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父親如山、母親似河---懷念我的父親母親

武益

<h1><br></h1><div><br></div><div> </div> <p>  群山起伏,湖水碧綠,山水相映,林木蔥蔥。水清靜的如碧似玉,環(huán)繞島嶼之間,形成山水相依,山環(huán)水繞之美。 </p><p><br></p><p> 周邊島嶼像一個個士兵守衛(wèi)著水庫的安寧。岸上的青磚紅瓦農(nóng)居倒映在湖水中。山腳纏繞的公路像玉帶連接分散的農(nóng)戶。</p><p><br></p><p> 山與農(nóng)戶之間夾雜的農(nóng)田讓色彩對比的如此鮮明。太陽把溫暖的陽光灑在四槽溝水庫上,湖面波光閃閃。一群一群的魚兒像悠揚漂浮的小船在水面盡情的流淌,好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p><p><br></p><p> 這里就是我們父母一生勞作的地方。這里就是我們的出生地,這片土地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我們兄弟姐妹,我們曾經(jīng)在這里茁壯成長。</p><p><br></p> <p>  山教會我們剛強正直,水教會我們善良優(yōu)美??催^千山萬水,嘗過千滋百味,我的思念是山,我的念情是水,父親如山,母親如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生平離坎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辭勞瘁忙奔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積錢數(shù)米持家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養(yǎng)兒育女多折磨。</p><p><br></p><p> 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把父母的一生寫下來,留給后人看。但由于種種原因錯過了讓我寫父母回憶的最好時機,一晃過去了很多年,但這個想法一直埋在我內(nèi)心深處。好在從我記事起,父母時常提起他們當(dāng)年的事, 到了這個年齡,也許懷念父母是唯一能實現(xiàn)牽盼過去的方法,回憶的過程充滿著喜悅和憂傷,如同兒時放學(xué),經(jīng)過熟悉的山坡和彎彎的山路,遠遠的看到家里裊裊升起炊煙以及站在屋檐下母親那慈祥的雙眼……</p><p><br></p> 我的爺爺鄔成金,婆婆王氏。膝下兩兒一女,姑姑鄔連英,父親鄔家甫、還有個幺爹(只記得乳名叫銀娃兒),災(zāi)荒年代出門逃荒,至今下落不明。聽父親講,爺爺忙時種地,閑時做點小生意,生活絕對算不上殷實,后因染上抽大煙的惡習(xí),家境日漸衰敗。一家人便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迫于生計,父親小時就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和熱愛勞動的好習(xí)慣。<br><br> 父親生于舊社會,成長在戰(zhàn)亂時期。家住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河地鄉(xiāng)地干村。地處川北的蒼溪屬深丘地,貧瘠山區(qū),國定貧困縣。父母是普普通通的農(nóng)家子女,為了生存,她們努力奮斗了一生,也苦苦掙扎了一輩子。<br><br> 我的父親鄔家甫,生于1929年3月,歿于1982年正月。父親離開我們已有38個年頭,按理說早已陰陽兩隔,會因時間而逐漸淡忘,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懷念父親的思緒卻反而愈加強烈。<br><br> 父親童年苦難,少年迷茫,青年艱辛,中年艱苦,老年牽掛構(gòu)成了他平凡樸實的一生。父親出生的年代,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br><br> 民國時期的1933年,天旱時間長,災(zāi)情特重。頭一年播下的種子到第二年還可刨出來吃,家家顆粒無收,所有的農(nóng)民衣食無著,加上盜匪、戰(zhàn)亂、饑餓,不少的人家攜兒帶女,沿路沿街,徒步而行,逃荒要飯,尋覓生機。<br><br> 有的餓死、凍死,有的賣兒賣女后悔恨自殺。在饑餓的驅(qū)使下,災(zāi)民無法生活,后來發(fā)展到攔路要錢,攀援撥食,竊捕雞鴨,明討暗偷,追逐洋車??????亦難一飽,慘狀苦不堪言。少部分生命在離鄉(xiāng)背井中得以保存。逃荒者的艱辛遠不能用“顛沛流離”一詞概括。<br><br> 父親幾歲時就上山砍柴,田頭地頭忙出忙進,打小就勤快。17歲與周氏結(jié)婚,婚后生下一女(鄔香蘭),不久周氏因病離世。為了嗷嗷待哺的女兒,父親只身到山河里去當(dāng)長工,起早摸黑干一年也只能掙幾升玉米回家糊口。