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竹鄉(xiāng)記憶(4): 魚簍

盧冬林

<p>文: 盧冬林</p><p>插圖: 盧冬林</p> <p>國畫《故鄉(xiāng)舊夢》,姚家村舊貌。雙峰河從村前流過,河邊有水碓和榨油坊。(請把手機(jī)橫過來看)</p> <p>家鄉(xiāng)多竹,家鄉(xiāng)的竹器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魚簍是村民家常備但不常用的竹器之一。</p><p>姚家村以種水稻為主業(yè)。在我小時候,正是國家經(jīng)濟(jì)困難時期,農(nóng)村生活物資非常匱乏。1970年代有部電影叫《青松嶺》,里面的反面角色錢廣有句精典臺詞:“吃飯靠集體,花錢靠自己。"當(dāng)時事實就是這樣,農(nóng)村人民公社化后,主糧由生產(chǎn)隊定量供應(yīng),每年評定每人的口糧標(biāo)準(zhǔn),一般是一個月分一次稻谷,年底決分(決算分配、一年收支算總帳)時再從你的工分收入中扣除口糧款。我們生產(chǎn)隊把分谷叫出谷或出倉,然后自家把稻谷挑到碓棚里舂成米。至于吃菜都是各家各戶自已解決,全部來自菜園種的蔬菜,一年都難得吃上一兩回肉,也有小孩多而大人又較懶的家庭常常吃干飯或醬油拌飯。農(nóng)家有養(yǎng)了雞的,生了咯咯(雞蛋)都舍不得吃,要拿去私下賣了換幾個零錢買些煤油和鹽(食用油是買不到的)或其它針頭線腦的日用品。這樣一來,村民們要想吃點葷腥,就只能到河溝水田里去打主意,搞點魚兒甚至田螺之類的來補(bǔ)充點人體所需的蛋白質(zhì)了。所以大部分村民家中都會備一些魚簍等簡單的漁具。</p><p>一般各家都會有一大一小兩種魚簍。大一點的底部呈四邊形,肩部兩邊各突出一角,頸部收縮成圓形,口部呈喇叭狀,樣子有點象菱角,所以有人把它稱為菱角簍子。多是楠竹剖成篾絲編成,系上背帶,可以挎在肩上;小的魚簍略呈葫蘆狀,頸小口大,多用拇指粗的小山竹剖成篾絲編成,使用時用系帶綁在腰間。小魚簍大都是村民自已編織的,大魚簍有請篾工做的,也有不少手巧的村民自己做。我在十來歲時,也曾親手編過兩個小魚簍。放牛時從山上砍回幾根小山竹,到家里把每根小山竹一破八開,再把每根竹片去掉竹簧,剖成寬窄厚薄都均勻的薄竹篾就可以編織了,編織的方法很簡單,先取四根竹篾做經(jīng)(土話念zhan)篾在中間交叉疊成米字形,再用稍細(xì)一點的竹絲繞米字中心轉(zhuǎn)圈編織兩三圈,然后再疊加四根經(jīng)篾繼續(xù)繞圈編織,底部由小到大編成碟形再到碗形,至腹部然后逐步收攏縮小,至頸部又開始放大,形成頸小口大的喇叭狀就可以鎖口了。鎖口的編法有幾種,其中一種是用經(jīng)篾編成一圈辮子狀,即簡單又美觀。</p><p>在我家鄉(xiāng),大的魚簍一年也用不了一兩回,就是家門前那條發(fā)源于雙峰的灣溪河里有人餓(用藥毒)魚時,大家都帶個大點的菱角簍子和手抄網(wǎng)去撈魚,小魚簍相對用得較多,除了裝小魚、黃鰍之類外,也用它來撿田螺。</p><p>我在老家姚家村生活二十多年(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干過的農(nóng)活大多又苦又累。唯有偶爾去捉魚、撿魚是最快樂愜意的事情!