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歌曲~最好的未來</h3><h3><br></h3><h3>(2018年2月~2020年2月)</h3><h3><br></h3><h3>戰(zhàn)友情~</h3> <h3>人們都說:“知青”是特殊的一代人,“知青”是個了不起的一代……那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定格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當(dāng)我們每次聚會,每次相見都有說不完的話,說到激動時還會飽含淚水,又是因為我們愛的深沉……</h3><h3>新年伊始,疫情肆虐,老戰(zhàn)友們同樣與共和國站在一起,響應(yīng)中華全國老知青……攜手同心,共抗疫情!</h3> <h3>戰(zhàn)友徐捷先新作~詩配畫</h3><h3>紀(jì)念支邊五十四周年·返青島四十周年戰(zhàn)友聚會</h3><h3>攝影、制作~郭葆光</h3> <h3>2019年4月,戰(zhàn)友們在雨中觀賞王杏然家的牡丹園,瞧,王排長為當(dāng)年兵團(tuán)兩位教師拍照。</h3> <h3>春雨是綠色的,因為春雨落在綠葉上……,葉子綠了;春雨是紅色的,因為春雨落在紅牡丹花上……,牡丹花紅了;春雨落在戰(zhàn)友們的臉上……戰(zhàn)友們臉上洋溢著不老的風(fēng)采。</h3> <h3>照片制作:郭葆光</h3><h3>2019年4月戰(zhàn)友李啟江、王玉華夫妻熱情接待了從天津、衡水來的戰(zhàn)友們、好友來青島游玩。</h3> <h3>古稀之年的我們~手拉手幸福往前走!</h3> <h3>2018年8月我?guī)е⒆觽兗鼻酗w往蘭州,參加蘭州戰(zhàn)友五十年大慶。因為那里有我們最親密的戰(zhàn)友,尤其在那特殊的年代,蘭州弟兄們不顧個人安危,為我的老伴兒“通風(fēng)報信”……架線中突遇山洪,個個臨危不懼,團(tuán)結(jié)得像一個人,可謂生死之交,沒齒難忘……</h3> <h3>大會一結(jié)束,老伴兒的徒弟~張國華帶路,我們一起去看望張團(tuán)長的夫人。</h3><h3>張團(tuán)長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一身正氣,體恤部下以及他的音容笑貌,早已刻在我們的心里……我們感恩能在他的遺像前訴說衷腸……</h3> <h3>王嘉莉拍照</h3> <h3>山丹第二故鄉(xiāng)情~</h3> <h3>在山丹與馬連長相見。</h3> <h3>在山丹第一次見到許技術(shù)員的夫人,高興!</h3> <h3>分別幾十年與王參謀在蘭州見面。</h3> <h3>三地戰(zhàn)友們干杯!(蘭州、青島、天津)</h3> <h3>大青陽口麥場。</h3> <h3>大青陽~我們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地窩子)也是閨女出生的地方,已變成了廢墟,心情五味雜陳。</h3> <h3>在大青陽曾經(jīng)看過閨女的四個姐姐。(從左數(shù)1是二姐、2是四姐、5是大姐、6是三姐)</h3> <h3>在山丹,我們很高興接受了王師傅一家人的盛情款待。</h3><h3>事隔一年,大會期間,曾經(jīng)為戰(zhàn)友們忙碌、熱情招待我們的蘭州戰(zhàn)友榮同文離開了我們,(坐在一排從左數(shù)第五個)悲痛中……我仰天長嘆!勞累大半輩子的老戰(zhàn)友們??!就讓我們放慢匆忙的腳步,學(xué)習(xí)孩童,天真的、無憂無慮的、憧憬著……享受后半生……</h3> <h3>忙了孩子~軍馬場的蘑菇太多啦!</h3><h3><br></h3><h3>師生情~</h3> <h3>攝影~學(xué)生程忠</h3> <h3>四十年后再聚首,重敘當(dāng)年師生情!</h3><h3>“師不賢于弟子,聞道有所先后”,我們曾經(jīng)當(dāng)過知青的老師“拋轉(zhuǎn)引玉”,共同進(jìn)入知識大門?!爸R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也可以改變世界。</h3><h3>“梅香自苦寒”,四十年過去了,學(xué)生們事業(yè)有成,我們以你為傲!