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p><p> 我用了好幾年的收集,積累了還算可以的嘉興老照片。想著怎么把他整理成冊。美篇是最好,最合適的選擇。它可以發(fā)給知己朋友瀏覽收藏,喜歡的話還可以打印成書,傳承歷史。我花了近三個月的時光,把老照片進行后期處理,力求照片的清晰,干凈,完美。又收集了各張照片的有關(guān)資料。然后就反復的在美篇編輯,修改。力爭做到圖片與介紹的準確和諧。一切為留住傳承嘉興那曾經(jīng)擁有的歷史文化。</p> <p>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fā)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nóng)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云角逐。戰(zhàn)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quán)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p><p><br></p> <p> 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jīng)嘉興到鎮(zhèn)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chǎn)糧區(qū),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吳越國在嘉興設(shè)置開元府,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xiāng)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后四五百年內(nèi)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shè)嘉興縣、嘉興市。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qū)行政公署,分設(shè)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shè)城區(qū)和郊區(qū),下轄嘉善、平湖、桐鄉(xiāng)、海寧、海鹽5縣。</p> <p> 嘉興禾城四門,風景各殊。昔諺有曰:“北門米腳子,南門大粽子,西門叫花子,東門擺架子?!鄙w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極短,止通鄉(xiāng)儎,無大店鋪,僅見鬻糕團小經(jīng)營,而某家角黍最大,鄉(xiāng)下人競趨之。出通越門即西水驛,江湖流丐,泊舟于此;遇官舫往來,索纖夫驛卒,恒招以應差。至東門外之甪里街,則紳富所居,門楣連亙。</p> <p> 圣母顯靈堂,俗稱圣母堂,天主教。1917年開始興建,至1930年完工,由意大利籍神父韓日祿發(fā)起,時為中國最大,遠東排名第三。</p> <p> 上世紀二十年代火車站。嘉興火車站于1907年建站,1909年杭嘉鐵路接軌??箲?zhàn)初期,被日寇轟炸機全部炸毀。后為日偽重建,沿用至1996年年底,1997年1月16日被總建筑面積5045平方米的鐵路嘉興客運站新站取代。</p><p><br></p> <p> 上世紀二十年代嘉興火車站內(nèi)。周邊還是農(nóng)田。</p> <p> 民國嘉興縣政府大門。</p> <p> 民國初的嘉興縣署,時稱嘉禾縣署,民國光復后,廢府存縣,時嘉興,秀水二縣合并,改名嘉禾,至民國三年(1914年)復名嘉興。<br></p> <p> 位于閘前街口的舊海關(guān)。上世紀初的浙江海關(guān)嘉興分關(guān)舊址與文生修道院曾為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蹕嘉興的北教場大營舊址。1902年,在嘉興設(shè)立浙江海關(guān)嘉興分關(guān),選址于古運河市區(qū)段邊,運河塘路一度被稱謂“洋關(guān)”街。并逐漸成為嘉興近代一處新興的商業(yè)區(qū)。