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半個世紀前的初中校園,是我們相識相知之地,晚年分居各地的老同學,回憶起風華正茂的學習與生活,倍感親切,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p><p>歲月增,水常流,同學情依舊。盡管如今我們都不再年輕,但仍然擁有一顆不老的心,它激情不減,依然鮮紅, 它活力四射,有力跳動。</p><p>本文意在拋磚引玉,希望能聯(lián)系上更多的老同學入群,共同回憶與分享精彩的校園生活。</p><p>注:這棟工字摟,是我們三年學習的教學樓,現(xiàn)已蕩然無存。</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批同學是1963年9月從高河、金拱,萬橋三個公社的農村小學考進高河埠初級中學的,一年級共有三個班,我分在101班;到初三時合并為兩個班,我們?yōu)?01班。</p><p class="ql-block">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是1966年7月畢業(yè);由于眾所周之的原因,學校全面停課,導致歷史上空前絕后的66屆至68屆(老三屆)同時畢業(yè)。</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過去了,今年春季老同學們聯(lián)系頻繁,并開始在網上互動。因為老同學們分居在祖國的天南地北,想常見面確實比較難。通過微信的文字或視頻,聊聊當年學習階段的往事尤如在眼前,感覺那時天真、純樸,所保留的記憶,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注:圖為高河中學目前僅存的一幢建于1958年的老校舍</p> <p>1968年發(fā)的畢業(yè)證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01班同學名?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 祥 張留生 項張根 彭小根</p><p class="ql-block">黃再鋒 徐洪英 查顯球 姚先剛</p><p class="ql-block">黃敬中 汪俊賓 程端學 查顯長</p><p class="ql-block">操基周 馮丙生 潘雙四 張小成</p><p class="ql-block">何舜庭 江大根 葉偉光 周治倫</p><p class="ql-block">汪江送 曹先啟 孫逸誠 張忠林</p><p class="ql-block">張力生 王小鳳 王桂英 劉圣霞</p><p class="ql-block">凌遵東 楊文質 江 寶 孫實巖</p><p class="ql-block">李良根 張忠苗 吳心誠 張敬良</p><p class="ql-block">董章苗 孫實華 孫實瓊 操禮原</p><p class="ql-block">吳健卿 石金苗</p><p class="ql-block">注:1、排名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2、僅憑回憶,名單可能不全,還有少數老同學的名字想不起來。</p><p class="ql-block">3、上圖的老教學樓已拆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們那個年代上學念書還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樣樣都沾了邊,門門都嘗試過。那時校園文體活動異常活躍,周末勞動成果豐碩。那時同學們似乎人人都有點小特長,有的能文,有的善武,不亦樂乎。有的至今還保留著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的興趣愛好,真是受益匪淺,快樂終身。</p><p class="ql-block">一一一張留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拍的畢業(yè)照(部分同學)</b></p> <p class="ql-block">張留生</p> <p class="ql-block">彭小根</p> <p class="ql-block">黃再鋒</p> <p class="ql-block">項張根</p> <p class="ql-block">操基周</p> <p class="ql-block">張小成</p> <p class="ql-block">江大根</p> <p class="ql-block">徐洪英</p> <p class="ql-block">查顯長</p> <p class="ql-block">查顯球</p> <p class="ql-block">李良根</p> <p class="ql-block">凌遵東</p> <p class="ql-block">操禮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7年3O1班排演黃梅戲《智取威虎山》劇中人由以下同學出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項張根演楊子榮</p><p class="ql-block">汪江送演少劍波</p><p class="ql-block">石金苗演座山雕</p><p class="ql-block">汪俊賓演李勇奇</p><p class="ql-block">黃再鋒演孫達德</p><p class="ql-block">姚先剛演常獵戶</p><p class="ql-block">汪健健演小常寶</p><p class="ql-block">凌遵東演匪連長</p><p class="ql-block">楊文質演欒平</p><p class="ql-block">劉圣霞演白茹</p><p class="ql-block">王桂英演李母</p><p class="ql-block">查顯球演高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取威虎山”有兩種劇本,第一次在校禮堂上演,上面有定河老道,第二次改了,深山問苦,定河老道改為常獵戶,有小常寶(汪健健扮演)定河老道,常獵戶都由姚先剛扮演。