下面說說我年少時在家鄉(xiāng)與魚兒有關(guān)的往事。</p><p><br></p> <p>下圖 兩種魚簍和手抄魚網(wǎng)</p> <p>一,張(本地方言讀duan)笱,指用特制的笱象張網(wǎng)一樣捕魚。笱,一種可以讓魚兒游進(jìn)去但出不來的竹制漁具。家鄉(xiāng)有句老話,清明鯽魚谷雨鯰,是說到了清明、谷雨節(jié)氣,天氣回暖,山溪春漲,鯽魚和鯰魚就陸續(xù)開始活躍產(chǎn)籽了。鯽魚和鯰魚在春天都有逆流而上的習(xí)性,家鄉(xiāng)土話叫“魚子上水(水,土話讀fⅰ)"。往往是天氣突變,山雨欲來時魚兒最活躍,這時,有精于此道的崽俚就會拿上笱,放置到水流比較湍急的水溝口,(一般選擇在溝渠與水圳或河道的交匯處),笱頸部兩側(cè)用柴草和泥土封鎖住,讓水順笱的喇叭口流出,就坐等魚兒逆流而上自動入笱了。往往一陣暴雨過后就會有不小的收獲,張到的多為鯽魚、鯰魚。我家里沒有笱,自己也不曾做過笱,曾跟著比我稍大的崽俚去張過笱,看到別人收獲到美味,自己只有流口水的份。</p><p>另有一種坐收漁利的方法我倒是玩過幾次,更簡單便捷。取一段兩三米長的大毛竹,把里面的竹節(jié)打通,只留最后一節(jié),在這一節(jié)上鉆上幾個漏水孔,再在另一端側(cè)面打個眼,系上一根繩或藤條,把竹筒丟到水塘或河道里,繩的一頭系在岸上,隔夜去把竹筒提上岸,竹筒里往往能有鯰魚鉆出來。這個竹筒裝魚法一般在冬季使用,據(jù)有經(jīng)驗的人說竹筒放在水里,里面的水溫略高于外面,鯰魚喜歡鉆進(jìn)去。我曾遇到過空手撿鯰魚的樂事,一天早晨我去放牛,稻田里紅花草開得旺盛,只見紅花草中排水溝里放著一根毛竹水管,里面發(fā)出響聲,我出于好奇,提起來一倒,里面嘩啦啦地鉆出兩條鯰來,把我樂得象中了獎似的。這丘田靠近山腳下的水圳,估計鯰魚是從水圳游到田里來產(chǎn)籽的,沒想到成了我的盤中美味。后來讀了“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之類的詩句后,想想我這種行為實在也是不夠厚道??!</p> <p>下圖 兩種不同的笱。小的這種也有叫地籠的,是專門捉黃鰍或黃鱔的。不見姚家本地人用過。偶爾見過一次,在稻田里散落地放了十幾個這樣的笱,據(jù)說是外地人投放的,里面要放餌料。才能引誘黃鰍鉆入。</p> <p>二,戽魚。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最有趣,寫出來卻難,想了幾天,也想不出用什么字來表述,后來勉強(qiáng)用“浮魚”這兩字。家鄉(xiāng)土話“fu魚"是把水凼里的水用桶(或盆、勺)等工具舀起再潑出凼外,把凼里的水弄光,讓魚兒露(浮)出水面再捕捉,這一連串的動作就叫“fu魚子”(后查字典,覺得是“戽”字較合適,戽音hu,為汲水工具)。這是我兒時經(jīng)歷中最快樂的事情。戽魚一般在夏、秋兩季做得多。姚家村后有大坑、小坑兩條山溝,山溝里自西向東有稻田由高到低排列而下(象梯田,但落差不大),田邊山腳有小水溝,山里的泉水匯成水流順勢流動,上下丘(土話讀cao)田之間的田埂上都會開一兩個缺口,放水時扒開,蓄水時堵上,形成自流灌溉,缺口下方被流水沖刷久了,就會形成一個較深的水凼,稱為“田缺凼”,這里往往是魚兒聚集之地。我小時就常到小水溝和田缺凼里去戽魚。</p><p>戽魚時先要去選擇好水凼,首先是要判斷是否有魚,其次是要看是否好排水。