<br><br> 父親個子中等,身形偏瘦,但身體強健。父親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雖只穿得起打補訂的衣服,但也顯得格外精神。解放后那時全國普遍實行公社、大隊、生產(chǎn)隊的管理模式,各生產(chǎn)隊都建有公共食堂,實行全民所有制,試點向共產(chǎn)主義過渡。<br><br>  聽父親說,食堂就是取消家庭私有財產(chǎn)、家農(nóng)具、山林、自留地全部歸生產(chǎn)隊。各家各戶不能生產(chǎn)自主,不能自己在土地里搶食物。完全依靠國家,依賴食堂。食堂實質(zhì)上就是把飯勺交在管理人的手上,不聽話就不給飯吃。<br><br>  可以說農(nóng)民失去了飯勺就失去了生存權(quán)。社員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排長隊打飯,過了時間還吃不上飯,只能一天吃兩頓飯。食堂吃大鍋飯,時不時飯里有老鼠屎。食堂越辦越差,多數(shù)時間是沒油、沒菜就一缽飯、一瓢辣椒鹽水湯。吃的是雞腸咕咕叫。<br><br>  辦食堂期間出現(xiàn)大量的水腫病人、干瘦病人,實質(zhì)上這些病就是餓出來的病。我們小時候都是撐著門檻喊肚子餓。遇到食堂打牙祭,父親總是把好吃的拿回家給我們開油葷,改善生活。事實證明了大食堂解決不了人們的吃飯問題,所以只辦了三年就被迫停了下來。 父親勤勞樸實,心地善良,是個閑不住的人。小時候的印象總是披著星星出門,踩著月影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兩眼一睜,忙到點燈”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一生在用自己的脊梁與生存抗爭,與命運搏斗,用自己的生命在貧困中堅強的撐起一片天。<br> <br> 父親在一個又一個的逆境中,用博大的胸懷,用堅韌的毅力,用仁厚的父愛,勤勞的雙手,堅強的脊梁,掌起我們這個大家。解決吃飯的大問題,穿衣的大問題,解決住房的大問題。<br>  1952年到1962年,城鄉(xiāng)居民實行發(fā)布票、糧票、肉票、酒票、煤油票、糖票、煙票、等27種購物憑證。(1963年每人每年發(fā)布票3.3尺,鞋面布城鎮(zhèn)1.2尺,農(nóng)村半尺)。1955年國家給每人每月供應(yīng)二兩糖,后來增至四兩,直到1984年才放開供應(yīng)。父親生活在苦難、饑餓、生活必需品極度匱乏的貧窮年代,要養(yǎng)活一家十口之多的人,實屬不易。<div><br>  父母辛酸的人生記憶中,三年的自然災(zāi)害,更是清平與痛苦??彀讶硕拣I瘋了,家里沒有鹽,沒有米面油,沒有肉吃,怎么也填不飽一家人的肚子。每一天我們幾個孩子,不是小的叫肚子餓,就是大的說肚子餓。你有過肚子餓的感覺嗎?肚子里就像一團烈火在燃燒,有時又像貓在抓一樣,讓人直不起身子,并漸漸的蔓延到全身,那感覺如同站在廣闊的田野上,空洞的眼睛只能望斷秋水,凝視暗淡的長空。</div><div><br><div>  挖野菜是姐姐哥哥們常干的活。春天的蒲公英、魚腥草、車前草;夏天的薺菜、馬齒菜、灰灰菜;秋天的苦麻菜、嫩刺芽、野菊花。野菜去根和干黃葉子,燒一大鍋開水,把它們焯一下,現(xiàn)吃或和玉米面做成餅子吃,便是一家人的美味佳肴。我和哥哥拿一個餅子三下五去二吞下去了,然后母親再把餅子分給姐姐妹妹吃。每年我們家都會曬兩口袋野菜菜干,放在冬天里吃。饑餓中我們學(xué)會了勞動,學(xué)會了生活,從而在那個餓死許多人的時期掙扎著活過來了。<br></div></div> <br><br> 年輕的時候,父親一直當(dāng)生產(chǎn)隊隊長。在那個年代,每個生產(chǎn)隊都設(shè)隊長、會計、保管員、婦女隊長、民兵連長等職務(wù)。生產(chǎn)隊長上接受大隊的領(lǐng)導(dǎo),下管理幾百畝土地的種植、收割,和兩百多張嘴吃飯問題,還要調(diào)解糾紛,每天按排社員做的農(nóng)活,記工分,分糧錢。<br><br> 那時小麥一畝地只能產(chǎn)一、二百斤,玉米產(chǎn)量高也超不過三百斤,沒什么副業(yè)。我清楚地記得,我們家到年終所能分得的現(xiàn)錢(扣除口糧錢)少者五、六十元,多者也不過八、九十元,從來沒超過一百元的時候。要知道,這可是我們?nèi)胰嗣砻θヒ荒甑娜渴杖搿?lt;br><br> 隊里打下的糧食,要上交國家征購,省上的超購,縣里的超超購,還得留足來年的種子,乘下的糧食才按分配方案分給農(nóng)戶。隊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再根據(jù)各家的困難安排反銷糧。<br><br> 父親長年帶領(lǐng)社員在隊上的小天地建曬場,保管室,養(yǎng)豬場,專業(yè)場……生產(chǎn)單價(工資收入)由一個勞動日幾分錢上升到每個勞動日單價兩角多錢,年人均分得原糧300斤左右。