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雞足山攬勝圖(下)

古井無波

相傳,雞足山在鼎盛時,有36寺,72庵,108所寺院,僧人達5000多,且從唐至清,歷代高僧輩出,名聞中外。雞足山,是徐霞客少數(shù)同一座山峰兩次登臨的名山。雞足山,也是《徐霞客游記》之《滇游日記》的重要敘述之地,更是《徐霞客游記》的終篇之地,而大約20余萬字的《滇游日記》占《徐霞客游記》的五分之二。<br> <p>  游雞足山不可不登金頂觀日出日落,登數(shù)千級石階到金頂需要好體力,那是虔誠之士所為,我呢,依慣例,就是倒推十年,體胖身寬,肺活量太差,再想徒步,也只敢行下山之路,上山,只要有代步工具,決不敢膽大妄為。</p> 金頂寺位于雞足山主峰天柱峰極頂,海拔3240米,東距祝圣寺5.5公里。天柱峰因高峻挺拔,狀如擎天巨柱而得名,又因在此可東觀日出,南觀彩云,西觀蒼洱,北觀玉龍雪山而被稱為"四觀峰"?,F(xiàn)在的金頂寺,前有三官殿,后由睹光臺、山門,或稱彌勒殿、金殿、楞嚴塔、飲光殿與大雄寶殿等組成,是游覽雞足山必去的重要景點。 喜歡拍日出夕陽的朋友可在金頂食宿,有兩種選擇,金頂寺右邊一墻之隔,有側門相通的金頂接待部能提供住宿,記得第一次住這里,多人間按床鋪收費,不是節(jié)假日每鋪20元,無單獨衛(wèi)生間。聽說現(xiàn)經(jīng)改造有了標間,價格約二百元,節(jié)假日會翻倍。食,可到接待部樓下齋堂,金頂寺的素食餐廳吃素食,要記得齋飯就餐時間,中餐供應到上午十一點,晚餐只供應到下午五點就收。早餐5元,中、晚餐每人10元,飯畢得自己去水池洗碗。另有與金頂接待部相隔不遠,就5分鐘路程,下面的香會街“凹”型院內(nèi),也有幾家提供食宿的農(nóng)家客棧,價格貴得多,菜品不忌葷素。第一次去有非標的標間,不是旺季,每間約二百,雖無獨立衛(wèi)生間,能洗澡。第二回再去,住另一家,二人間,價格雖只一百多,同樣無單獨衛(wèi)生間,卻不能洗澡了。聽年輕老板說,大概再過一兩年,這些農(nóng)家客棧餐館都要統(tǒng)一拆除,正愁以后怎么辦呢? 出山頂纜車站,右行是經(jīng)香會街上金頂寺最近之路,左走有“金頂山”景觀石可留影,再由附近三岔口分路,左為下山石階到袈裟石與大悲閣之間,右上,同樣可到香會街,不去,復左行可至三官殿上山門前的睹光臺觀景,幾條線,基本相互通達,距離遠近都不大,也不難走。 三官殿坐落在睹光臺前右角下,由曲折石階直抵殿門外,為單檐歇山,拱門卷窗建筑,門上有黑底藍字 “三官殿”匾額,現(xiàn)門邊有楹聯(lián):“人心皆向善何必三官施法力;天道盡存仁常將百愛化甘霖”。 三官殿始建年代不可考,但知清朝時已修有靈官殿,居有土主像,可證其時雞足山佛、道及民俗信仰并存。又知山頂火星熾重,時人認為當以水制之,故師法道教三官殿建置,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取“祈福免災”之意。三官的信仰源于古人神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坊間傳言,過去山上常有大小火情出現(xiàn),請三位道教里神通廣大的“帝級”神仙來鎮(zhèn)住,山上再沒發(fā)生過火警,三官殿里從左至右供奉著“水官解厄、天官賜福、地官赦罪”。 