一旦選定,先要把上游水流阻擋,再把水凼周圍用泥土做出圍檔,然后就開始用桶或盆或勺舀水往圍檔外潑,水凼里的水越舀越淺,那些魚兒也就慢慢的騷動起來,不停蹦噠,這無疑是在給浮魚的人加油鼓勁,盡管小胳膊累得生疼,崽俚反而會越來越起勁,如果是幾個小伙伴在一起就更加熱鬧了。往往性急的等不到水全部舀光,就會去忙著摸魚抓魚了。生蹦活跳的魚兒被一條條的摸到捉到魚簍里,這時是戽魚人最興奮高興的時刻。等到把凼里的爛泥摸過遍,確定沒有漏網(wǎng)之魚兒,才會把圍檔扒個缺口,讓水重回水凼?;氐郊依铮还苁斋@多少,一般都會得到母親的鼓勵。</p><p>水溝水凼里“浮魚”,抓到的多為個體很小(手指粗細(xì),兩指寬的算是大的)的鯽魚、黃鰍等,還有土話叫“暴狗(身體細(xì)長,離水后蹦噠幾下就不動彈了)”、“屎當(dāng)片(有點象羅非魚,但色彩更鮮艷花紋更漂亮)”的小魚兒,偶爾能抓到個大一點的鯰魚或“八須牯"。鯰魚和“八須牯”長得很象,靠近河邊產(chǎn)的叫鯰魚,只有四根須,靠近山里坑田田缺凼里的有八根須,叫“八須牯",肉質(zhì)不如鯰魚鮮美。山溝里的小水溝里也??吹叫∥r和小螃蟹,但不知為什么,姚家人不捉這兩種東西。</p> <p>下圖 田缺凼里戽魚。</p> <p>放牛時偶然捉到的小魚,沒有魚簍裝,可就近扯一根草或小竹枝小樹枝串起來帶回家。一次我看到在鄰村塅上教書的我的小學(xué)三年級時的老師肖細(xì)忠先生(石市人)從山上砍柴回來,在路邊一個快干了的田缺凼里抓到十幾條小鯽魚,就用一根草把魚兒串起來。他串魚的方法與我們不同,我們串魚是從鰓部穿進(jìn),口里穿出,肖老師是直接從魚眼對穿過,看起來很粗暴,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過目不忘。</p> <p>三,照魚。照魚也是在清明谷雨時節(jié)進(jìn)行,到了晚上,用鐵絲做成的火絡(luò)點上樅干(家鄉(xiāng)人把松樹叫樅樹,山上的老松樹干外圍部分朽爛后留下的樹心,堅硬又含有很多松油脂,色澤象琥珀,我們把它稱為樅干,易燃,既經(jīng)(耐)燒又火光明亮, 但煙霧濃,平時生火做飯常用小塊樅干引火),到水田邊或河邊去照魚。春耕時節(jié),田里已蓄滿水,到了晚上,河邊水田常有鯽魚鯰魚游動,打著明亮的樅干火把極易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看到它們時只需用手中的魚刺(非魚之刺,乃鐵之刺)輕輕一啄,魚兒就成了你的簍中之物。但若你沒有經(jīng)驗,遇上魚兒受到驚嚇快速躲避時,你還得費點功夫去追尋。有次我就發(fā)現(xiàn)一條鯰,一刺下去沒啄到,它就飛快的游動、東躲西藏,我追了幾個來回都沒啄到,最終讓它逃之夭夭了。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以前,每到照魚時節(jié)的晚上,田野上就可見星星點點的火光在游動,火光倒映在水面,更顯明亮,此時也是蛤蟆叫春的高潮時期,青鬼(讀Cαn′gui,即青蛙)、泥狗(讀laijⅰao,類似牛蛙的蛤蟆)一齊鼓噪,田野上此起彼伏,蛙聲一片。此時此刻,你去看山間夜色下的田野,會欣賞到一幅有聲有色、韻味無窮的漁火風(fēng)情畫。</p><p>我二舅姚喜財是照魚高手,我很小的時候,有一天早上起來,看到一腳盆的魚,聽母親說是二舅頭一天晚上照的。