</p><p class="ql-block">一一一姚先剛</p><p class="ql-block">我記憶中文場是黃桐蔭老師操琴,武場是曹傳樓老師司鼓;劇本是陳起全老師從安慶黃梅劇團弄來的;丁孔夷主任給畫的林海雪原布景,他和他夫人齊老師給我們當導演。</p><p class="ql-block">一一一項張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1、圖片戰(zhàn)斗隊標牌為當時的學校造反隊中的一支</p><p class="ql-block">2、還有很多同學參加了演出,但一時想不出他們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赴京參加毛主席第八次接見紅衛(wèi)兵的高河中學師生代表中的五位在天安門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黃再鋒</p><p class="ql-block">前排左:王茂林(302班)</p><p class="ql-block">后排右:項張根</p><p class="ql-block">后排中:劉心宏(老師)</p><p class="ql-block">后排左:王 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河中學1963~1967年教職工名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心益 校長</p><p class="ql-block">丁孔夷 教導主任</p><p class="ql-block">董孝祺 總務主任</p><p class="ql-block">黃桐蔭 (語文)</p><p class="ql-block">謝士誠 (語文)</p><p class="ql-block">查文彥 (語文)</p><p class="ql-block">曹傳爐 (語文)</p><p class="ql-block">程起全 (語文)</p><p class="ql-block">黃忠驥 (語文)</p><p class="ql-block">谷 衡 (數學)</p><p class="ql-block">程根生 (數學)</p><p class="ql-block">冉獻國 (物理)</p><p class="ql-block">黃巨舟 (英語)</p><p class="ql-block">雷 云 (英語)</p><p class="ql-block">吳長青 (英語)</p><p class="ql-block">劉心宏 (政治) </p><p class="ql-block">張傳燦 (政治)</p><p class="ql-block">王俊文 (政治)</p><p class="ql-block">陸廣文 (地理)</p><p class="ql-block">程述伊 (地理)</p><p class="ql-block">丁師呂 (體育)</p><p class="ql-block">盧明亮 (體育)</p><p class="ql-block">黃培彩 (數學)</p><p class="ql-block">王曉明 (數學)</p><p class="ql-block">齊正英 (數學)</p><p class="ql-block">汪皎如 (數學)</p><p class="ql-block">周治鼎 (物理)</p><p class="ql-block">朱濟中 (歷史)</p><p class="ql-block">祝希婷 (生物)</p><p class="ql-block">汪永巖 (食堂) </p><p class="ql-block">汪傳清 (食堂)</p><p class="ql-block">張忠華 (食堂)</p><p class="ql-block">丁士榮 (食堂)</p><p class="ql-block">李實秋 (會計)</p><p class="ql-block">夏濟濤 (校醫(yī))</p><p class="ql-block">凌玉清 (理發(fā))</p><p class="ql-block">汪傳書 (司鐘)</p><p class="ql-block">蔣士培 (總務)</p><p class="ql-block">鄭立鈞 (司務長)</p><p class="ql-block">凌遵寬 (教師食堂)</p> <p class="ql-block">由京返鄉(xiāng)途經武漢時三位同學合影于長江大橋</p> 老師與同學們的合影照 <p>1967年元旦,301班四位同學徒步串連上井崗山和韶山,路經廬山的合影。</p><p>前排:左、馮丙生,右、葉偉光,</p><p>后排:左、石金苗,右、查顯球。