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故鄉(xiāng)新站今昔印象 (上篇)

安福之子

<p> 題記</p><p><br></p><p> 2020年春節(jié)前后,突發(fā)新冠疫情,所居住宅小區(qū)封閉,每日活動軌跡僅限客廳、餐廳、廚房、臥室、沙發(fā)、陽臺,百無聊賴之際,有同學索要幾年前寫就的《失陷的故鄉(xiāng)》一文,借機再次瀏覽,發(fā)現(xiàn)作品仍顯粗糙,在修改同時,我偶發(fā)奇想,前幾年曾為故鄉(xiāng)拍下了大量照片,何不把文字配上這些圖片來一個以圖解文?我嘗試著把文章分解開來,再根據(jù)內(nèi)容附著相應圖片,因為篇幅較長,所以本篇只能發(fā)表一部分,其余內(nèi)容待稍等時日再作更新。</p><p><br></p> <p>新站,我的故鄉(xiāng),?涉千里回來看你,你還好嗎?!</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章 大砬子山與龍頭山古老的神話傳說</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 我的故鄉(xiāng)新站鎮(zhèn)是吉林省蛟河市下轄的、國家一九五二年首批建制的城鎮(zhèn),位于長白山張廣才嶺余脈。</p><p> 小鎮(zhèn)四面青山環(huán)抱,東、南、西三面臨河,堪稱山青水秀、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美麗富饒。一座巍峨的呈等腰三角形狀的大山突兀聳立在小鎮(zhèn)的東南天際,我們稱其為大砬子山,現(xiàn)已正式命名為"拉法山"。每逢陰雨天到來之前,必有鳥云遮往山頂,故當?shù)厝顺Uf:"大砬子戴帽,必有大雨到。"大砬子山腳下的正北偏西方向,有一座叫"龍頭山"的小山,從鎮(zhèn)內(nèi)任一方位望去,小山呈條狀,且山勢平緩南高北低逐漸傾斜,真象一條巨龍俯臥在那里。</p><p> 據(jù)老人講,關于這兩座山,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龍頭山本是龍王的一位太子,但生性頑劣,執(zhí)意要去撞擊大砬子山,非要把大山撞倒,因為山底下有個海眼,如果大山一旦被撞,海水便會噴湧而出,小鎮(zhèn)傾刻間便會遭遇滅頂之災。觀音奉玉帝之命,在龍?zhí)蛹磳⒆采洗笊綍r,施用法術,將其鎮(zhèn)在此地,從而保住了一方黎民百姓的平安。</p><p> 如今,大砬子山依然高高聳立,而龍?zhí)踊鞯凝堫^山則在大砬子山腳下,自南向北服服貼貼地趴在那里!凡是親眼目睹過大砬子山和龍頭山兩山的地理位置、山體形狀、輪廓及遠觀效果的,無不驚嘆傳說與現(xiàn)實的高度吻合,無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最令人稱奇的是,這龍頭山有頭有尾,它南起東山屯即為龍頭處,北至保安屯附近戛然而止,從鎮(zhèn)內(nèi)遠遠望去,龍頭山是個獨立的小山,山體呈南高北低長條狀且自然傾斜逐漸低去,恰似一條巨龍俯臥在那里,全長約三千米。而龍頭所在位置的山體則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橫斷面,其上怪石嶙峋,活脫脫是龍鼻龍嘴龍睛,林木虬髯,恰似龍的須發(fā),遠遠看去,真象個張牙舞爪、呲牙咧嘴、龍目微睜、呼之欲出的龍頭!</p><p> 當年,母校蛟河二中組織我們?nèi)ゴ箜亲由铰糜螘r,路過此地,曾有幸一睹龍頭的尊容,真可以說是活龍活現(xiàn),栩栩如生??!大砬子山現(xiàn)已成為蛟河的旅游勝地,山上奇峰怪石,奇花異草,遍布洞穴,引人入勝。</p> <p class="ql-block">蛟河市地圖</p> <p class="ql-block">https://720yun.com/t/65vkO7rwO7y?scene_id=55475051&amp;from=singlemessage#scene_id=55475051</p><p class="ql-block"> 以上網(wǎng)址鏈接系蛟河市新站鎮(zhèn)3D全景地圖,請復制到瀏覽器,打開后即可閱讀。在此向VR作者吉畫傳媒李國銘致謝!</p> <p>1936年繪制的新站街市圖</p><p>本張圖片源自頭條號關東小城故事,在此致謝!</p> <p>新站鎮(zhèn)航拍衛(wèi)星圖片</p> <p>新站鎮(zhèn)航拍衛(wèi)星地圖</p> <p>新站鎮(zhèn)航拍衛(wèi)星地圖</p> <p>  地標式建筑新站火車站始建于1934年,因拉濱鐵路(拉法至濱江)修建經(jīng)過此地而設車站,取名新站。