直至1932年海關(guān)撤銷,此處又改名國貨街。同為1902年,嘉興海關(guān)北側(cè)成為文生修道院選址。</p> <p> 文生修道院,全稱法蘭西嘉興文生修道院,1902年法籍神父步師加創(chuàng)建,為當時中國唯一總修院,研習教義,一經(jīng)考核及格,晉為神父,派往全國各教堂。</p> <p> 宏文館,為嘉興府考秀才處。而它就在集街北面與之平行的一條叫集上的小街上?,F(xiàn)為道前街。然而嘉興宏文館的廢置卻早于1905年。1860年(咸豐十年)太平天國攻占嘉興,一把大火不但毀了集街,連帶著殃及集上街,宏文館也由此早早地走向了毀損。1928年建為圖書館。?</p> <p> 南湖位于嘉興老城區(qū)東南側(cè),是滋養(yǎng)嘉興的母親湖。南湖形成于漢代,三國時期,南湖稱陸渭池,;到唐代改名南湖;唐以后又有滮湖、鴛鴦湖、馬場湖和東南湖之稱。后晉天福年間(936-945年),吳越國王錢镠第四子廣陵王錢元鐐?cè)沃袇枪?jié)度使時,在湖畔筑賓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疏浚市河,將挖出的河泥填入湖中,成一“厚五丈,廣二十丈”的小島,四面環(huán)水,俗稱湖心島。次年在島上建煙雨樓,形成景觀。民國元年(1912年)10月,孫中山曾來南湖游覽,并在湖中煙雨樓假山前與各界人士合影留念。</p> <p> 民國十年(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此為上世紀二十年代南湖煙雨樓。</p> <p> 嘉興仁愛堂圣心醫(yī)院,是嘉興第一醫(yī)院前身。民國9年(1920年)法國天主教會仁愛堂管轄所建,圖為圣心醫(yī)院用房。</p><p><br></p> <p> 天主教聖心堂為天主教修女做禮拜埸所,解放前曾為民德女中,解放后為嘉興三中校內(nèi)。</p> <p> 嘉興福音醫(yī)院是嘉興第二醫(yī)院前身,1895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牧師來禾傳教行醫(yī),開設(shè)此院,首任院長為美國醫(yī)生文淵博。此照攝于上世紀四十年代。</p> <p> 嘉興的七塔八寺。七塔是指嘉興城內(nèi)外的東塔、真如塔、壕股塔、銅官塔和三塔。八寺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是嘉興歷代著名佛寺屢有興廢重建,一般是指精嚴寺、楞嚴寺、東塔寺、茶禪寺、天寧寺、真如寺、覺海寺、金明教寺。</p> <p> 真如塔建于宋加祜七年(1062)最后重建真如塔為清光緒25年(1899)。在風景優(yōu)美的西南湖畔,真如塔成為當時嘉禾一景。其形制基本保留宋代舊觀,高53米,塔基直徑12米,可登臨遠眺。(此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真如塔。)</p> <p> 此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真如塔。還有一說認為,嘉興的八寺是指嘉興縣境內(nèi)的八座著名佛寺:精嚴講寺、楞嚴講寺、茶禪寺、天寧教寺、能仁寺、本覺寺、棲真寺、凈相寺。</p> <p> 始建于宋以前壕股塔因臨城壕,水曲如股得名,又名壕姑塔。塔七級,下部方形,塔頂形如筆,高十丈,建筑工巧,是嘉興著名古塔。古時塔位于在南湖西北方,隔城濠,臨城墻,背城面湖,草木蔥蘢。壕股塔旁原有寺院,是從南門至南堰、甪里街的熱鬧街市。 高66米的新壕股塔氣勢恢弘、磅礴大氣。緩步而上,登高鳥瞰,南湖風景盡收眼底。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豪股塔。上世紀六十年代,壕股塔因年久失修傾塌。2001年,距原塔基800米左右的南湖畔新建了壕股塔。</p> <p> 據(jù)清光緒《嘉興府志》記載:“府南澄海門外隍池中有塔七級,屹然獨立于煙波之中,其水彎曲如股,塔高十丈,制極工巧,面湖背城,林木蓊翳,昔賢名勝多構(gòu)于此,蘇東坡與文長老曾過此茶訪?!卑创擞涊d,壕股塔至少建于宋代。原塔背城面湖,草木蔥蘢,風景佳絕。塔旁道路為南門至南堰一帶的要道,市街繁榮,有“燈火萬家”之稱。元代大畫家吳鎮(zhèn)作《嘉禾八景圖》曾將它繪入圖中。清凌大田有《壕股》詩:“清流一派曲,百仞涌城壕。