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父親艱難的求學之路

秋歌(劉秋階)

<h1><b>父親劉楊林 ( 1928年6月-1993年2月)號新雪,出生于安化縣常安鄉(xiāng)四甲墈田上塘灣里 七歲喪母,由父親獨力撫養(yǎng)長大。</b></h1><h1><b>父親斷斷續(xù)續(xù)讀私塾八年,湘鄉(xiāng)陶龕學校高小畢業(yè)。安化縣師初中班讀初中一年,湘鄉(xiāng)縣連璧中學讀初中一年三個月肄業(yè)。</b></h1><h1><b>1949年9月參加益陽干部學校第二期干部培訓班學習,1950年2月分配到湘鄉(xiāng)十區(qū)工作,歷任土改工作隊員、鄉(xiāng)農(nóng)協(xié)清理委員會副主任、九小學區(qū)校長、漣源縣墈田鄉(xiāng)副鄉(xiāng)長、鄉(xiāng)查田定產(chǎn)委員會副主任、漣源縣掃盲委員會專任教師。</b></h1><h1><b>1954年4月調(diào)中南有色局企業(yè)干部學校學習。</b></h1><h1><b>這是父親在1949年9月在益陽干部學校學習時的證件照,也是存留最早的像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這是父親1959年4月親筆寫下的《干部自傳》。</b></h1> <h1><b>&nbsp; &nbsp;父親的私塾(初?。r期,在家門口的私塾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八年,以下為自傳摘錄:</b></h1><h1><b>“從1935年到1942年上期,在家里讀私塾、小學整整讀了8年。所學的東西純系古典文學,如詩詞歌賦等類的東西。的確是老鼠啃石頭——一竅不通,讀起來枯燥乏味。為什么偏偏要我啃這種東西,主要因素有如下兩點:</b></h1><h1><b>&nbsp; &nbsp;1.因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無力讀小學(因為當時我地還沒有洋學堂——小學校),讀小學還要遠去五十多里才有。并且讀私塾每年只要花幾塊錢學費就行了,同時在秋收的時間我可以撿禾穗,基本上完全可以解決自己的學費。農(nóng)忙時節(jié)還可以割些草賣或其他勞動,如代人放牛等輕力勞動。</b></h1><h1><b>&nbsp; &nbsp;2.“讀書知禮儀”,還有所謂“欲讀詩書購大坵,不知耕耘自然收”的封建剝削思想在支持。因為我家從五代以下從冒人讀過書,在各方面受人欺侮,所以我父親不論生活怎樣艱苦,他橫直要我啃這些東西。我不喜歡這些東西就逃學,結(jié)果又將我打一頓,還是送去學堂里啃?!?lt;/b></h1><p class="ql-block"><br></p> <h1><b>78年前的1942年9月,沿著安化墈田上-碧林橋-珍漣山-湘鄉(xiāng)祖師殿-三閨橋-高溪-南陽塅-冷水坑-茶亭子-青龍?zhí)叮焱跛拢邿翡仯坠珮颍诵苌剑瓰跞笉懀蟛簶颍麝柊槥车墓诺?,父親步行50多里,進入湘鄉(xiāng)私立陶龕學校讀高等小學。以下摘自巜干部自傳》:<br></b><b>&nbsp;&nbsp;“ 1942年下期,我正式進入了湘鄉(xiāng)私立陶龕學校讀五年一期。在學習生活上轉(zhuǎn)了一個90度,在那里共計讀了兩年。由于家庭的影響且年齡已大,稍微懂得一點家庭的艱苦生活是怎樣在養(yǎng)育我的。所以在高小的兩年中,在學習方面,的確是廢寢忘餐,四個學期都是名列一二名。我父親及各叔伯等,都以呱呱自夸來安慰自己,說什么“聰明人”、“讀書人”等等。這方面既鼓勵了我,也安慰了我父親。因此,我父親也更加的省食儉衣,計劃1944年下期送我上中學讀書?!?lt;br></b><b>一個十四歲的農(nóng)村小孩,獨自挑著被服書箱,行走在湘安古道上,兩年的艱辛歷程,其艱難真是一言難盡。但先父刻苦學習,四個學期的成績都是名列學校第一第二名!</b></h1> <h1><b>父親的高小母校-陶龕學校<br></b><b>陶龕學校原坐落在西陽鄉(xiāng)白鷺灣,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27年(公元1901年。始稱陶龕義學,為湘軍將領(lǐng)羅信南子孫三代毀家興學而建。<br></b><b>羅信南曾隨清代重臣曾國藩、羅澤南等帶領(lǐng)湘軍,轉(zhuǎn)戰(zhàn)江西。