</h3><h3><br></h3> <h3>青島歷史建筑~</h3><h3>(2018年~2019年王嘉莉拍照)</h3> <h3>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 博物館。</h3><h3>這些德國建筑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青島市南區(qū),基本保持著德國占領(lǐng)青島時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歷史風(fēng)貌。</h3><h3>充分反映了歐洲和德國當(dāng)時的建筑流派所帶來的影響……。歷史已被潮漲潮落的海浪沖刷成過去,德式建筑今天已經(jīng)成為青島一大特色,供后來人們了解那段歷史、借鑒、沉思……</h3><h3>青島迎賓館(德國總督樓) 位于市南區(qū)龍山路26號。</h3><h3>始建于1907年7月,由德國建筑師維爾納拉查洛維茨設(shè)計。1932年以來一直是青島軍政首腦官邸,1934年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將其命為“迎賓館”。</h3> <h3>海軍營部大樓舊址</h3><h3>位于市南區(qū)沂水路9號,德式建筑,始建于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h3> <h3>青島市市南區(qū)法院(膠州帝國法院舊址)</h3><h3>位于市南區(qū)德縣路7號,始建于(1912年~1914年)德國近代公共建筑群,建筑面積:3126平方米。</h3><h3><br></h3> <h3>路德公寓舊址</h3><h3>位于市南區(qū)德縣路4號,建于1905年。</h3> <h3>安娜別墅</h3><h3>位于市南區(qū)浙江路26號,由德國第一代移民羅伯特·卡普勒為紀(jì)念母親安娜·瑪麗亞于1901年建造。</h3> <h3>青島郵電博物館</h3><h3>位于市南區(qū)安徽路5號, 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奏請設(shè)立南洋電報,獲得光緒皇帝批準(zhǔn),隨之開建了天津至上海,(津滬的電報線路)首開中國電報業(yè)之先河。</h3><h3>……1898年3月清政府與德國簽定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此后,17年內(nèi)對這里進(jìn)行規(guī)劃建設(shè)?!绲率浇ㄖL(fēng)格……。</h3> <h3>20年代初,孔祥熙出任膠澳商阜電報局首任局長。</h3> <h3>良友書坊塔樓1901</h3><h3>共屬德式老建筑膠澳郵局舊址,依據(jù)百年前樣貌復(fù)原的德式老建筑里,良友書坊裝飾風(fēng)格依據(jù)延續(xù)上世紀(jì)20年代海派良友畫報的文化趣味和氛圍。</h3> <h3>青島水兵俱樂部~建于1902年,位于市南區(qū)湖北路17號,是中國最早的電影放映場之一,設(shè)計1899年,完成1902年5月2日至今118年是中國最早的德國建筑之一,1907年包括影人、咖啡德式簡餐、電影、音樂季、影院為一體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平臺。</h3> <h3>青島江蘇路幼兒園</h3><h3>前身~黑氏飯店舊址,始建于1924年,法式建筑。</h3> <h3>青島市實驗小學(xué)</h3><h3>位于市南區(qū)江蘇路9號,前身~德國總督府小學(xué),始建于1901年11月2日,只招收駐青德軍的貴族子弟……。1960年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小學(xué)。第一屆電影金雞獎中獲得特別獎經(jīng)典電影《苗苗》就是于1980年在這里拍攝的。</h3> <h3>青島市德縣路小學(xué)</h3><h3>位于市南區(qū)德縣路14號,前身~明德小學(xué)。1900年作為天主教會附屬事業(yè),德籍神父白明德創(chuàng)辦。</h3> <h3>青島七中</h3><h3>位于市南區(qū)德縣路27號。