但到我長到能自己獨立去照魚的年紀(jì)時,河里田里的魚兒已經(jīng)很少了,往往一個晚上,樅干火把的煙霧把你薰成個大花臉(鼻孔里還有兩條黑油油蟲),也只能啄回幾條黃鰍。后來也有用手電筒去照魚的,但費電池,往往得不償失。</p><p>二舅還有一個絕活,就是照圓魚(鱉)。照圓魚在六月份左右,晚上河邊常有圓魚上岸,爬到沙洲上或田里去產(chǎn)卵。有次我跟二舅去河邊照圓魚,只見他在靠近河岸的田塍上來回察看,不多會就發(fā)現(xiàn)了圓魚爬過的痕跡。順著痕跡下到田里用腳去探,果然剛走幾步就說踩到了,然后就見他從腳底抓起一圓魚來。那次我們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抓到了兩只各有七八兩重的圓魚。那時候的圓魚比現(xiàn)在市場上賣的甲魚味道更鮮美,但老表們不大待見它,若出售價格比一般魚便宜許多。打早禾時,稻田常可踩到圓魚。我在一次打早禾時也踩到過一只一斤多重的圓魚,當(dāng)時把它從腳底抓上來,拿幾根稻草把它捆住,不讓它把頭伸出來,往桶盆(打禾脫粒用的木制四方大桶)里一丟,它就不動彈了。夏天,崽俚們最喜歡到河里去游泳了。我不會游泳,但也常跟著幾個年齡差不多的伙伴去河邊玩,有幾次,我們還在河邊沙灘上挖到幾窩圓魚咯咯(蛋)。</p> <p>下圖 照魚用具:扁簍(裝樅干和照到的魚),火絡(luò)(鐵絲纏繞成的絡(luò)子,把樅干擱在里面點燃照明),魚刺(裝有一米多長木柄的一排鐵刺,啄魚用)</p><p>另一種長木柄四齒鐵叉,我外婆家有一把。我基本上沒見過用它,說是河里漲水時有大魚游到田里來,這時就可用這種魚叉去叉魚。</p> <p>四,撿魚。撿魚分三種情形,分而述之。</p><p>1、在春夏之交耘禾撿石灰魚。裁禾后不久就要耘禾施肥,那時施的是農(nóng)家肥和石灰。早在六十年代耘早禾時,在田里撒上石灰后,那田里可憐的小鯽魚兒、黃鰍、小鯰子(剛長到約三寸來長)就會立馬翻白(指魚死了,白肚皮朝上),參加耘禾的婦女兒童就會腰里系一個小魚簍,邊耘禾邊撿這些魚兒。有時半天下來,一人就可撿到幾個咯咯多(指份量相當(dāng)于幾個雞蛋),回到家到鍋里一煎,是社員們家里難得的美味。若是家里有食油的,用油一炸,味道就更香更美了,魚香味往往半個屋場都能聞到。我小時候就常跟著耘禾的社員們?nèi)焓音~子。到自己也成了生產(chǎn)隊社員時,田里基本上沒有魚了,也無法享受到這種撿魚的樂趣了。</p><p>2、到水凼、小溪“餓(毒)”魚。山村河邊田頭地角常會有一些大的水凼,大人們勞作時,常會留意這些水凼里是否有魚。若是發(fā)現(xiàn)某個凼里有魚兒,就會想方設(shè)法去把它弄到飯桌上來。用前面說的“戽魚”方法是不行的,工作量太大,有時可能會用搞水車子(一種能把低處的水提到高處的木制機(jī)械,水讀fⅰ)把水搞干再抓魚,但也不省事,而且一兩個人恐怕搞不成,人多了又怕魚兒少不夠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餓魚。</p><p>1960年代的餓魚還是很環(huán)保的。用來餓魚的就是油茶籽榨完油后剩下的枯餅。我跟著我細(xì)舅用茶枯餓過一次魚,細(xì)舅先在家把茶枯餅用斧頭搗碎成細(xì)渣,然后把家門口正開花的蓼草撥起來稍曬一曬剁碎和茶枯混在一起裝在木桶里,再燒一鍋滾水倒在桶里,把茶枯和蓼草泡一段時間,細(xì)舅就叫我?guī)吞е?,帶上馬勺(一種松木挖成的大木勺)和手網(wǎng)去看好的水凼餓魚了。