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蘇格拉底留下了很多格言,其中有一句是我的最愛:“認識你自己?!边@也是蘇格拉底最愛說的一句話。</p><p><br></p><p>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特別愛用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p><p><br></p><p>人生有三大終極問題——</p><p><br></p><p>1、我是誰?</p><p><br></p><p>2、我從哪里來?</p><p><br></p><p>3、我要到哪里去?</p><p><br></p><p>我們經(jīng)常會問自己:“我為什么而活著?我活著的動力是什么?”</p><p><br></p><p>人生有太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了,又由于我們自己百思不得其解,而又產(chǎn)生了更多新的問題,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我們就會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接著就惆悵、憂郁。</p><p><br></p><p>在問題疊著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回到蘇格拉底的那句格言:認識你自己。很多問題往往就能解決了。</p><p><br></p><p>認識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是誰;</p><p><br></p><p>認識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從哪里來;</p><p><br></p><p>認識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要到哪里去。</p><p><br></p><p>可能你會說,這不是詭辯嗎?我還是沒認識我自己呀?</p><p><br></p><p>這就引起了新的問題:怎樣才能認識我自己?</p><p><br></p><p>這要從蘇格拉底的另外一句格言來回答:“未經(jīng)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彼哉f,蘇格拉底認為,要認識你自己,首先就要經(jīng)常對自己進行審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可見審察自己確實是個功夫活,經(jīng)常審察自己的內(nèi)心,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誰。</p><p><br></p><p>審察完自己之后,要通過周圍的環(huán)境,才能定義我們自己。就像我們要定義一件物品,就要定義它是位置、顏色、形狀等屬性。從哲學上說,列寧對物質(zhì)的定義就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都好,是因為他就是通過物質(zhì)和不同于物質(zhì)的意識的關系來定義的,他說物質(zhì)是通過人的意識所攝寫與反映,但是又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一種客觀存在。</p><p><br></p><p>說白了,物質(zhì)不是意識,但是必須通過意識才能認識物質(zhì)。 人不是環(huán)境,也要通過環(huán)境才能認識人。</p><p><br></p><p>認識我們自己還要通過我們和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魯濱遜在孤島上的時候,他是人,又不是人。是人,只是肉體的人,不是人,是因為他周圍沒有其他人,他也沒有了社會屬性,只能說是人這種動物,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了。</p><p><br></p><p>我們認識自己也是如此,我們是爸媽的兒女,是兒女的爸媽,是兄弟的兄弟,是朋友的朋友,這些相互關系,就定義了我們自己。</p><p><br></p><p>作為人,我們有著太多的角色與屬性,所以審察自己是個多角度全方位的過程。</p><p><br></p><p>作為人,我們是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著的,所以審察自己又是個長期的過程。</p><p><br></p><p>總之,要認識世界,首先要認識你自己,要認識你自己,就要像鍛煉身體一樣不斷審察自己。</p><p><br></p><p>你認識你自己了嗎?</p><p><br></p><p>你今天審察自己了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