<br><br><br> 生產(chǎn)隊長是不脫產(chǎn)的“十品外芝麻官”,父親在五隊、六隊當(dāng)過隊長,當(dāng)隊長時間很長,也造就了他必須對生產(chǎn)隊的農(nóng)活什么都會,必各項都是能手的本事,隊長必須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所以他總是吃苦耐勞,帶頭實干,付出的汗水多,付出的心血也多。<br><br> 在很多個夏天的早晨,隨著雞叫姐姐妹妹們都叫醒去收割麥子,我和哥哥去秧田里撥秧子,差不多一人要撥40多個秧,而其他社員才會出工。父親總是多包幾畝小麥收割,全家老小齊上陣,孩子們割,母親捆,母親兩手緊緊把麥把一擰,使勁一拉兩轉(zhuǎn),麥把就靜靜地站立在地里。不一會兒,地理整整齊齊的站了一排又一排的麥把。只用兩三天時間,就能爭到一百個工分。<br><br> 在秋收霜凍時節(jié),姐妹們天還沒亮就要上地割苕騰子,挖紅苕。星期天,我們都要參加隊里的勞動,挖地、挑糞、打谷子等各種農(nóng)活都干,幫助家里掙得三至五個工分。有時候和對隊里的小伙伴到幾里遠的地方撿柴、割牛草,到挖了紅苕的地里再去翻刨撿漏的紅苕。<br><br>  寒暑假我們都要去幾公里遠的地方撿牛屎給隊里做肥料。上山撿松果子是我和哥哥高興干的活兒,我們抱著松樹兩腿夾著樹,手往上挪,兩只腳用力一蹬,幾下就爬上了樹,打松果子可以賣錢,然后砍松光拿回家用于晚上照明使用。<br><br>  那時家里雖然很窮,但是父母親的決心很大,寧愿自己挨餓也要送孩子上學(xué)。雖受重男輕女的影響,我們家的孩子都能分別上學(xué)讀書。哥哥弟妹都上完了初中,而我讀完了高中。哪個時候沒有車,上學(xué)要走40多里路。吃的是家里節(jié)省下來大米,背到學(xué)校兌換的餐票,帶上家里腌制的咸菜。<br><br>  到了冬天多數(shù)同學(xué)手腳都長凍瘡,清楚的記得有一年我身上長了疥瘡,奇癢難受,涂上硫磺軟膏,身上散發(fā)著刺鼻的硫磺味兒。高中畢業(yè)后,遭受“文革”動亂,大學(xué)??迹瑖页珜?dǎo)把“農(nóng)”字放在第一位,我下決心回到廣闊的天地農(nóng)村,和全國的“知青”一樣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 我們家世代農(nóng)民,世代的貧困加上父母傳統(tǒng)思想的熏陶,造就了勤儉節(jié)約的本質(zhì)。一家人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的生活。到了七十年代,家里養(yǎng)的肥豬,自己只能吃一半,乘下的一半要賣給國家。<div><br>  每斤豬肉就四角多錢,我們家平時很少吃過肉和油。只有過年了煮上豬頭半個的一半、一方肥肉,再加上蘿卜、加點海帶燉出來,放在一個小鍋里,以備隨時一點一點挖著吃。少量的豬油要煉出來,擱在一碗里,補貼油之短缺。剩下的骨頭是煮了再煮,不會一次甩掉。</div><div><br> 團年飯吃之前,我們最高興的當(dāng)然是啃骨頭嘗鮮。盡管骨上肉也不多,但那可是等了一年夢寐以求的豬肉??!那種貪婪勁兒就別提了,恨不得把骨頭嚼碎咽進肚里。每逢這時,父母的臉上都會露出苦澀的笑容。那些年大年三十煮的肉起碼要吃到正月十五,因為整個正月都是年。</div><div><br> 有了肉吃還不夠,過年了,還得做件新衣,在農(nóng)村過年穿新衣是必須的,也是有講究的。農(nóng)村人相互攀比的勁頭非常大。大人無所謂,若是誰家的孩子過年沒穿上新衣服,那是要被人笑話的。顯得這家人過得很差勁,大人的臉面很是無光,所以過年了大人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們穿上新衣,那怕一件也好。</div><div><br> 記得有一年過年,父親買了幾尺卡基布,說是給哥哥和我每人做一條西褲,西褲是對農(nóng)村傳統(tǒng)土褲 (腰腿成上下兩截,分別使用不同的布料,上面褲腰用土布,下面褲腿用好一點的洋布。束腰時把上截一掩,系上一條布帶兒即成) 的一種革命,一種進步。結(jié)果不知是沒計算好尺寸,還是沒布票、錢少了的原因,只夠給哥哥一個人做西褲,我只能做一條土褲。為此,父母好言相勸,生怕我不高興,并允諾下一次過年一定給我做一條好的西褲。</div><div><br> 我算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見父母一再給自己做工作,既使心里有些不高興,也沒再說什么。細想起來,多虧母親這樣勤儉過日子,不然這生活還是一樣過不下去。我們的衣服褲子都是母親縫制的,應(yīng)了那句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div><div><br> 父親在全國農(nóng)村興起的“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運動中,又帶領(lǐng)群眾開荒拓地,坡改梯,地變田。圍河筑埝,挖水渠,擔(dān)埝塘,修水庫,修公路,建石橋,植樹造林,栽植果樹,栽桑養(yǎng)蠶,戰(zhàn)天斗地,改造山河,一干就是十多年。</div><div><br>  父親把一個吃不飽飯外出逃荒的地方。建設(shè)成了一個不吃國家返銷糧,不用國家救濟款,基本能自給自足的家園。