還有一說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廢除原拉法驛站,在新站現(xiàn)址建造新拉法驛站,簡稱新站。1952年,國家副主席宋慶齡曾乘坐火車專列來新站韓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視察工作,在這里走下火車。</p><p><br></p> <p>火車站出站口</p> <p>  站前十字路口,六十年代,這個位置曾經(jīng)修建過一座由四個方形門柱組成的磚石結(jié)構的大門,不知何時拆除了。路口兩側(cè)座落著鐵路招待所、鐵路旅社、鐵路食堂和站前飯店。</p> <p>  站前廣場南側(cè)景物,圖左道路即站前南街,向南直抵酒廠北側(cè)圍墻戛然而止,路東側(cè)為鐵路車站街住宅區(qū)和天德街住宅區(qū),西側(cè)為鐵路水電段、貨物處、作業(yè)所、裝卸隊、儲木場、變電所、煤廠等單位。</p><p> 本張圖片源自頭條號關東小城故事,在此致謝!</p> <p>前方路段為站前北街,兩側(cè)分別座落著鐵路電務段、工務段、鐵路俱樂部、橋梁工區(qū)、鐵中西門以及位于西北方向的鐵路機務段,再向北則直通鐵路大家庭住宅和鐵路蓬萊街住宅西路口。</p> <p>此路口為新站大街北段火車站路口,路口西通火車站,東達鐵小、鐵路衛(wèi)生所和老鐵路商店舊址,向北可到鐵中正門和蓬萊街住宅區(qū)東口,東北方向為新站談判舊址及康醫(yī)院區(qū),向南直通街里。</p> <p>鐵路旅社</p> <p>站前旅店</p> <p>鐵路招待所</p> <p>198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由劉曉慶、陳國軍主演的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心靈深處》曾在造型獨特的新站火車站取景拍攝。</p> <p>電影《心靈深處》劇照</p> <p>電影《心靈深處》劇照</p> <p>雄偉的大砬子山(拉法山)</p><p>圖片為宋佳邦同學拍攝,在此致謝!</p> <p>有著悠久歷史傳說的大砬子山與龍頭山</p><p>電桿左側(cè)條狀陰影部分就是龍頭山。</p> <p>在部隊大院內(nèi)拍攝到的大砬子山與龍頭山</p><p>這張照片是駐軍136師406團干部子弟秋楓在2018年從大西北回新站探訪昔日軍營時拍攝的,被我借來一用,在此致謝!</p> <p>龍頭山近景,山體上部可見一只栩栩如生的龍的眼睛(該照片拍攝于2016年,山體巖石裸露系有人私自采石挖沙所致)</p> <p>遠眺龍頭山 (拍攝于2016年10月)</p> <p>遠眺龍頭山 (拍攝于2017年4月)</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章 繁榮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b></p><p><br></p><p> 曾幾何時,古樸的小鎮(zhèn)環(huán)境整潔,街路平坦,工農(nóng)業(yè)商業(yè)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鎮(zhèn)里的人們?nèi)粘龆鳎章涠?,民風淳樸,安居樂業(yè),祥和太平。那時多數(shù)人家都有四、五個以至六、七個孩子,女主人大多不上班工作,宅在家中相夫教子,撫育兒女,在物資匱乏使用布票糧票的年代,雖說還達不到豐衣足食,但是在家長們的努力操持下,倒也可以維持溫飽,孩子們都能得以健康成長。</p><p> 長年駐扎在此的3181以及75年換防到這里的81281部隊這抹鮮艷的國防綠令小鎮(zhèn)充滿了生機、活力與安寧,康醫(yī)這所國內(nèi)知名的專科醫(yī)院為鎮(zhèn)里的人們提供了優(yōu)越的醫(yī)療保障,而蛟河二中、新站鐵中、康醫(yī)衛(wèi)校、新站鐵小、新站中心小學等學府為小鎮(zhèn)注入了濃郁的文化元素。</p><p> 鎮(zhèn)內(nèi)座落著一家曾經(jīng)享譽國內(nèi)外的長白山葡萄酒廠,酒廠始建于1932年,由日本資本家飯島慶三創(chuàng)辦,解放后由吉林省輕工業(yè)廳接管。這里出產(chǎn)的長白山葡萄酒斐聲國內(nèi),并曾遠銷海外,其優(yōu)良的產(chǎn)品質(zhì)量和獨特的釀造工藝,使得這家酒廠一度享有良好的口碑,名揚四海。</p><p> 文革時,我和同學曾一度下廠到這里,看到工人們用牙刷一根根地洗刷用于制作人參酒的長白山特產(chǎn)、關東三寶之一的人參,還看到地下酒窖里那許多巨大的、朱紅色的橡木質(zhì)地的酒桶,工人師付要借助梯子才能攀登到酒桶頂部進行作業(yè)。 </p><p> 火車站有一條直通酒廠的鐵路裝運線,每當秋天到來的時候,一車皮一車皮的山葡萄、一顆顆烏黑烏黑好似長白山小精靈似的山葡萄源源不斷地通過這條裝運線運到廠里,站在酒廠北側(cè)圍墻外,可以看到在廠區(qū)的西北角那堆積如山的酒糟,可以聞到陣陣濃烈刺鼻的酒糟味道,那人參、葡萄、還有長白山清澈的泉水以及質(zhì)樸的工人們勤勞的雙手為這美酒注入了無比純潔的靈魂。</p><p> 時隔多年,走南闖北的我,曾經(jīng)豪飲過脫醇的干白,也喝過蒸餾至純的烈酒,還品嘗過越洋而來的洋酒,可是每每提杯小酌時,總會暗自思忱: 所有這些可有哪一樣能與家鄉(xiāng)的甘醇相媲美呢?家鄉(xiāng)的水養(yǎng)育了家鄉(xiāng)的人,也造就了那無以倫比的葡萄美酒,至今我仍能回味起那醇香微甜的酒水在舌尖滑過的感覺,而在那個小小的鎮(zhèn)子里,又有誰沒喝過那掛碗飄香的美酒呢?</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章 家鄉(xiāng)的部隊大院、康醫(yī)和鐵路系統(tǒng)</b></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br></p><p> 鎮(zhèn)內(nèi)曾有一個團的部隊駐扎在此,我家住在鐵路住宅安福街,與部隊大營(大家都這么叫)北側(cè)圍墻僅一墻之隔,大院里每天準時響起的嘹亮軍號聲、跑步聲、口號聲、操練聲、戰(zhàn)士們的歌聲清晰入耳,透過圍墻,可看到戰(zhàn)士們排著隊拿著小盆去食堂吃飯,還可看到戰(zhàn)士們在練兵場上習武操練。我曾多次憑借部隊送給母親工作單位火車站的贈票去部隊俱樂部觀看演出。六幾年藥品奇缺,青雷素、鏈霉素等抗生素類藥品在鐵路衛(wèi)生所難以搞到,而且那時,我一、兩歲的小弟還總愛生病,我們就常常帶他去部隊衛(wèi)生所就醫(yī),部隊醫(yī)生特別好,來者不拒,態(tài)度謙和。</p><p> 在小鎮(zhèn)的西北角,座落著一座現(xiàn)代化的大型醫(yī)院—吉林省結(jié)核病康復醫(yī)院,我們習慣性地簡稱它為"康醫(yī)"。醫(yī)院規(guī)模很大,有很多醫(yī)術高超的名醫(yī),我一位同學的父親就是著名的"蘆一刀"。常??梢钥吹结t(yī)院的患者穿著淺藍色的長長的病號大衣,戴著口罩,拎著痰盒在醫(yī)院附近的馬路上散步??滇t(yī)帶給我們的印象是新潮和時尚,那里還曾開辦過一個衛(wèi)校,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和衛(wèi)校學生的衣著服飾常常為鎮(zhèn)上的人們爭相效仿。我曾看到他們在去山區(qū)旅游時,帶回來的是干枯的蘆葦和蒿草,而不是鮮花,這是當時的我所不能理解的。</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b></p><p><br></p><p> 鐵路系統(tǒng)在新站是個最大的單位,它占地最廣,職工最多,由火車站客運、貨運、機務段、電務段、工務段以及鐵小、鐵中等單位組成。 我們鐵路子弟最引以為自豪的是那些蒸汽機車(火車頭)上赫然標注著"吉局站段”四個大字,即吉林鐵路局新站機務段的簡稱。我們經(jīng)常乘坐貨車的最后一節(jié)守車往返于吉林市和蛟河市,還常常搭乘火車頭去附近小站玩耍、挖野菜,當時還記得一個火車頭上有多少塊表,最驚險的一次是我曾經(jīng)和同學搭乘平板貨車去蛟河玩,坐在風馳電掣的車皮上,連個抓手都沒有,實在是太嚇人了!</p><p> 鐵路俱樂部是當時小鎮(zhèn)唯一對外開放的文化娛樂中心,國內(nèi)知名的文藝團體經(jīng)常來這里演出,印象最深的是鐵道部文工團、吉林省京劇團、吉林市話劇團、吉林市歌舞團及蛟河評劇團的演出。評劇團有位叫秋冷艷的女演員,扮相俊美,有點象嚴風英的韻味,唱腔酷似小白玉霜,有人說她是小白玉霜的徒弟。文革中,在新站車站的廣場上,我親眼看到她被押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上,脖子上掛著大牌子,頭發(fā)被剪得亂七八糟,在游街示眾…近幾年,我在網(wǎng)上搜尋了很多遍秋冷艷這個名字以及蛟河評劇團,結(jié)果一無所獲,一點信息都沒有。(本文寫于2015年,2017年已得知秋冷艷評劇大師健在并居住在蛟河,關于秋大師本人另有專題作品)</p><p> 記憶中的鐵路系統(tǒng)文化娛樂生活十分活躍,經(jīng)常進行文藝匯演,還曾排演過話劇《年青的一代》、《雷鋒》、歌劇《劉四姐》等大型劇目。