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些時,‘今影像’頭條、四川文化網(wǎng)、津門網(wǎng)、沈陽市文聯(lián)公眾號、《沈陽日報》帥正新聞等媒體相繼刊發(fā)了我撰寫的“攝影家黃小森”一文后,在攝影界以及攝影愛好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p><p> 黃小森先生40多年攝影生涯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僅凸顯出他觀察社會睿智的眼光;堅守攝影本質(zhì)的堅定信念;舍棄名利探索攝影本質(zhì)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踐行了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唯一源泉這一哲理。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成果對于針砭當前攝影亂象,起到正本清源的引領作用,有著明顯的社會意義。</p><p> 近日來,我收到許多攝影朋友的反饋,希望更多地了解黃小森先生的作品以及怎樣鑒賞他的這些作品。于是,在黃小森先生70周歲之際便有了此文。</p><p> 我無法準確透視黃小森先生的作品,對于他每每按下快門那一瞬間內(nèi)心有何感悟更是拿捏不準。但縱觀他的眾多作品卻可以看出,他不是側重于展示“無差別”影像,而是更注重于對客觀對象的理解,他的作品是在用攝影語言闡述一切。</p><p><br></p><p> </p><p> 四、堅持走近父老鄉(xiāng)親</p><p><br></p><p> 黃小森先生的作品中,表現(xiàn)農(nóng)民勞作、生存環(huán)境以及農(nóng)民典型肖像占了較大部分。從遼寧新賓、朝陽、喀左、凌源到陜西米脂、佳縣;從四川江津到吉林蛟河;從青海黃南州到貴州黔東南都留下了他拍攝的足跡。</p> “山根下那塊地”<div><br><div> 畫面重點表現(xiàn)父子二人春耕犁地的場景,而這樣近乎原始的耕作方法一直持續(xù)到90年代中期便逐漸消失了。在80年代,沒有畜力的農(nóng)民完全靠著體力耕種,作品留下的首先是時代的痕跡以及世代相傳的吃苦耐勞精神。</div><div> 從攝影技法來看,首先是人物描寫準確,穿著黃膠鞋屈身拉犁的人物處于最佳趣味線位置,老人肩扛手扶的姿態(tài)正是農(nóng)民“老把式”的真實形象,且前面人物與遠處人物形成了視覺三角形前后呼應。人物與其身影形成2個梯形,地面與大山形成2個長方形、左側地面三角形與壟溝諸多線條都在用幾何圖形和線條強化著作品的美感。</div></div> “揚場”<div><br><div> 在脫粒機等小型農(nóng)機設備進入農(nóng)民家庭之前,利用風力脫屑是千百年來延續(xù)下來的簡易方法,俗稱為“揚場”。</div><div> 作品選擇了暗背景使得人物格外突出,運用了側逆光使得人物、谷堆、谷屑明暗度得到增強。</div><div> 農(nóng)民站在上風口揚場,高速快門使主體以剪影形式凝固在畫面中。由于對面有人用掃帚歸攏散落的谷粒,塵屑迎風飛舞強化了打谷場的氛圍,主體人物勞作的姿態(tài)以及揚起的木锨在移動中被定格,選擇這個主體的光影效果使得主體語言變得簡潔明快和流暢。揚場是勞累的活兒,在黃小森先生鏡頭中卻顯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br></div></div> “ 收獲之際”<div><br> 這是黃小森先生在農(nóng)田里抓拍到的一個場景。組織這幅畫面主題語言是脫粒機以及人物勞動的身影。畫面里,圍巾手套,大捆水稻,移動的腳步以及脫粒機卷起的揚塵良好的展示出了秋收后的一個場景,繁忙、有序和協(xié)作精神融為一體。在生產(chǎn)隊解體之后,這樣的集體打稻子的場景已經(jīng)難得一見了。<br></div> “打坯建房”<div><br><div> 如果不仔細看,一位畫面里的父女倆可能在栽樹。實際上,他們是在打坯準備建房,俗稱土坯房。