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xué)校較早城市……據(jù)1924年《膠澳商阜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女學(xué)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xué)校。</h3> <h3>德式建筑,位于中山路17號,1897年,德占時期私人宅第。</h3> <h3>青島天真照像館</h3><h3>前身~1921年由浙江商人,在青島市南海泊路華德泰百貨店內(nèi)開辦照像館。1927年獨資“天真日夜美術(shù)照像館”,近百年歷史,一直到解放以后,直至今日業(yè)績斐然。</h3> <h3>座落在中山路的劈柴院是青島很有名的小吃街。一些有名的藝人就在劈柴院嶄露頭角。其中最有名當(dāng)屬馬三立曾于1932年來青島闖蕩和劉寶瑞搭當(dāng),演出了“對對字”……。</h3> <h3>青島春和樓</h3><h3>清朝光緒17年(1891)創(chuàng)立。位于中山路146號,康有為曾親筆題字,同青島建置同齡, 近130年餐飲文化歷史,中華老字號,收錄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檔案,凝聚1000名廚師的智慧……</h3><h3>1976年元月,我和老伴的結(jié)婚喜宴就是在這里舉辦的呦!</h3> <h3>駱駝祥子博物館(老舍故居)</h3><h3>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區(qū)黃縣路12號,三十年代中期老舍在國立山東大學(xué)中文系任教,在此創(chuàng)作了“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h3><h3>老舍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作家,作品來源于生活,雅俗共賞,其中還有~四世同堂、茶館……更成了學(xué)生時代的必讀書目。</h3> <h3>故鄉(xiāng)情~</h3><h3><br></h3><h3>天津古文化街</h3><h3>2019年7月回老家天津逗留幾日,幾十年來有幸與發(fā)小們相會,此時心情難于言表……</h3> <h3>兩個弟弟。</h3> <h3>大成哥、嫂子。</h3> <h3>姐姐、劉華姐、淑敏姐、淑芬妹。</h3> <h3>2018年拍照</h3><h3><br></h3><h3>學(xué)寫詞牌《十六字令》</h3><h3><br></h3><h3>秋</h3><h3>無邊落葉蕭蕭下</h3><h3>菊花開</h3><h3>顏色美如畫</h3><h3><br></h3><h3>秋</h3><h3>天高云淡頭上掛</h3><h3>如奶汁</h3><h3>浴心靈融化</h3><h3><br></h3><h3>秋</h3><h3>走進(jìn)田野摘朵花</h3><h3>陽光暖</h3><h3>草黃似晚霞</h3> <h3>山東濰坊是老伴兒郭葆光的老家。</h3><h3>時間對,陽光好,背起行囊上濰坊。2018年4月我第一次踏上這愛的土地……</h3> <h3>山東濰坊市基督教清之堂,位于濰坊市高新區(qū)櫻前街5777號,占地面積1·673公頃,約25畝,主副堂面積7868平方米。</h3><h3>清之堂是濰坊市基督教中心堂與市兩會辦公培訓(xùn)場所。2016年·8·7動工建造,2017年·1主體封頂,2018年·7舉行建堂典禮。</h3><h3>這是一個有愛心,成功人士投資過億元建造了這座基督教堂。</h3><h3>愿上帝同樣眷顧在這片熱土之中奉獻(xiàn)的人們!</h3> <h3>此次濰坊之行,我是帶著一種敬仰之心,毫無炫耀之意。其一:當(dāng)今的成功人士,自己投資建一座教堂,一座神的殿,讓人們有所信仰和追求,實在是濰坊的幸事。其二:郭氏家族從郭尚友起,濰上郭氏子孫,秉承家風(fēng),繁衍稱勝代有人望,真正成為明代以來的地方世家望族。因此,郭氏家族為山東濰坊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h3> <h3>郭宅街是濰縣的豪紳大族,其中郭云亭是乾隆五十五年的親賜翰林院檢討,郭一璐是饒州知府,郭尚友是戶部尚書?!稙H縣志》曾記郭宅街“甲地連云”,同時郭宅街建筑緊連郭氏園,即南園,郭宅街橫跨三條街,所以成片。如今古宅再也看不見了,郭宅街物是人非,殘留下的也改成小吃街了。