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美麗山城—薩拉熱窩

彬彬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薩拉熱窩位于丘陵地帯之中,被濃密森林所覆蓋的丘陵地和5座山峰所包圍。有4座山峰曾是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場。市內(nèi)有較陡的斜坡街道和位于高丘的住宅,四大宗教的教堂、清真寺、會堂林立。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的首都和經(jīng)濟、文化中心。</p> <p>  來到薩拉熱窩已是下午,我們第一時間來到日落時分俯瞰全城的最佳地點—黃堡。</p> <p>  黃堡原址居高臨下,成了登高遠望、俯瞰薩拉熱窩美麗風景的勝地,其中黃堡的高度適中、視野好,可拍攝薩拉熱窩的全景。</p> <p>  站在黃堡,俯瞰飽經(jīng)歷史和戰(zhàn)爭的薩拉熱窩老城,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堂、猶太會堂盡收眼底。</p> <p>  被載入世界歷史史冊,引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拉丁橋。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此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拉丁橋畔粉紅色的樓是薩拉熱窩博物館。</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拉丁橋北端的玻璃紀念碑,上面刻有斐迪南夫婦的頭像和有關文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拉丁橋北端的為紀念斐迪南夫婦而建的石椅。</p> <p>  晨曦下的拉丁橋。</p> <p>  “永恒之火”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解放, 薩拉熱窩建立的紀念場所,于1946年4月6日慶祝薩拉熱窩解放一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p> <p>  紀念碑由前南斯拉夫國旗的幾種顏色組成,有藍色、白色和紅色,前面有一座花環(huán)形的爐子,熱烈、不斷燃燒的火焰,象征著薩拉熱窩解放者永恒而鮮活的精神,同時爐子也是前南斯拉夫的徽章形狀。</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鐘樓。七十年代,風靡全中國的前南斯拉夫講述二戰(zhàn)的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拍攝地。瓦爾特居高臨下地掃射數(shù)倍于己方的敵軍,掩護戰(zhàn)友撤退。</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拍攝地—黃堡。</p><p> 窮途末路的德國軍官站在這里說:“Sehen Sie diese Stadt?Das ist Walter ” (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薩拉熱窩圍城戰(zhàn)(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是波黑戰(zhàn)爭期間發(fā)生的都市保衛(wèi)戰(zhàn),共計圍困1425天,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zhàn)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武裝勢力(塞族共和國軍隊)為回擊宣布自南斯拉夫獨立,剛剛新組織的波黑政府的軍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軍),在山上駐扎了軍隊包圍了薩拉熱窩。塞爾維亞人勢力拒絕參加剛剛新獨立的波黑,目標建設塞爾維亞人國家塞族共和國。因此他們派遣13000名部隊駐扎在薩拉熱窩附近的山區(qū)進行圍城。塞族軍隊使用迫擊炮、坦克與步槍對市區(qū)進行攻擊。波斯尼亞政府被包圍在城內(nèi),其防御力量薄弱難以突出重圍。城內(nèi)的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武裝共有70000人,但他們武器匱乏,無法突破重圍。13952人在薩拉熱窩圍城期間被殺害或者活活餓死,這其中包括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的著名導演哈·克爾瓦瓦茨,他是一名穆斯林,就住在薩拉熱窩,1992年時已經(jīng)66歲,最終這位老人沒有熬過薩拉熱窩圍城戰(zhàn),餓死在了城中。</p><p><br></p> <p>  在進入薩拉熱窩市區(qū)之前,我們還先探訪了波黑戰(zhàn)爭中的那條有名的“希望隧道”。</p><p> 這座 “隧道博物館”,在薩拉熱窩機場西南角上不遠的一座名叫布特米爾(Butmir)的小村莊里。村莊主要街道旁,有一座二層住宅小樓,從外觀上看,普普通通,與周邊的民居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走進它的小院,有條維系著全城35萬居民生死存亡的驚天秘密隧道,就藏匿在這家的小院中。</p> <p>  希望隧道是薩拉熱窩圍城戰(zhàn)役期間于1992年至1995年期間由波斯尼亞軍隊修建,以連結薩拉熱窩市區(qū)和薩拉熱窩機場。當時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已被塞族人切斷。