影蕩玻璃碎,風鈴柳外高。”</p> <p>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東塔。東塔舊址位于甪里街東塔弄內(nèi),始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503),為方形木塔,高七層,每層有半欄桿。塔歷經(jīng)興廢。</p> <p> 此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東塔。明洪武、清乾隆年間先后重建,改為方形磚塔,每層外有木欄桿,形制遜于原狀,但仍不失隋唐建筑特色。東塔曾是嘉興最古老的佛塔。</p><p><br></p> <p> 明清時,東塔寺依然晨鐘暮鼓,香火鼎盛。當時,東塔寺是嘉興城外最大的寺院,不亞于城內(nèi)的精嚴寺和楞嚴寺兩大寺廟。在清咸豐時大部毀于戰(zhàn)火,同治年間重修山門和禪堂。20世紀60年代,塔毀后不久,寺因破敗不堪,也被毀殆盡。相傳,東塔寺址原為西漢朱買臣故宅。</p> <p> 此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銅棺塔。銅棺塔,亦名同官塔,俗稱孩兒塔,舊址位于建國路現(xiàn)華庭街購物中心內(nèi)街(原塔弄西端)。塔始建于宋代,1940年重建。至解放時已殘破,沒有塔剎。塔于1966年秋拆毀。</p> <p> 孩兒塔之名來歷主要有三說:一說傳為北宋宦官童貫所建,取其諧音詞同官得名;一說是官員們集資建塔得名;還有一說是因塔東北有孩兒橋而得名孩兒塔。嘉興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孩兒塔的故事。</p> <p> 三塔始建于唐代,清光緒二年(公元1870年)重建,為中國大運河上唯一的三塔,1926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介紹中國大運河時,封面用的就是嘉興三塔照片,并為嘉興近代耳熟能詳?shù)膭倬?。嘉興城西門三里三塔灣有白龍?zhí)?,潭深水急,潭中蟄伏著一條白龍,遇風興浪,舟楫過往,艱險莫測,事故不斷。天晴時,潭中會有三道白光從水面射出。至元《嘉禾志》記載:此處原有白龍?zhí)?,水深流急,行舟過此多沉溺,唐異僧行云云游過此,運土填潭,建三塔于其上以鎮(zhèn)之。從此舟楫過往擺脫了危險困境。</p> <p> 三塔位于京杭古運河畔三塔路轉(zhuǎn)彎處,為三座七層磚塔,中間一座最高18.3米,塔實心,不可攀,每層壁龕嵌鐵制浮雕佛像,飾黑白紅三色,歷來是嘉興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英國人1907年所拍。三塔系指三座并峙的寶塔,均為八角形密檐式磚塔,塔內(nèi)無梯可攀。中間一座最高,為八面九層,總高18.81米(其中塔身14.91米,塔剎3.90米),塔基底面直徑3.90米,邊長1.60米。兩側(cè)兩座各為八面八層,東側(cè)塔總高17.40米,西側(cè)塔總高16.60米,塔基底面直徑均為2.90米,邊長1.20米。</p> <p> 上世紀七十年代塔被拆。1999年按原樣重建三塔,周圍還建有1.7公頃的三塔公園,園門石坊匾額為清同治年間嘉興知府許瑤光手跡。</p> <p> 上世紀四十年代三塔塘上的踏白船活動。古時船至三塔塘為防纖繩損壞三塔,曾立三條纖石,現(xiàn)尚存兩根,上有條條纖繩的印痕,仿佛在訴說著三塔的千年歷史。</p> <p> 1907年英國人拍的三塔塘牌樓。也稱牌坊。這三塔塘的牌樓,透雕浮刻,飛檐翹角,十分精致。嘉興曾牌坊四立。嘉興三塔塘有名有姓的有二十四座。試想,那時的三塔塘何等壯觀,座座牌坊聳立,“皇親國戚”,“奉旨敕建”,“兄弟名臣”等光宗耀祖的額題,振聾發(fā)聵。聲名顯赫的嘉禾先賢,烘托著這座江南小城名揚天下。這道別開生面的水鄉(xiāng)風景真可與如今安徽歙縣的牌坊群媲美。</p> <p> 血印禪寺。據(jù)清康熙《嘉興府志·藝文》“血印禪僧傳”記述: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占領(lǐng)嘉興時,搶掠婦女數(shù)十人囚于岳王祠中,祠中和尚仗義營救,被清兵綁于石柱,亂箭射死,血沁入石,留下痕跡。