俱樂部北側(cè)是一個很大的廣場,在這里,多次舉辦鐵路系統(tǒng)職工運動會,冬天的時候,這里總要澆筑冰場,大家在這里進行滑冰等冰上運動,那時,真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1966年,在廣場的位置籌建起了吉林鐵路局新站鐵中,有了鐵路系統(tǒng)自己的中學,普及了九年義務制教育,鐵路子弟就不用走很遠的路到蛟河二中去讀中學了。</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b></p><p><br></p><p> 我的童年是在鐵路往宅安福街度過的,以至在為微博命名時,在多次輸入若干個名字均遭拒絕時,我脫口而出:"安福之子!" 結(jié)果順利過關。安福街瀕臨鐵路小學,每當黃昏時分,這里便會成為小孩子們的樂園,大家都會來到操場上盡情玩耍嬉戲。操場上有已生長了幾十年的大榆樹,柳樹,還有唐槭樹、丁香樹、榆葉梅……三年自然災害期問,那榆錢、榆葉以至榆樹皮,都是我們果腹充肌的好東西。鐵路小學是我的母校,學校由一座平房和一棟二層樓房構成,都是日本侵華時修建的。樓房的樓梯下有個地下室,里面長年存有很深的積水,漆黑一片,從來沒有人敢下去,男孩們包括我的哥哥在內(nèi),都曾用鐵絲鉤上來過外國小刀等物件。而那排平房則是清一色的紫紅色木質(zhì)地板,暖氣管道等設施全部設計在地板下面,寬大的雙層玻璃窗。學校還擁有單杠、雙杠、滑梯、秋千、翹翹板、扶虎、腰鼓、軍鼓、腳踏風琴、手風琴等文體噐材,五十年代初期,學校就組建了腰鼓隊、軍鼓隊、籃球隊,記得打腰鼓的口訣就是那句“辣椒茄子胡蘿卜蔥”。這樣齊備的硬件教學設施,在五、六十年代,作為一所小學校來說,絕對是一流的了。</p><p> 我還記得在我五、六歲時,學校的樓房當時駐有部隊,但不知是中國士兵還是蘇聯(lián)士兵,那些戰(zhàn)士們都戴著船型帽,傍晚時分就會集中到操場上跳起集體舞,舞曲就是那首著名的:“梭咪發(fā)咪都來……”</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章 小鎮(zhèn)印象</b></p><p><br></p><p> 小鎮(zhèn)不大,始建于1934年的地標式的建筑新站火車站坐東朝西造型獨特至今保存完好,1984年長影在拍攝由劉曉慶、陳國軍主演的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心靈深處》時,導演獨俱慧眼選中了這座火車站作為外景地之一。</p><p> 站前廣場前有一條不到一公里的南北走向的小街站前街,小街北段分布了鐵路電務段、工務段、俱樂部以及位于西北方向的機務段,再向北直接通達鐵路大家庭住宅和蓬萊街住宅區(qū)西口。小街南段路東側(cè)是鐵路車站街和天德街住宅區(qū),路西則集中了鐵路水電段、貨物處、裝卸隊、作業(yè)所、貯木場、煤場等單位,小街向南至酒廠北圍墻戛然而止。</p><p> 站前廣場以東近300米路段兩側(cè)分布著鐵路招待所、鐵路食堂、鐵路派出所等單位。</p><p> 小鎮(zhèn)只有一條主干道新站大街貫通南北,從南門起到鐵路蓬萊街東路口止全長大約兩公里。早年鎮(zhèn)里曾經(jīng)修筑過兩道大門,街里十字花街路口有個南門,酒廠外就是北門,南門和北門之間不到一公里的路段范圍就是我們所說的街里了,那里是小鎮(zhèn)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百貨商店、新華書店、郵局、飯店、照相館、制衣店、醫(yī)院等應有盡有,六十年代還修建了一座電影院,學校曾組織我們在這里包場觀看《英雄兒女》、《怒潮》等影片。街上還有兩家小鋪,經(jīng)營煙酒糖茶和一些日用雜品,記憶中有位店主是位清癯消瘦的老人家,須發(fā)皆白。</p><p> 北門外道路西側(cè)是鐵路住宅區(qū),東側(cè)是部隊團部駐地,再向北道路兩側(cè)則座落著鐵路糧店、鐵路浴池、鐵路商店以及新站鐵中。</p><p> 在主干道北段,火車站的十字路口以東中端曾有一座沿用多年的老鐵路商店,很多鐵路人對這個商品豐富、價格低廉的商店都留有很深的記憶,外面粘滿白砂糖的散裝桔子瓣糖一毛錢能買一小紙包,糖球一分錢一個,大豆腐塊特別大,五分錢一塊。那時我經(jīng)常去那里給爸爸買握手牌香煙和酒廠生產(chǎn)的爸爸每天都要喝的紅果酒,這幾年才知道,原來紅果酒就是酒廠生產(chǎn)的散裝葡萄酒。大約在六幾年修建了新的鐵路商店后,舊址遭廢棄,從老鐵路商店位置再向東就到鐵小和鐵路衛(wèi)生所了。</p><p> <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 <p>繁華的新站大街</p> <p>新站大街</p> <p>新站大街</p> <p>南門外十字花街</p> <p>南門外十字花街</p> <p>鎮(zhèn)百貨大樓</p> <p>此站臺即為當年堆放從山里采摘來的山葡萄的地點,葡萄全部用苕條編制的圓柱形大筐盛裝。