</div><div> 畫面里交代出的鐵鍬、水桶、土堆和局部土坯給出了父女倆勞作的目的。側面光增強了人物立體感,長鏡頭大光圈使得父親格外清晰,其他均被虛化,面對眼前的土坯,他的心情可能五味雜陳。</div></div> "小憩"<div><br> 這幅作品運用了最簡潔的攝影語言形式,仰拍了農(nóng)民用毛驢耕種的畫面。在兩頭驢中間的縫隙處安排了小憩中的農(nóng)民,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恰恰引導者觀者的視線能夠很快集中到主體人物身上。用低角度夸張手法表現(xiàn)兩頭毛驢明顯強調(diào)了畜力在農(nóng)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和依靠程度。盡管沒有馬匹、牛等大型畜,80年代的農(nóng)戶有毛驢的也不在多數(shù),大多耕種期間用相互拆解的辦法解決。<br></div> “推碾子的故事”<div><br><div> 推碾子的形式既有畜力的也有人力的,家里沒有畜力的農(nóng)民只好靠著體力了。各個村落中的小廣場大多都有一個大型的碾子,那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公共財產(chǎn)”。圍繞著碾子,千百年來一定發(fā)生過無數(shù)難以破解的故事。</div><div> 布置更換過多少次的推杠木樁被鐵絲廠繞著,與碾子、碾盤似乎講述著歲月變遷的滄海桑田。畫面中 推碾子的男人走到明顯位置,女人移步跟隨,女兒用笸籮做著后期處理,人物錯落有致,場景真實可感。</div><div> 黃小森先生從多個角度觀察農(nóng)民的勞作,運用鏡頭語言謳歌著他們的勤勞與堅韌,樸實與善良,顯示出對父老鄉(xiāng)親的敬畏與親情。他還注意到把人放在環(huán)境中來表現(xiàn),引發(fā)觀者對農(nóng)民生活條件和內(nèi)心情感的深度認知。<br></div></div> “觀眾”<div><br><div> 畫面里,男女老少坐下來觀看露天演出是難得的機會。村口黃土坡冉然成了理想的看臺,人們席地而坐,盡管周邊有照相機在晃動,卻難以干擾他們聚精會神緊盯舞臺演員的神情。僅能夠露出老中青三人穿的是清一色老布鞋,老人的棉布鞋幾乎接近露出腳趾,可見當年農(nóng)民生活條件的艱苦程度。</div></div> "老漢與牛"<div><br> 畫面格外簡潔,除了中灰影調(diào)背景以外幾乎只有老漢和牛了,攝影元素被壓縮到了無法再減少的程度。老漢拴住牛,蹲下抽袋煙這一典型瞬間惟妙惟肖。陜西人抽煙也喜歡這種蹲姿,人物呈現(xiàn)三角形結構有助于穩(wěn)定畫面,牛是他維以生計的依靠,二者相互依存且相互呼應促成了這一有趣的畫面。<br></div> “門庭”<div><br><div> 門楣周邊楹聯(lián)內(nèi)容明顯是祝福新婚的含義,楹聯(lián)已經(jīng)破損,新娘變成了母親,身背著最小的孩子,拿起鋤頭邁開腳步準備去地里干活,“孩子是在母親背上長大的”在這里得到詮釋。畫面中表現(xiàn)的是少數(shù)民族一個普通人家的門庭,作為堆砌地基的鵝卵石交代出這里距離大山以及河流很近,勤勞的山里人家可見一斑。</div></div> “走娘家”<div><br><div> 黃小森先生這幅作品耐人尋味兒,關鍵在于幾個有趣的細節(jié)。梨花綻放正艷,巨大的弧形給畫面平添了美感,扁擔、鐵鍬、鐵鍋等農(nóng)具在菜蔬陪襯下顯現(xiàn)出一派農(nóng)家院的淳樸氛圍。穿著新衣,手握雞蛋邁過門檻準備回婆家的閨女面部有著復雜的表情。母親拿著幾個雞蛋遞給牽著毛驢送姐姐的妹妹,飽含著母親牽掛女兒的舔犢之情。</div></div> "窗前便利店"<div><br> 畫面攝自小路旁邊村民的窗前。市場經(jīng)濟變化撥動了每一個人的心弦,改變了絕大部分民生狀況。在這旅游路線經(jīng)過的一條鄉(xiāng)小路旁,老大娘擺起了小攤,運動服、針織品甚至還有燒餅??赡芩u的物品沒有什么類別性,規(guī)律性,完全可能是她根據(jù)周邊旅游需要而安排的,恰恰展示出了有趣又實實在在的民生現(xiàn)象。