</p> <p class="ql-block">1968年3月,黃再鋒同學入伍時,三位同班同學(張留生、黃再鋒、黃敬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4年山東日照,與張留生同學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1973年彭小根(左)查顯球(右)合影于當時的龍須島公社落鳳崗海濱</p><p class="ql-block">(倆人入伍在一個營、駐地為山東省榮成縣)</p> <p class="ql-block">高河醫(yī)院大門旁,與黃再鋒同學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劉圣霞同學與他愛人及孩子、侄子和嫂嫂在高河糧站、搬運站到區(qū)委路口附近偶遇照,時間大約在1991年冬季,拍攝者為江天寶先生,提供此段錄相為劉圣蘋女士。</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張留生同學參加縣老年中心活動,與丁孔夷老主任在一起的大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5日,高河維也納酒店,張留生同學籌辦分別五十七年首次師生聚會。</p><p class="ql-block">丁孔夷主任齊正英老師與前來參與的高河中學老三屆部分同學及夫人的合影照</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張力生、操苗榮、齊正英、丁孔夷、項張根夫人、操基周夫人、操基周、彭小根。</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汪光星、查小和、潘雙四、馮丙生、江大根、程端學、項張根、張忠林、姚先剛、王祥、黃敬忠、張留生。</p> <p class="ql-block">癸卯師生重逢有感</p><p class="ql-block">五十七載師生別,</p><p class="ql-block">似箭光陰轉瞬間。</p><p class="ql-block">誰言銀發(fā)重逢晩,</p><p class="ql-block">敘舊談今喜空前。</p><p class="ql-block">常思學友無猜樂,</p><p class="ql-block">最念恩師教誨言。</p><p class="ql-block">今朝共席嫌時短,</p><p class="ql-block">但愿他日再團圓。</p><p class="ql-block">——張留生</p> <p class="ql-block">丁孔夷主任墨寶</p> <p class="ql-block">項張根,張力生同學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26日,丁孔夷主任齊正英老師再次受邀參加高河中學部份老三屆同學的聚會,由項張根同學籌辦。</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1日(正月初二)項張根同學夫婦在杭州市</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5日操基周同學夫婦在老家</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6日張留生同學參加縣老年活動中心活動照</p><p class="ql-block">(丁孔夷主任等出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是本班老同學分別若干年后的照片,真有點“相見不相識"的感覺。</b></p><p class="ql-block">注:排名不分先后</p> <p class="ql-block">操基周同學</p> <p class="ql-block">馮丙生同學</p> <p>黃敬中同學</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日</p><p class="ql-block">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佩戴照</p> <p class="ql-block">江大根同學</p> <p class="ql-block">江大根同學</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初于高河</p> <p class="ql-block">彭曉根同學</p> <p class="ql-block">潘雙四同學</p> <p>汪俊賓同學</p> <p>項張根同學</p> <p class="ql-block">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佩戴照</p> <p class="ql-block">1968年入伍,1969年入黨。</p><p class="ql-block">今年“七一”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p><p class="ql-block">選擇一組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紀錄在黨52年的成長歷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項張根</p> <p>姚先剛同學</p> <p class="ql-block">張忠林,楊文質,馮丙生三位相聚于合肥。</p> <p class="ql-block">楊文質旅游時留影</p> <p>張留生同學</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日上午,縣委書記余學峰、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祝鶴鳴等一行來張留生同學家,為他頒授“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張力生同學</p> <p>查顯長同學</p> <p class="ql-block">查顯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張留生同學近期為幾位老同學揮毫潑墨,蒼勁有力似龍飛鳳舞,充分展示了老同學的書法功底。