</p> <p>長白山葡萄酒廠正門</p> <p>酒廠現(xiàn)在的企業(yè)名稱 : 吉林省長白山酒業(yè)集團有限公司</p> <p>酒廠廠區(qū)一角</p> <p>鐵路裝運線直接通達生產(chǎn)車間門前</p> <p>朱紅色的巨大橡木酒桶</p> <p>長白山葡萄酒商標</p><p>本人對這張還有下圖的商標留存有記憶。</p> <p>長白山葡萄酒商標</p> <p>北門外街道屬新站大街北段道路,</p><p><br></p> <p>新站大街北門外路段,路東是駐軍團部駐地,路西是鐵路住宅區(qū)。</p> <p>新站駐軍203師608團(81281部隊)干部李勝春在部隊大門前留影</p> <p>1972年新站駐軍136師406團(3181部隊)團、營級干部在團部大樓前合影</p><p>這張照片是136師406團(3181部隊)團級干部子弟葫蘆(網(wǎng)名)提供,在此致謝!</p> <p>原鐵路電務段辦公樓</p><p>新站電務段的前身是敦化電氣段,1948年經(jīng)鐵道部批準遷至新站,始稱新站電務段。</p><p>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基建、大修、改造、提高了通信信號性能。八十年代,電務段下設通信、信號領工區(qū)6個,檢修所隊6個,電話所6個,普報所3個,確報所1個。全段管轄營業(yè)里程336781公里,車站32個。鐵路電務段</p> <p>1981年,電務段職工冒著嚴寒檢修線路信號燈。</p><p>本張圖片為鄒毅老師作品,在此致謝!</p> <p>鐵路工務段</p><p> 新站工務段系1928年吉敦鐵路建成后組建的一個工段,當時段部設在蛟河,1934年遷至新站并改稱新站工務段。</p><p> 段部下設天崗、老爺嶺、蛟河、黃松甸、黃泥河、新站領工區(qū)、新站中修隊和新站修配所。承擔吉林鐵路分局管內(nèi)正線23.5%,站線21.1%,橋梁12.3%,涵渠22.7%,隧道14.8%的養(yǎng)護維修任務,被沈陽鐵路局命名為安全優(yōu)質(zhì)工務段。</p> <p>1978年,工務段組織百余名突擊隊員搶修工程。</p><p>本張圖片為鄒毅老師作品,在此致謝!</p> <p>工務段職工巡道中。</p><p>本張圖片為鄒毅老師作品,在此致謝!</p> <p>1985年機務段黨委組辦的第三期整黨學習班全體學員在機務段辦公樓前合影</p><p>新站機務段193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1985年,段內(nèi)房屋建筑總面積11317平方米,總線路21股4426米,機車庫1座,庫內(nèi)線路12股,其中洗修線4股3個臺位,全段配屬機車48臺,主要機械設備137臺。機務段下設運用、檢修、設備、燃料四個車間。</p> <p>告別蒸汽機車!</p><p>機務段工會干部在吉局站段所屬的蒸汽機車前合影留念。</p> <p>機務段大門前留個影!</p> <p>火紅的年代,中國鐵路人踐行和傳承火車頭精神,駕駛著 機車奔馳在祖國的遼闊大地上!</p> <p>這是撤段后機務段留守職工用鵝卵石堆砌的假山,我看到,頂端赫然矗立著一尊碩大的手工繪制的鐵路路徽!真切表達了新站鐵路人對這份職業(yè)的熱愛以及對曾經(jīng)的工作單位——新站機務段的留戀和不舍。</p><p> 假山下方還有在石塊上繪制的兩棵松樹的標牌。我想,制作者的寓意應該是: 一. 繼續(xù)傳承、踐行火車頭精神,二. 新站鐵路系統(tǒng)將像青松一樣長存于新站鐵路人的心中!</p><p><br></p><p><br></p><p><br></p><p><br></p> <p>鐵路食堂工作人員送飯菜到機車駕駛室。</p><p>本張圖片為鄒毅老師作品,在此致謝!</p> <p>鐵路第二給水所</p> <p>蛟河至新站間開行的兩地通勤小運轉(zhuǎn),那些年,有多少新站人清早乘坐這趟車到蛟河上班、求學……,晚上再坐這趟車回到新站,很是方便。</p><p>本張圖片為鄒毅老師作品,在此致謝!</p> <p>康醫(yī)正門</p><p>康醫(yī)始建于1950年,初期醫(yī)院稱吉林省第二醫(yī)院,院址在九臺縣九臺鎮(zhèn),1953年遷址蛟河縣新站鎮(zhèn),更名為東后衛(wèi)十九后方醫(yī)院,隸屬東北軍區(qū)后勤部衛(wèi)生部第六醫(yī)管局。1954年末,更名為吉林省第一康復醫(yī)院,1962年,更名為吉林新站結(jié)核病醫(yī)院。