到了目的地,先把泡好的茶枯水連渣用勺舀起潑到凼里,不是一下把桶傾倒,目的是讓茶枯水灑均勻,然后細(xì)舅才下到凼里,用身體在水里攪動,一會兒,就見有魚兒陸續(xù)冒出水面,翻騰幾下,這時就可以用手網(wǎng)撈魚了。這次餓魚,收獲多少沒印象了,但整個過程記憶猶新。這種餓魚方法,嚴(yán)格講不是撿魚,是撈魚,因為茶枯水沒有太大的毒性,稍大點的魚不會翻白,只是暫時受到茶枯水剌激,在凼里游動起來,然后被麻醉了一般,游動變得緩慢,只有較小的魚兒才會翻白。用茶枯水餓的魚應(yīng)是無毒無害的。</p><p>3,到河里“餓”魚、撿魚。到了1970年代,就有人用農(nóng)藥毒魚了。因是集體經(jīng)濟(jì)時代,農(nóng)藥私人買不到,只有生產(chǎn)隊集體才能購買使用。農(nóng)藥品種也很少,60年代最有名的農(nóng)藥是“六六六”粉,有人用這種農(nóng)藥涂到牛身上治虱子,結(jié)果把牛毒死了,后來這種“六六六"粉就銷聲匿跡了。那時電影下鄉(xiāng),常會放一些安全使用農(nóng)藥的科教片,教農(nóng)民怎么使用農(nóng)藥。但有人也學(xué)會了怎樣用農(nóng)藥毒魚,而且多是生產(chǎn)小隊集體有組織的行動。1970年代,我有過幾次在灣溪河撿魚的經(jīng)歷。都是每年暑期“雙搶”時節(jié),會有本隊或鄰隊悄悄組織社員在姚家村西的烏陂一帶河道投放農(nóng)藥(藥品有魚藤精、敵敵畏等),每次餓魚,開始都悄無聲息,盡量保密,但這種舉動很快就會暴露,河兩岸附近的人就會一呼百應(yīng),男女老少齊上陣,涌入河道去撿魚。當(dāng)你正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搶收搶種時,如果突然間聽到有人大叫:“有人在河里餓魚了,快去撿魚子!",你會象學(xué)生聽到下課鈴聲一般興奮,不顧一切扔下手頭的活計,飛快跑回家,拿上久己未用的菱角簍子和手網(wǎng),跑到河邊,再沖到河里,去搜尋打撈那被農(nóng)藥刺激而掙扎亂竄的魚兒,家里沒有手抄網(wǎng)或網(wǎng)子不夠時,就會順手拿個筲箕或提個撮箕就上陣。這時,人和魚就在河水中你逃我追,有時會幾個人同時爭撈同一條魚,手忙腳亂攪成一團(tuán),就這樣順流而下,邊嬉水邊找魚,不管收獲魚多魚少,一般都會挨到日落西山才會回家?!半p搶”在一年中最苦最累,難得在這個時候可以遠(yuǎn)離毒日暴曬,躲進(jìn)清涼的河水里無組織無紀(jì)律地放松半天。河里撿到的魚種類與田里照到的要多些,運氣好可能撈到個體稍大點的“玉條子″、“撲沙狗”等魚兒,也有可能撈到草魚鯉子。有一次撿魚我就在陳家附近撈到一條兩斤多重的鯉子。剛撈到的魚兒一般都還是活的多,回到家魚兒大多死了,但還算新鮮,趕緊把魚內(nèi)臟掏盡,清洗干凈,也不管有沒有余毒,這魚都是難得的美味,晚餐可美美地享受一回葷腥。往往第二天還會有婦女兒童再到河邊去尋撿,這時撿到的就都是死魚了,估計有農(nóng)藥殘留,但一般舍不得扔,甚至還有人臭魚也吃,還津津樂道:“臭魚子臭生不臭熟,臭魚子好陪(pai)粥。"</p> <p>五,干塘。</p><p>姚家村原建有姚家宗族祠堂,大概是修北門水庫移民時拆掉了。