</b></p> <p>寫給項張根同學</p> <p>寫給彭小根同學</p> <p>寫給黃再鋒同學</p> <p>寫給查顯球同學</p> <p>寫給姚先剛同學</p> <p>寫給黃敬中同學</p> <p>寫給汪俊賓同學</p> <p>寫給查顯長同學</p> <p class="ql-block">2021年建軍節(jié)</p> <p class="ql-block">2022年五一勞動節(jié)</p> <p>一曲優(yōu)揚的二胡獨奏《母親》,展示了老同學黃再鋒的演奏功底,高如行云,低如流水。(2020年7月)</p> <p class="ql-block">離家多年,鄉(xiāng)愁日增。項張根同學回懷寧探親時,與發(fā)小合作一曲家鄉(xiāng)黃梅戲,尋找兒時的感覺;愉悅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p>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項張根同學在人形河老家的房子里與鄰居們在一起自娛自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崙?lt;/b></p><p class="ql-block"> 查顯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河中學是一所辦學歷史比較悠久的學校。其前身是“文清”“端三”私立學堂,1952年合并轉為公辦學校,名為“懷寧第一初級中學”;1955年秋,由金拱古埂汪家祠堂遷建于高河埠紅旗村龜形山(即現(xiàn)址);1957年10月更名為“懷寧縣高河埠初級中學"?!母铩衅诘?970年增設高中部,現(xiàn)為安徽省示范高中。</p><p class="ql-block">屈指算來,我結束初中三年學業(yè)離開母校,已有半個世紀之久。今年清明節(jié)回鄉(xiāng),特地去校園走走看看。撫今憶昔,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擴建后的校園,早已抹去了舊時的痕跡,尤其是嶄新的校園建筑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反映出學校發(fā)展之快、變化之大,令人驚悸于光陰之疾速、韶華之易逝! </p><p class="ql-block"> 校園內除了一幢老式平房教師宿舍和最南端老操場的大致輪廓依稀可見,其它建筑物已蕩然無存,幾乎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了。建造于上世紀50年代的工字型教學樓(通常稱之為工字樓)、教師與學生宿舍以及校園東邊的食堂,都被煥然一新的教學樓、圖書館和體育館所替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工字樓原址前,面朝老操場,當年的老師、同學和學生時代那火熱的校園生活,像電影中的一幕幕畫面浮現(xiàn)于眼前。</p><p class="ql-block">那時的學校正門朝南開,高高的石砌門柱,當年算是頗有氣派的建筑。門內的東側是理發(fā)室,西側是傳達室,房子都不大,灰墻紅瓦,相互對應。</p><p class="ql-block">走進學校南大門,是一條長約二三百米濃密冬青樹夾擁著的大道,到頭向左一拐,就到了大禮堂(兼做飯?zhí)茫6Y堂門臉為仿歐式設計,顯得莊重肅穆。門前是一片桃樹林,每到春天,桃花盡情開放,像一片紅霞鋪灑在校園的一角,好看極了。</p><p class="ql-block">校園圍墻的東、西、北三邊各有一個不大的便門。東便門外面是一條食堂工友從池塘挑水進來的小道。進門右側是教職工專用的小澡堂和小餐廳;朝里走,是一個不大的四合院。院內分布著學生食堂、廚房、工友宿舍、米倉和總務室等。至今忘不了的是,四合院東門外邊有一間腌菜房,時常飄出一股腌白菜、臭蘿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那時高河埠不通自來水,學校在食堂的北邊打了一口井,井旁設計安裝了提排水裝置。工人師傅推動木圓架,水就能一桶一桶提上來,自動倒進水槽流入食堂里的蓄水池。</p><p class="ql-block"> 西門洞開,門外也有一口小池塘。同學們喜歡到那兒洗衣、刷碗。夏天到了,時常有三五個同學結隊,背著老師偷著下水去洗澡,但從未發(fā)生溺水事故。</p><p class="ql-block"> 與南邊操場緊挨著的是工字樓,樓后花園的北面依次排列著教師宿舍、男生宿舍、教導處、實驗室、醫(yī)務室、校長辦公室、會議室和女生宿舍等。</p><p class="ql-block">校園最北邊是一棟二層青磚到頂的教學樓,據說是農機學校時建的教學樓。</p><p class="ql-block">那時的校園占地面積不過七八十畝,不甚寬敞,但規(guī)劃科學,布局緊湊,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是莘蘋學子讀書求知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我們那時在工字樓教室上課(1963~1966年)。工字樓上下二層共八間教室,寬敞明亮;二樓鋪的是猩紅色木地板,配有清一色的仿蘇式桌椅。