</p> <p>康醫(yī)主樓</p> <p>康醫(yī)院區(qū)內(nèi)生長了幾十年的大樹</p> <p>蛟河二中始建于1956年,當時,蛟河縣內(nèi)只有蛟河一中和朝中兩所中學,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小學畢業(yè)生繼續(xù)讀書求學需求,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zhì),縣政府在縣北重鎮(zhèn)新站籌建了第三所中學蛟河二中。</p> <p><br></p><p>新站鐵中成立于1966年,全稱為吉林鐵路局新站鐵路職工子弟中學,已撤校停辦。</p> <p><br></p><p>新站鐵小是1932年滿鐵在新站成立的一所扶輪小學,1948年2月吉林市解放后,新建了新站鐵路職工子弟完全小學,當時僅有6個班,130名學生。1965年,學校已有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50名。</p><p>現(xiàn)已撤校停辦。</p><p>本張照片由張靜春同學提供,在此致謝!</p> <p>新站中心小學校牌</p><p>該小學成立于建國前,具體何時成立無可考。</p> <p>新站中心小學教學樓</p> <p>拍攝于1950年8月13日的一張老照片,照片背景拱形門楣上綴有“新站完全小學?!逼邆€醒目大字,門柱木牌上的字跡看不清楚。照片題字 : 團結(jié)共進,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950年8月13日</p> <p>蛟河二中和新站中心小學之間的道路,這條路由此直通康醫(yī)。</p> <p>這是新站鎮(zhèn)的一處市級文物,舊址始建于1934年,建筑面積1076㎡,初名“青山寮”,是吉敦鐵路新站職工宿舍,后辟作新站鐵路醫(yī)院、鐵路職工公寓、及新站鐵路地區(qū)黨委辦公地。</p><p>1946年7至10月間,我東北民主聯(lián)軍在該址與國民黨及其美國軍事顧問代表舉行了著名的“新站談判”。談判主要內(nèi)容是拉法、新站戰(zhàn)役究竟是誰開的第一槍,是誰破壞了停戰(zhàn)協(xié)議。在長達四個月的談判過程中,我方挫敗了美、蔣“假和平真內(nèi)戰(zhàn)”的陰謀,取得了戰(zhàn)略性的勝利,為我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清剿土匪、土地改革和恢復生產(chǎn)贏得了時間,為后來的進行的諸多戰(zhàn)役打下了基礎。</p><p>該談判史實已載入《軍史旁編》和《近代東北人民革命斗爭史》,舊址現(xiàn)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吉林市文物單位。</p> <p>新站談判舊址碑牌</p> <p><br></p><p> 鐵路俱樂部建成于1953年11月,是一棟磚石結(jié)構的二層樓房,建筑面積475.78平方米,劇場擁有581個座席。一樓為劇場、舞臺、售票室、地下化妝室等,二樓為辦公室、電影放映室、圖書室。</p><p> 那些年,俱樂部給新站鐵路職工家屬,給新站的父老鄉(xiāng)親留下了多少難忘的回憶!在這里,上映過無數(shù)部或驚心動魄,或情節(jié)曲折,或壯懷激烈,或意義深刻的電影;演出過一臺臺精彩的文藝晚會和戲劇,在這里,我們找到了屬于我們的快樂!</p><p> 俱樂部的負責人譚玉齡多才多藝,能寫會畫,那兩塊宣傳畫廊被他裝幀布置得內(nèi)容豐富,五彩繽紛,電影和戲劇海報常換常新,吸引人們駐足觀看。</p> <p>籌建于文革時期的新鐵路商店舊址</p> <p>鐵路糧店舊址</p><p>自五十年代開始,我們鐵路職工家屬每月都要拿著糧證到這里來買糧。</p><p><br></p> <p>有一小窗房屋應該是老鐵路商店舊址了吧?!當年,商店以商品齊全、物美價廉著稱,小時候我常常到這里來買紅果酒等物品。</p> <p>部隊出資修建的一條從蛟河二中直至康醫(yī)的水泥道路,可通行汽車。</p> <p>蓬萊街北側(cè)道路,直通珍珠屯和孤山子,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就是通過這條路去孤山子的松樹林采松蘑。</p> <p>通往東山和東大甸子的小路,路兩側(cè)就是朝鮮族人耕種的水稻田。</p><p>五、六十年代,我們就是走過這條小路去東山和東大甸子挖野菜、采酸漿、抓蝲蛄、割柴草、撿稻穗的。</p><p>遠處黑色條狀陰影部分就是龍頭山山體。</p><p>五十余年彈指一揮間,如今,小路仍在,景色依舊,人已非……</p> <p>通往西大河的小路,路旁可見保存完好的原第一給水所設施。