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19:57飛離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于22:44降落秘魯首都利馬機場。當(dāng)晚入住利馬機場酒店。顧不得在利馬游覽,14日上午9:40,直接從利馬飛到印加古都庫斯科,開始了印加文化的探索。 11:03飛機降落庫斯科機場。庫斯科海拔3416米,是一座高原城市。 在機場望去,四周白墻紅瓦的房子層層疊疊的沿著山勢延伸到山頂。 下了飛機,導(dǎo)游提醒我們,一是走路行動要緩慢一點。二是機場酒店都有古柯葉,取幾葉泡水喝,可以緩解高原反應(yīng)。古柯葉經(jīng)過提純就是可卡因——毒品。在這一段時間,我們可沒少喝“毒品”。<br> 出了機場,接我們的是兩輛小巴,在這個高原古城,道路狹窄,要穿街過巷,大巴是行不通的。 中午在庫斯科坡上的一家餐館就餐。餐館基本還是西餐形式,菜品是庫斯科當(dāng)?shù)靥厣?,有羊駝肉,有魚。 餐館一面墻的裝飾像是舉辦畢業(yè)慶祝聚餐。 這家餐館在高坡上,從陽臺望去庫斯科的大部分城區(qū)歷歷在目。 這是庫斯科加西拉索球場,在陽臺上看去,非常顯眼,也很漂亮。盡管地處高原,體育仍然會散發(fā)無窮的魅力,也看到古城已經(jīng)融入現(xiàn)代生活之中。 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草地足球場,在陽臺上看到隔不多遠就有一個,在人口只有117萬的小城,實屬不易。 飯間還有身著民族服裝的印第安歌曲彈唱表演。雖然聽不懂唱的是什么,但強烈的感受到拉丁美洲的民族風(fēng)格,低沉略帶一點幽怨,時而也爆發(fā)些許熱烈,似在敘述遠古的歷史,土著的艱辛與對未來的期盼。其服飾色彩艷麗,大紅大綠,圖案富有變化,面料有點像我國手工織的土布。他們皮膚黝黑,有點像藏民,但凡在高原受到強烈紫外線的照射都會是這樣。其五官倒有點像亞洲的黃種人,有學(xué)者指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種美洲類型,他們是亞洲支系的人經(jīng)過楚克奇海和阿拉斯加而遷至美洲定居的。 排簫是印第安人常用的的樂器,和吉他的配合使得音樂既有遠古的韻律,又有現(xiàn)代的節(jié)奏。 團里的美女受到音樂的鼓惑,不禁沖上去與她們共舞。 吉他手。 歌手兼排簫演奏。 吧臺的美女其服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斗笠的帽子,包裹得只剩臉盤的披肩,各不相同的花卉圖案,紅衣黑裙,搭配的恰到好處。問她可不可以給她拍照,立刻站直身體,面露微笑,眼神透著大方熱情,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單純。 餐食中有一小盤玉米,樣子和我們通??吹降臎]什么兩樣,但顆粒卻很大,每粒足有大拇指一節(jié)那么大。 餐后直奔庫斯科武器廣場,這才是庫斯科的核心景點。<br> <b>庫斯科</b>是秘魯?shù)谌蟪鞘?,燦爛的印加文化搖籃。古城位于海拔3400米之上的東安第斯山脈豐饒的山谷中。11世紀(jì)印加帝國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興建了這座城市,經(jīng)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和征服之后,在遼闊的印加帝國時代達到它的頂峰,庫斯科發(fā)展成為帝國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直至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庫斯科城,古城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代之而起的是眾多輝煌的教堂。<div> 庫斯科現(xiàn)為庫斯科省省會。古城保留了眾多的印加遺跡,使得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生動的歷史博物館。