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從何時開始迷上了木拱廊橋,旅途匆匆,每遇到木拱廊橋都會駐足細(xì)細(xì)品味。據(jù)了解,造橋的匠師都是鄉(xiāng)村藝人,沒讀過多少書,造橋工藝也沒有文獻(xiàn)參考,都是口口相傳。然而這絲絲入扣的木拱廊橋搭建時卻不差毫厘,巧奪天工的民間智慧著實讓人驚訝。對于知名木拱廊橋更是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廊橋,在閩東北實在是太常見了,由于山高路遠(yuǎn),澗深水長。在一條條通山達(dá)海,前往繁華都市的古道上,造橋是必須的。在山區(qū),廊橋不僅承載了渡河、歇息、交流、祭祀等功能,還同時承載著旅人的思緒和寄托。在交通日益發(fā)達(dá)的今天,大多建在深山峽谷的廊橋已經(jīng)失去了他的實用價值,但還是許多鄉(xiāng)民的精神寄托。特別在屏南,當(dāng)?shù)剜l(xiāng)人對廊橋是倍加呵護(hù)。正是如此,這些深處江湖看似脆弱的廊橋才得以大量留存。有“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xiāng)”之稱的屏南縣,據(jù)專家考證,境內(nèi)現(xiàn)存木拱廊橋15座,僅次于壽寧的19座。其中有三座是國家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分別是“萬安橋”、“千乘橋”、“百祥橋”。其營造技藝之精湛,傳統(tǒng)廊橋文化形態(tài)之完整,民俗文化傳統(tǒng)積淀之深厚,是研究廊橋營造技藝,尋求人文根脈的資源富集地。</p> <p class="ql-block">在從多廊橋中,由于交通便利,中國現(xiàn)存最長的木拱廊橋的“萬安橋”和位于屏南縣棠口鎮(zhèn)棠口村的“千乖橋”很早就去過。而位于屏南棠口鎮(zhèn)下坑尾村與壽山鄉(xiāng)白洋村交界處,有“江南第一險橋”之稱的百祥橋,由于崇山峻嶺之中。交通不便,一直未能成行,深以為憾。乘春光正好,呼朋引伴踏春尋橋去。</p> <p class="ql-block">壽山是我們此行的起點(diǎn),做為茶鹽古道的重要節(jié)點(diǎn),從壽山過百祥橋往漈頭后達(dá)寧德,是閩東北山海交響樂團(tuán)的重要一弦。然而到壽山村多方詢問,確定到百祥的古道已了無痕跡,我們只能沿著公路前行,方向不變,目標(biāo)就有前方。</p> <p class="ql-block">偶遇老工藝,這個桌子有什么特點(diǎn),看出來了嗎?</p> <p class="ql-block">驛路斷橋邊,寂寞開無主。茶鹽古道隨時代變遷而逐漸蕭瑟,沿途的村子寂寥空曠。一樹繁花也開了個寂寞。</p> <p class="ql-block">到太保村,離百祥橋就不遠(yuǎn)了,百祥橋,位于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xiāng)下坑尾村與壽山鄉(xiāng)白洋村交界的白洋溪上,白洋是太保村下的一個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三小時的跋涉,百祥橋終于出現(xiàn)在了眼前。該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構(gòu)架,全長三十八米,寬四點(diǎn)五米,單孔跨度三十五米,僅比河北趙州橋的單孔跨度小二米半,橋面至谷底高度達(dá)二十七。橋中設(shè)神龕,祀真武帝。由于其位于崇山峻嶺中,又單孔跨于地勢險要的大峽谷之間,被譽(yù)為“江南第一險”木拱廊橋。在歷史上,百祥橋是屏南通往寧德、福安等地的必經(jīng)之路,有“茶鹽古道”之稱。最初由高朝陽創(chuàng)建于南宋度宗(1240-1274)年間,后來或毀于水患,或毀于火災(zāi),歷代進(jìn)行了重修?,F(xiàn)在見到的橋是2002年6月,漈頭張書巡牽頭修繕百祥橋,主修為周寧縣秀坑村張昌云、張昌智、張昌泰,同年 9月底完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祥橋有個奇特規(guī)矩,清代咸豐二年(1852年)重修的時候,漈頭、旺坑村的蘇文壇、張永禪、張傳恭、高大左、張永衢、張曰子、林光輝、韓占達(dá)、梁光宗、張傳雅、陳汝擇、高伯發(fā)、張奕凱、張仕香、張傳揚(yáng)等十六人集資買下橋西一片山坡,植杉樹四百八十多株,以作修橋永久專用林,并在橋頭立碑永志。并通過捐谷放貸,從中收取薄利作為每年“立冬”日集中村民鋤草掃橋之午餐,此規(guī)矩一直沿用至解放初。