1853年,告歸奉母,因甚慕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人,鐘愛陶淵明的詩集,讀后常將書擱于神龕之上,自號陶龕居士,居于白鷺灣草堂,以賦詩講學為業(yè)。這就是“陶龕”的由來。<br></b><b>對羅信南的求學精神和治學方法,晚清直隸總督譚鍾麟在文章中記載,羅信南曾賣掉田地去買書苦讀,并常與朋友互相切磋學問。滿腹才華的羅信南一直想辦一座學堂授徒養(yǎng)親,但因家里清貧而無力達成心愿,遂把其志向交付兒孫,赍志而終。<br></b><b>羅信南之子羅長裿(字申田)為繼父志,以歷年游宦薪奉,置田租二百四十擔,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創(chuàng)辦“陶龕義學”。1906年廢科舉辦新學,陶龕義學改稱“陶龕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廢學堂辦學校,改稱“陶龕學校”是原湘鄉(xiāng)谷水白鷺灣羅氏家族主辦的一所私立小學。先后有羅芳青、羅仲淵、羅穆倩、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季剛、羅伯虞、羅彥謀等先生擔任堂長和校長。<br></span></b><b>1920年,羅申田之子羅辀重先生留美歸國后,成立由羅仲淵、羅季則、羅辀重等組成的校董事會,羅辀重先生擔任校董主任,并聘羅彥謀先生為校長。<br></b><b>羅辀重先生以教育為己任,為“革命必先革心,救國必先救人”,辭官不仕,毀家辦學,以“血性”二字為校訓,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教育思想,推行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教育學說—生活教育。<br></b><b>在親自主持校政三十余年中,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星期制”為“旬日制”,并發(fā)行《陶龕旬報〉遠銷歐美各國,與國內(nèi)外教育界人土交流辦學經(jīng)驗,發(fā)揚陶龕“血性”精神,使學校得到很大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遍及海內(nèi)外,曾獲湖南省教育廳金色二等獎章,成為當時國內(nèi)最有名的小學之一。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龕”之盛<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譽。<br></span></b><b>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題贈“教澤世延”巨匾,多次受到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廳、湘鄉(xiāng)縣教育局的表彰與獎勵,成為一所馳名中外的鄉(xiāng)村小學。</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一:學校全景</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二:會澤院</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三:教務處</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四:理化室</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五:小學生的課外活動</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六:小學生的課外活動爬梯、秋千</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七:課外活動 滑滑梯</b></h1> <h1><b>民國時期陶龕學校的老照片<br></b><b>之八:小學生的課外活動:蹺蹺板</b></h1> <h1><b>1950年,陶龕學校由湘鄉(xiāng)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白鷺灣完全小學”。