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2011年被文化部與國家文物局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p><p> 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原名福開森路。清末洋務派大臣盛宣懷受李鴻章之托督辦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聘請美國人福開森為監(jiān)院(相當于現在的教務總長),其為方便師生出行,自費修建了這條馬路,當地民眾便叫它為福開森路。</p><p> 1914年,武康路西區(qū)被劃為法租界,由于受法國科技、資金、文化的強力推動,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為標志的法蘭西社區(qū),住在這里的都是西方派駐上海的官員和高級管理人員。1937年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被日軍攻陷,以武康路為中心的法租界進入為期四年的“孤島期”,由于租界內能夠得到法國政府庇護,相對比較安定,來自各地的商賈富豪攜巨款涌入躲避戰(zhàn)亂,市面得到畸形繁榮,在武康路周邊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和花園洋房。</p><p>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占領法租界。1943年,法國宣布放棄法租界,汪偽政府乘機接受法租界,為擺脫漢奸罵名,顯示民族氣節(jié),把租界內二百多條以外國人命名的馬路全部改為中國地方名稱,武康路之名得以沿用至今。</p><p> 武康路全長1183米,名人故居密度較高,有約30處名人舊居,包括巴金、黃興、周佛海、唐紹儀、劉靖基、孫道臨故居等,解放后鄧小平、陳毅、陳丕顯、曹荻秋都在這里居住過。</p><p>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并且馬路兩旁的高級住宅極富西式建筑特色,在梧桐婆娑的葉影下漫步的迷你裙少女更具浪漫情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