<br> 1983年,庫斯科古城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這樣評價:<br> 庫斯科古城位于秘魯?shù)陌驳谒股矫},在印加統(tǒng)治者帕查庫蒂之下發(fā)展成為一個復(fù)雜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職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見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工業(yè)區(qū)。<div><div> Cusco(庫斯科)在克丘亞語中是“肚臍”的意思,所以庫斯科被視為帝國中心,有通往帝國四省的道路。</div></div></div> 庫斯科古城的輪廓被設(shè)計成美洲獅(Puma)的形狀,西北一座建有防御工事的小山崗就是獅頭,宮殿與神廟組成了獅身,前后兩爪之間是一大片廣場,獅子的尾部是平民社區(qū),尾巴尖處,正是兩條環(huán)城運河的交匯點。 <b>武器廣場</b>位于庫斯科古城的中心,即為帝國中心的中心。曾是印加帝國時期舉行慶典的場所。武器廣場呈東南到西北走向,不像國內(nèi)的正南正北走向。廣場正中聳立著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東北面是庫斯科大教堂,東南面是天主教堂。 武器廣場正中聳立著秘魯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qū)<b>圖帕克?阿馬魯二世</b>的全身雕像。圖帕克?阿馬魯二世(1742-1781)是秘魯印第安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起義的領(lǐng)導(dǎo)人。他所發(fā)動的1780年11月4日大起義嚴重動搖了西班牙在秘魯?shù)臍埍┲趁窠y(tǒng)治,揭開了拉丁美洲人民偉大的獨立戰(zhàn)的序幕。兩個世紀(jì)以來,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的英名和業(yè)績在秘魯以至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民中間世代傳頌,婦孺皆知。 圖帕克?阿馬魯二世戴著印第安人特有的羽翎頭冠,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指向遠方,身著盔甲,站在花瓣上。六角形的底座上有兩只白鵝。水池的基座上四個勇士吹著號角。 武器廣場最主要的兩座建筑:<b>庫斯科大教堂</b>、<b>天主教堂</b>。 庫斯科大教堂也叫<b>庫斯科主座教堂,</b>本名叫做<b>圣母升天大教堂</b>,始建于1550年,于1654年建成。這里曾經(jīng)是<b>印加國王維拉科查</b>的皇宮所在地。西班牙殖民者占領(lǐng)庫斯科之后,將皇宮拆除并在原址上修建了這座教堂,建造教堂的石材大多來自于郊外的堡薩克塞華曼城堡。大教堂融合了西班牙的文藝復(fù)興建筑風(fēng)格與印地安人石雕藝術(shù),花了95年時間才建造完成。 庫斯科大教堂左右分別為<b>耶穌瑪麗亞教堂</b>和<b>艾爾?特諾夫教堂。</b>教堂左側(cè)鐘樓的瑪麗亞?安哥拉大鐘,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鐘,其洪亮的鐘聲連40千米以外都能聽見。 庫斯科大教堂右側(cè)凹進去的是艾爾?特諾夫教堂。 庫斯科大教堂的左側(cè)凹進去的是耶穌瑪麗亞教堂。 耶穌瑪麗亞教堂的的正面雕塑精美絕倫。<div> 庫斯科大教堂可以入內(nèi)參觀,參觀就從耶穌瑪利亞教堂的門進入,門票25比索,約合人民幣50元,旅行社按8美元收費,不過都包含在團費里。但導(dǎo)游沒有安排入內(nèi)參觀,照成不可彌補的遺憾,這是后話。 </div> 據(jù)說教堂內(nèi)還是有一看,但比起歐洲的頂級教堂還有差距。教堂內(nèi)嚴禁拍照,不過木質(zhì)的祭壇神像、墻上大型宗教油畫、宗教人物雕塑、古老的宗教用品、磨得錚亮的石質(zhì)地板磨得錚亮都顯示了它的古老和滄桑。<br> 其中值得一提的作品是<b>《最后的晚餐》</b>(上圖,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當(dāng)然這幅作品不是出自達芬奇之手,而是出自一位名為MarcosZapata的本土畫家。