隧道使得食品、軍用物資和人道主義援助得以進入薩拉熱窩,也成為繞過武器禁運,提供守軍武器的重要方式。也有許多人通過隧道逃出薩拉熱窩。薩拉熱窩隧道已經(jīng)成為旅游景點,入口處和出口處被改建為博物館</p> <p>  這些原有的爆炸彈坑,人們用水泥砂漿填平后,再涂上紅漆標記,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戰(zhàn)爭遺跡。這種地面上的“紅色油漆”彈痕,被人們稱為“薩拉熱窩的玫瑰”。</p><p><br></p> <p>  工作人員正在張貼反映當時薩拉熱窩戰(zhàn)爭的照片。</p> <p>  這是一座獨特的歷史體驗場所。保存著一條在1992~1995年的波黑戰(zhàn)爭中,薩拉熱窩35萬市民被圍困長達1425天的生死攸關的生命運輸線。</p> <p>  薩拉熱窩保留的眾多20世紀90年代內(nèi)戰(zhàn)的傷疤和遺跡,時刻警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還不曾走遠的慘烈戰(zhàn)爭,還有那不堪回首的民族矛盾、宗教紛爭的血淚歷史。</p> <p>  內(nèi)戰(zhàn)留下的標語。</p> <p>  在薩拉熱窩市中心,這座滿是彈孔的大樓前掛著波黑的國旗,現(xiàn)在是波黑政府機構所在地。</p> <p>  以前對于有關波黑戰(zhàn)爭的新聞,總是不清楚其中的內(nèi)涵,這次通過到巴爾干半島旅游,回來后再查閱資料,終于弄明白是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起初結盟對抗塞爾維亞族以及前南斯拉夫人民軍,后來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也反目成仇了,各方互毆進而釀成了歐洲自二戰(zhàn)之后最大規(guī)模的內(nèi)戰(zhàn),算是旅行的收獲吧。</p> <p>  薩拉熱窩以其宗教多樣性聞名于世,素有“歐洲的耶路撒冷”之稱。這座城市歷史上曾先后屬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匈帝國,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圣心主教座堂位于薩拉熱窩的舊城區(qū),是天主教薩拉熱窩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p> <p>  圣母誕生大教堂是塞爾維亞東正教會教堂,建于1863年至1868年期間。</p> <p>  東正教堂</p> <p>  古老的皇帝清真寺莊嚴肅穆。這是 乃至整個地區(qū)最古老的清真寺,早在1462年,奧斯曼帝國的君主 麥哈麥德二世征服 之后不久,就下令修建,在隨后的500多年間,也是幾經(jīng)戰(zhàn)火毀壞,數(shù)次重建。</p> <p>  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院子西面的高大雄偉的鐘塔,從1697年就開始為信徒們測算每天的禱告時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保持月歷時間(àla Turk)的鐘,根據(jù)這個系統(tǒng),新的一天開始于日落。</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巴斯卡斯加清真寺在 波黑 戰(zhàn)爭(1992 - 1995年)期間,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之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 2006年,清真寺被正式指定為波黑國家紀念場所。</p> <p>  猶太會堂。</p> <p>  老城中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分界線,東部是穆斯林聚集區(qū),西部是塞族聚集區(qū)。這條分界線以東的伊斯蘭風格建筑與西的歐式風格建筑的明顯區(qū)別。</p> <p>  位于東區(qū)的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院子外面是熱鬧的巴什察爾希亞老城商業(yè)街。</p> <p>  位于東區(qū)的經(jīng)典地標建筑—塞比利( Sebilj)噴泉, 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經(jīng)過地方的建筑”。它建于1753年的奧斯曼帝國時期,曾毀于大火,1891年重建。這種形式的建筑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引入,主體部分為八角,主要是為了供伊斯蘭信徒凈身和飲用。</p> <p>  Sebili噴泉周圍的廣場叫噴泉廣場,亦稱“鴿子廣場”。</p> <p> 分界線向西景色完全不同,街道筆直寬闊,兩側鱗次櫛比的是西歐古典風格建筑。</p> <p>  薩拉熱窩商業(yè)步行街,注意這小畫廊上方掛著的牌子,警醒人們提防小偷。</p> <p>  步行街上的漫畫墻。</p> <p>  我們還登上纜車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薩拉熱窩。</p> <p>  薩拉熱窩舊市政廳。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筑物位于米利契卡河河邊,前身是市政廳,后來改成國立圖書館。但可惜在一九九二年戰(zhàn)爭時遭到破壞,內(nèi)里很多藏書都遭到燒毀?,F(xiàn)時建筑物已經(jīng)重建,外形和風格都很獨特。</p> <p>  這兩張是在黃堡上拍攝的薩拉熱窩,用了十多張照片拼接的全景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