</p> <p> 三塔塘上背牽行船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岳王祠。三塔塘岳忠武王祠始建于明代。明清有數(shù)次毀建,清乾隆年間重樹萬古精忠石牌坊,清同治年間岳氏后裔再度重建,近代毀廢?!坝吧睂崬槊髡履觊g(公元1506—1521年)的大理評事張徽所立之“司憲”石牌坊的石柱。原立于城內(nèi)碧漪坊,后移建于三塔塘邊,非“影僧柱”原物。近代建血印禪寺于岳忠武王祠邊。</p> <p>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北麗橋。北麗橋始建于宋熙寧七年(1074年)。據(jù)清代譚吉璁所著《鴛鴦河棹歌》載:北宋時高麗貢使途經(jīng)嘉興,適逢建筑此橋,乃取名麗橋。后來在城西運河上,建造了西麗橋,遂改稱北麗橋。</p> <p> 京杭大運河流至嘉興城北分水墩,分支夾城左右,其西面即貫通京杭大運河,東南面則流向缸甏匯——秀城橋,進入市區(qū)。</p> <p> 據(jù)清初《重建北麗橋記》載:橋處八卦的坎宮,古有"坎官北方水"之說,橋東為秀水,取秀麗之意,故稱北麗橋。另據(jù)辭書解釋,"麗"有成對含義,因城西、城北均有橋,故名北麗橋。</p> <p> 分水墩在嘉興城北古運河端平橋下占地約4.3畝,是古運河里重要的分流設(shè)施。分水墩起于何時已經(jīng)無從查考,然分水墩上的水天庵初建于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為嘉興天妃宮的前身。</p> <p> 嘉興上世紀所建的百貨公司批發(fā)大樓。建國路是嘉興最繁華的商業(yè)地段,南段叫大落北,北段叫北門大街。中貨公司是抗戰(zhàn)以前建筑的,解放后為第一百貨公司,是全城最高建筑物。</p> <p> 老嘉福綢布店與綸華綢布店,即原嘉興百貨大樓與對面綢布店。為昔日北門大街現(xiàn)建國中路段與現(xiàn)環(huán)城北路交叉口兩座并峙的建筑。其中,老嘉福綢布店大樓層位上世紀初葉嘉興最高的建筑</p> <p> 望吳樓。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吳越兩國交戰(zhàn),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立志復國雪恥。于是他們用了美人計,將美女西施和鄭旦乘船到吳國。當送行的船到嘉興的北麗橋時,吳王夫差早已派人前來接應。西施上岸后登上望吳樓,仰頭南望,看到的是越國的一片荒蕪,而回首北望,吳國的馬車已前來接應,此情此景,不由地潸然淚下。越國的百姓得知西施經(jīng)過嘉興時,也紛紛前來送行。幾天以后,范蠡將西施送到到吳國返回越國,路過望吳門時,見望吳樓上仍有許多百姓昂首北望,原來是老百姓在這里期望西施能早日回國。范蠡被百姓的感情深深地感動,特將嘉興的北門也改為望吳門</p> <p> 嘉興北門大街,一直是繁榮的商業(yè)區(qū)。建國路上,除了第一百貨這曾經(jīng)的嘉興最高樓以外,還有一座三層假四層的精致民國建筑——正春和布店。正春和的創(chuàng)始人叫張正熙,1887年生于油車港的一戶農(nóng)民家庭,在南匯的娘舅家做了幾年學徒,獨自闖蕩嘉興城。1915年,張正熙與恩師黃春生、豪紳周和富以及律師郭德才合股1萬8千兩銀子,創(chuàng)辦了正春和布店,名字就來源于張正熙、黃春生和周和富三人各取名字中間一字。</p> <p>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荷花堤民居。</p> <p> 杉青閘上落帆亭。清光緒《嘉興府志》中有如下記載:“杉青閘,宋嘗置吏,有廨宇及落帆亭?!币簿褪钦f,在宋代,杉青閘肯定就有了落帆亭??梢韵胍姡未墓俅?、民船、商船行船至杉青閘,也就意味著進入了嘉興城。漢武帝時就在嘉興城北建成了杉青堰。大約在隋代,隋煬帝將貫穿于嘉興境內(nèi)的江南運河等水系拉直成為大運河,嘉興也就成為大運河的一段。在漢代杉青堰的基礎(chǔ)上,建成了由江蘇進入嘉興的第一道閘—杉青閘,杉青閘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唐代,官府在杉青閘建起了船閘,船只行經(jīng)至此,必須落帆過閘才能通過。</p> <p> 據(jù)史書記載,嘉興瓶山的西邊曾是明朝兵部尚書項忠的居住地,此地舊時有項家祠堂和著書堂,現(xiàn)已蕩然無存。