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圖文原創(chuàng)</p> <p> 午后光陰,藍(lán)色多瑙河畔氤氳無限詩意。</p> <p> 詩意小鎮(zhèn)</p> <p> 如果說一個城市是一本書,供人閱讀,而塞爾維亞則是一本立體的史書卷帙,她在千年歷史硝煙的戰(zhàn)爭中,書寫成今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構(gòu)建人類美好家園的鴻篇史詩。2019年,我踏出國門,在金秋陽光的注視下,漸漸翻開她不平凡的一頁頁……</p><p> </p> <p> 燃燒的夜晚,霓虹夢幻,看不見月光。</p><p> 塞爾維亞第二都市---諾維薩德之夜!</p> <p> 諾維薩德的自由廣場,重新修建于18世紀(jì)的天主教堂與市政廳遙遙相對。</p><p><br></p><p><br></p><p><br></p><p> </p> <p> 這里夜晚霓虹斑斕,比白天更喧囂浮華。塞爾維亞不斷的戰(zhàn)爭,首都貝爾格萊德不斷被毀,許多信仰天主教的富人流落到諾維薩德市,這個城市更散發(fā)著優(yōu)雅的高貴氣息。要了解一個城市,先要看這個城市的建筑和女人。</p> <p> </p><p> 待黃昏時我們步入天主教堂,顧老師抓拍了這張我喜歡片子。這個城市的女士個個穿戴精致,慢而優(yōu)雅的舉止,賞心悅目,談吐方寸間無不體現(xiàn)著深深的教養(yǎng),無關(guān)年齡,無關(guān)歲月。</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宗教的文明,氤氳著 圣潔安寧之美。</p> <p> 卡爾梅丹城堡,泣血挽歌</p> <p> 賽爾維亞共和國 是南斯拉夫解體后的東歐小國,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她位于歐洲東南部,是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內(nèi)陸國,歐洲的十字路口,是連接歐亞非和中東之路的樞紐。其復(fù)雜的地緣政治,令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各種宗教輪番襲卷。她曾輝煌,被稱”巴爾干之虎”;她曾悲泣,被稱 “歐洲的火藥桶”。從古羅馬帝國開始,這里的每代人都經(jīng)歷了至少一次以上的戰(zhàn)爭。 </p><p>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卡爾梅丹城堡,曾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防御地,是貝爾格萊德歷史的見證。如今她傲然矗立于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千年滄桑歲月的沉淀,遺留著古羅馬、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等不同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濃縮了不同宗教、文明的精華。一代代帝國的統(tǒng)治,締造著人類的燦爛文明,也同時毀滅著文明。</p> <p> 午后,我們走在已被年輪沖洗得有些潤滑的石路上,凝心靜氣地讀著千年筑成的堡壘,撫摸那斷壁殘垣中的彈孔,吸著沉重傷痛的氣息,感嘆經(jīng)歷多災(zāi)多難的塞爾維亞人,縱有憂傷、焦慮,依舊樂觀堅強(qiáng)。也許經(jīng)歷了生與死考驗的人 ,可更深地體會生命的意義,解讀生命的價值。他們不知道每天迎來的朝陽是不是自己最后的日出,他們更愿意追尋人性中溫暖與閃光的印跡。人怎樣看待死亡,也決定了選擇怎樣活著。</p><p> 卡爾梅丹城堡這本厚厚的苦難史書,承載著深深的哀傷與苦痛。她造就了幾代帝王與英雄,這些叱咤風(fēng)云的歷史人物,蒼茫遙遠(yuǎn),如過眼云煙,凐沒在時光的塵埃里。但戰(zhàn)爭滲透在城堡一磚一石,一洞一孔的血與火,塞爾維亞的后人不會忘記。</p><p>長長蜿蜒起伏的城堡,猶如血淚鋪展而成的時空交錯之地圖,行走這里,品讀和探尋她的傳奇與悲情;期冀未來,人類少些戰(zhàn)爭,尊重塵世的每個生命,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強(qiáng)大還是弱小。</p><p> 貝爾格萊德曾數(shù)十次被炸毀,她如一個不甘倒下的勇士,又從廢墟的陣痛中站起。和平時代的貝爾格萊德以薩瓦河分界為古城新街,人們在思古幽今的深邃感懷中,安閑度日。</p><p> 一陣清風(fēng)襲來,兩河相擁的湖畔,一艘小船在輕盈中蕩起陣陣漣漪,湖畔周圍的花草樹木五彩斑斕;城堡厚厚的墻上,坐滿觀光游人。