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微語塵蹤</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宣傳隊記事(4)</i></b></p><p><i style="color: rgb(1, 1, 1);">?</i></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國家大劇院~初見管風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迪老師的女兒買了19年8月11日 國家大劇院管風琴音樂會剩余的最后5張票。邀請了估計有時間且交通方便的幾位隊友前往觀賞。那天超強臺風“利奇馬”襲擊津城的報警鋪天蓋地,凌晨出門乘火車當天往返確實辛苦,但是為去一流音樂廳聆聽天籟,冒雨前往,義無反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管風琴是流傳于歐洲的大型氣鳴式鍵盤樂器,距今2200余年歷史。國家大劇院的管風琴是目前我國體積最大、栓數(shù)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豐富的一架,出自德國管風琴制造約翰尼斯·克萊斯世家,與著名德國科隆大教堂管風琴系出同門,不愧為大劇院音樂廳的“鎮(zhèn)廳之寶”。6500根發(fā)音管與音樂廳墻面裝飾融為一體,典雅高貴。管風琴操作臺有移動式和機械式兩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這個周末音樂會上,由羽管鍵琴家,管風琴家,中央音樂學院沈凡秀教授分別用管風琴和羽管鍵琴演奏了國內(nèi)外《天鵝》、《茉莉花》、《牧歌》、《圣母頌》、《四季》《天空之城》等中外名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莊重的音樂廳聆聽高貴世界名曲,沒有室外的風聲雨韻,只有仙音裊繞由耳入心…</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i>國家大劇院 </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 ~走入“奇途”</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方案引起是否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爭議,安德魯堅信自己的作品能跨越國界屬于未來。他說“笨拙地仿效古代文化,使用幾種記憶中留存的形式假裝得到古文化的護持,這是不恰當?shù)摹!?lt;/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7年9月建成的這枚“蛋”是什么樣子?一直好奇了十幾年,如果不是有張票,可能還要拖下去。入得“蛋”內(nèi),第一印象很好,愈走愈有感覺,步入“奇途”驚嘆不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國家大劇院殼體結構由一根6750噸弧形鋼梁組成,1萬8千多塊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超白透明玻璃形成3.6萬平方米的巨大天穹。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穹頂是見不到柱林支撐的。建筑內(nèi)有歌劇院、音樂廳、大劇場和公共大廳…各種功能場所迂回穿插、錯落有致,由色彩、變化、韻律、層次構成一道道獨特風景線,近距離體驗到無窮的藝術魅力。這座“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也像是夢幻宮殿,吸引人忘乎所以去探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國家大劇院 </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 ~“蛋”的生機 </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國家大劇院的設計者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已經(jīng)作古,但他設計的這個透明的“蛋殼”經(jīng)受了時間的考驗依然精彩紛呈的孕育著蓬勃生機,高奏和說唱著人生的悲歡驚喜,閃耀著璀燦奪目的光芒。這蛋里似乎還注入了“雞血”,因為來這的老年人好像返老還童了,而孩子們愈發(fā)生龍活虎,動靜之間交織出不同風格的畫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次進國家大劇院,也是第一次參加管風琴音樂會欣賞高雅藝術,感覺良好。知道這是開了一個頭欲罷不能了,下次再來。</b></p> <p><b>謝謝觀看</b></p><p><b>(音樂~喬惟怡:斯卡布羅集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