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滿族聯(lián)誼會 專題課題:一、(6)金代服飾到滿族服飾的發(fā)展和變遷?。▽嶄浾?lt;br>主講:陳慈老師<br>嘉賓:殷晶曦、赫舍里.英菊<br>主持:雅達(dá)娜、完顏樹軍<br>論壇整理:完顏樹軍<br>時間:2020年1月7日(第二部分)<br> 228、陳慈老師:還是我接著介紹吧。<br>229、兀術(shù)后裔:五爪為龍袍,四爪為莽袍。<br>230、陳慈老師:<br>發(fā)一組照圖片讓大家感受一下 日常帝王的裝扮 而不是影視作品的樣子<br> 康熙帝畫像<br>內(nèi)穿常服、外罩常服褂<br>231、陳慈老師:<br> 雍正讀書圖<br>雍正帝穿的是便服<br>232、陳慈老師:<br> 宮廷繪畫 身穿便服的道光皇帝<br>領(lǐng)為假領(lǐng)子<br>大多素雅、暗紋,不花哨。<br>233、兀術(shù)后裔:長袍短褂<br> 234、陳慈老師:<br>2、清代滿族服飾的發(fā)展與演變<br>235、雅達(dá)娜:@哈八旗滿族服飾博物館陳慈 假領(lǐng)子我們現(xiàn)在也用的<br>236、陳慈老師:<br>2.1袍服長短的變化:<br>清初期袍尚長,順治末減短及于膝,其后又加長至上,康熙中期,衣袍又漸短,而外套則漸加長。袍在同治時期還比較寬大,袖子有一尺多寬,光緒初年也如此,至甲午、庚子之后,變成極短極緊之腰身和窄袖的式樣<br>2.2風(fēng)行的馬褂、坎肩<br>237、文伯:<br>《黑龍江外記》292條。官員公服,亦用“一口鐘"。朔、望間以襲補掛,惟蟒袍終不用。“一口鐘",滿洲謂之“呼呼巴",無開禊之袍也,亦名“一裹圓"。<br>238、陳慈老師:<br> 宮廷繪畫<br>可以看出清代滿族人正式服裝為“袍褂”式<br>239、陳慈老師:<br> 坐者為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br>240、陳慈老師:<br> 內(nèi)穿行服、外罩行服褂的愛新覺羅·奕譞<br>清代滿族人日常常穿并風(fēng)行的是馬褂、坎肩。<br> 241、陳慈老師:<br>馬褂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騎馬、彎弓、搭箭、狩獵之時穿在長袍外面的一種短褂。隨著社會生活的日趨安定,使得馬褂作為行服的利用率逐漸降低,而馬褂的保暖及穿脫便利的功能卻被很好地保留下來,成為日常帶有禮節(jié)性質(zhì)的服裝延續(xù)至民國時期。<br>242、雅達(dá)娜:長袍馬褂<br>243、陳慈老師:<br>清徐珂《清稗類鈔》載:“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國初,惟營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為此服者,眾以為奇……雍正時,服者漸眾。后則無人不服,游行街市,應(yīng)接賓客,不煩更衣矣?!?lt;br>相傳坎肩是由久居南方漢族的“半臂”(實是無袖)演變來的。據(jù)記載,隋唐時期,已有“半臂”出現(xiàn),只作為婦女的便服,至宋代開始只在武士群體中流行,后來官員或有身份的人只作為便服穿。<br>清代的坎肩很講究,尤其是入關(guān)以后滿族穿的坎肩多短而緊身,一般僅及腰下。<br>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其前襟橫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坎肩,也叫做“軍機(jī)坎”,滿族又稱之為“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br> 清末 穿長袍坎肩的男人<br>清代滿族人日常常穿并風(fēng)行的是馬褂、坎肩。