、左右晃動,把影像拉出虛影。這一抖一晃有兩個前提,一是在曝光時間之內(nèi),二是在景深范圍之內(nèi)。</p><p>3、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也可采用兩次或兩次以上曝光方法拍攝,先實后虛,或先虛后實,靈活運用。</p><p>這兩種拍攝技法,必須都在黑背景下。舞臺拍攝時,被攝主體可襯在深色幕布上。抖晃法和兩次曝光的目的就是要使畫面有虛有實,虛實相互襯托,使畫面活起來。</p><p><br></p> <h3>小提琴奏家:馬克</h3> <h3>指揮家:曹丁</h3> <h3>古琴大師李祥霆</h3> <h3>板胡演奏家:薛首中</h3> <p>琵琶演奏家:黃愛琴</p> <h3>中國攝影報<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點評:這是一張技法和主題結(jié)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多次曝光和慢速度運用,制造了很好的現(xiàn)場氣氛,指揮家忘我入神的表情刻畫得十分到位。</span></h3> <h3>德國指揮家:丁乙留</h3> <p>通感現(xiàn)象的巔峰之作——讀慕潔攝影作品</p><p>發(fā)布時間:2010-07-14 作者:安邦先生 </p><p>好友慕潔的博客眉頭上有這么一句話:“只要你付出了,終究會有回報。”信乎!</p><p>作為山西歌舞團的專職舞臺攝影師,工作的便利自然是可以造就出一個高級攝影師的。然而,我深信,僅僅只有工作的便利絕對造就不出出類拔萃的攝影藝術(shù)家。從慕潔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她對自己那份工作的兢兢業(yè)業(yè);不難看出她對祖國山山水水那份熱愛;不難看出她對藝術(shù)的那份孜孜追求;不難看出她對自己藝術(shù)生涯的精益求精!大抵因為如此,她的作品,在給人以藝術(shù)美感的同時,也往往讓人在震撼中感到不斷的創(chuàng)新,從而讓人在讀她的作品時永遠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p><p>2009年12月21日,值我2009年11月27日開博不到一個月,那時我博客上的博文很少,便希望從朋友那里引用點東西以裝潢門面?;蛟S我太用專業(yè)審美眼光看待網(wǎng)絡作品的原因,到處尋覓竟所獲甚少。正當我充滿失望之際,乍然看到慕潔女士的作品《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不禁大喜過望。于是引用后以《【安邦品評】羨嘆慕潔女士的攝影作品》為題,欣然寫下了如此詩句:“自古騷客多悲秋,繆斯常吟凋零愁。惟有冰心禪其妙,姹紫嫣紅正綢繆?!?lt;/p><p>慕潔女士的那幅“枯荷”確實達到了高妙的藝術(shù)境界,我在與粉畫家吳錫安的探討中,曾經(jīng)總結(jié)了“枯荷”攝影作品的絕妙根源:“畫如景易,景如畫難,這幾幅作品的視角太棒?!薄_實,幾枝殘荷,在藝術(shù)家獨特視角和獨特攝影手法下,竟如同水墨山水畫一般充滿神韻了。</p><p>真正的藝術(shù)殿堂永遠有種吸引人神往的魔力,于是慕潔女士的博客就成了我時常接受美的熏陶和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的最佳去處,于是在一次次的“奔波讀美”中,一個我從來不曾去過的山西竟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既有西北快樂的小伙,也有鳳凰古城的老媽媽;既有巍巍的太行,也有靜謐靈秀的汾河濕地小景……在慕潔的攝影藝術(shù)世界里,平遙的裊裊炊煙,怡然的天鵝情趣,開在山崖的紅杜鵑……無不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無不讓我們在審美之外油然產(chǎn)生一種對生命的哲學思考……或許因為慕潔女士的作品對我影響如此深刻吧?在我平生第一次去山西的途中,當西北蒼勁之風迎面撲來的時候,我眼前竟浮現(xiàn)出慕潔的鏡頭來,于是興之所至寫下的《山西行》,竟不由自主地以“難怪慕潔??洹弊鳛楸病L馗戒洝丁景舶钪鳌可轿餍小罚?amp;nbsp;</p><p>長夜寂寞臥車中,</p><p>冷月不伴夜話。