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世界文明的歷史中,有兩個著名的“火藥桶”。一個是位于歐洲南部的巴爾干地區(qū),一個是位于亞歐交界里海西側的外高加索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殘酷的殺戮史。在歷史上,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產生的宗教信仰,往往成為特權階級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也是向其他國家和民族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主要借口。外高加索三國,由于民族組成多樣,宗教信仰不同,歷史上沖突不斷,甚至發(fā)生過種族滅絕式的屠殺,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1921-1922年間布爾什維克接管這三國。作為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聯(lián)邦的三個加盟共和國,也曾有過蜜月期,“同志+兄弟”的關系一直維持到蘇聯(lián)解體。此后便沖突不斷,至今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仍勢同水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為一名旅者,我不想去評論他國之間的關系,也不在乎他國的政治,我只想用鏡頭去記錄一個陌生國度的風物人情。旅行的意義就是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在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去求得那片刻的內心平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巴庫,阿塞拜疆的首都。里海豐富的石油資源讓它成為一個富庶的城市。這里毗鄰里海西岸,常年刮起5-6級的大風,因此巴庫也被成為“風城”。如今的阿塞拜疆各民族信奉的都是伊斯蘭教,但作為雅利安人的后裔,拜火教的影響也從未消退。阿塞拜疆人對火無比崇敬,在巴庫,其城市地標就是“火焰塔”?;饘Π⑷萁藖碚f,象征著純潔、高尚、英勇。而阿塞拜疆境內的兩處“永恒之火”均位于巴庫。巴庫,就是一座風與火焰雕琢的城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對于一個旅行者,公共交通樞紐是他認識這座陌生城市的最初窗口。抵達巴庫黑達爾·阿利耶夫國際機場時是當?shù)貢r間晚上的九點,夜幕下的航站樓燈火通明,航站樓不大,但很有現(xiàn)代感。正對航站樓的停車場,各式車輛停的滿滿當當,在一旁五星級酒店的映襯下別有一番風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巴庫是一座擁有豐富歷史底蘊的城市,其老城區(qū)(Old City)于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出于對歷史人文的喜愛,同時考慮到自己的腿傷尚未完全康復,我把此行的落腳酒店定在了老城里。入住酒店的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五點半就背著相機,拿著三腳架出門了,去拍攝日出前藍調下的老城街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00年,城墻圍繞的巴庫城及其希爾凡宮、少女塔作為文化遺產一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列入理由是:巴庫古城的建筑深受拜火教、薩桑王朝、阿拉伯、波斯、希爾萬尼、奧特曼和俄羅斯文化的影響,是古代城市整體布局和古代建筑中杰出和稀有的典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當我漫步在老城街頭,仍能感受到那撲面而來的歷史韻味。一千年來,希爾凡宮、少女塔、珠瑪清真寺就這樣靜靜地矗立在老城中,默默地注視著這千年來人間的桑田變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為極其小眾的旅游目的地,每周從國內只有南航的兩個航班直飛巴庫,波音737執(zhí)飛。航班上不到百名的中國游客在抵達巴庫機場后就迅速分散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我入住的酒店,在整個旅行期間也只有我一個亞洲面孔,此后的行程中,除了在庫布斯坦史前巖畫景區(qū)、泥火山群、沙希德紀念碑以及比比-海巴特清真寺能碰到屈指可數(shù)的中國人,其他時間,我就是當?shù)厝搜劾锬莻€唯一的外鄉(xiāng)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老城不大,半天就可以逛完。如今的老城百姓過著與先輩們完全不同的生活,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已充滿老城的各個角落。這里既有古老的城墻、歷史的建筑,又有遍布全城的餐館及文藝范十足的涂鴉。甚至是一扇木門、一個門牌都彰顯著藝術的氣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阿塞拜疆共有兩處世界遺產,除了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巴庫老城,另一處就是距離巴庫六十公里外的戈布斯坦史前巖畫群。整個巖石藝術文化景觀包括三個部分,位于阿塞拜疆中部荒漠地區(qū)橫空突起的巖石高原,這里蘊藏著近6000幅精美雕刻,讓人們看到了4000年前的巖石藝術。在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居住地和墓葬的遺跡,時間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xù)到中世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阿塞拜疆,最具特點的自然景觀就是Mud Volcano(泥火山)了。Mud Volcano(泥火山),顧名思義是由泥構成的火山。