作為一所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的農村普通中學,能有這樣的辦學條件,堪稱那個時代的“高大上”。</p><p class="ql-block">我的三年初中學習階段,學校秩序井然。周一至周六上午上課,下午放假回家,在家住一宿。周日下午背著從家?guī)淼拿缀拖滩朔敌!V芏鴱褪?,卻并不感到單調。</p><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我們天真活潑、頑皮淘氣。初一入學第一天,班主任就給我們來了個下馬威。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辦完報名手續(xù)后,我們就閑不住,幾名剛認識的同班小伙伴順著長梯子,爬上了瓦工師傅正在維修的禮堂屋頂上,正巧被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了,他把我們喊下來,當面好一頓教訓還不算完,第二天,又讓我們幾個調皮鬼在全班大會上作檢討,著實讓我們領教了開學第一課的厲害!五十多年過去了,這件事就像發(fā)生在昨天,在腦海中留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那時的物質生活條件相當差,但師生的精神狀態(tài)都非常好,緊張的學習之余,文體活動經常開展,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學校每年都組織歌詠會、運動會。教職工也不甘落后,校長、主仼帶頭參演、參賽,校園時時洋溢著歡樂的歌聲和笑聲。</p><p class="ql-block">老師們博才多藝,各有絕活。比如,丁孔夷老師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黃桐蔭老師二胡獨奏《人勤春早備耕忙》,是師生聯(lián)歡會上的保留節(jié)目;黃培彩老師的口琴獨琴,節(jié)奏鏗鏘;更有總務處李實秋會計擅長吹簫,如訴如泣,韻味悠長。</p><p class="ql-block"> 還有丁孔夷和齊正英夫婦聯(lián)袂演出話劇《汾水長流》,演得維妙維肖,令臺下觀眾捧腹大笑;學校教職工主演樣板戲《紅燈記》,劉心益校長扮演李玉和,觀眾場場爆滿,轟動了當年的高河埠。</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回憶起當年的學習生活,對老師的印象尤為深刻。他們的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且愛生如子,甘為人梯,是傾心育人的好師長。</p><p class="ql-block">那時的師生情誼,純潔而真摯。如初三時我們班的一位同學,不慎腳踝關節(jié)骨折,每天由同學們輪流從宿舍背到教室上課。班主任冉獻國老師主動聯(lián)系高河醫(yī)院名醫(yī)吳洪濤大夫,為他做了手術,很快康復。現(xiàn)在聊起此事,這位老同學依舊感恩不已。</p><p class="ql-block">谷衡老師能教數學、物理和化學,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名副其實的‘’全科老師‘’。谷老師脾氣好,沒架子,不論哪個班級的學生學習上遇到難題,隨時都可以走進他的房間向他求教。一位留校的老同學回憶,學校設立高中部之后,他在房間里掛有多塊小黑板,供不同年級的學生來做題,并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直到學生真正聽懂弄明白為止。</p><p class="ql-block">黃巨舟先生系復旦畢業(yè)生,其英語功底在當時的安慶地區(qū)赫赫有名;雷云老師教我們英語,他有句口頭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以此激發(fā)同學們你追我趕、學好外語這門課。</p><p class="ql-block">朱濟中老師教歷史地理,講課極投入。他中氣足、調門高,講到動情時,眉飛色舞,妙趣橫生。少數上課愛打瞌睡的同學,只要聽朱老師的課就睡意全無,精神亢奮。</p><p class="ql-block">教導處負責打鐘、印試卷和晚自習點汽燈的工友汪傳書老師傅 ,工作勤勉又非常嚴謹,多年如一日。因為是司鐘,稱得上是全校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個人。汪師傅還有一手修理鐘表的絕活,不管誰找他幫忙,他從不推辭,也從不收取半點報酬。</p><p class="ql-block">我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還能寫出三十多位當年教職工的名字。教師隊伍人才濟濟,可謂藏龍臥虎。更可貴的是從校長到工友,他們都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率先垂范,言傳身教,是學生們獲取知識、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這樣的師長,誰能不佩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1日,全校體育運動會正常舉行(見獎狀),校內一切正常。但是,7月初開始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席卷校園,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辨論,硝煙四起。從批“三家村”、“四家店”,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最后發(fā)展到學生斗老師、老師斗老師,大字報鋪天蓋地,批斗會一場接著一場。