</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br></p><p> 小鎮(zhèn)南面的大河橫貫東西,上初中時,冬天我們曾到那里滑過冰,西邊的大河水勢較大,是鐵路自來水塔的取水處,我曾和小學同學苗琴跟隨她的父親在河邊釣魚,釣上來的是那種叫白票子和叫小柳根的小魚,還在那里洗過衣服,然后就晾曬在河邊的草叢上,等到我們玩夠鬧夠要回家的時候,那衣服已經(jīng)干了。河里有條粗大的鐵索連接東西兩岸,不知是干什么用的,我和小伙伴曾經(jīng)挎著筐,扶著鐵索, 趟著湍急的沒腰的河水到對岸去挖野菜。而東大河水勢相對平緩多了,我們常在河邊翻起一塊塊大個的鵝卵石,抓那些躲藏在石頭下的喇蛄,這種生物外形外貌酷似現(xiàn)在風靡餐桌的小龍蝦,在河里一抓一個,真是開心。拿回家蒸熟之后,紅通通的,現(xiàn)在回想一下,它的外形跟小龍蝦沒什么兩樣,味道卻比小龍蝦鮮美了許多!只是各位看官要知道,這喇蛄可是一點不曾受到過污染啊,不象小龍蝦那樣背負著重金屬超標、垃圾污水中生長的惡名,令人們膽戰(zhàn)心驚地食用。</p><p> 我們還經(jīng)常在河邊的沼澤地里抓一種身上帶紅點的蛤蟆,回家蒸了吃,青蛙是不吃的,但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到池塘里撈過蛤蟆卵,也不知是青蛙還是癩蛤蟆的卵,一大團一大團的透明膠質(zhì)體,里邊散布許多小黑顆粒,這種東西加點鹽和蔥花,用鍋蒸熟,當時吃的感覺和喝雞蛋糕差不多,沒有什么怪味。故鄉(xiāng)的幾條大河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流淌著清徹見底的河水,河岸上和河水中遍布著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渴了直接在河水中一捧即飲,那甘甜清涼的河水可是如今的碳酸飲料無法相比擬的。</p><p> 在老家我經(jīng)常出沒山野林間,河畔溪谷,沼澤濕地,但卻從未與蛇遭遇過,那時在我的概念中似乎還沒有這個令人恐懼到極點的生物,我也曾就此問題與愛人探討,他說,吉林冬天溫度低至零下三十多度,不利于蛇類等爬行動物繁衍生息,因此數(shù)量較少。</p><p><br></p> <p>西大河,亦稱拉法河。(拍攝于2017年4月)</p> <p>東大河,又稱龍鳳河。(拍攝于2016年10月)</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章 記憶中家鄉(xiāng)的味道</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br></p><p> 火車站廣場的東側(cè)六幾年也曾修建過一座大門,不知何時拆除了。我清晰記得那時的小商販們經(jīng)常在那四個巨大的方型門柱下兜售各種從山里采來的野果。有一種學名叫山丁子,我們叫它糖李子的野果,只比黃豆粒大點,一簇一簇的,特別好吃,尤其是熟透的時侯,幾近成泥,要用勺舀才能得以盛起出售。</p><p> 二零零八年我回吉林時,弟弟曾提前打電話問我喜歡吃什么吉林特產(chǎn)他好提前準備,我便點了山丁子,恰好他們在去豐滿游玩時,還真的找到了,可惜的是,當我趕回去的時侯,那本當紅艷欲滴的山丁子已經(jīng)成干果了!好在那熟悉的味道沒變,還是記憶中的那種酸酸甜甜,這久違了的味道又鉤牽起我多少兒時的美好回憶。</p><p>還有一種野果不能不提,我們當?shù)厝硕冀兴?quot;軟(圓)棗子",個頭只有紅棗那樣大,果肉酷似獼猴桃,綠色帶黑籽,只是外皮是綠色的光滑的,不像獼猴桃那樣通體是毛,但是,它的味道,那種奇特的鮮香,在獼猴桃身上是無論如何也體味不到的。只有你親口嘗嘗這山間的正統(tǒng)的野果軟棗子,你才會贊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然后會對這小小的野果贊不絕口。還有讓你吃得滿嘴漆黑但心滿志得的臭李子,雖名為李子,但它也只有黃豆粒大小,一串串,一簇簇,遍布山間灌木叢中,不但絕對不臭,反而香甜無比。</p><p> 對了,還有一種幾乎陪伴了我們的整個童年以及少年時代的非常好吃的野味兒酸漿,孩子們的最愛。酸漿學名叉分蓼,是蓼科蓼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和野草“洋鐵葉子”差不多,只是這酸漿的植株長得纖巧秀氣一些,多生長在家鄉(xiāng)的溝塘邊、沼澤地里,春天,滿地密密麻麻都是新萌發(fā)的酸漿嫩葉,綠生生的,這個時候可以揪下它那帶著泥土芳香、稍許有點酸意的、清香可口的小葉放到口中咀嚼,??!真是一種無法抵制的美味誘惑!