六十年代初因修水庫而被拆遷。</b></h1><h1><b>1986年,當?shù)厝罕姾托S殉h恢復陶龕學校,并上報政府,迅速得到國內(nèi)外校友的熱烈支持、贈禮、捐款(1.42萬元),多方贊助,校友還將珍藏多年的歷史文物無私奉獻。</b></h1><h1><b>經(jīng)有關(guān)人士多方聯(lián)系和醞釀,于1985——1986年,湘鄉(xiāng)市、婁底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并撥出??罨謴秃鲜√正悓W校。設(shè)小學、中學兩部,其中設(shè)在婁星區(qū)西陽鄉(xiāng)白鷺灣的為小學,設(shè)在湘鄉(xiāng)縣毛田鎮(zhèn)的為中學。</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這是1986年恢復陶龕學校時,設(shè)在婁底市婁星區(qū)白鷺灣的陶龕學校(小學部)。</b></h1> <h1><b>進入學校,舉目所見,是一片荒涼景象。</b></h1> <h1><b>學校的校務日志,停留在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自那時起,已停辦至今。到現(xiàn)在為止,已停辦了十七年了。</b></h1> <h1><b>學校門前的渡口,由“白鷺渡”任意改成了“白露渡”,渡口渡船都在,而乘渡的師生們已各散東西。</b></h1> <h1><b>這是1986年恢復陶龕學校時,設(shè)在湘鄉(xiāng)市毛田鎮(zhèn)竹園村的陶龕學校(中學部)。</b></h1> <h1><b>荊棘灌木叢生,校園也是一片荒蕪。</b></h1> <h1><b>湘鄉(xiāng)的陶龕學校也是滿目蒼涼。</b></h1> <h1><b>斯人已去,原校已長眠于水底。1985年再建的兩校已被廢棄,徒留下陶龕之校歌,輈重之諍言,在歷史的長空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輝。</b></h1> <h1><b>父親刻苦攻讀,得到了祖父劉公漢堂的全力支持,當時沒有田土的祖父以擔荒貨籠子(收廢品、賣小雜物品,賺點錢供父親讀書。父親在陶龕學校高小畢業(yè)后,通過初中考試,考入了位于安化縣梅城鎮(zhèn)的安化縣師范學校初中部。從此,父親踏上了更為遙遠、艱辛的求學之路。以下是先父的自傳摘錄:<br></b><b>“1944年下期考入了安化縣初級中學(安化縣師初中班)一年一期學習,一直讀到一年二期(1945年上期)?!?lt;/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這是民國二十九年的安化縣地圖(局部)。<br></b><b>我的家鄉(xiāng)在地圖右下角綠點處的墈田上,離安化縣師初中部直線距離有50多公里。</b></h1> <h1><b>當年16歲的的父親,就是沿著湘(鄉(xiāng))-安(化)古道,翻越崇山峻嶺甚至渺無人煙的荒郊野外,步行七十多公里,踏著堅毅的腳步,挑著被服書籠甚至還有大米,行走在墈田上-東界灣-明鏡井-財神坳-川門-湖泉-田家壩-馬頭坳-朱枚-栗山橋-伏口-久澤坪-清塘鋪-山瀷鋪-茅田鋪-梅城。</b></h1><h1><b>140多里山路,至少要走二天,中途在要在某個伙鋪歇腳,住宿一晚。</b></h1> <h1><b>我知道:湘安古道旁這株百年古柏,也曾經(jīng)為父親的求學路上遮陽避雨。</b></h1> <h1><b>古道逶迤。</b></h1> <h1><b>父親的初中母校-安化一中<br></b><b>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安化梅城就崇文書院校址開辦縣城高等小學堂。(后改為培英高等小學堂)<br></b><b>民國元年,培英高等小學堂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校址在梅城舊縣治西門外。<br></span></b><b>民國16年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停辦,創(chuàng)建縣立公學校,設(shè)初中班與師范班。<br></b><b>民國18年,縣立公學改為縣立中學,仍設(shè)師范班。