<br></div> "老屋"<div><br> 黃小森先生堅持深入生活就是不斷走近民眾,貼近他們身邊,在攀談中抓取有價值的影像。這里,他把鏡頭貼近了農(nóng)家炕沿,人物在畫面中占了較小的面積。從畫面效果看,觀者在瀏覽了老式窗欞、墻壁燈龕、有線喇叭、炕上醬缸以及下垂燈繩等有特征的景觀之后,一定會將目光落在祖孫身上久久難以移開。老人神情怡然,孩童天真笑臉必然引發(fā)觀者若干思考。這就是農(nóng)家的老屋,她們世世代代已經(jīng)習慣了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br><div> 黃小森先生重視記錄父老鄉(xiāng)親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田間勞作、春播秋收、家庭環(huán)境以及人與人的往來,同時側重于抓取農(nóng)民典型形象,這些實實在在的人物個個樸實無華。有些老農(nóng)民一生沒有去過縣城,沒有走出過大山更沒有照相。黃小森先生按下快門留下的瞬間可能是有些農(nóng)民一生留在世間唯一的存照。</div></div> “守望”<div><br><div> 畫面中身穿紐襻棉襖的爺爺坐在家門前看護著孫女屬于常見的情形,但老人大山般的形象令人敬畏,其神情與坐姿幾乎像是一尊雕塑而引人注目。從老人頭部到彎曲的手臂,自然地流線型會引導觀者視線移到孩童身上,孩童幾乎成了老人晚年的全部寄托。</div></div> "山里人"<div><br> 幾位農(nóng)民在路邊相互攀談,這位老農(nóng)民深邃的眼神透露出質(zhì)樸、深沉的情感,展示出了他穩(wěn)定內(nèi)斂的情緒。他目不旁視地觀察攝影師,不動聲色,也不掩飾,手握煙袋,指夾煙袋鍋,人物流露出深諳世事的情緒特征。三角形人物輪廓以別具一格的攝影語言烘托著老人大山般的濃重感以及畫面的穩(wěn)定感,凝重感,主體人物形象與情緒淋漓盡致的凝固在畫面中。右側留下另外一個人物身體的局部,交代出這不是擺拍肖像,而是抓拍人物情緒的瞬間。<br></div> "回眸"<div><br> 這是一位典型的老農(nóng)民形象。側面光在他的羊剪絨舊棉帽、面部、手部以及服飾上映現(xiàn)出高反差的光影。<br> 老人眉頭微蹙,質(zhì)感細膩,雙指離開煙袋桿和兩腮回陷的吸煙瞬間惟妙惟肖。煙袋下面拴著布條,布條下面掛著鐵絲制作的彎鉤,純樸到了極點的人物性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刻畫。左上迎光處反差較大,右下背光處仍留有良好的層次。<div> 黃小森先生運用簡潔的攝影語言豐富的光影效果,刻畫出一位老農(nóng)民令人難忘的形象。<br></div></div> "俺這一輩子"<div><br> 在組織這個人物面部時強調(diào)的是他黑里透紅的皮膚質(zhì)感,這才符合老農(nóng)民“我這一輩子”的含義。黑棉襖在暗影中仍有一定層次,褪了色的草綠色書包是70-80年代最流行的物品之一。這個畫面運用了低飽和度,有屬于準確表現(xiàn)這位老農(nóng)民真實可感的形象。<br></div> "村口"<div><br> 老人,老井在側逆光下出現(xiàn)了極好的光影效果。這個一輩子習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的老人,無聲地獨自坐在村口的老井旁,觀看著攝影師們手中“咔嚓咔嚓”的響動,沒有好奇,沒有羨慕,只有沉默,這完全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石頭樁似乎昭示出老人剛毅的性格。側逆光影突出了他白發(fā)與須髯,細膩地展示出他面部質(zhì)感,似乎述說著他歷經(jīng)滄桑的人生經(jīng)歷。<br><div> 黃小森先生對父老鄉(xiāng)親有著深厚的情感得益于他有過知青生活;農(nóng)民、農(nóng)具、農(nóng)宅、農(nóng)田甚至樹木都能夠成為吸引他頻頻走近的因素。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從孩子生活的狀況就是這些父老鄉(xiāng)親生存狀況的縮影。