</h3><h3> 摘自~老濰縣郭宅街360百科</h3><h3><br></h3><h3><br></h3> <h3>郭家乃濰縣名門望族……。起家始于郭尚友(1569~1647)乃明萬歷(1601)進(jìn)士、累官至太子太保、戶部尚書之后,郭家人才輩出,賢良皆踵,從郭尚友至清末500年間郭世家族曾出過8名進(jìn)士,多名翰林,200多名秀才。從一品至七品職銜有224人,八品至九品職銜有100多人……現(xiàn)代教育界、詩畫界、郭恩敷、郭尹彥、郭漁山、;書畫界的郭谷石、郭蘭村、郭味蕖、郭景仁、郭稼生……等等,縱觀郭氏家族,可見其從官者多,從文從藝者眾,切知名度高,郭氏家族在文壇上,書山高磊,學(xué)海浩瀚,有濃重的文化氛圍,……牢固文化根基,篤誠的文化德訓(xùn),……歷代勤政廉政,……人口皆碑的清官。</h3><h3> 摘自~2011年11月8日濰坊晚報</h3> <h3>十笏園~直隸布政吏郭熊飛曾住。(在丁善寶購得之前)</h3> <h3>鄭板橋紀(jì)念館</h3><h3>鄭板橋在濰縣為官七年,其煊赫的政績里,包含著不貲的郭氏家族積極支持鄭板橋倡導(dǎo)的抗災(zāi)賑災(zāi)、捐助義學(xué)、架橋鋪路、架固城防、修建廟宇和除暴濟(jì)貧等公益事業(yè),并為此康慨解囊……,有這樣一個名門望族,鄭公豈有不愛之理。</h3><h3> 摘自~2011年11月8日濰坊晚報</h3><h3><br></h3><h3>郭氏望族綿延紹繼600余年,數(shù)代振興,間無或墜。其重教育,敦詩禮,而且時至今日,尤其在教育與藝術(shù)發(fā)展方面,仍起到突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若論濰縣上所謂“四大鄉(xiāng)紳望族”的人才濟(jì)濟(jì),宛如群星映耀,則當(dāng)以郭家為最。</h3><h3> 摘自~濰坊古代文化通論</h3><h3><br></h3><h3><br></h3><h3><br></h3> <h3>鄭板橋長篇詩作~濰縣竹枝詞四十首</h3><h3>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縣令七年,他一生</h3><h3>最為輝煌的時期,所以他有“七載春風(fēng)在濰縣”的詩句傳世?!跁嬌蠟橹}名唱酬流傳后世的就有近十首。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題巨幅竹圖》</h3><h3><br></h3><h3>七載春風(fēng)在濰縣,</h3><h3>愛看修竹郭家園。</h3><h3>今日寫來還贈郭,</h3><h3>令人長憶舊華軒。</h3><h3><br></h3><h3>在《南園畫竹贈郭質(zhì)亭先生》中,他直懷抒胸臆,表達(dá)了這種情緒。</h3><h3><br></h3><h3>我被微官困煞人,</h3><h3>到君園官長精神。</h3><h3>清秀一片蕭蕭竹,</h3><h3>畫里階前總絕塵。</h3><h3><br></h3><h3>這是鄭板橋《濰縣竹枝詞四十首》中特意描述郭氏園林南園的一首詩。</h3><h3><br></h3><h3>《畫蘭竹寄郭蘭亭》詩中曰:</h3><h3><br></h3><h3>元日畫蘭竹,</h3><h3>遠(yuǎn)寄郭蘭亭。</h3><h3>萬水千山外,</h3><h3>知余老更青。</h3><h3><br></h3><h3>雖然暮年,蒼老白番發(fā),但他依舊不忘與郭氏家族的一往情深……</h3><h3><br></h3><h3><br></h3><h3> </h3> <h3>郭味蕖故居紀(jì)念館</h3><h3>郭味蕖(1908年~1971年)我國著名畫家、美術(shù)史學(xué)家、美術(shù)教育家、美術(shù)鑒賞家?!妒鑸@》乃郭先生之舊宅。1992年由濰城區(qū)人民政府為郭味蕖故居陳列館,2007年列入山東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h3> <h3>老伴兒今天高興,瞎彈,沒有專業(yè)訓(xùn)練呦!《晚會圓舞曲》</h3><h3><br></h3> <h3>青島老舍公園~春天來啦!</h3><h3><br></h3><h3>美篇第二集 完成于2020年2月15日正月二十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