他多次被評為公社和縣里的先進個人。父親好似一桿稱,能把世間萬物衡,砣身雖小堪下眾,畢生忙碌為公平。父親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布滿皺紋的臉,記錄了歷史的滄桑。</div> <br>  父親是愛我們的,這早已融進了父親的血液,成為了習(xí)慣。不經(jīng)意,就體現(xiàn)在舉手投足間。我們每個人都有父親背過的一段記憶吧,這段記憶充滿著安全和踏實。記得我在上小學(xué)的時候,大胯根生了個瘡,疼痛難忍,吃不上飯,睡不著覺。勞動一天的父親回家,晚上背著我,走過一根田埂,又走過一根田埂,直到我在背上睡著了才回家。<div><br>  父親忙完集體的大家,又忙自己的小家。他總是不甘落后,不輸于別人。不少的夜晚,都在自留地里翻刨,挖地,種菜,栽蔥蒜,種南瓜,茄子,辣椒……,給蔬菜施肥澆水。在房屋周圍栽種桃樹、李子樹、桔子樹,補充改善家庭生活。家里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豬、養(yǎng)牛。雨雪天還帶我們到自留山上去砍柴,搬挖樹疙瘩,累了就和孩子們堆雪人,談笑風(fēng)生??????</div><div><br> 有一次下雨父親去看水情,撿了一大包棕桿野生菌,他暗自打上記號,后來我們連續(xù)三次 享用山珍。為了撐起整個家,為了使母親和我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父親干起活來總是忘記了疲倦。在他眼里我們就是他所有的希望,家就是溫馨的港灣。父親自從安家立業(yè)后為這個家修建過一次房子。兒子長大以后,自己挖沾土,牽著牛踩泥,換工做磚做瓦,壘建磚瓦窯,燒磚燒瓦,給三個兒子兩次分別建好了房子。</div><div><br> 父親識字不多,腦子卻很靈活,是個活潑、爽快、大方的人,說話響快,平易近人,做事有分寸,處事圓潤,有責(zé)任擔(dān)當(dāng),能吃苦耐勞,私心少,善于幫助他人,在生產(chǎn)隊人緣關(guān)系好。會英姐姐家建新房,他帶十幾個人幫助抬石頭,拿木料。翠英姐姐建新房,他又兩次帶十幾個人幫忙挖土筑墻,運瓦,砍樹……</div><div><br><div> 父親像一頭拉車的牛,風(fēng)風(fēng)雨雨,一輩子都在路上;父親像一棵大樹,高大挺拔,為我們遮風(fēng)擋雨;父親像一座高山,崇敬之情會油然而生;年少時,父親的肩背是我們?nèi)鰦傻臉穲@,長大時,提燈相送,給我們光明,給我們撐起一個家。</div><div><br>  時代的原因,父親這一生經(jīng)歷了農(nóng)業(yè)互助組、農(nóng)業(yè)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大躍進、四清、文革、改革初期,也嘗盡了人世間的悲歡冷暖、痛苦與悲傷。</div></div> <div><br>  回想父親走過的路, 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大的感悟。一個人的偉大,也許不是轟轟烈烈,而是默默無聞。但對很多平凡人來說,只要你踏踏實實做好應(yīng)該做的事,對社會不遺余力的奉獻,那你也應(yīng)該成為這個世界最偉大的人。</div><div><br>  1981年包產(chǎn)到戶,農(nóng)村的日子剛剛好起來,父親那疲憊的身子,積勞成疾?;忌狭斯谛牟?,心肌梗塞。在赤腳醫(yī)生和鄉(xiāng)衛(wèi)生院治療,不見好轉(zhuǎn)。當(dāng)時我在公社電影隊工作,送父親到縣人民醫(yī)院,托關(guān)系請名醫(yī),病檢會診治療,后來聽醫(yī)生講縣里和南充地區(qū)的醫(yī)院都不能治愈這病。</div><div><br></div><div> 無奈只有回家四處求醫(yī)抓中草藥療病。1982年病情愈加嚴重,呼吸困難,說話吃力,非常痛苦,但又無助。還記得那個晚上,我們?nèi)胰硕紘诟赣H的身邊。微弱的燈光照著父親那消瘦,滄桑,堅忍臉龐,父親用悵惆的目光看著大家,嘴里微微的說:我走了,你們要好好的照顧你們媽媽,你們都會很好的……那天無情的病魔奪走了我父親的生命。</div><div><br> 這是我此生經(jīng)歷最黑暗的日子,也是終身都難以忘掉的日子。父親走了,任我們哭斷肝腸也喚不回來,悲痛的母親和我們流著淚送走了父親。父親為這個大家庭傾盡了畢生精力,父親帶著對母親的牽掛,對兒女的不舍,就這樣無奈的離去…...</div><div><br></div><div> 家里的天塌了,母親的天也塌了。這么多年,母親努力的勞作,盡管苦,但她甘之如飴,因為有父親扛起的這方天,母親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這一次堅強、勤勞的母親倒下了,家這艘溫暖幸福的小船一下子被拋到了荒島,在風(fēng)雨中顛簸飄搖。這一刻,無論多么艱辛都能堅強挺下來的母親垮了。<br></div><div><br></div><div> 離別才懂珍惜,失去方知可貴。曾經(jīng)數(shù)次見過親朋好友的家人故去,我們那是同情之痛,惋惜之痛,也是無奈之痛。