小時候我還見過詞堂舊址前殘留的牌坊。本地很多村落的祠堂門前都會有兩口池塘。據(jù)說挖塘有幾個原因,一是為了風(fēng)水,二是有消防作用,三是建祠堂時要取土筑墻(老祠堂的墻體是斗磚內(nèi)加填泥土碎石塊筑成),一舉多得。姚家祠堂舊址前也有兩口面積不大的池塘,并列一起象眼鏡。生產(chǎn)隊每年春節(jié)前都會用搞水車子把塘里的水車干,稱為干塘,目的有二,一是清理淤積,把塘泥挖上來挑到田里作肥料,二是把塘里的野生魚抓上來分給社員,好讓社員家里過年多一碗葷腥。因為這水塘里魚兒大多為自生自長的野生魚(養(yǎng)家魚是1980年以后的事),多為鯽魚、鯰魚,八須牯,巴魚(即烏魚),黃鰍,偶爾會抓到鯉魚或圓魚,數(shù)量少,品質(zhì)相差大,所以分魚也就有講究。一般是把不同魚種,不同大小魚兒搭配,按戶數(shù)分成小堆并編號,然后拈鬮確定哪一堆屬于哪家,全隊十三、四戶人家,好的年成一家能分到兩三斤就要念阿彌陀佛了。</p><p>幾年前也許是十幾年前,姚家這兩口塘已積塞成草地了,只有靠近二舅屋旁那口依稀還能看出點痕跡。</p> <p>為感謝朋友們光臨此篇,再貼上幾幅與家鄉(xiāng)相關(guān)的山水和人物畫。</p> <p>耶溪三月</p> <p>沙林布老屋</p> <p>竹鄉(xiāng)小景</p> <p>夢里家山已是春</p> <p>山溪春漲</p> <p>谷雨時節(jié)</p> <p>清明鯽魚谷雨鯰,赤腳少年正耕田,山上桃花開又落,不見當(dāng)年小阿蓮。</p> <p>牧童</p> <p>無賴小兒剝蓮子</p> <p>酷似我兒時</p> <p>大魚曾經(jīng)是小魚</p> <p>后記:此文寫好后,請教了幾位老師,得到大家的關(guān)注,在此感謝幾位老師的鼓勵指導(dǎo)。其中漆承如老師提到生產(chǎn)隊按月出倉分稻谷給社員,是為了防止社員寅吃卯糧,反映了當(dāng)時糧食緊張的局面,讓我明白了按月出谷的原由。并提出“浮魚”的“浮”字應(yīng)用“斛”,斛是一種舀水的工具,我也覺得用斛字很形象,也許這個方言詞本意就是用斛舀水。后考慮斛字也很生僻,現(xiàn)在也沒人用這種用具了,所以就仍用“浮"字(后來查字典,覺得用戽字較合適,又改用戽字)。在此說明并向漆承如老師致謝!</p><p><br></p><p><br></p><p>請繼續(xù)欣賞以下鏈接:</p><p><a href="http://www.zit.org.cn/1t5a7av2?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竹鄉(xiāng)記憶(1):筲箕和筲箕籃子</a></p><p><a href="http://www.zit.org.cn/1v5qcxwc?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竹鄉(xiāng)記憶(2):撮箕</a></p><p><a href="http://www.zit.org.cn/2r52awm8?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竹鄉(xiāng)記憶(3):背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