</div></div> “家當”<div><br><div> 門前擺放著多種農(nóng)具,在開裂門板前面,中學生模樣的女孩在一口鐵鍋里洗著衣服,為什么不用臉盆,是沒有還是不用,一定會引發(fā)觀者深思。從男孩子穿的漏洞毛衣不難看出他們生活在比較困難的環(huán)境中。</div></div> "小'豬倌' "<div><br> 男孩子為了掙錢貼補家用而在養(yǎng)豬場當起了“豬倌”。山路上,雜亂的豬群與地面的光影使原本的平衡呈現(xiàn)出了變化。處于畫面中央的男孩子主體位置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橫在腰間的樹棍,行走的步伐似乎都在強調(diào)“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一哲理,沒有展示孩童的正臉卻滲透出孩童的成熟。這恰恰是作者畫面蘊含的意圖所在。至于孩子處于假期還是已經(jīng)輟學一定會引發(fā)觀者聯(lián)想。<br></div> "雙吹"<div><br> 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高蹺展演中,一對吹嗩吶的父子引起大家的關注。兒子騎在爸爸的脖頸子上單吹,爸爸采取雙吹,畫面里有意留下其身后踩高蹺的兩個虛化的人物,其服飾、動作若隱若現(xiàn),明顯交代出了主體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畫面語言顯然簡明扼要重點突出。<br></div> 五、弘揚文化記錄民俗<div><br><div> 民俗的即是民族的;風情的即是文化的。黃小森先生銘記著攝影記錄當下留證歷史的本質(zhì)功能,他舍棄了無數(shù)年節(jié)假日就是為了能夠在關鍵時間出現(xiàn)在民俗項目展示的第一現(xiàn)場,留下珍貴的民俗風情影像。</div><div> 例如黃小森先生多次拍攝“非遺”項目東北大秧歌正是出于這種認知。這個項目在遼寧海城、喀左尤其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可是拍攝起來卻是很辛苦的。</div></div> “出隊之前”<div><br><div> 畫面中,村里的女青年們坐在炕上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正在給自己化妝。窗外的暖棚以及炕上散放著的棉衣交代出了這是寒冬臘月,她們天沒亮就來到這里,正在為當天的大秧歌展演積極地準備著。各種衣物背包雜而不亂,人員較多錯落有致,姿態(tài)不一恰到好處,表現(xiàn)出了秧歌隊員們出隊之前的繁忙以及內(nèi)心對參加這項活動的迫切心情。</div></div> “黑土地上的風采”<div><br><div> 當“演員”們拜年活動接近尾聲時,大多到寬敞的廣場上盡興表演。伴隨著高蹺還會有一個秧歌隊穿插表演,無論是耄耋老者還是幾歲孩童都會在場地中耍上一把。 黃小森先生建議領隊能否進入大地里走一走,盡管這樣有難度,但是卻把農(nóng)民“非遺”與他們深愛的土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實屬獨辟蹊徑的創(chuàng)舉。高蹺身影與壟溝形成交叉線條,游走中的鑼鼓,踏起的塵土,隱約可見的遠山和廣袤的黑土地奉獻給觀者的是內(nèi)涵厚重的鐫美畫卷。<br></div></div> “背閣”<div><br><div> 俗稱為“背哥”實際稱為“背閣”的展演難度較大。身穿盛裝的孩童被固定在身強力壯成年人肩上,成人的強壯與孩童動作的柔美渾然一體,相映成趣。<br> 黃小森先生經(jīng)過多年的深入觀察實踐,鏡頭抓準了高蹺、秧歌的典型特征,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地域性的“非遺”主題。<br></div><div> 圍繞藏傳佛教有許多民俗活動令觀者難以理解,例如法會、曬大佛、接圣水、磕長頭等都有著獨特的規(guī)定和禮法,攝影人不辭辛苦前去拍攝,苦苦探索個中的奧秘。 黃小森先生多次遠赴藏區(qū)進行了無數(shù)次探索。