如今經(jīng)受家父離去的痛,是悲哀的痛,是懊悔的痛,更是剜心的痛!</div><div><br> 我崇敬父親,是他老人家的優(yōu)秀品德成為我們永恒的精神財富。父親思想進步,愛憎分明,熱心助人,謹慎處事,勤儉持家等高尚情操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div><div><br> 我感謝父親,是他老人家的言傳身教左右了我的人生軌跡。有了成績,父親叫我再努力,面對困難,父親讓我不灰心。我成長的每一步凝聚著父親的一片心血。</div><div><br> 我衷愛父親,是他老人家的默默付出成就了我可沿襲的良好家風(fēng)。父親厚道立世,勤于治家,對子女教育既傳統(tǒng)又不守舊,既信賴又不放任,既寵愛又不嬌慣,潛移默化形成的好家風(fēng)讓后代得以傳承。</div><div><br> 父親走了,留下的太多,我們從父親身上學(xué)到了做人、做事。他的人品對家庭的貢獻,我們記在心里。父親走了,最讓我們?nèi)胰诉z憾的是沒有留下一張照片。喪禮上用的照片,當(dāng)時還是找人畫的。</div><div><br> 父親走了卻又沒有走。他在我們心里,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里,他無法抹去,無法淡忘。</div><div><br> <div> 父親如山,靜默不言!<br></div></div><div><br></div> <div>  </div><div> 世間只有兩個人,視你勝過自己的命。這兩個人除了父親,就是母親。母親是冬日的陽光,溫暖著兒女們的心靈。母親是盡職的衛(wèi)土,護佑兒女們的成長。</div><div><br> 我的母親胡玉蘭,生于1932年2月,歿于2011年12月,享年79歲,她娘家有一哥、一姐,二弟、一妹,因為在女孩子中排行第二 ,大家都叫他二姐。</div><div><br> 母親17歲便與父親結(jié)婚,母親中等身材,皮膚白皙,不胖不瘦,穿褪色的衣服顯得干凈整潔,非常有精神。她孝敬公婆,與姑姑、大姐一家人和睦相處,關(guān)系融洽。<br> 母親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勤快,能干。跟隨父親是起早貪黑,不怕嚴寒,不怕酷暑,風(fēng)里來,雨里去,是鄰居公認的恩愛夫妻,生產(chǎn)能手。</div><div><br> 在母親的眼里,有人才有世界,開枝散葉,家庭才興旺發(fā)達。母親一共養(yǎng)育了我們七個兒女:鄔會英、鄔延杰、鄔翠英、鄔延豪、鄔翠華、鄔延雄、鄔麗華。她把兒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一個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站立走路、拿快子吃飯、使用針線、上學(xué)讀書、生產(chǎn)勞動……我們成了母親永遠的牽掛,母親把綿長的愛化在喜悅與期盼中。</div><div><br> 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母親更愛我們。這世界上,也沒有人能取代母親在我們心里的位置。</div><div><br> 母親不僅給了我們生命,而且給了我們無盡的財富,給我們勤勞淳樸,給我們誠實守信,給我們善良謙和,給我們開朗大度......她那美好的品質(zhì),我們享用一生,時刻還在鞭策我們?nèi)绾巫鋈恕?lt;/div><div><br> 大集體時期,家庭生活極度困難。母親白天下地勞動,在勞動休息時間,還到地里去挖野菜,采摘楊樹花。把一部分不好的野菜用于喂豬,一部分人能夠吃的野菜加上粗糧做成飯,雖然不好吃,但經(jīng)母親的手細作之后,還是很好吃的。</div><div><br> 農(nóng)忙時節(jié),母親把母雞生下的蛋給父親沖蛋花兒喝。自己只是在碗邊聞一聞,說一句真香。母親對父親一輩子體貼入微,從吃飯到穿衣,照顧得非常周到。母親的性格和脾氣也很好,我記事當(dāng)中從沒有見過母親給父親發(fā)過脾氣或吵架。母親和父親真正做到了相敬如賓,相濡以沫。</div><div><br> 母親每每做出熱乎乎的飯,總是先叫兒女們吃。記得在夏日的晚上,蚊蟲特別多。母親用火燒柏樹枝丫驅(qū)趕蚊蟲,我們躺在涼席上。一邊聽青蛙,知了的叫聲,一邊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母親把我們一個一個的報回屋里。我有時是裝睡的,享受一下久違的懷抱。<br></div><div><br></div><div><br></div> 一年中少有的蒸包子,炸酥肉什么的,總叫姐姐和哥哥給外爺送去。去外爺家的路程不算短,而且路上好幾家人都養(yǎng)有狗,記得小時候人小,怕狗咬著。哥哥一邊走一邊哭送到外爺家。母親再忙也要常常去照顧外爺,洗衣做飯、拆洗被褥等等,盡可能幫外爺多做些事。還經(jīng)常讓我們?nèi)ヅ阃鉅敗⒏尚┘覄?wù)。母親總是把好一點的吃留給父親和我們吃,自己從來都不舍得吃。