春末夏初的時候,酸漿開始抽苔了,到了后期,由于花青素的作用,它的莖桿已經(jīng)變成了紫紅色,此時要剝掉它的外皮食用,那味道又是更加濃冽的酸中帶甜,甜中有酸,吃上一口,慢慢品味只有酸漿才獨有的酸爽清香,生津解渴,好吃之極,令人叫絕。這是在商場中購買的任意一種水果都復制不了也體味不到的味道,真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又一道舌尖上的美味呀!那時候,我們常常到東大甸子或者是西大河邊去采擷酸漿,一采一大捧,回到家里和兄弟姐妹慢慢享用。</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b></p><p><br></p><p> 故鄉(xiāng)的山野菜也同樣令我難以忘懷,還記得小時候挖過的許多野菜的名字:曲麻菜、小根蒜、鴨子巴掌、水芹菜、驢蹄子菜、柳蒿芽、婆婆丁、老牛銼、黃瓜香、貓耳朵、蟄麻子……17年我回新站時,在通往西大河給水所的小路兩邊,看到了許多成片的蟄麻子菜,知道嗎,用蟄麻子菜做湯會有濃濃的蝦皮味噢!</p><p> 在東山上有許多山核桃樹,大約十月份的時候,在樹下,你只需用腳踩就可以撿到純野生的山核桃,松樹林里,散落著許多松蘑,還有很多很多黃色的小蘑菇,應該就是榆黃蘑了吧?而在大地里,野生的小根蒜像播種的一樣密密麻麻……</p><p> 當秋天到來的時候,火車站的站臺上總會堆滿了從山里運來的用大筐盛裝的熟透的山葡萄,那是葡萄酒廠造酒的原料。葡萄全部是自然熟,小粒不太大,烏黑烏黑的,掛著白霜。我們經(jīng)常跑到站臺上,掀開筐蓋,掏出幾串來吃,那味道,沒法形容,可口之極,那是長白山山葡萄專屬的特有味道,絕了!</p><p> 今年春節(jié),我在市場買了一些干松蘑,單價每公斤二百六十元,不禁感嘆,小時候我們到鎮(zhèn)北的珍珠屯附近的孤山子的松樹林採松蘑,我們叫它油蘑,一會便能采到滿滿一大筐,當然,這必須是在雨后。當小伙伴們各自挎著一大筐蘑菇,說說笑笑地踏上回家的路程,該是多么快樂和愜意的事?。?lt;/p><p>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街一景,都留下了我兒時的記憶,都那么值得懷念。因為,那是令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啊!</p> <p>豐收在望的水稻</p><p> 那些年,水稻田多數(shù)由朝鮮族人種植,他們團結(jié),勤勞,勇敢,鐵小校園東北角曾經(jīng)有一架高高的秋千,每當黃昏到來的時候,許多朝鮮族女士穿著鮮艷的民族衣裙,兩人相對站在秋千上,把秋千蕩得高過橫梁,令旁觀者驚呼不止。</p> <p>長白山山葡萄</p> <p>長白山山葡萄</p> <p>串苔的酸漿</p> <p>春天的酸漿</p> <p>春天的酸漿</p> <p>圓(軟)棗子</p> <p>圓(軟)棗子</p> <p>圓(軟)棗子</p> <p>采摘下來的山丁子(糖李子)</p> <p>山丁子(糖李子)</p><p>市場上出售的山丁子(糖李子)</p> <p>樹上的山丁子(糖李子)</p> <p>東山的野生松蘑</p> <p>東山上的小黃蘑菇</p> <p>西大河邊成片的野菜蟄麻子</p> <p>柳蒿芽</p> <p>柳蒿</p> <p>刺老芽</p> <p>采挖來的小根蒜</p> <p>大地里密密麻麻像人工播種一樣的小根蒜</p> <p>刺梅果</p> <p>這是我們在東山上踩來的山核桃</p> <p>后記:</p><p> 在家自我隔離期間收到了姨媽的這篇《失陷的故鄉(xiāng)》修改稿,仔細閱讀感受頗深。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去讀新站這片凈土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讓人不禁感嘆,我們?nèi)祟愂欠裨摲此剂四??水土的流失,鐵路運輸?shù)闹袛啵恿魃酱ǖ目奁澜绲陌l(fā)展是要良性的運轉(zhuǎn)的,肆意的破壞開采,是不能長久的。“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這是我們安福之子、我們炎黃子孫,乃至全世界人民需要銘記在心的理念,不要等到一個悲劇接著另一個悲劇上演后我們再頓足捶胸,后悔莫及。最后祝福在疫情下的祖國加油,也?!妒莸墓枢l(xiāng)》的作者我的姨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p><p> 后記為我外甥所寫,言詞雖然簡略,卻代表了我們所有新站人的心聲,在此一并發(fā)出。</p> <p>下篇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