</p> <p class="ql-block">匠師,在村民心目中依然有著重要地位,橋頭石碑上看到周寧秀坑張昌云、張昌智、張昌泰的名字,作為周寧人自豪感油然而生。2002年8月,張昌智與堂兄弟張昌云、張昌泰三人應(yīng)邀主持修復(fù)百祥橋。有意思的是,屏南的百祥橋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時,當(dāng)時造橋的老匠師就是他們幾個人的曾祖。</p><p class="ql-block">據(jù)2002年寧德市廊橋考古課題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秀坑張氏從新字輩至昌字輩的八代人,250多年傳承期間,張氏家族新建、遷建木拱橋共達(dá)46座,現(xiàn)存15座。僅在《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與傳承》一書中,關(guān)于秀坑村造橋世家張氏的造橋契約(即承建合同)就有31份,包括浙江景寧的梅崇橋,福建的屏南的千乘橋、古田的公心橋、壽寧的張坑橋等。張昌智老人2015年還在德國雷根斯堡的一位莊園主建造廊橋,他沿用傳統(tǒng)技藝,憑著過硬的技術(shù),不用一顆釘子,完全以榫卯結(jié)構(gòu)連接建造。不用橋墩支撐,橋梁卻能飛跨兩岸,成為海外建成的首座中國木拱廊橋。</p> <p class="ql-block">百祥橋下的白溪還有著陳靖姑斬水蛭精的傳說,可惜想象力有限,在河谷沒找到身首異處的石水蛭。</p> <p class="ql-block">過百祥橋,我們偏離了原定的方向,原計劃通過下坑尾、大章到漈頭古村,卻走到了山棠,到安溪村。既定目標(biāo)完成,心中無憾了。決定乘車去游覽千乘橋。</p> <p class="ql-block">偶遇安溪觀音橋,也有茶鹽古道的記載,可見這條古道對屏南生活的影響之深遠(yuǎn)。</p> <p class="ql-block">千乘橋,是屏南境內(nèi)第二長木拱廊橋,200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14年全面整修?,F(xiàn)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p><p class="ql-block">該橋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明末清初毀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雍正十年(1729年)落成。嘉慶十四年(1809年)被大水沖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秀才周大權(quán)等人再次募建,并召集能工巧匠精工勘察設(shè)計,把橋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雞形象。橋長62.7米,寬4.9米,橋面至水面高度9.7米,一墩二孔,單孔跨度27米,橋堍和橋墩以塊石砌筑,墩船形,墩尖雕成雞喙形狀。橋屋建24開間99柱,九檁穿斗式構(gòu)架,懸山飛檐翹角頂,橋面以木板鋪設(shè)。橋中設(shè)神龕,祀五顯靈官大帝。千乘橋為雙孔橋,造型優(yōu)美,以千乘橋為主體的水口建筑群,構(gòu)成了棠口村的一大美景。千乘橋若長虹臥波,雄偉秀麗,橋志銘中“架木凌空,上擬虹橫百尺;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該橋的最好寫照。(以上文字來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千乘橋附近還有多座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建筑,距橋十米處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廟、祥峰寺和兩口龍井,附近還樹有新四軍三支隊六團(tuán)北上抗日紀(jì)念碑。由于來過多次,缺乏興趣,就沒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一段古道,找一座廊橋,了一樁夙愿,足以!</p><p class="ql-block">下次,我要去尋找屏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的姊妹橋廣利橋、廣福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