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近年來,“袖珍寶寶”(超低出生體重兒)屢見不鮮。眾所周知,嬰幼兒血管較成人纖細,新生兒的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其皮膚嬌嫩,血管壁薄,通透性大,外周靜脈留置針難以保留,需反復穿刺,這類患兒病情特殊,住院時間長,治療復雜,需要長期靜脈給予營養(yǎng)支持。新生兒常用的靜脈營養(yǎng)液等藥物易致血管損傷,在輸注高滲營養(yǎng)液時,如不嚴格監(jiān)護就會引起靜脈炎,或液體外滲,嚴重者可導致局部壞死等不良反應,對新生兒的救治形成很大阻力。榆林市兒童醫(yī)院榆陽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成熟開展臍靜脈置管(UVC)和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已經(jīng)達六年之久,目前兩項技術協(xié)同發(fā)展,為新生兒臨床救治創(chuàng)建了重要的生命通道支持,深得同行和家屬的好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臍靜脈置管:自然通道的便捷應用</b></p> <p> 新生兒出生后的1-3天內,臍帶未干,臍部血管清晰可見,管徑相對較粗。靜脈置管后,一般可保留1周左右,為新生兒的救治提供了一條安全、有效的靜脈通路。</p><p><br></p> <p> 臍靜脈置管(UVC)是將導管通過臍靜脈直接植入下腔靜脈,能減少外周靜脈穿刺及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有效保證留置時間,用于輸注藥物、靜脈營養(yǎng)、換血等,為新生兒救治提供了有效途徑,并大大減輕了患兒治療時的痛苦。成為了守護危重新生兒、尤其是超低出生體重兒生命健康第一關,可使患兒順利過渡至PICC,榆林市兒童醫(yī)院15年前即開始實行臍靜脈置管,目前每年開展臍靜脈置管近100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PICC置管術:UVC最信任的“接力者” </b></p><p><br></p> <p> PICC是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導管尖端位于上腔、下腔靜脈,保證高濃度、高刺激性的藥物通過導管直接進入中心靜脈而被迅速稀釋,大大降低了藥物對血管的損傷。PICC在早產(chǎn)兒置管中,技術難度大,需要較高專業(yè)技術水平。</p> <p> 榆林市兒童醫(yī)院榆陽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從2015年開始派護理骨干去上級醫(yī)院進修學習該技術,后邀請專家來院手把手傳授,到獨立完成該操作,新生兒科團隊跨越了重重障礙,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我院新生兒科,共置管約200余例,為挽救危重新生兒和低出生體重兒開辟了持續(xù)、有效的靜脈通路,解決了早產(chǎn)兒長期靜脈營養(yǎng)的護理難題,提高了護理質量。為危重新生兒開啟了一條通往生命的綠色通道。</p> <p> UVC與PICC完美銜接,為早產(chǎn)兒特別是極低、超低體重兒提供了中長期的靜脈治療通道,減少了藥物滲漏所致的皮膚感染和壞死,避免了開放靜脈治療對新生兒刺激大、保留時間短的缺點,有效提高了早產(chǎn)兒的成活率和生命質量,減少了住院時間,是救治危重新生兒、早產(chǎn)兒的重要支持技術之一,也是救治新生兒的“生命之橋”。</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撰稿:劉學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初審:曹璐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審核:李寶娥 姚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核發(fā):李慧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