穿金頂寺的三官殿后出,拾級而登,中通金頂接待部與金頂寺側門,再行經(jīng)后山白塔可直抵束身峽下行石階口;右下,是提供餐飲住宿的香會街,復下,可到纜車上站;左上就是睹光臺。 睹光臺寬敞平坦,可容幾百人同時觀景。這里為雞足山八景之一,天柱佛光觀景處,但,這得逢夏秋雨季,風停雨住,巧得氣候、水份、陽光適時,方能有緣在天柱峰上,見一輪七彩圓光圈在山巒間出現(xiàn)。但只要天晴,這里仍是金頂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擠滿了游客,靜待紅日噴薄而出。每天日落時分,若怕寺院門關鎖,在左邊的鼓樓外后側角是最好的賞夕陽的位置。佇立睹光臺,極目遠眺,遙山近水、蒼崖白云盡收眼底。當年,徐霞客站在天柱峰頂感嘆:“東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內(nèi)得其一,已為奇絕,而天柱峰一頂一萃天下之四觀,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nèi)矣!” 據(jù)資料記載,金頂寺,始創(chuàng)明代,明以前即有方塔一座,嘉靖年間(1522-1566),李元陽建普光殿。萬歷二十八年(1600),建光明寶塔。萬歷四十七年(1619),建觀風閣。天啟年間建天長閣。崇禎十年(1637)建善雨亭,并在四周筑羅城,四方架樓為門,分別為南云觀、北雪觀、東日觀和西海觀以供眺望。后黔國公沐天波,將昆明東北郊鸚鵡山太和宮銅鑄金殿遷來天柱峰頂,金頂寺因此而得名。徐霞客1638年12月所得“四觀”就是環(huán)金頂寺“四方架樓為門”之處。 一般寺院,鐘鼓樓都建于山門進去的左右兩邊,金頂寺的卻建在山門兩邊外角處,要上鐘鼓樓,寺內(nèi)反不方便。金頂寺鼓樓建在西邊,迎山門的左手方向,鐘樓建在東邊,迎山門的右手位置,大約取意“晨鐘暮鼓”。 金頂寺山門內(nèi)供奉的和天下叢林都一樣,前為彌勒佛,后是韋陀菩薩。山門是白族風格的三滴水或稱三重樓樓門,門樓飛檐串角斗拱重疊,粉墻素繪雞足山山景,形式非常美觀大方,最為精雕細作的細節(jié)有兩處,一是上下四個檐角撐持翹檐角的“斜頭昂”,此“昂”不是國內(nèi)斗拱中常見擋頭端面下斜的規(guī)范造型,而是最有大理地區(qū)特色的昂頭造型,為展翅鳳身祥云昂。獨一無二的還有明樓與邊樓兩邊交接處栩栩如生,云氣環(huán)繞,龍尾在上龍頭在下的降龍,二龍造型相差無幾,只是右張口,左閉嘴,整體十分生動傳神,呼之欲飛。明樓正中疊疊重重的斗拱上有一金邊黑底金字豎匾一塊,書有“金”字“人”頭出頂,“頂”字“丁”旁“手”壓邊框的“金頂寺”三字。兩側門柱上懸有黑底金字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四圍山色觀無相”;下聯(lián)“萬里月華聽有聲”,此聯(lián)一靜一動,一虛一實,盡顯禪意。 進金頂寺山門,上臺階,迎后殿門而立的為金殿。原有的金殿,在文革中被破壞,現(xiàn)今的金殿復建于2007年6月,這幢仿木結構的重檐歇山式四方銅殿闊4.4米,進深3.9米,高5.8,須彌座,大理石望柱雕欄圍護,四圍一共有三十六扇格子門扇,斗拱翹角,花脊兩端魚龍吻,正中相輪避火珠寶頂,戧脊上從后至前排列:戧獸,五走獸(龍、鳳、獅子、海馬、天馬),騎鳳仙人,戧脊尖懸掛金鈴。后壁及左右壁均有“壽”字,而十六根立柱上外端則為鏤空圖案,里面中空,鑲有可以旋轉的八卦銅球,殿里面供奉的是全身貼金的“千手”觀音菩薩。