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棕背伯勞,前額黑色,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貫眼紋,頭頂至上背灰色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色,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窄的棕色羽緣。飛羽黑色,內(nèi)側(cè)飛羽外翈羽緣棕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或棕白色,形成白色翅斑并明顯露出于翅覆羽外。尾羽黑色,外側(cè)尾羽外翈具棕色羽緣和端斑。頦、喉和腹中部白色,其余下體淡棕色或棕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棕紅色或淺棕色。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p> <p>棕背伯勞,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qū),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闊葉林和混交林的林緣地帶。有時也到園林、農(nóng)田、村宅河流附近,活動。</p> <p>棕背伯勞,是一種肉食性鳥類,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金龜甲、半翅目椿象、直翅目蝗蟲、蟋蟀、蚱蜢,革翅目蠼蝗,蜻蜓目豆娘,膜翅目胡蜂、螞蟻等。此外也捕食小鳥、青蛙、蜥蜴和鼠類,偶爾也吃少量植物種子。</p> <p>棕背伯勞,繁殖期4-7月。在中國海南島等亞熱帶地區(qū)稍早些,多在3月份即已開始繁殖。</p> <p>木瓜樹上的棕背伯勞。</p> <p>木瓜樹上的棕背伯勞。</p> <p>拍攝于海南三亞。</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