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對牽?;ǖ奶貏e記憶,主要來自于兒時發(fā)生在陽臺上的一些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家住在一棟石庫門里的前廂房,房門正對著三樓的陽臺,上海人習慣稱之為“曬臺”。</p><p class="ql-block">我外公就在曬臺上栽下了牽?;ǎ瑺颗;ㄊ桥侍僦参铮敲刺偌苣??我們住的2號和毗鄰的1號陽臺是相通的,中間以一道黑漆色的木柵欄相隔為界,這道木柵欄便成了牽?;ɡp繞的藤架。</p><p class="ql-block">牽?;ㄊ㈤_在夏季,清晨,紫色的花朵張開喇叭口,呈漏斗狀,明艷艷、神抖抖的,仿佛可以滴下晶瑩的露珠。牽?;ㄓ置仯步欣然?,想來還都挺吻合的。</p><p class="ql-block">當時正在讀小學的我,喜歡在盛開牽?;ǖ年柵_上寫作業(yè),隔壁1號里有一個與我同班的小男生,也常常在陽臺上做功課,爬滿枝頭的牽牛花將木柵欄裝飾成一道“籬笆花墻”。我們倆經(jīng)常在柵欄和花枝的縫隙中傳遞作業(yè)本,對答案,交流習題。花瓣枝葉在臉頰上摩挲著的微癢觸感,是牽?;艚o我最美妙的記憶。</p><p class="ql-block">1號里還有一位叫阿華的女青年,經(jīng)常在陽臺上與我打招呼,我們會隔著柵欄說笑一會兒。她原本應該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因為辦了病退,留在家里,被稱之為“社會青年”。街坊鄰居對她頗有微詞,認為她是裝病,逃避上山下鄉(xiāng)。她后來被照顧在居委會工作,總見她滿腔熱情滿臉堆笑地走街串巷,但居民們似乎不太領情,不少人報以她冷冷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早晨,我在陽臺上聽見隔壁有間歇的抽泣聲,透過“籬笆花墻”望去,見阿華站在陽臺上獨自垂淚,黯然神傷。沒想到,在我眼里總是笑容滿面的阿華姐姐,背地里居然那么悲傷??粗鵂颗;ㄉ蠞L落的露珠,更像是阿華姐姐的眼淚。 </p><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長,大約三年后,木柵欄被拆除了。起因是,1號有一戶居民家中遭竊,而1號所有的住戶都說不曾見過有陌生人進過大門,研究了半天,最后認定蟊賊是溜進了2號的曬臺,然后爬過柵欄進入1號偷竊的。于是乎,1號與2號的居民發(fā)生了爭執(zhí)。最后雙方達成共識,為保證安全,消除隱患,拆除曬臺上的木柵欄,改砌水泥墻。</p><p class="ql-block">那天,放學后,我奔上陽臺,木柵欄不見了,藤蔓扯斷了,牽牛花零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冰冷的、堅硬的灰色水泥墻,橫亙在1號與2號的陽臺之間。</p><p class="ql-block">我訝異于人們對美的輕視。為了一個僅僅是猜測的“認定”,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在現(xiàn)實中美了那么多年的東西。一剎那,有一種傷感襲上心頭,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我不知道,隔壁的男生和阿華姐姐是否也在傷感,也在啜泣,因為,我們之間,聽不見,看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