據(jù)臺基左邊的碑文介紹,僅黃金就用了二十三公斤。據(jù)說,耗資人民幣1500多萬復建的金頂寺“金殿”,共用銅二百五十多噸,為我國傳統(tǒng)4大銅殿,北京頤和園銅亭、山西五臺山銅殿、湖北武當山金殿與云南鳳鳴山銅殿之后又一金殿。 金殿后為雞足山楞嚴塔,楞嚴塔塔高42米,方形密檐式,內(nèi)有七級,外有十三層,巍然屹立于天柱峰頂,塔內(nèi)53級螺旋木梯盤旋而上,二層塔心樓內(nèi)有釋迦牟尼佛臥像,外可憑塔心樓二層四周設置的鐵欄可飽覽遠山近壑、朝霞夕暉四圍美景。據(jù)我觀察,如今,塔上才真是能東觀日出,西望蒼洱,南賞祥云,北眺雪山的最佳處。據(jù)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此塔還曾成為駝峰航線上的一處天然航標。 楞嚴塔原址處有光明寶塔,遺憾的是此塔于清朝康熙年間不存。1929年,時任云南省主席的龍云游覽雞足山應僧人請求出資再建。塔于1932年動工,歷時3年建成,傳說在施工挖地基時得《楞嚴經(jīng)》,更名為楞嚴塔。 楞嚴塔塔基北面鑲嵌一通舊石碑,碑名《雞足山楞嚴塔碑銘》,此碑為塔動工的第二年所立,我在落款處見有“大中華民國二十有二年(1933)歲次癸酉夏四月浴佛后五日”。落款處還記著碑文為劍川周鐘岳謹撰,昆明陳榮昌敬書。周鐘岳,舊時為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長。陳榮昌,清朝政治人物,曾任云南高等學堂教務長,署貴州提學使,宣統(tǒng)元年,任滇蜀騰越總公司駐京總辦。宣統(tǒng)二年,任資政院議員、辭職任山東提學使。 據(jù)該碑銘所載,“天柱山一峰聳立迥(jiǒng)出云表,舊有浮屠,不知建于何時”。碑文接著又說,“相傳迦葉尊者入定其下,每值風雨,則光焰熊熊,自塔而起,故世以放光塔稱之。綿歷歲年,遂至圮廢”。此舊碑難能可貴之處,記載了當年主持建塔者為誰?后面碑文有龍云“命大理綏靖處主任史華集附近各縣官紳雞山各寺住持……”負責建塔工程。史華,字敏齋。1888年出生于云南祿豐縣黑井鎮(zhèn)石龍村,19歲那年,史華投身軍旅,在昆明新軍第十九鎮(zhèn)三十七協(xié)七十三標當兵,在參加了著名的“重九”起義后從李根源任師長的滇軍第二師任排長起,穩(wěn)步升遷,漸次由連長因戰(zhàn)功而升任營、團、旅長,1928年升任38軍101師少將副師長。期間,史華一直從事滇西的剿匪和地方治安,先后剿滅了李濟川、鐵鹵,生擒滇西北悍匪張結巴,解決了迤西最大的匪患,一時頗得人心。 楞嚴塔后面是飲光殿,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寶頂花脊翹檐斗拱,明間內(nèi)退設六扇格子門,中間關閉,兩側敞開,兩暗間設單門板壁結構。因此殿的黑底金字匾額“飲光殿”是掛在明間門楣之上,在外看不到,我是先見懸掛在漆皮斑駁中柱上的黑底金字楹聯(lián),后見匾額。楹聯(lián)“萬佛之光迦葉為世尊第一上首;五岳之外雞足乃天下有數(shù)名山”,此楹聯(lián)據(jù)查也是擔當和尚所提,但指明為雞足山大士閣所撰寫。資料上說,大士閣,又名三摩寺,位于象頭山前,明代創(chuàng)建,但我卻查不到所謂的象頭山在何處?!帮嫻狻笔恰板热~”的中譯,飲光殿內(nèi)玻璃封閉著的佛臺里供奉著迦葉尊者像。兩側暗間門楣之上的橫披板上各有小匾額一塊,右邊的黑底金字匾額為“神山顯靈”,左邊的全紅匾額為“凈化人心”。