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斗爭壯烈犧牲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p> <p>下半旗,并不是將國旗降至旗桿的一半處,也不是直接把國旗升至旗桿的一半處。那么,如何下半旗呢?</p><p> 《國旗法》規(guī)定,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p> <p>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后降至旗頂與桿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桿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后再降下。</p> <p>下半旗的起源</p><p> 下半旗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志哀方式。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哀悼。這種做法最早見于1612年。一天,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yōu)榱吮硎緦σ压蚀L的敬意,將桅桿旗幟下降到離旗桿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當船只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它的桅桿上下著半旗,不知何意。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長。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志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采用。從中不難看出,下半旗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p> <p>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p><p><br></p><p>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p><p><br></p><p> (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杰出貢獻的人;</p><p><br></p><p> (四)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的人。</p> <p>發(fā)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志哀。依照本條第一款(三)(四)和第二款的規(guī)定下半旗,由國務院決定。依照本條規(guī)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者國務院決定。</p> <p>“志哀”還是“致哀” </p><p> 從文字意義上看,“致”是送達的含義,“致哀”就是用語言向別人傳達自己對某人某事的哀意,傳達的對象是確定的。而“志”是銘記、銘刻的含義,“志哀”就是以某種方式或活動來哀悼,哀悼對象不確定,比“致哀”要嚴重,比如:下半旗志哀。</p><p>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致哀”是專指個別的某一次的哀悼行為,“志哀”則是集體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