<div><br>  香蘭姐姐出嫁以后,家里還有九口人。永遠記得母親總是煮一大鍋飯,我們把灶臺圍了一大圈,第一個先舀飯的人把飯吃完了,后面的人碗里還沒有舀到飯。一年365天,母親無怨無悔,無聲無息地為著兒女轉(zhuǎn),圍著鍋臺轉(zhuǎn),為著這個家庭轉(zhuǎn),除了回娘家,很少走親仿友,更不要說趕場上街了。母親美麗的青春年華,就這樣悄然逝去。</div><div><br> 勤勞的家庭,都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單元。母親是家庭的組織者,經(jīng)常對我說:“咱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div><div><br> 生產(chǎn)隊分的那點糧食,吃不了多久就完了。母親養(yǎng)豬,養(yǎng)蠶貼補家用,有時在夜晚,我看見母親舉著個雞蛋在煤油燈下照,看看這個蛋能不能孵出小雞來。到了母豬產(chǎn)小豬時,母親得去豬圈邊守著,因為小豬多了,有的小豬搶不了奶頭,要挨餓,得幫著找。春夏兩季養(yǎng)蠶的時候,母親每晚都要起床兩次為蠶添加桑葉,說這樣蠶長的壯,吐絲多,蠶繭能多賣錢。</div><div><br> 我們家?guī)缀趺磕瓿Χ家岩荒甑氖虑榘才藕?,可視為年計劃,月安排。差不多每天天還沒有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聽到母親的叫喊聲,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抬水、抱柴、燒鍋、剁豬草、掃地。繁雜的家務(wù)沒做完,隊里出工的“梆梆”就響起了,父母親便帶大哥大姐們出工干活了,小孩子在家拉風(fēng)箱煮飯。</div><div><br> 母親是個要強的人,事無巨細都要操心,而且還要做到最好。地里、家里、孩子、吃穿、用物等常常讓母親忙的吃不上熱飯,睡不上飽覺。小春收獲時,母親和隊里的其他婦女在曬場上打麥子、豌豆、胡豆。桔桿堆積如山,這正是我們小伙伴著迷藏的好去處,在桔桿里挖個洞,人鉆進去,再用桔桿蓋起來,要找到里面的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勞動結(jié)束后,母親喊著我的乳名,好一陣才把我找到叫回家。</div><div><br>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常態(tài)。母親的全部精力和希望,就是想要孩子們吃的飽一點,穿的暖一點,長大成人。那個年代家里沒有電,沒有煤氣,煮飯就靠一口鍋,一捆柴,一個風(fēng)箱。鍋里參一桶水,加一筲箕紅苕,加兩碗玉米面,加一瓢酸菜。這樣的飯,我們時常把筷子撇在耳朵上渴。<br>我們只要一睜開眼睛,就沒見母親有一刻空閑,不是在磨房加牛磨面,就是在趕牛拉碾子碾米,喂雞,養(yǎng)豬,縫補漿洗,永遠有做不完的事。</div><div><br>  兒時的記憶中。一盞小小的煤油燈,閃著微弱的光。母親牽腸掛肚的教姐姐妹妹們做針線活。多少個夜晚母親納鞋底,做綿鞋,一針一針的為我們縫衣服。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納鞋底時的情形,那一拉一拽拖著的是母親的辛苦,牽著的是全家的幸福。夜晚我們時常三兩孩子依偎在母親的身旁,聽母親講黃鼠狼的故事……</div><div><br><div><br></div></div> 母親傳承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精華,對端午、中秋、元宵等傳統(tǒng)佳節(jié)非常重視。春節(jié)話團圓,元宵吃湯圓,端五蒸包子、插艾嵩、抹雄黃,中秋做月餅,臘月十八,煮臘八飯……“清明節(jié)””大寒”這些特殊的日子,母親還要帶我們?nèi)サ旒朗湃サ南容?。重溫家?guī),傳承家風(fēng)。<div><br>  母親賢惠,善良,淳樸,一生為了我們的成長, 永無止盡的勞動,消磨了母親的美麗年華,也消磨了母親的耐心。記憶中,當(dāng)我們被欺負或者犯錯誤的時候,母親似乎很少和風(fēng)細雨的安慰或者講道理,取而代之的不是打、就是罵。母親不僅聲音具有威懾力、就連后腦勺都是冒著火的,在這凜然不可侵犯的背影下我們學(xué)會了堅強面對,也知道遇事自省的道理,以至于讓我們在之后工作生活中也受益非淺。</div><div><br> 母親心靈手巧,對人熱情,平常把簡陋的土墻房屋收拾得干干凈凈。公社,大隊的工作干部總是愛到我們家吃飯、喝水。就連路過借宿的陌生人,討口要飯的叫化子都能找到一口水渴,一碗飯吃。母親做飯的手藝很高。用斑竹蓀殼,把粉蒸肉包起來,做成的蒸包,上鍋蒸熟,老遠都能聞出撲鼻的竹香蒸包味。母親炕的肉饃饃,兩邊金黃金黃的,又薄又圓又脆。每當(dāng)有客人到來,母親就要炕肉饃饃,面皮款待客人,這是生活上最高的禮遇了。</div><div><br> 我的家庭的好風(fēng)水, 好運勢,好家風(fēng)。是母親給我們修來的一道好福勢。