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tyle=""><font color="#ed2308">【原文】<br>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學,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font></b><br> <font color="#167efb"><b>【注釋】 <br>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數(shù)字時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關系。<br> ②志:《說文》解釋為“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lt;br> ③立:站立,成立。這里指立身處世。<br> ④惑:迷惑,疑惑。<br> ⑤耳順:聽到別人的話,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br> ⑥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b></font><br> <b style=""><font color="#39b54a">【朗讀】</font></b> <font color="#167efb"><b>【大意】<br>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wěn)腳跟,四十歲對任何事都能從容面對不疑惑,五十歲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而不違反禮制規(guī)矩。</b></font><br> <b>【感悟】 </b><br> 在這則《論語》中,孔子自述了自己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說明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br> <b>十五而志于學。</b>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懂事,立志學習,做學問,有自己樸素的人生觀。當然,人生觀不可能一開始就宏大而明晰,應當是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會從年少無知中有所覺醒,開始反思人生問題,慢慢形成一個初步的、模糊的人生觀。這是自覺人生的起點。<br> <h3> <b> 三十而立。</b>意思是說孔子通過十五年的學習,到三十歲時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明白了做人處世的道理和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這個說法對當今的年輕人有很大壓力,因為很多年輕人接近三十歲時就會比較焦慮,感覺自己的家庭、事業(yè)都處在起步階段,每天疲于奔命,什么也沒有立起來,覺得自己太失敗了!其實,“三十而立”的本義是“三十而位”,不是說三十歲有車、有房、有職位就立業(yè)了,就有成就了,而是說三十歲時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應當做什么、這輩子應當吃哪碗飯,而不能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盲目蠻干。這是對人生觀的調(diào)整和明確,是對人生規(guī)劃的鞏固。這里的“立”,是內(nèi)在的“立”,是建立心靈自信,在人生坐標上找到位置,知道要到“哪里去”,并為之努力。 </h3> <b>四十不感。</b>意思是說孔子到了四十歲時才真正明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不過,做到這一步只是對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還需要繼續(xù)努力才行。從“而立”之年至“不惑”之年,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但現(xiàn)代社會,四十歲的人,其壓力比“而立”之年更大,就家庭而言,上有老,下有小,在事業(yè)上也處于黃金時期,工作任務重。在三十歲之前,人的生活是做“加法”,只要別人有的,都想努力去得到。而三十歲以后,尤其是在進入“不惑”之年后,就開始學做“減法”了,特別是要舍棄那些心靈中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對自身、對人情事理、對各種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b>五十而知天命。</b>人們常說: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別強求??鬃又v:“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見,“知天命”關鍵在一個“知”字,活得明白,能對命運和自然規(guī)律有所參悟和理性把握,平靜應對,有了內(nèi)心定力,不為外物所動。具體怎么做呢?曾國落有段話講得很透切,他說:“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 <b> 六十而耳順。</b>意思是說孔子從十五歲開始學習為人處世,好話壞話都聽得不少。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才不會因為這些話而喜怒無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內(nèi)心的平靜,遇事鎮(zhèn)定自如。 “耳順” 是什么意思呢?古來學者莫衷一是。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越是沒有明確的答案,越是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求。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兩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岸槨敝?,不管這朵云是在五千米高空,還是在五百米近處,他都能感知其高度?!岸槨敝艘呀?jīng)有自己的價值體系,虛心傾聽,尊重他人,外在的天地之理已在內(nèi)心融合。 <b>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意思是說孔子到七十歲才達到“從心而欲”的境界。然而,“從心而欲”并不代表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有規(guī)范限制的,即“不逾矩”,這個規(guī)矩就是“禮”。在孔子看來,人的行為應當受到“禮”的約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禮制,進而衍變成無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禮制,看透人生百相,做到無欲無求,才能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解放,這種境界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h3><font color="#010101"> 這則《論語》是孔子對自己的人生總結(jié),給我們畫了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六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被特別強調(diào)。雖然很多人不贊成用年齡來簡單地給生命成長劃線,并以孔子的人生與道德發(fā)展歷程來做榜樣。因為人生也遵循黑格爾提出的“正反合”三段論,是一個不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但孔子給我們一個啟示:人的心智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人生境界也是不斷提高的過程。生命不是一個簡單走向死亡的過程,而是一個追求完美、走向永恒的過程!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不能以年齡坐標給自己畫地為牢,要跨越年輪,盡快成長和成熟起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不負韶華!”</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