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眼里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舒乙館長與義務講解員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門前合影</p> <p><br></p><p>舒乙館長非常重視和關心文學館的義務講解員,常常與我們交談,夸獎并鼓勵我們。</p><p><br></p><p>他規(guī)定,館里所有的活動 ,都要邀請義務講解員參加。義務講解員在文學館成了寵兒。</p><p><br></p><p>館里還組織我們去了一次海南。</p><p><br></p> <p><br></p><p>舒乙先生是一位特別擅長外交的人,好客。他在文學館新館里主持了很多活動,把文學館搞得熱熱鬧鬧。</p><p><br></p><p>館里經常有各種活動,諸如 “文學作品研討會”;“作家書籍與手稿捐贈儀式”(比較大型的如《紅巖》手稿的捐贈和入藏儀式);舉辦各種邀請展(書法、繪畫展);還有每兩周一次的專題講座等等。</p><p><br></p><p>感覺那時的文學館天天賓朋滿座。</p><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網絡下載的郁風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很多老一輩的藝術家(畫家、作家、文藝家)常常來到文學館參加活動,聚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那時已經80多歲的黃苗子(1913—2012)、郁風(1916—2007)兩口子常來文學館,他們待人和藹可親,特別謙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苗子個不高,聽說60年前他們拍結婚照時葉淺予在黃苗子腳下墊了兩塊磚頭。夏衍還寫條幅“此風不可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郁風高挑的個子,雖然老了,仍然氣質迷人。在我的眼里,他們是一代風流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郁風是郁達夫的侄女,從小受叔叔的影響,喜歡新文藝,不僅畫畫得好,也有文學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那時不象現(xiàn)在,人人都有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機,每次見到他們都因為沒有相機,沒能留下他們雙雙的倩影,成為憾事。</p><p class="ql-block"><br></p> <p><br></p><p>郁風的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冰心的女兒吳青。</p><p class="ql-block">她一直在做公益,那時候她為農村失學女童辦了一所學校,在昌平小湯山大東流村。</p><p class="ql-block">我曾經去那里為同學們上過兩節(jié)語文課,“閱讀、分析、欣賞——冰心的《小橘燈》”。</p><p class="ql-block">這些農家女孩,都是來自全國邊遠地區(qū)的失學女童,年齡在16—18歲之間,也有20歲的。</p><p class="ql-block">課程的最后,我板書冰心的一段話,結束了我的講課:“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路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哀?!?lt;/p><p class="ql-block">我告訴同學們,我就是被這段話指引到這里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舍展區(qū),我給舒乙和紅線女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粵劇藝術家紅線女(1924-2013)。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8日,因突發(fā)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舒乙先生1935—2021,享年86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舒乙先生的妻子余濱女士,特別平易近人,與我們一見如故,特別愛與我們交流。</p> <p><br></p><p>作家、翻譯家蕭乾的妻子,翻譯家文潔若女士。</p> <p><br></p><p>我為文潔若女士拍的照片</p> <p><br></p><p>胡風的妻子和女兒受邀來文學館參加活動</p> <p><br></p><p>我為楊振寧先生拍的照片,他站在丁玲雕像前。那時候他的結發(fā)妻子杜致禮剛剛去世不久(2003年10月去世)。</p> <p><br></p><p>楊振寧與文學館的義務講解員們合影</p> <p><br></p><p>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右二),在父親頭像前與文學館的義務講解員們合影。</p> <p><br></p><p>聞一多的次子聞立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許地山的女兒許燕吉</p><p class="ql-block">我?guī)础爸袊F(xiàn)當代文學史”展覽,介紹她父親許地山在展覽中的版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許地山一家(網絡下載),許燕吉和哥哥以及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說到許地山,你是否想起了他那優(yōu)美的敘事散文《落花生》?</p><p class="ql-block">1941年父親去世時許燕吉才8歲。1955畢業(yè)于北大畜牧專業(yè),遭遇“肅反”,又因為“新生現(xiàn)行反革命”坐過牢,最后嫁給一個目不識丁大她十歲的農民。落實政策后重新分配到南京,有人建議她給點錢給這個農民,打發(fā)他離開,但她說,她看中的是他那純樸的心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錢谷融(1919—2017),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我參加國家自學高考“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時用的教材就是他寫的。</p> <p><br></p><p>沈從文的孫女——沈紅女士</p> <p><br></p><p>鄒家華(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來到文學館,舒乙館長親自接待。他在國家計委任職時批給文學館的建設經費。</p> <p><br></p><p>《話說長江》的朗誦者虹云女士</p> <p><br></p><p>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來文學館</p> <p><br></p><p>來文學館捐贈書稿的臺灣女作家朱秀娟</p> <p><br></p><p>來自浙江省的女作家,我已經忘記她的名字了 。那天我陪她參觀文學館,她的興趣很濃,我們的遇見,就像久別重逢的好朋友,都很高興。</p><p><br></p> <p><br></p><p>沈從文的青銅浮雕半身像</p> <p><br></p><p>因為這些珍貴的照片,讓我得以回憶起那些往事,其實在文學館可以分享的東西還有很多,苦于沒有照片,不能展現(xiàn)。關于文學館的回顧暫時告一段落,下一篇準備開始國家博物館的回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