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仙游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工藝美術(shù)之鄉(xiāng)”、“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紅木集散地之一,古典家具高端產(chǎn)品占國內(nèi)市場份額六成以上!</p><p><br></p><p> </p><p>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響應(yīng)政府的號召,不往人多的地方去,可長時間的宅家,不免有些精神頹廢!</p><p><br></p><p> 本想去廠里,不是做事,只為換個環(huán)境,透下氣,路上見天氣不好也不壞,索性去山里轉(zhuǎn)轉(zhuǎn),那里人少空氣好,即使有病毒也不易傳播。</p><p><br></p><p> 不敢約張三也不敢叫李四,非常時期,一個人就好!</p><p><br></p><p> 對,就去登“何嶺”古道,去體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p><p><br></p><p> 車行路上,沿途所經(jīng)村莊的路口都已封閉并有專人把守,想必古道所在的嶺下村也不例外。</p><p><br></p><p> 到目的地附近后,棄車于路邊,不走尋常路,直接鉆進雜草叢中,溯溪而上,自辟小路,摸爬十來分鐘后,終于成功并入主路,開啟古道之行!</p> <p> 何嶺古道,是古代仙游縣城周邊官宦商旅往來興化、永福、福州等地的交通要道。</p><p><br></p><p> 起自仙游縣城東北部的榜頭鎮(zhèn)嶺下村,終于鐘山鎮(zhèn)何嶺關(guān),離縣城不到二十公里。</p><p><br></p><p> 據(jù)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古道早在漢代之前就有,因古道所在的山頂有一巨石形象如虎,故稱“虎嶺”。</p><p><br></p><p> 后來傳說漢代時有小何九兄弟,經(jīng)此嶺,往九鯉湖修道成仙,世人逐漸將充滿雄性荷爾蒙的“虎嶺”改稱“何嶺”。</p> <p> 古時,何嶺一彎一涼亭,共有十八亭,經(jīng)千年興衰更迭,現(xiàn)今修葺重建尚剩六亭。</p><p><br></p><p> 此為第一亭“馬祠寺亭”,古道從這里蜿蜒盤旋,全長5公里,階寬約1米有余,共有石徑4045級。</p> <p> 過“馬祠寺亭”,登階二百余級,可見左側(cè)路旁有一大石,上刻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六月,仙游縣正堂令,嚴禁凡人砍伐路旁蔭樹,違者從重究治的公告一枚,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p> <p> 古道在叢林中穿梭,頻有些“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是真正稱得上“古樹”的,至少目前來看,并不多見,想必是讓上世紀那瘋狂“大煉鋼”年代,給瞎折騰了。</p> <p>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女弟子陳二十七娘,捐銀鋪路十丈,乞保合家平安,捐資行善留名,古而有之。</p> <p> 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半山腰的“暗坑亭”已近在眼前,此處植被與山腳有別,樹木明顯較老較高較大,濃蔭蔽日,古木參天,古道更顯得幽深悠遠。</p> <p> 千百年來,在古道上行走的先人,讓我產(chǎn)生好奇,不禁遐想連篇……</p><p><br></p><p> 每一級石階都是一段歷史,看腳下的石板有多光滑,古道的往昔就有多繁華!</p><p><br></p><p> 古道的命運,從1958年仙游至鐘山公路開通后,徹底被改變,失去了交通意義,在喧鬧了千年之后終歸平靜!</p> <p> “半嶺亭”,古道現(xiàn)保留下來的六座亭中,建筑規(guī)模最壯觀的那座。</p><p><br></p><p> 長亭古道,參天楓松,道從亭中過,亭西側(cè)還流淌著千年不涸的甘泉……</p><p><br></p><p> 遙想當(dāng)年,該有多少販夫俗子,達官貴人,在此躲風(fēng)避雨,吟詩作賦!</p> <p> 讀“一”卷書,行萬里路,路有多長,書就有多厚,人生的閱歷,理想不同,成長環(huán)境差異,注定每個人讀懂的章節(jié)和深淺也不同……</p> <p> 自小對書法有較濃的興趣,每每遇到書畫石刻,往往停足駐留,面前布滿歲月痕跡的“一卷”石,落款“仙溪吳石”,字體遒勁有力,筆勢舒展,依我拙見應(yīng)歸“柳體”。