在明間和暗間之間的柱子上還有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為:“諸名哲戴雨披風歷盡寒酸只為向上一著”;下聯(lián)為:“善知識苦心毒口無量接引莫待后會重來”,楹聯(lián)為一個叫陳斌的人撰寫,此人字睫庵,金陵人,生卒年不詳,都督僉事。從“都督僉事”的官職推理,自元代始設都督僉事,明清沿襲,“元跨革囊”將云南納入中央版圖后,云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的賽典赤·贍思丁才始在云南(昆明)設文廟初推漢文化,到明代中后期中央才真正推行“改土歸流”看,此人只會是明朝人,此聯(lián)當時是為哪座寺廟而撰寫我就不得而知。 楞嚴塔與飲光殿兩側為僧寮房、客堂、流通處等建筑。飲光殿后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2007年才新建落成,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花脊翹檐斗拱彩繪,有前側廊,左側外廊部分懸挑絕壁之上凌空欲飛之建筑。上下兩層檐之間,懸有三塊匾額,中間為紅底金框金字“大雄寶殿”匾,左為黑底金字“金頂勝景”匾,右同為黑底金字匾,卻用的草書體,我猜測應是“圣云至尊”。外廊中柱上楹聯(lián)為“雞唱于絕頂之時不待三聲誰有覺;葉開在共見之處豈容一個獨開顏”,此楹聯(lián)據(jù)資料,應是明代云南名僧擔當和尚為雞足山某佛寺所題,但不好說是為哪座寺而題。大殿里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佛像兩側,分別塑有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六臂護法王像。 大雄寶殿的右邊是弘法堂、五觀堂等,左面是石制護欄,外便是深谷千仞,群山疊嶂,也是觀落日余輝的最佳位置,只可惜寺里到點會關門得往外清游客,若落日晚了,要影響別人正常功課。我就因此被關了一個鐘頭,等管理師傅念完經(jīng)敲完鐘,嘴里喋喋不休的埋怨中,連我誠心向他致歉,都不理不睬地放我與其他人出寺。 大雄寶殿的北邊是弘法堂、五觀堂等,外出的側門也在此處,出門隔左去后山的石板路就是金頂接待部。右可再到山門外的睹光臺,凌晨時分,不論宿接待處還是香會街上,都可方便至此等日出霞飛。 2011年,送走不愿再住一晚,執(zhí)意下山的同伴,大約在一小時后,飛速掠過嚴楞塔上空的云霧就開始時聚時散,我心情也隨之始好。趁天還未完全放晴,我決心去后山,看能否循圖索景,找到圖上標注有的靜禪茅棚。 當年我自以為走的是三百七十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走過,并詳細描述過的路。他在《西南游日記十三》(云南)中記錄“……二十八日,晨起寒甚,……還飯迦葉殿。乃從北門出。門外岡脊之上,多賣漿瀹(yuè,煮)粉者?!彼龅谋遍T,現(xiàn)在似乎早無,因寺院大殿后并無門戶。 金頂寺內(nèi)西北邊我說拍落日最佳位置處,大概是徐霞客記錄有“脊之西皆削崖下覆,豈即向所謂舍身崖者耶?北由脊上行者一里,乃折而西下,過一敝閣,乃南下束身峽”。 如今,大殿后到束身峽的石道幾乎無坡度,蜿蜒于古松蒼柏高山杜鵑間,沿路只有風馬旗和經(jīng)幡,還有一座藏式佛塔。