讓我們?nèi)胰硕紦碛薪∪娜烁?,幸福的人生?lt;/div><div><br> 父親母親在當(dāng)?shù)仃P(guān)系好,口碑也很好,修建四漕溝水庫時哥哥就保送省水產(chǎn)校讀書,畢業(yè)后公社按排到四槽溝水庫養(yǎng)魚。我高中畢業(yè)當(dāng)上了民辦教師,首選到公社電影放映隊工作,后來招聘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這都離不開父母輔墊的長路,以至后來我們哥倆的路是越走越好。</div><div><br>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難言的愁。1981年洪災(zāi),水庫庫水上漲,淹沒了我們家的房屋,全隊的社員冒雨來搬遷。正值父親生病,這對母親而言,生活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緊緊地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經(jīng)濟上入不付出,小弟弟和小妹妹沒有成家。一連串的大事和問題,一個也不能回避。母親還是想方設(shè)法一一應(yīng)對。</div><div><br> 1984年,弟妹也結(jié)婚了,至此七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和家庭。歷經(jīng)艱難的母親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大事,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母親總算可以松一口氣了,之后弟媳小妹相繼生下了侄兒、侄女,母親又把一顆心全部撲在這兩個家,盡心的幫助弟妹和弟媳照料家庭,做家務(wù)、洗尿布、照顧孩子,凡是能干的母親都去干。</div><div><br> 風(fēng)吹雨打知生活,苦盡甘來懂人生。母親一生經(jīng)歷了舊社會的剝削壓迫,抗日戰(zhàn)的恐慌,自然災(zāi)害的饑餓,生兒育女的苦難。歲月的風(fēng)霜染白了母親的頭發(fā),時間的流逝吹老了母親的容顏,母親把兒女都拉扯長大,一個個成親結(jié)婚,興家立業(yè),兒孫滿堂,母親總是幫助兒子兒媳,幫助女兒女婿,走上家惦記下家,忙了這家忙那家。無論多么幸苦,總是把滿足、歡愉、欣慰、安寧寫在了母親的臉上。這一切來自母親的命運,這一切也是上輩子農(nóng)村婦女的真實寫照。</div><div><br> 父親離開我們后,母親成了我們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在塵世的最后一道屏障。母親在的時候,肩上有責(zé)任,胸中有激情,渾身有力量。那時的我們始終覺得,路的前方有更長的路,路的盡頭有母親守候。勤勞,樸實,勇敢的母親,一生油鹽醬醋柴,歷盡喜怒哀樂愁,嘗遍酸甜苦麻辣。</div><div><br>  母親的一生是勤勞、儉樸的一生,是坎坷、艱辛的一生,是執(zhí)著、堅強的一生,又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家庭,給了兒女和孫輩們,自己卻沒得到多少人生應(yīng)該得到的幸福和快樂。</div><div><br><div><br></div></div> 母親用她的善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使得我們姐友弟恭,兄妹相親。姊妹幾個成家后,都能夠孝順公婆、與家人和睦相處,四個女婿也是知書達理,親如兄弟,對母親恭敬有加。<div><br>  母親生性謙和慈祥,一輩子心地善良。雖然沒有文化,但知書達禮深明大義,雖然家境貧寒沒有固定收入,但濟貧幫困樂善好施,雖然未曾做過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人緣好朋友多,無論住到哪里,走到那里,左鄰右舎都歡迎。</div><div><br>  兒女都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母親從來不偏誰不向誰。雖然我們都年過半百,有兒有女,但在母親老人家的心里眼里,我們都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天熱了怕我們中暑,天冷了怕我們著涼,誰個生病,母親總掛念,提心吊膽。誰家有事,母親總是操心,失眠。由于我們姐妹兄弟分散居住,一年難得團聚幾回,母親總是見到大的問小的,見到男孫問女孫……</div><div><br> 2011年12月是我們終身難忘的日子,我最敬愛的母親,停止了在人間79年的艱難跋涉。永遠的閉上了那美麗慈祥的雙眼,靜靜地離開了我們。</div><div><br> 母親走的是那樣從容,那樣匆忙。其實你的兒女們都知道,你不想走,你有好多好多的掛念而期盼。你在想你的兒女們?nèi)绾伟讶兆舆^得更幸福,讓已有的幸福更加幸福長久。你還在惦記著你想見而未見到的孫兒和重孫……</div><div><br> 我們再也見不到母親慈祥善良的笑容,我們再也聽不到母親講述過去的故事,我們再也喝不到母親香甜可口的醪糟,母親生我們時,剪斷的是我們血肉的臍帶,母親過世時,剪斷的是我們情感的臍帶。