民國23年,將縣立中學改為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原招初中新生2班亦轉(zhuǎn)師范。<br></b><b>民國32年(1943年)始呈準每年招初中新生一班,到1949年上期止的22年中共招初中9個班,畢業(yè)6個班,254人。學制三年,開設(shè)公民、國文、數(shù)學、英語、化學、物理、動物植物、歷史地理、生理衛(wèi)生、音樂、體育、美術(shù)等課程。</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崇文樓 又叫(安師樓)</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化簡易師范(安師樓)舊址建于1937年,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木柱穿層支架,小青瓦屋頂,青石臺階,四面走道環(huán)繞,雙木樓梯,上下兩層各辟5間教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這里曾經(jīng)是父親初中一年級的教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圖提供:安化梅城李靖凡先生)</h3> <h1><b>校園內(nèi),保存完好的古建筑</b></h1> <h3><h1><b>1949年8月,縣人民政府接管安化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將縣立初級女子職業(yè)學校,私立洢泉職業(yè)學校并入,<br></b><b>1950年改名安化縣立中學,1953年上期,師范班并入常德師范,同年下期,縣立中學改名為安化縣第一初級中學。<br></b><b>1960年定為安化縣第一中學。<br></b><b>安化一中是安化歷史最久的一所中學,由書院而高等小學,縣立公學,縣立中學,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縣立初級中學,幾經(jīng)停、改、合,直至現(xiàn)在,已有118年的歷史了。</b></h1></h3> <h1><b>如今的安化一中</b></h1> <h1><b>我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尋找到的,有父親名錄的安化一中百年校慶的同學錄。</b></h1> <h1><b>初中部的同學錄</b></h1> <h1><b>父親就讀1944年春-初五班,第六行第七位即為父親的名字:劉楊林<br></b><b>感謝安化一中的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感謝校友會的先生們,盡管父親僅在安化縣師初中班讀了二個學期,而父親的名字卻和其他畢業(yè)的同學一道,進入了安化縣一中的史冊!<br></b><b>初五班八十七位同學,如果仍健在的話,都已是九十高齡長壽老人了。<br></b><b>而我在明鏡中學尋找我們求學時,高二班的同學名錄,卻被告知,學校里根本沒有保存這些檔案。<br></b><b>高下、優(yōu)劣立見!</b></h1> <h1><b>父親在安化縣師初中第五班學習一年后,由于家庭困難,再也交不起學費和食宿費。1945年秋季,父親沒有去安化梅城繼續(xù)初中二年級的學習,而是在家求人,湊了幾個學童,父親教私塾,賺取微薄的薪酬,積攢學費。下面是父親的自傳:</b></h1><h1><b>“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無錢升學,在家里就業(yè)一年。但是家里田土不多,用不著一個勞動力。我父親只得求人,湊了幾個兒童要我來啟蒙。共計薪酬只有三石谷子,計480斤谷的樣子,勉強可以維持一個人的生活。因此我以半教半自學,邊學邊勞動來維持一年。在這一年中,由于我解決了一個人的生活,父親在一年的勞動中又積蓄了一筆錢。因此,在1946年下期又繼續(xù)升學?!?lt;/b></h1><p class="ql-block"><br></p> <h1><b>&nbsp;湘鄉(xiāng)連璧書院<br></b><b>父親的自傳:<br></b><b>“在自學的一年中,因為各種學科都復習得好,并且還學了一些新學科如物理、化學、代數(shù)等。因此,決定跳級報考插班生。但沒有轉(zhuǎn)學證書,怎么辦呢?