但瓶山大門的東邊,那口項忠家的老井——“靈光井”卻經(jīng)受了歲月的冼禮,保存至今。從井沿上那深深的繩印,就可以印證它所承載的歲月蒼桑。</p><p><br></p><p><br></p> <p> 從項家祠堂和著書堂在瓶山西邊,而“靈光井” 在瓶山東南邊這一事實來看,項忠故居的范圍是很大的,這與項忠生前的地位相稱。</p> <p> 嘉興城墻外的水門。嘉興城垣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或唐乾寧三年(896)。至民國,城圍周長九點八里。古代,“七里之城”即算中等城市。故明宣德年間,嘉興城垣列全國三十三個主要城市之一。</p> <p> 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西麗橋。舊時,西麗橋與北麗橋都是單孔石拱橋,尤以西麗橋最為壯觀,堪稱嘉興城內(nèi)第一橋。因上世紀解放前夕此橋尚在,據(jù)見過此橋的老人回憶:西麗橋橋階均由整條長石砌成,橋身有現(xiàn)在樓房的3、4層樓那么高,5米多寬。橋頂有4根石柱,每根石柱的上端各蹲著一只小巧玲瓏的石獅,雕刻精美,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因是城內(nèi)最高的橋,站在橋頂,能盡朓城內(nèi)七塔八寺。天氣晴朗的話,還可以看到硤石東山的智標塔。</p> <p>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秀水知縣李向中籌銀重建。當時因橋邊就是西水驛,來往官員多,所以重建時決定按原樣恢復。橋造好后,總覺得如此雄偉之橋,只有4只小石獅蹲于橋頂,不夠有氣勢,于是打算在橋堍增雕四只大石獅添雄偉之氣,以益觀瞻。這時有屬下告訴李知縣,王店三姑廟前有一座獅子橋,橋柱上雕有若干個小石獅,橋堍兩端就有現(xiàn)成有4只大石獅,威武雄壯。但這獅子橋深臧鄉(xiāng)間,因行人稀少,觀者寥寥,何不運來安放在西麗橋堍?倒是造化了4只大石獅哩。這樣既可使西麗橋增添觀瞻,又可以省去不少銀兩。李知縣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采納了建議,命人將4只大石獅從鄉(xiāng)間運來,安放在橋兩堍。這石獅有兩人高,運來時也是化了一番功夫。從此西麗橋有四大四小八只石獅,大大增添了西麗橋的風彩。</p><p> 1949年5月初,解放軍兵分真如塔、西麗橋兩路進攻嘉興,據(jù)守西麗橋國民黨軍隊在敗退前炸毀了西麗橋。解放軍為了部隊渡河,將天官牌樓許多居民家的門板征集,鋪在西麗橋旁的河上,才解決了大部隊過河問題。直到1966年,西麗橋才得以重建,</p> <p> 西麗橋。后宋末元初在西門外造橋時,為橋的命名,也是大費周折,有一番講究。這時有人引經(jīng)據(jù)典,認為:既然在同一條河上,北門已有麗橋,不仿同取一名,因為古時“麗” 有成雙.成對的意思,如:漢代《小爾雅?廣言》曰:“麗,兩也?!庇秩纾簴|漢班固的《漢書?揚雄傳上》曰:“麗,并駕也。”于是乎得到了一致的贊成,遂西門之橋也有了麗橋的稱謂。為了有所區(qū)分,在西門外的叫西麗橋,在北門外的就叫北麗橋。</p><p> </p> <p> 攝影:杜鏡宣。</p><p> 西門糧倉。坐落在環(huán)城西路上緊靠大運河邊的西門糧倉是一個集收購、保管、供應于一體的綜合糧倉。</p> <p> 端平橋。端平橋建造的年代應是在宋代。至元《嘉禾志·橋梁》中明確記載著:“端平橋,在望吳門北一里?!边@就說明端平橋的歷史至少已有600多年了。</p><p><br></p> <p> 民間還有個與清朝乾隆皇帝有關(guān)的傳說。端平橋以前叫“瑞平橋”,乾隆皇帝下江南經(jīng)過時,在船頭,遙望著遠處這座修建精致的石橋,又隱約看到橋上刻著的橋名,脫口說出:“好一座端平橋呀!”皇上金口玉言,于是,“瑞平橋”從此就成了“端平橋”。</p> <p> 這里是閘前街端平橋下,往北京路拍。</p> <p> 秋涇橋,明崇禎十四年(公元 1642年)重修。清嘉慶十一年(公元 1807年)再修。由此推知秋涇橋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橫跨在秋涇河上,是通向市郊塘匯的要道,也是市區(qū)現(xiàn)存最高的一座單孔石拱橋。