</p><p>迷迷盹盹方入夢,</p><p>喧聲又漸鬧:</p><p>已是燕趙天下。</p><p>兩邊高坡爭競現(xiàn),</p><p>殘雪披霞。</p><p>黃土綴墨棘星點,</p><p>偶有窯洞半山掛。</p><p>稚童循野徑催羊,</p><p>耄耋伴炊煙遛達。</p><p>如畫!真如畫!</p><p>難怪慕潔???!</p><p>慕潔就是這樣,通過她的作品給人以深刻的影響,然而她近期對我的震撼卻在于她藝術(shù)追求上的更上層樓!2010年4月29日,當我突然看到慕潔的《大提琴演奏家》時,我一直不相信存在的“大衛(wèi)綜合征”竟在我身上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那令人眩暈的藝術(shù)感染力竟讓我心跳加速而頭暈目眩!于是強攝心神地引用后以《【安邦品評】慕潔攝影:大提琴演奏家》做了如下簡單評論:“讓人從靜態(tài)畫面中感受到動態(tài)音樂之高妙,此通感現(xiàn)象最絕佳的闡釋。讀音樂,高妙之境界也。嘆服!”</p><p>通感現(xiàn)象,也稱為通感(synaesthesia)在心理學上又稱“聯(lián)覺”,是指人的各感官(如觸覺、溫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的感知被打通或功能交織在一起的現(xiàn)象。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感到,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這其實就是通感現(xiàn)象,但往往是在人們無命名和無意識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往往采用通感手法,從而使感受者的感官打破有界感覺的限制達到最大程度的無界感知。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大多數(shù)文學藝術(shù)家都屬于刻意地運用通感修辭手法,所以聯(lián)通各種感覺的效果總是達不到最高的效果?!綕嵉淖髌泛我跃棺屛耶a(chǎn)生了“大衛(wèi)綜合征”現(xiàn)象呢?毫無疑問,她是通過高妙的手法,在不著痕跡打通了人的各種感官聯(lián)系,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調(diào)動了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受她高妙的作品。</p><p><br></p> <p>靜靜地讀上面的優(yōu)美作品,她雖然僅僅是個靜態(tài)的畫面,但你卻偏偏看到動態(tài)的音樂流動;她雖然只是你用眼睛可以閱讀的,但你方佛就聽到了曼妙之音;那溫存的顏色就是那么讓你感到溫暖;而飄忽流線所組合而成的朦朧狀態(tài)竟讓你嗅到了馨香……是藍色的多瑙河嗎?還是莫斯科郊外的夜晚?……</p><p>有一篇《 林慕潔的抖晃拍攝法》的文章,大致介紹了她獨創(chuàng)的這種攝影手法。根據(jù)谷威的總結(jié),基本的要訣大致應該是:“她拍攝的舞臺演出,大都采用快門優(yōu)先模式,以較長時間曝光,聚焦之后,在景深范圍內(nèi),瞬間向前抖動一下,使畫面凝固,保證了被攝主體有個清晰的影像,接著便來個左右晃動,把影像拉出虛影。這一抖一晃有兩個前提,一是在曝光時間之內(nèi),二是在景深范圍之內(nèi)。有時候她也采用兩次或兩次以上曝光方法拍攝,先實后虛,或先虛后實,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兩種拍攝技法,必須都在黑背景下。舞臺拍攝時,被攝主體可襯在深色幕布上。抖晃法和兩次曝光的目的就是要使畫面有虛有實,虛實相互襯托,使畫面活起來。---谷威”大概基于以上手法,慕潔女士把這種拍攝方法取名為“抖晃拍攝法”。坦率而言,看到這個名字之后,我是有點失望的,依稀看到一盤鮑魚裝進了羊肉泡饃的器皿里。其實,這種拍攝法完全可以有個更藝術(shù)的名字,即使稱呼為“通感拍攝法”,也很有“朦朧詩”的藝術(shù)感覺?!逗庵菸幕?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