<br></div></div> “法會”<div><br></div><div> 黃小森先生拍攝的這個大法會場景就顯得格外有氣勢感、莊重感和禮儀感。圓形神牌與長方形身影接近于剪影卻有著良好的層次,地面石板在超廣角鏡頭下的橢圓形變形避免了畫面過于平衡且增加了美感變化。寺廟與遠處端坐的眾僧交代出了法會隆重與恢弘。</div> “圣水”<div><br><div> 盡管用的是普通鋁制品水壺,在藏民心目中這是佛主賜予的圣水,無需人物面部激動的表情,趨之若鶩的水瓶已經(jīng)把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砰動交代得淋漓盡致。虛實有度的對比,大斜線的構成更強化了里作品的魅力。</div></div> “承載”<div><br><div> 背水是在藏族婦女一個繁重的勞作。盡管村落距離河邊不遠,但是數(shù)十斤水桶著實需要有著良好的體力。前景這條土路是村民專門去河邊取水的路,長年累月的踩踏,這里已經(jīng)被踏出亮面。一位背筐婦女與背水婦女在這里巧遇,雙方雖然都身負重載卻不忘相互施禮,這樣的細節(jié)往往容易被觀者忽略。<br></div></div> “心向天國”<div> 黃小森先生對于民俗作品的探索不是滿足于游走于街拍抑或過馬觀花似的連拍,而是盡可能低走進藏民家里,在觀察中抓拍。畫面里,和尚諾巴的父親正在與兒子交談,諾巴的母親不錯時機搖動著轉經(jīng)輪,虛實得當主附協(xié)和,光影獨特,質(zhì)感細膩。<br><div><br></div></div> “漢子”<div><br><div> 僧人諾巴的哥哥是一個體格壯碩的漢子,在他面積不大的房間里顯得更加高大。窗戶撒進來的散射光不僅使他有了良好的輪廓線,更讓藏袍、佛珠、頭巾、毛領這些民俗裝束有了極好的層次,他面露善意微笑把這個藏族漢子與觀者一下子拉近了很多。暗背景中寥寥幾筆光影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俏。</div></div> “指揮家”<div><br><div> “歌會”一直是多個民族的民俗傳統(tǒng),尤其在侗族更是勝過漢族過春節(jié)的大事兒。廣場上的姑娘們唱著民歌享受著節(jié)日的愉悅時,突然有一個孩童闖過來揮動著小手酷似指揮著演唱,瞬間增添了民俗演唱會的情趣。</div></div> “古道笙聲”<div> 地面上石頭堆砌的圖與銅鼓圖案很相似,這應該是該民族一種圖騰的象征。圓形、三角形以及長方形組合成太陽光芒四射的圖案,蘊含著旁人難以理解的某種含義。幾位耄耋老者吹著古老的樂器,圍著掛著銅鼓的圓柱如同指針般緩緩行進。簡潔的畫面引發(fā)觀者許多猜想。</div><div><div><br></div><div> 六、鐘情于魅力中國大美風光</div></div><div><br></div><div> 黃小森先生人文攝影作品主題突出,內(nèi)涵厚重,風光攝影作品更是大氣磅礴,氣勢恢宏。</div><div> 風光攝影作品帶給觀者的視覺感受是復雜的。大多作品展示的是魅力十足的自然風光,云縈霧繞,山巒逶迤。少數(shù)作品也想通過自然風光中某些景觀表達另一種滄海桑田的情緒。 黃小森先生的作品與他豁達開朗胸懷四海的性格似乎格外契合。</div> “靜謐”<div><br><div> 黃小森先生這幅夜色風光作品首次與觀者見面。郁郁蔥蔥的樹林托起座座高山,空曠的蒼穹上掛著明月,多個弧形構成了絕美的山林靜謐景觀。 黑白灰層次分明,元素簡潔緊湊,不由人想到了亞當斯的“月升”。</div></div> “金山嶺長城”<div><br><div> 清晨,天際線出現(xiàn)了魚肚白,山巒中涌動著的云霧將昏暗的山脈增添了亮度且使得近中遠景得到了一定的劃分,景別有了空間感,臥龍般的長城格外醒目。由于將這處箭樓放在黃金分割最佳趣味點,且有前景城墻線條引導,更顯主體巍峨高聳,較好地展示出了長城歷經(jīng)滄桑的雄姿。<br></div></div> “巍峨”<div><br><div> 黃小森先生拍攝風光格外強調(diào)天氣氛圍的承托作用,成功作品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勤。他經(jīng)常冒雨趕往拍攝地點等待雨后放晴那一段短暫且富有魅力的時光。