因此父親又托人代買了一張轉(zhuǎn)學證書(當時書店里有假的賣),改名劉國譽。有了證件,經(jīng)我地劉時來的介紹,報考湘鄉(xiāng)私立連璧中學三年一期,結(jié)果考上了。當時我父親及各叔伯們都非常歡喜,因此他們又助了兩石谷的學費,以做補助。<br></b><b>&nbsp; &nbsp;在漣璧中學讀書時,由于跳級的關(guān)系,怕趕不上班,因此又埋頭苦學,結(jié)果成績很好,名列四名。在這期年終考試時,學校當局動員入三青團,發(fā)了一份登記表給我填了。當時的介紹人是鐘蔚崗(一個體育老師,現(xiàn)不知在何處)、劉時來(現(xiàn)在漣源教小學)兩人。同班同學還有彭少初(在安化也同班,現(xiàn)在東北阜新煤礦工作)、何福軒(現(xiàn)在漣源文教科)等。<br></b><b>&nbsp; &nbsp;三年一期肄業(yè)后,因家庭環(huán)境貧困,從此輟學了。<br></b><b>在求學時期這一階段中,受家庭經(jīng)濟的影響及我父親的封建的教育,在學習方面,只知苦讀成名。無論從小學到中學,在學校和在家中都是手不離卷。在學校號稱“書呆子”,在家稱譽為讀書人。<br></b><b>在思想方面,滿腦子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坝x詩書購大坵,不知耕耘自然收”,這個根子完全扎穩(wěn)了。主要因素是從高祖到我這一代,純系雇農(nóng)出身,既沒文化,又沒田產(chǎn)。加之我外祖家里也是如此,五個舅舅都是挖煤的,所以,他們見我讀書成績好,更加喜愛。同時,他們所教訓的都是一些封建知識,如讀書人不勞動有飯吃,又說什么一房出個人,蓋過一房的說法,所以,助長了我的個人主義思想。另一方面,我家五代以外的那一房,都是地主富農(nóng),都讀了書。我們有事都得找他們來辦,辦與辦不好,還要送禮。所以,我父親常說:“送你的書是苦送的,因為我們被財主壓了幾十年,出不得氣,說不得大話。我才吃苦的送你讀書,學會做人,不要學愛財,但要求名使我出一口氣,我死也心甘。”由于這些原因,就養(yǎng)成了我苦讀思想習慣?!?lt;br></b><b>父親在連璧中學讀了初中三年一期,由于家庭實在貧困無錢就學,三年二期只讀了三個月就放棄了,父親初中實際只讀了三期+三個月,就初中肄業(yè)了。</b></h1> <h1><b>父親的初中母校<br></b><b>連璧書院<br></b><b>清乾隆10年(1745年),湘鄉(xiāng)縣知事張念齋為解決湘鄉(xiāng)上里(今谷水、婁底、楊家灘)學子就學困難,指令士紳捐資創(chuàng)建連璧書院,院址在老街望湘門東(一大橋旁輕工商大廈處)。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為湘鄉(xiāng)五大書院之一,其余四個書院為漣濱、雙峰、東皋、東山。<br></b><b>當時規(guī)模小,就讀學子少,每年由縣撥修金白銀20兩,但這點修理費根本無法全面修葺院舍。<br></b><b>道光4年(1824年),墻頹房傾已到不得不修的地步,鄉(xiāng)紳李東崖、李安軒等倡議集資重建。李華軒捐觀化門南側(cè)地基24.4畝,上里人士踴躍捐租捐錢,于道光5年,仿岳麓、城南書院模式,重建連璧書院(占地兩萬平米,10倍于老書院),其規(guī)模與首里東山書院、中里雙豐書院,成鼎足之勢。<br></b><b>道光9年(1829年)在書院內(nèi)建孔廟,使婁底境內(nèi)這所最高學府日臻完善。<br></b><b>書院設(shè)山長1人,主持院務,學子多時,增設(shè)課士1人。山長在上里舉人中選拔報縣衙委聘,山長個個都具真才實學,不存在假文憑、送禮走后門現(xiàn)象。<br></b><b>書院主體建筑前后兩殿宏偉,左右書齋雅致,院內(nèi)巍峨的孔圣廟更是出類拔萃??资R是院中之院,前坪拾級入山門,左右?guī)?丹墀兩端走廊接大殿。大殿丹墀左右小石拱門供人旁邊出進。殿前坪寬闊,兩邊正方形石柵內(nèi)古柏挺拔偉岸,兩人方可抱圍。殿前石級中間整塊巨大青石浮雕中的蛟龍有破云奮騰之勢,令人驚嘆。殿門鏤刻精美,紅漆貼金。殿內(nèi)畫棟雕梁、帷幔簾帳、香幾神案、鐘鼓磬琴、管弦笙竽、俎<br></b><b>豆鼎彝,營造出神圣氛圍。仰望神臺上兩米多高的珠紅金字“大成至圣先師神位”牌,崇敬之心,油然而生。<br></b><b>鐘鼓亭玲瓏,藏書樓寬敞(藏書一萬多冊),名人墨寶石刻尤為珍貴。書院門楣有曾國藩手書“連璧書院”匾額和“漣水湘山俱有靈,其秀氣必鐘英哲;圣賢豪杰都無種,在儒生自識指歸”的對聯(lián)。