</p> <p> 明嘉靖三年(1524年),斗轉(zhuǎn)星移,距今剛好五百年!</p><p><br></p><p> 莫名想起一首老歌《向天再借五百年》!</p><p><br></p><p>“看鐵蹄錚錚 踏遍萬里河山</p><p>我站在風(fēng)口浪尖 緊握住日月旋轉(zhuǎn)</p><p>愿煙火人間 安得太平美滿</p><p>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p><p>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p> <p> “何嶺”兩字,是一道豐潤的人文遺跡,也是古道的地標性題刻……</p><p><br></p><p> 雖飽經(jīng)千年風(fēng)霜雨雪,仍清晰可辯,筆酣墨飽,豐腴雄渾,氣勢恢宏!</p><p><br></p><p> 題刻出自南宋邑人,清源郡候陳讜之手,此公博學(xué)多才,善詩賦,工書法。</p><p><br></p><p> 以前在九鯉湖見過的“天子萬年”,也是他的杰作。</p> <p> 作為仙游古代最重要的古關(guān)隘之一,古道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這里的每一級古樸的石階,每一處光滑痕跡的背后,都在講述著以往的悠悠故事……</p> <p> 寄情于山水之間是歷代文人墨客的偏愛,這些文化遺存不僅點綴了美麗的風(fēng)景,也豐富人文氣息,使游客驢友感受到古道濃郁的底蘊。</p><p><br></p><p> 查閱網(wǎng)上資料,“忠孝”,“何嶺”皆出自陳讜……</p><p><br></p><p> 我覺得有些疑問,在“忠孝”題刻位置,非常仔細的看了好一會兒,或許是年代久遠,落款位置的字跡已剝落,確實沒看到有“陳讜”的字樣。</p><p><br></p><p> 再說兩處石刻,雖只隔數(shù)米,但可以很輕易的辯別,兩處字體上的迥然不同,真不像出自一人之手。</p> <p> 初春,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沒有秋風(fēng)瑟瑟,沒有落葉飄零,楓葉的顏色最是斑闌多彩,一簇一簇的輕輕搖動,似蝶上下翻飛,翩翩起舞,讓人感到舒暢。</p> <p> 獨自登山覓幽,行駐自己掌握,累了就歇歇腳擦擦汗,碰見感興趣的題刻亭臺,多停留一二十分鐘也無妨。</p><p><br></p><p> 在空無一人的大山,沿著靜謐逶迤的山間小徑,一級一級往上爬,聽聽耳畔悠揚悅耳的鳥鳴聲,聞聞灌木叢中飄出的花香味,仿佛放空了身心……</p> <p> 古道的盡頭是佇立于嶺頂?shù)墓抨P(guān)隘——何嶺關(guān)。</p><p><br></p><p> 關(guān)隘橫額嵌石匾一方,橫書“何嶺關(guān)”三字,落款清咸豐五年(1855年)仲夏知縣張銓慶。</p><p><br></p><p> 古時,如此重要的關(guān)隘,必有駐兵把守,如此推算何嶺關(guān)是有城樓的,而且這里應(yīng)該是一處規(guī)模不算小的建筑群。</p><p><br></p><p> 只是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已經(jīng)坍塌,僅能在荒蕪中尋找昔日的輝煌……</p> <p> 城垣由粗獷的石料壘砌而成,而今荒草叢生,藤蔓纏繞,滿眼的落寞,一股凄涼氣氛彌漫開來,曾經(jīng)的繁華已是過往云煙……</p> <p> 山墻上斑駁的苔蘚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是古道歷經(jīng)滄桑的最好見證……</p><p> </p><p><br></p><p><br></p> <p> 春風(fēng)拂面,撫今追昔,俯瞰東鄉(xiāng)平原,屋舍儼然,阡陌交通,好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園風(fēng)光,讓人心馳神往……</p> <p> 一條即將竣工的“致富路”,在群山之間迂回曲折,不僅拉近了山區(qū)與城市的距離,也讓世代生活在山里的人們,對未來有了更美好的憧憬……</p><p><br></p><p>附:</p><p> 在這個春暖花開,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此刻我們有個共同的迫切愿望:早日戰(zhàn)勝病毒,早點恢復(f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p><p><br></p><p> 盼山河無恙,愿人間皆安?。。?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