居高臨下,既可一窺城市與城堡的風(fēng)貌,還可庸庸懶懶地沐浴著太陽毫不吝嗇的溫情,在古老的遺跡中,聆聽她的前世與今生。</p><p> 也許,受其感染,我亦從冷風(fēng)古意中漸漸醒來;秋意翩翩,草木蕭蕭的花香,沁入心扉;我擇一隅安寧小憩,任思緒超越時空,漫無邊際地領(lǐng)略著域外的歷史人文風(fēng)情。</p><p> </p><p> </p> <p> 晚霞輝映的湖畔,安雅靜謐。夕陽染紅了天際,熱熱烈烈的氛圍,陰影中欲沉睡的城市,似期待著時間的終結(jié),沒有憂傷與歡樂……我急著用相機(jī)撲捉這瞬間的畫卷。</p> <p> 落幕時分的古堡,雄偉中透著厚重,如一首泣血挽歌,令人心蕩起伏。</p><p> 嘆!唯有和平才是世界的救贖。戰(zhàn)爭遺留的一排排坦克、火箭彈等殺傷武器,靜靜佇立,似披著金色外衣日漸蹣跚的老人,虔誠地懺悔著……為那些無辜死去的魂靈!</p> <p> 圣薩瓦大教堂---靈魂激蕩曲</p> <p> 圣薩瓦大教堂坐落于貝爾格萊德老城區(qū)東部, 是巴爾干半島之最,列入歐洲十大教堂之列;教堂前的青銅雕像,雙手側(cè)舉,一手舉十字架,一手舉圣經(jīng),這就是圣薩瓦?奈馬尼亞的雕像,他是塞爾維亞東正教的創(chuàng)始人,教堂故其得名。</p><p> 教堂是塞族人追求信仰和自由的靈魂棲息地,正是有了信仰,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們一代又一代稟賦著強(qiáng)大的精神力量,堅持不懈地與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抗?fàn)?。信仰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賽族人靈魂王國的迷茫與黑暗地帶,令其在追求民族獨(dú)立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文化,并與巴爾干相鄰各國的文化、信仰相融并存,而薩瓦?奈馬尼亞正是擎起火炬的精神先知者,贏得了塞族人的尊重與敬仰。</p><p> 十四世紀(jì)土耳其人攻占塞爾維亞,最先砸爛的是修道院的圍墻,不僅挖去圣像的雙眼,甚至還挖出大牧首圣薩瓦的遺骸焚燒......</p><p> 復(fù)仇的賽爾維亞人,雖飽經(jīng)戰(zhàn)爭之難,但精神信仰不動搖。300年后,即1895年為紀(jì)念民族英雄,決定在貝爾格萊德為其重新修建教堂。期間,因歷經(jīng)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波折及其它原因,始于1935年動工,經(jīng)大半個多世紀(jì)的艱難施工,2003年方竣工完成。他們期待著圣薩瓦大教堂在歷史嬗變的傷痛中可浴火重生,期待著再現(xiàn)圣薩瓦?奈馬尼亞一樣的民族英雄。他們對信仰的執(zhí)著精神,令人感慨,我仰視著莊重而立的雕像。</p><p> 遠(yuǎn)方恰有一群鳥兒飛來,在雕像上空盤旋著,那也許是上帝送來的和平天使之音。</p><p> 教堂設(shè)計屬拜占庭風(fēng)格,其巨大舒展的淡藍(lán)色穹頂是典型的標(biāo)志性特征,通體是白色的大理石砌成,陽光下透著晶瑩的光澤。她外觀恢宏,其渾厚的氣勢,彰顯著宗教的莊嚴(yán)。她強(qiáng)大的氣場震撼著每一個慕名而來的人,那特有的感受,唯有身臨其境的人才可獨(dú)享。</p><p> </p><p> </p> <p> 步入教堂,大廳空曠而華麗,那恣意流淌的金碧輝煌氣韻,頓時潔凈著我的雙眼。美輪美奐的圖騰壁畫,圣像人物超凡脫俗的莊重與圣潔,徒然在我心中升騰著慈悲的樂曲,氤氳著安寧的篇章。那不僅是神靈撫慰的感召,更有藝術(shù)愉悅身心的魅力。也許,對于宗教信仰至上的國度,其藝術(shù)表達(dá)的最高境界,也體現(xiàn)在宗教文化上。歷經(jīng)大半個世紀(jì)而建成的教堂,精雕細(xì)琢的繪畫語言,更是浸潤了塞爾維亞幾代藝術(shù)家們的結(jié)晶,她凝結(jié)著這個民族的神學(xué)藝術(shù)精華。我們解讀宗教故事,也是探求文化藝術(shù)史詩。</p> <p> 教堂正前方的公園,清澈的噴泉,落滿金色葉子的林蔭小徑,散發(fā)著晚秋淡淡憂傷的氣息。在這里休閑的人,疏落安寧,沒有絲毫的喧囂。夕陽嫵媚下的教堂散發(fā)著玫瑰色的光芒,波光粼粼的泉池里,映著如畫的倒影,這是我神往的詩意,生活因慢而美好……涅槃傳奇的塞爾維亞,她千頭萬緒,東西相融的宏大歷史文脈令我迷茫而又沉醉。 </p> <p>人文記憶</p> <p>小鎮(zhèn)風(fēng)情</p> <p>自然風(fēng)光</p> <p>文/攝影:井小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