曾國藩的正楷書法點畫清晰,搭配勻稱,畫畫渾古,筆筆骨力,很有功底。院內(nèi)名花異草,古柏古樟,木樨芭蕉,極富江南庭院園林特<br></b><b>色;田土山塘,竹林果木,又具地主鄉(xiāng)紳莊園風味。至同治3年(1864年),院舍占地30畝,有學田242擔,旱土、竹林、柴山共7處,魚塘4口。<br></b><b>清末提倡新學,光緒32年(1906年連璧書院改為連璧高等小學。在孔圣廟東側(cè)修大操坪和一棟單層田字型教學院。以中豎為軸,兩邊對稱建三排六教室、三住房(教師單間住房)、兩天井。中排無住房,靠外墻處作通道。天井中有12株桶粗的枇杷樹和4株桂花樹。每逢“六·一”孩子們都能分享8-10粒金黃的大枇杷,甚甜,每到金秋濃香襲人。<br></b><b>教學院內(nèi)、外及各教室挑梁寬檐粉天棚,石階闊廊相連通(整棟教學院見不到一根柱子),正門對操場,后門(講臺上)上柴山,左右側(cè)門通廁所,這棟田字型教學院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緊湊,方便實用,風格獨特。<br></b><b>民國32年(1943年),婁底14鄉(xiāng)鎮(zhèn)聯(lián)席會,倡議創(chuàng)辦連壁初級中學(在連璧高等小學堂內(nèi)),翌年秋招生148人。</b></h1> <h1><b>1950年2月,初中班并入湘鄉(xiāng)縣第三女子職業(yè)學校,同年9月三女校遷西陽并入春元中學。<br></b><b>1950年3月,延福鄉(xiāng)第二中學國民學校[光緒34年(1908年),譚卓文創(chuàng)辦婁底初等小學堂于慈林(原城北糧站內(nèi)),民國28年(1939年)遷關(guān)岳廟,民國35年(1946年)擴辦高小,改為延福鄉(xiāng)第二中心國民學校。]遷入連璧高等小學堂,改名為婁底完全小學,1980年更名為婁底市第二完全小學迄今。<br></b><b>經(jīng)歷過這么多的風風雨雨,連璧中學的建筑物和設(shè)施已蕩然無存,僅留下這株百年古樟樹,為后來學子遮風擋雨。</b></h1> <h1><b>連璧書院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婁底市第二小學。</b></h1> <h1><b>1949年9月1日至1950年2月,父親在益陽干部學校第二期干部培訓班畢業(yè)。</b></h1><h1><b>這是父親與干校同學一起合影。后排左起第一位為父親。其余三位不知道姓名。</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54年4月至1954年11月,父親上調(diào)中南有色局企業(yè)干部學校學習材料管理。</b></h1><h1><b>這是1954年5月,父親與同組的同學們的合影,前左一為父親。</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父親在中南有色企業(yè)干部學習時的同學錄,可對應上面的圖片。</b></p> <h1><b>父親在家庭極度困難時,刻苦自勵,求學不止。通過自學,學業(yè)水平提高很快。這兩幅圖是他的技術(shù)革新設(shè)計圖,他的毛筆、鋼筆的字體典雅秀麗。雖然父親已經(jīng)離開我們27年了,但父親的品德、學識,永遠是我們兄妹及其后代學習的光輝榜樣。</b></h1> <h1><b>版權(quán)信息:<br></b><b>一、圖文:本美篇圖片有些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在此,對圖片原作者和提供者謹致謝忱。如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br></b><b>二、歡迎轉(zhuǎn)發(fā)、截圖、分享、收藏及所有不涉及營利和廣告的使用。<br></b><b>三、轉(zhuǎn)發(fā)、使用請注明原出處。<br></b><b>四、器材:蘋果7PlUS 尼康D7200<br></b><b>五、作者微信(電話)13973841967<br></b><b>(本照片攝于1955年5月2日,湘潭和漣源的老鄉(xiāng)們合影。前右二為父親)<br></b><b>&nbsp; &nbsp; 二0二0年四月三十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