這幅5X4米的巨大畫作帶有濃烈的印加立場,餐桌上出現(xiàn)的各種食物都有著鮮明的南美特色,畫面正中央的一只碩大的烤豚鼠更是蓋過了耶穌的風(fēng)頭,成為了絕對的焦點。而畫面下方的叛徒猶大,竟然和印加帝國的征服者<b>弗朗西斯科?皮薩羅</b>有著幾分神似。<div> 當(dāng)年,皮薩羅率領(lǐng)僅僅100多西班牙人進軍,遭遇了印加皇帝<b>阿塔瓦爾帕</b>的8萬精兵??此茟沂獾膶Q,印加人卻有三大劣勢。第一他們對西班牙人傳入的天花等疾病毫無抵抗力;第二,印加人從來沒見過馬,對騎兵的沖擊力毫無防備;第三,印加人的武器以弓箭和石器為主,沒有西班牙人這么鋒利的刀劍。所以第一次交戰(zhàn),皮薩羅就俘虜了印加皇帝。而皇帝在印加人心中就是神,所有百姓幾乎引頸就戮。皮薩羅要求印加人提供能裝滿一間房屋的黃金,就釋放皇帝。印加人傾全國之力照辦,但皮薩羅仍然將印加皇帝絞死。就這樣,文盲加流氓的皮薩羅成為了印加的征服者。<br><div> 教堂內(nèi)還有一尊被稱為“<b>地震之神</b>”的黑色基督雕像。據(jù)說1650年庫斯科大地震的時候,人們將這尊雕像抬上街頭游行,并祈求災(zāi)難結(jié)束,結(jié)果地震果然停止了。于是乎這尊神奇的雕像北奉為庫斯科的守護之神,每年復(fù)活節(jié)后的首個星期一,人們都會將它再次抬到街上舉行盛大的游行。原來這尊基督像本不是黑色的,而是經(jīng)過了數(shù)百年的熏陶,慢慢染成了黑色。<br></div></div> 武器廣場西南面的<b>天主教堂</b>,也叫<b>拉孔帕尼亞教堂</b>,是<b>耶穌會教堂</b>(The Chur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始建于1570年,就建于昔日印加帝國最偉大的帝王瓦伊納?卡帕克(Wayna Qhapaq)宮殿的遺址上,1650年被地震毀壞,1668年重新翻修就是今天看到的模樣。雄偉的鐘樓,巴洛克風(fēng)格的外墻,富麗堂皇的,飾有絢麗多彩繪畫的墻壁,還有精雕細刻的祭臺,使之成為全城最漂亮的教堂之一。 天主教堂14日我們在武器廣場時并不開放,15日清晨我再次來到武器廣場時,可以從小門入內(nèi)禮拜祈禱。 <p> 天主教堂門口的小房子是耶穌誕生的塑像。上面的金色圓形圖案像是太陽神像的標(biāo)志,下面的一行字是“庫斯科市政府”,會不會是庫斯科的市徽?</p> <p> 武器廣場除了教堂外周邊的建筑均是西班牙風(fēng)格的二層小樓。這里不少是當(dāng)年的建筑,二樓陽臺的雕花欄桿還是從西班牙運過來的。一樓走廊有點像廣東的騎樓,不過外立面是羅馬柱加圈拱,典型的西班牙風(fēng)格。</p> 武器廣場草坪上的世界歷史遺產(chǎn)委員會的標(biāo)志。 廣場上不僅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不乏本地的印第安人,有來觀賞游覽的,也有來休閑曬太陽的,還有抱著小羊駝準(zhǔn)備和游客拍照的,自然小費是不能不給的。他們有的穿民族服裝,有的穿現(xiàn)代的運動服、夾克、西裝。和全世界的人民一樣,手機也是必備的。 武器廣場四周精致的石子路放射狀的伸展到庫斯科的每一個角落,彰顯武器廣場的中心地位。這是庫斯科大教堂邊上的小路,鵝卵石、方塊石交叉鋪開,頗有韻律感。小路一路上坡,坡度還相當(dāng)陡,加上高原,走快了還真氣喘吁吁。 在武器廣場西邊還有一個小廣場,正中是噴水池,西北角是巧克力博物館,興趣不大,沒有進去參觀。北面是現(xiàn)代美術(shù)館。其他都是旅館,飯店。 現(xiàn)代美術(shù)館是兩層的紅磚樓,也是西班牙建筑風(fēng)格。 武器廣場周圍還有許多教堂。沿著天主教堂前的馬路往西南方向走,有默塞德教堂,默塞德教堂后是默塞德學(xué)院。 在武器廣場的西邊,或者沿著巧克力博物館前的馬路往西北方向走一個路口就是圣特雷莎修道院和圣特雷莎教堂。 在武器廣場的自由活動時間信步沿小道往外走,遇到一處小集貿(mào)市場。每個攤位上都支著紅的遮陽傘。這兒主要售賣具有印第安人特色的服飾,工藝品。 在市場邊休息的印第安婦女。 這是路邊的一所小院,墻上掛的也是當(dāng)?shù)靥厣呐纭⒁路?、帽子,背包等。院里幾只羊駝悠閑的啃著薄薄的草皮。 出售畫作和民族手工藝品的路邊攤。看到他們就又聯(lián)想到藏民,何其相似乃爾! 這是庫斯科給我留下的初步印象,除了武器廣場,還有太陽神廟都是反映印加文化歷史變遷的重要遺跡。下一篇再繼續(x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