</p><p class="ql-block">毫無思想準備的大多數老師如同驚弓之鳥,家庭出身不好或者從舊學校出來的老師更是大難臨頭。平時關系融洽的同事,一夜之間變成了敵我雙方。校內謠傳不斷,什么國民黨特務,地下電臺等,搞得老師們人人自危。 </p><p class="ql-block">十年動亂的序幕由此拉開,同時,也在我們學生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陰霾!</p><p class="ql-block"> 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是1966年7月畢業(y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掀起,學校全面停課,導致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六六屆至六八屆(老三屆)同時畢業(yè)。</p><p class="ql-block"> 不能上課,對于教書育人的老師來說,等同于失業(yè);對于我們求知識的學子來說,學業(yè)荒廢,誤人子弟,不能不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p><p class="ql-block"> 1966年冬,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小小年紀的我們以紅衛(wèi)兵身份,擠火車去北京,打背包徒步上井崗、到韶山,去全國各地進行大串連。那時喊得震天響的口號是,誓死捍衛(wèi)無產階級革命路線,要將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不獲全勝,決不收兵。</p><p class="ql-block"> 隨后的形勢發(fā)展,派性斗爭愈演愈烈。連我們班排練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也應邀參加同派別的演出。</p><p class="ql-block">校內秩序只能用糟糕來形容,食堂雖然也供應飯菜,但在校學生不多,即使在校也只是自由放蕩,根本沒有讀書的氛圍,偌大的校園竟無處安放一張課桌椅,這對于我們那代人無疑是莫大的不幸和悲哀。</p><p class="ql-block">那時的校園,墻上隨處可見的標語口號和毛主席語錄,成了學校的一道風景線。</p><p class="ql-block">學校有兩位老師擅長在墻上寫大字:一是丁孔夷主任的美術字和行書,二是查文彥老師的魏碑體。有時能見到他們一手拿著毛筆、排筆和直尺三角板等,一手拎桶紅油漆,登上木梯,認真地書寫著。</p><p class="ql-block">緊挨著大禮堂西側那幢房子〈好像是會議室)的墻上,是查文彥老師用標準的魏碑體,恭整地書寫著毛主席的名言:‘’毛主席語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如今,那幢房子雖早無蹤影,但只要一閉上眼,不少校友的腦海中還能浮現(xiàn)出這段語錄的模樣。</p><p class="ql-block">有些校友們可能還有印象,北邊那幢教學樓背面墻上,寫有一條十分醒目的標語:‘’把學校辦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堅強陣地!‘’宋體美術字,每個字有笆斗大,這些都是那個特定年代的印記。</p><p class="ql-block">有校友回憶,在學校大禮堂的北邊山墻上,當年寫有這樣一條宋體美術字標語:‘’糧食一萬斤,肥料是中心‘’。從字跡推斷,標語大約寫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yè)放衛(wèi)星、奪高產的時期。有趣的是寫標語的這面墻,恰好面對著公共廁所,在此處寫此標語的靈感或許是由‘’廁‘’而來吧。在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學校,猛然冒出這條堪稱奇葩的標語,卻也意味深長。</p><p class="ql-block">在高河中學度過的三年學習時光,轉瞬即逝。學生時代的歡樂與酸澀交織,經過幾十年的沉淀,留下的是記憶中一些淡淡的輪廓和幾許若隱若現(xiàn)的碎片!</p><p class="ql-block">回想當年,求學時在高河埠的點滴經歷,心頭總會浮起濃濃的暖意。</p><p class="ql-block">雖生不逢時,但我慶幸能扎實地學完初中三年的全部課程;</p><p class="ql-block">雖遇有坎坷,但我感激恩師傳授的知識和能力,它深刻影響著我一路前行的歷程!</p><p class="ql-block">雖然此生平平淡淡,辜負了老師的期望,但始終沒有忘記要堂堂正正做人!</p><p class="ql-block">感恩母校!</p><p class="ql-block">祝愿母校在今后的日子里爭一流,做名校,為大學培養(yǎng)更多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后備軍!</p><p class="ql-block">感恩老師!</p><p class="ql-block">祝福依然健在的老師們盡情安享晚年,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但愿已經長辭塵世的老師們在天堂安息,了無牽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初寫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