<br>不論男女老幼 滿族人都喜愛穿著<br>244、陳慈老師:<br>2.3滿族女性服飾的演變<br>清代滿族女性服飾上依然恪守 “今世婦人上衣下裙, 旗籍婦人則深衣曳地而不裙”。<br><br> 245、陳慈老師: 這型制為漢女穿的女襖 不要混淆 下要穿裙<br>246、陳慈老師:<br>滿族入關(guān)之初的袍服為布質(zhì)且男女同款。其服制形式是按等級制作款式而非性別。 男女袍服皆為圓領(lǐng)、 右大襟、 窄袖或有馬蹄袖端。女袍與男袍一樣寬大。入關(guān)之后從簡樸漸趨華麗, 開始注重面料、 色澤和裝飾。 至清中晚期宮廷后妃不甘日常的便服單調(diào)、素雅,于道光年間出現(xiàn)了氅衣的服裝制式,也是清宮劇常出現(xiàn)的服制。<br> 20世紀(jì)20年代穿氅衣的婉容<br>頭帶大拉翅<br>同時受到漢族婚嫁的鳳冠霞帔的影響, 滿族婦女開始效追逐女妝頭飾的繁縟華麗。 因此, 與漢族鳳冠近似的滿裝 “ 鈿子” 便應(yīng)運而生了。<br>這與漢族女性傳統(tǒng)服飾中的鳳冠形制相契合。<br>一改清早期滿族女性一耳三鉗、辮發(fā)盤頭、包頭的形象,出現(xiàn)了“兩把頭”發(fā)式?!皟砂杨^”最早在道光年間繪畫中才出現(xiàn),至清末演變大拉翅樣式。也是便于更多的裝飾。<br>247、陳慈老師:<br> 孝莊文皇后畫像<br>248、陳慈老師<br> 清末 滿族貴族婦女裝扮 249、陳慈老師:<br>關(guān)于滿族女性厚地鞋的來歷:<br>過去滿族婦女經(jīng)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后來制作得日益精巧,發(fā)展成了高底鞋。<br>這是一說法<br>另外一種說法是,傳說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領(lǐng)的城池,便學(xué)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終于取得了勝利,達(dá)到了報仇雪恥、發(fā)展壯大的目的。人們?yōu)榱擞涀∧切┛嚯y的日子,紀(jì)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并世代相傳。<br>第四部分 完 <br>(眾人點贊的鮮花)<br>250、陳慈老師:<br>謝謝 我的介紹完畢 準(zhǔn)備的有些倉促 其中未免有偏頗、疏漏 我在其間也是在學(xué)習(xí)、在提高 還需要多向大家學(xué)習(xí) 請教 為傳播好民族服飾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chǔ) 從而提升傳播民族服飾文化的深度 更好地傳播民族文化 不愧對先人 再次謝謝大家<br>謝謝老師們的鼓勵<br>251、雅達(dá)娜:<br>幾天來陳慈老師認(rèn)真的準(zhǔn)備,詳盡的剖析,從摩崖石刻開始到清末,從金代女真民族服飾開始!到歷史長河中幾百年的變遷和發(fā)展令大家耳目一新!如樹軍群主所言,尚未仔細(xì)探討,講座已經(jīng)結(jié)束,實令大家難以忘懷!感謝您,陳慈老師!今晚論壇到此結(jié)束!衷心感謝陳慈老師的分享!感謝各位老師和家人們的積極互動!大家辛苦啦!祝福大家晚安好夢!<br>252、完顏樹軍:(按:整理陳慈老師的講義,條例清晰而嚴(yán)謹(jǐn),我很怕漏掉一點點細(xì)節(jié),哪怕是標(biāo)點符號,我在感受一位滿族女士的民族情懷,還在感受一位學(xué)者孜孜不倦的研史精神,枯燥的服飾和我們民族的變遷緊密相聯(lián),在我們面前展示的是栩栩如生的民族畫面。在這浮躁的社會,能讓自己的心沉淀下來,坐得住板凳潛心的研究民族文化,陳慈老師給我們樹立了榜樣!謝謝陳慈老師!點贊,點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