<br></div><div> 站在綏中西溝錐子山頂向南眺望就會看到這個場景,但是遇到這樣大的云海只能靠運氣。三角形前景穩(wěn)定了畫面,云海游動在山間,層層遠山連綿不斷,大美山河凝縮在這一瞬間。</div></div> <p> “長城暮色”</p><p><br></p><p> 黃小森先生善于利用不同時段從不同機位觀察他感興趣的景觀。他走遍了綏中西溝長城,做到了哪個景觀從哪個角度什么時候拍攝最佳心中有數(shù)。</p><p> 他抓住了傍晚滿天霞光的機會,把長城逶迤變化以及山巒疊嶂盡收畫面之中。特別是高空云霞更多地進入了畫面,展示出較暖色調(diào)交替,中景山巒在霧氣中呈現(xiàn)出較冷的色調(diào),遠景在落日余暉中出現(xiàn)了暖色調(diào)。這種冷暖色調(diào)由于廣角鏡頭才得以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畫面中,有了良好的對比。</p><p><br></p> “霧凇島”<div><br><div> 畫面展示的是冬季湖面上一處簡潔的景觀。前景冰花形成斜線形、弧形,畫面首先有了動感變化。中景升騰著的霧氣中一頁泛舟人影清晰。遠景霧凇一字排開,高低有別錯落有致,而且分布在最佳趣味線附近。由于比較恰當?shù)匕才帕讼嚓P景物的位置,畫面看起來疏密相間,盡管湖面較寬,由于有了隱約可見的波紋,增加了層次感,整體視覺美感比較令人滿意。</div></div> “余輝”<div><br> 這幅作品采用的元素不多,完全是靠冷暖色調(diào)對比以及直線、弧線等線條關系構成美感。太陽大部分降到了地平線以下,天空尚有部分余光,云層中光影有著較好的變化,地面河岸邊冰面與水面由于反射光強弱差別,出現(xiàn)了明顯的反差。攝影語言在這里利用了線條、質(zhì)感、落日余暉以及反射光的效果突出了光影帶來的視覺美感。<br></div> “彩色人間”<div><br><div> 暮色時分,群山逶迤,云霧飄渺,梯田疊嶂,公路環(huán)繞,畫面運用了側逆光這種光影語言,使得山巒背光部分出現(xiàn)了暗影,梯田有了良好的反差。由于云霧的作用,落日所處的位置沒有出現(xiàn)過曝,前景尚處于區(qū)域光范圍內(nèi),因此較好的保留了色調(diào)的和諧對比以及影調(diào)的漸變過度。<br> 逆光與側逆光對于勾勒光影效果無疑是極好的光線。關鍵是在對這種光線處理上有一定難度,容易影響攝影語言的實際效果,造成過大的反差,強光處景物過曝,弱光處景物層次盡失。解決的辦法是選擇中等量度部位測光或者使用漸變鏡改變光比。<br></div></div> “天地人”<div><br><div> 原本陽光明媚的壩上軍馬場突然風云變幻,滾滾云層鋪天蓋地而來。黃小森先生疾步尋找到合適機位,觀察著區(qū)域光的移動位置。他看到陽光從云層縫隙中透射到地面,使得處于區(qū)域光中的房舍顯得格外突出,草原的綠色線條更顯得富有魅力,果斷按下了快門。</div><div> 作品重點彰顯了天氣的變化無常,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才能夠得到異常的油畫般光影效果。</div><div> 隱隱約約顯露出來的山形交代出了周邊的環(huán)境特點。近景圍場的立柱成斜線排列,彌補了大面積的暗影,這種運用區(qū)域光來突出主體有利于減少周邊景物的干擾,使得攝影語言能夠直接運用了光影效果彰顯了主體特征。</div></div> “能源”<div><br><div> 畫面中展示的是落日與高壓輸變網(wǎng)相融的作品。原本距離很遠也很分散的高壓輸變網(wǎng)在長焦距鏡頭中變得格外緊湊,距離很遠的高壓輸變塔似乎相互之間距離很近,這有利于強調(diào)密集的電網(wǎng)縱橫交錯的氛圍。特別是落日在這里明顯變大了,畫面不僅通過縱橫交錯的電網(wǎng)展示出我國電力、能源的強大,而且強調(diào)了太陽將是我們永久能源這個深刻的內(nèi)涵。</div><div><br></div></div> “磐石日出”<div><br><div> 這里的主體是由幾塊形狀各異且很有特點的巖石組成,特別是在日出黃紅暖色調(diào)氛圍中,左側猶如怪獸出海的第一主體顯得更加突出。