佛塔造型相對簡單,須彌座上有一覆缽體半圓形,上有四方型平臺,四面 繪有神眼,其上再有仰月寶頂相輪。 沿山脊而西北去的石道,果然如徐霞客所說,我走不得幾步,就看到石板道戛然而止左轉直下。欄桿上掛有指路牌,我來方向有“天一閣”,下去的方向為“束身峽、靜禪茅棚、華首門”。我手里的地圖未標有天一閣,來的路上也沒有任何像閣的建筑,不知此閣位于何處?看著地圖,根據(jù)到過的地方和自己的方位感,我已經(jīng)把金頂天柱峰與華首門之間的環(huán)形山道判斷出大概。 我在堅固的金屬護欄保護下,傍著峭壁小心翼翼隨逼仄的石磴左拐右突,曲折回繞而下。目不旁騖的途中,我突然想起,似乎在哪見過文字,說要走束身峽,必須先減肥的警示來,低頭環(huán)視臃腫的身材,還有身后粗大的登山相機包,心頭突然想起小時候的夢境:在黑暗中穿越山洞,越走越窄,最后連手腳都被困住不得曲伸,從而進退失據(jù),只能在哭求爸媽的悲聲中醒來的夢魘。再想到自己孤身,一個不小心,人或身背的相機包碰到山巖或石階,一個前滾,不就要變“飛”將軍么?當年膽怯而退,2019年決心復去,卻因封閉,再不得行也。真應了祝圣寺楹聯(lián)云:“退后一步想,能有幾回來”。 束身峽,傳說是迦葉尊者開山時所設。佛家認為,世間之人都有罪孽,朝山禮佛中,虔心向善,能減輕罪孽,求得平安長壽,但是回家后若不誠心向佛,遠惡從善,嚴格自律則前功盡棄。所以,迦葉設此,讓朝山禮佛者下山是側身擠過,提醒他們務必約束自身,行善利生。徐霞客在《西南游日記十三》中又接著說到束身峽之險,“巨石雙迸,中嵧(liú,山貌)成坑,路由中下,兩崖逼束而下墜甚峻,宛轉峽中,旁無余地,所謂‘束身’也”。 2011年,我在束身峽走了一段,沒敢繼續(xù)下行,實為一秒之內(nèi)心頭突現(xiàn)驚兆的預感,怕半途因道狹窄,被卡在某處逼仄巖縫石間,連個幫忙的人都沒有才臨生怯意退回山頂。 當年我在束身峽山頂觀景臺發(fā)現(xiàn),此地觀景極佳,回望可見金頂寺臨空聳立,從南向北的飛云時而籠罩著殿宇高塔,讓其在我眼里失去蹤影,仿佛已騰云而去;時而又淡淡為其披上一層薄紗,剛想著如何形容這仙境,疾風又立馬掀去云裳。只可惜,包括我后一個人重返,從這方向拍金頂寺都逆光,拍不出滿意的相片來。 2019年11月8日,在金頂寺內(nèi)先是貪念拍落日余輝,被師傅鎖在寺內(nèi)不得出,卻無意中得金兔東升,月掛嚴楞塔,賞“月色成波飄塔影”詩意。農(nóng)歷十月十二,立冬,月相叫“上弦”,月亮不圓,缺東邊小半,僅西半圓明亮,“臉”朝西。 <p>  2019年11月9日,在金頂睹光臺等日出,襲人寒氣中候得“翠靄開金盤”,嫌東邊有云太薄,太少,有“滿目霞光籠宇宙”卻缺變化多端云霞相擁圓滿的美。失望中回觀金頂寺,發(fā)現(xiàn)噴薄而出的陽光毫不吝嗇地“光彩射樓塔”,獨用暖暖的色調(diào)把山門、嚴楞塔、還有兩邊的鐘鼓樓染得光彩奪目,獲“日照金頂”奇觀。</p> <p>  朝輝下低首合什,再默誦山門楹聯(lián):“四圍山色觀無相;萬里月華聽有聲”似乎又有新的感悟,要堪得破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繁華煙雨,人情冷暖,紅塵業(yè)果,財聚錢散,六道輪回。</p><p><br></p><p> 二〇二〇年四月十六日星期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