說是泥,是因為它的的確確是由黏土、巖屑、鹽粉等泥土構成;說是火山,卻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火山,因為它噴出的不是毀滅一切的可怕熔巖,而是可以美容的礦泥泥漿。泥火山形狀極像火山,其外型為錐狀小丘或者是盆穴狀,丘的尖端部凹陷,并由此間斷地噴出泥漿與氣體。阿塞拜疆擁有世界上近一半的泥火山群,形成特有的自然景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從Qobustan史前巖畫景區(qū)前往泥火山群,山路崎嶇,普通的車無法通行,必須換乘前蘇聯(lián)生產的老式拉達車。一輛車連司機一起坐五個人,所以必須拼車。在戈布斯坦景區(qū)碰見一對來旅游的中國母女,大家就一起拼車了。當時候車點有不少游客,除了寥寥幾個中國游客外,都是西方面孔。最先開過來的一輛拉達車,司機是一名萌萌噠的老爺爺,他直接開到我們面前停下,非常熱情的招呼我們上車。但一看他那車況,真是嚇我一跳:前風擋已經無數(shù)裂紋,后右側車門隨著車身振動一開一合,隨時都要脫落一般,整個車身銹跡斑斑,怎么說吧,這老古董車在國內絕對就是廢鐵級別吧。猶豫再三,實在是架不住老爺爺?shù)臒崆?,我們就上了他的車。但是這車實在是太破了,以致于在爬坡途中,我一度覺得車身隨時就要散架了。不過開車的老爺爺卻泰然自若,甚至在山路上玩起了飆車游戲。我總算明白了為什么拉達車第一怪就是跑的比火箭快了。在其中一個泥火山口,老爺爺還罐裝了兩瓶礦泥,以人民幣20元一瓶的價格賣給了同行的中國母女。真的太會做生意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盡管阿塞拜疆是一個極度世俗化的穆斯林國家,但清真寺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標志性建筑。在從泥火山群返回巴庫的途中,我順道參觀了阿塞拜疆最大的清真寺------比比-海巴特清真寺。在那里,第一次見到了綠色的穹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里海蘊藏的石油資源讓巴庫成為外高加索地區(qū)最富庶的城市。與那些石油資源豐富的阿拉伯國家城市一樣,巴庫也熱衷于建設各種城市地標。除了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各種建筑外,前蘇聯(lián)時期留下的氣勢磅礴的建筑物也成為巴庫市區(qū)一道靚麗的風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說到巴庫的當代建筑,就不得不提黑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這是來到巴庫必去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它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代表扎哈-哈迪德(中國北京SOHO城和廣州歌劇院的設計者)設計的作品。關于建筑、關于理想主義、關于個人主義的一切,這些都在扎哈-哈迪德身上得以展現(xiàn)。黑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完美體現(xiàn)了教科書中對理想建筑的形容“宛如平地而起”。“永恒的流動性”是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主題,就像一雙巧手,把燈光、線條完美組合,剩下的,就是讓作品自身去體現(xiàn)出它無止境的生命力。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我總喜歡把鏡頭對準當?shù)氐纳倌旰蛢和?,因為,透過他們,你能看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未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位于巴庫最高處的山地公園,是俯瞰夜晚城市美景和巴庫灣的最佳地方。登上一百多級臺階就有一個開闊的觀景平臺,從這里遠眺里海,巴庫灣的白天黑夜盡收眼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這里與巴庫的城市標志火焰塔毗鄰,是近距離觀賞火焰塔燈光秀的最佳地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紀念在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戰(zhàn)爭中犧牲戰(zhàn)士的沙希德紀念碑就位于山地公園的一側。紀念碑底部八角星火炬不間斷的噴出“永恒之火”,阿塞拜疆人民用這種方式去紀念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曾經同為蘇維埃社會主義聯(lián)邦的一員,在前蘇聯(lián)解體后勢同水火,令人唏噓不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告別巴庫返回祖國的那天,我起了個大早,背著相機包,帶著三腳架準備去拍里海的日出。剛跨過馬路,才走到海濱公園,就遇到一輛警察巡邏車。一名帥氣的阿塞拜疆警察把我攔下,用帶著濃重口音的英語問我是不是游客,想要去干嘛?當?shù)弥沂莵碜灾袊挠慰?,想去拍里海的日出時,他非常熱情的邀請我上他的警車,說送我去公園大門。盛情難卻,就這樣,我第一次在國外搭上了順風警車。有時,旅行的樂趣就在于這些出乎意料的驚喜。</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 記</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金秋十月,收獲的季節(jié)。與往年相比,2019年的十一恰逢祖國七十華誕,更平添了許多喜慶的氛圍。彼時,距離我四月下旬跟腱受傷也快半年了,在忍受了傷后最初兩個月無法行走的痛苦煎熬后,在2019年的最后一個長假,我已無需借助雙拐就能跛行。雖說還不能太多地負重,但攝影人那顆不安分的心早已蠢蠢欲動。作為大時代下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旅游攝影是我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活。在綜合考慮了時間和身體因素后,最終將出行目的地確定為外高加索三國之一的阿塞拜疆,去到風與火焰之都------巴庫!去聽不同的語言,去看不一樣的風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