盡管云層格外漂亮且有放射形效果,只能是烘托日出的效果,仍然無法阻擋觀者目光落在主體巖石上面,特別是它的形狀以及頂部酷似眼睫毛的幾束毛草更是饒有趣味。<br>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不是必須與趣味點、趣味線發(fā)生聯(lián)系,而是根據(jù)現(xiàn)場狀況以及作者意圖來決定。盡管傳統(tǒng)上認為主體放在中央位置容易造成過于平衡,顯得呆板,實踐證明這不是絕對的。</div></div> “傲骨凜然”<div><br><div> 許多人對于拍攝著名景觀心有忌憚,擔心畫面與他人同質(zhì)化。黃小森先生覺得任何景觀都不會被人們拍盡了,關鍵是自己能否找到突破點解決瓶頸。</div><div> 這幅黃山作品運用水墨丹青手法以及大對比關系拍攝到了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前景左側暗色調(diào)山崖、蒼松以及右側灰色調(diào)山體穩(wěn)定了畫面,中遠景山巒起伏交錯逐漸淡去,構圖簡潔流暢。尤其是突出了絕壁懸崖邊的松樹姿態(tài)凜然,以景抒情,弘揚了一種傲骨精神,契合了鄭板橋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div></div> “云蒸霞帔”<div><br><div> 這幅畫面用側重于黑的影調(diào)表現(xiàn)黃山。右側山崖采用了大手筆的斜線處理方法,大面積云蒸霞帔中涌出的山峰猶如云中蒼龍海中航船,直至天際線仍可看出細膩的云海質(zhì)感。高出天際線的峰頂使得直線分割的上下景觀建立了聯(lián)系,且有“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意境。</div></div> “風起云涌”<div><br><div> 運用云霧升騰表現(xiàn)黃山。前景山峰如同兩個駝峰,似乎一匹駱駝游走在雨霧之中。暗處,山石疊嶂,質(zhì)感細膩,蒼松點綴。中景大有風起云涌之感,右側升騰的霧氣強化了畫面的氣勢。遠景恰有一座同樣類似駝峰的山巒不僅與近景呼應,而且在高光處起到了平衡畫面畫龍點睛的作用。</div></div> <p> “千山萬仞”</p><p><br></p><p> 最后一幅畫面表現(xiàn)出了瑞雪后的黃山景觀。山坡以及松枝上的落雪將原本比較灰暗的山林場景分離出了黑、灰色調(diào),提高了反差且突出巍峨感。遮天蔽日的濃霧中留有一抹亮線恰當?shù)貐^(qū)分開了天空與云海。作品巧尋機位,獨辟構成,使平日看到的秀美黃山此時頗具神秘之感。</p><p> 黃小森先生從事專業(yè)攝影40多年,有著上山下鄉(xiāng)和當工人的經(jīng)歷,這為他后來數(shù)十年自覺深扎工農(nóng)群眾之中打下了情感基礎。他的人文作品內(nèi)涵厚重得益于他對攝影語言的深刻理解;風光作品氣勢磅礴與他胸懷開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品如其人是有一定道理的。</p><p> 由于受到篇幅限制,我僅從黃小森先生數(shù)萬張作品中遴選出以上44幅作品,且他的眾多專題攝影也沒有得以展示。攝影總是成功與遺憾共生,此文亦如此。</p><p>(我認為黃小森先生撰寫的《攝影藝術與攝影語言》專著很值得一讀,書店均已售罄,作者手中有少量留存。該書原價228元/冊,現(xiàn)攝友價110元/冊,含快遞費。有意購買者可加黃小森先生微信號hw5054且寫明“購書”即可。)</p><p> 撰文/于靜濤</p><p><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遼寧高校攝影學會名譽主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陽市攝影家協(xié)會顧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遼寧大學教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