</div><div><br> 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是母親的呼喚,最溫暖的地方是母親的懷抱。母親的愛是博大無比地。母愛猶如天上月亮,照在我們心間。在滾滾而去的時光里,面對母親我們無以回報,在那些永遠值得感懷的歲月里,唯有母親的愛是需要用靈魂去感受,用微笑去面對的情懷。</div><div><br> 母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卻包藏著天底下最無私的情、最偉大的愛。母愛似水。柔和,細膩,流淌在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里。母愛像無邊際的大海,至深,至寬,讓我們躺在溫暖的懷抱,給我們安寧,溫馨,幸福。</div><div><br> <div> 母親走完了勤勞而坎坷的一生!<br> 母親走完了苦難而滄桑的一生!<br> 母親走完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div><div><br>  </div><div> </div><div><br></div><div>慈祥的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我們成了沒媽的孩子。母親在,人生尚有春意。母親去,人生只剩秋涼,只能剩下回憶。<br>看著母親的照片,音容青山常在,笑貌映入眼簾,還是那么和顏悅色 ,溫暖慈祥!仿若從不曾離開……</div><div><br><div><br></div></div></div> 父母親在,老家是我們的家鄉(xiāng),父母親走了,老家只能叫故鄉(xiāng)。往后余生,回鄉(xiāng)的日子將越來越少,夢鄉(xiāng)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多。家鄉(xiāng)的口音將越來越淡,思鄉(xiāng)的愁緒會越來越濃。<div><br>  父母走后,留下了我們永恒的思念,留下了綿長的子孫后代!</div><div><br> 我們八個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兒女個個家庭幸福。夫妻和諧,兒孫滿堂。全部家庭算起來超過了80多口人。這都是父母的血脈所傳。飲水思源,記住家事,就是沒有忘本,就是豐富人生。<br> <div> “父親”、“母親”這兩個字是如此的親切!我想,這世間,沒有什么能比“父親”,“母親”親更讓我們感到溫暖的字眼,也沒有誰能抵得過父親母親在我們心里的分量。</div><div><br>  有祖墳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這些年,每次探親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祭祖父祖母、父親義母。這些年來遵照故鄉(xiāng)的習(xí)俗,大寒天或者清明節(jié)就帶上兒子,兒媳,孫兒們驅(qū)車回家鄉(xiāng)給父母上墳,祭拜已故的親人。</div><div><br></div><div> 到墓地跪在墓前上香、擺放鮮花、燒紙、磕頭,放鞭炮、燃禮花,寄托我們無盡的哀思。對親人的眷戀,對根脈的深情,讓孩子們傳承家風(fēng),完善美德,傳承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每一次回老家再次返程,故鄉(xiāng)漸遠,鄉(xiāng)愁更濃。</div><div><br> 父愛是山,母愛是河,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抒寫二老的文字。雖不詳盡,卻字里行間充滿著感恩、充滿著愛和思念。深情回顧父母那平凡、偉大而無私的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div><div><br>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有些事情當(dāng)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不知珍惜??僧?dāng)我們懂得的時候,都已經(jīng)失去了。這也許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悲傷。<div><br> <div>  父母的偉大可與天地并存!父母的光芒可與日月爭輝!<div><div><br></div><div><br> 寥寥文字,掘劣的很,難以表述父母所有的恩德,唯有一片真心。<br><br> 2020年2月<br></div></div></div></div></div></div> 附1:家庭成員名冊 附2:家庭成員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