</p> <p> 據(jù)明萬歷《秀水縣志》記載,秋涇橋坐落在閘前街,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全長60.2米,東31.2米,西30米。橋面寬4.8米,橋孔拱矢高約 11米。拱孔圈石分節(jié)砌置,金剛墻錯縫順砌,在橋南北堍,獅子望柱2根在橋頂西側(cè),欄板、砷石均素面,無雕飾。</p> <p> 清代著名文學家朱彝尊有詩云:“秋涇極望水平堤,歷歷杉青古閘西,夜半嘔啞柔櫓拔,亭前燈火落帆齊?!笨谷諔?zhàn)爭初期,中國軍隊曾踞此橋與入侵日軍激戰(zhàn),橋上至今仍見戰(zhàn)時遺痕。</p> <p> 秀城橋長35米,寬3.8米,拱矢高9.5米,南北橋垛各有臺階36步級,橋身采用花崗巖,橋幫則用石灰石,間有少量玄武石與凝灰石。橋拱孔圈石縱聯(lián)砌置,每塊條石上均有捐助者題刻。橋頂面欄板刻有花草紋飾,并有銘文“重建秀城橋”陽刻楷書。橋身兩邊有石欄板,金剛墻兩側(cè)分別設(shè)置兩幅橋?qū)β?lián),一聯(lián)為“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口鞏固,樂民便以成梁”,另一聯(lián)上聯(lián)已風化,下聯(lián)為“憑眺一濠,是號秀城之勝概”,言明秀城橋的地理位置。明清時期,秀城橋一帶是嘉興的商業(yè)中心和陸水碼頭集散地,溝通北門三匯(蘆席匯、缸甏匯、風箱匯)和魚行街等地的交通要道。</p> <p> 南北各有石階36階,因南堍原缸甏匯河岸狹窄,橋垛不能伸展,筑有高1.2米的小平臺。橋身兩側(cè)方栓上刻有楹聯(lián),兩側(cè)對聯(lián)為“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恩鞏固,樂民便以成梁。”按《(光緒)嘉興府志》所載:隋大業(yè)中開運河至嘉興府城,分支夾城左右。其西面即貫通京杭大運河,東南面則流經(jīng)秀城橋,進入市區(qū)。秀城橋因橫跨嘉興秀水且依傍城區(qū)而得名。</p> <p> 嘉興秀城橋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區(qū)解放路西端,南北向橫跨秀水河,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是嘉興市區(qū)現(xiàn)存的石拱橋之一,198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京杭大運河流至嘉興城北分水墩,分支夾城左右,其西面即貫通京杭大運河,東南面則流向缸甏匯——秀城橋,進入市區(qū)。嘉興缸甏匯依憑運河水路的方便,清代后期已是城內(nèi)最大的缸甏集散地,其路名也因此商業(yè)實景而得。民國初年,其中的“元興號”店鋪乃是嘉興缸甏業(yè)中的老字號。</p> <p> 東門新洋橋民國十五年(1926),嘉興建造了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被稱作嘉禾第一橋,此橋位于春波橋堍,橫跨秀水,系框架式五交鋼筋混凝土拱橋,長47.2米,寬4.87米。</p> <p> 柵堰,是古代新塍塘人入運河處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設(shè)施,始建于宋朝以前,后才廢堰壩建橋,為柵堰橋。</p> <p> 柵堰橋北面新塍塘,河里船舶運輸繁忙。不遠處就是酒廠后門。</p><p> 嘉興民間有這么調(diào)侃:嘉興有剝皮,抽筋,斷命,殺頭四橋。指的就是北麗橋,秋涇橋,端平橋,柵堰橋這四橋。(嘉興話的諧音)。</p> <p> 1932年蘇嘉公路建成,此橋為蘇嘉公路一號橋,曾稱大洋橋,長77余米,寬6米,攝於四十年代。為八孔排架鋼筋混梁板橋。是蘇嘉公路進出嘉興的第一座橋梁。過去嘉興人叫大洋橋,位于環(huán)城路西北側(cè),后來叫城北橋。</p> <p> 宣公橋均為紀念唐代名相陸贄(754-805)得名。陸贄,唐·德宗時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字敬輿。任翰林學士,中事侍郎,平章事。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永貞元年卒于任所,謚號宣。后人稱為宣公。</p> <p> 此橋是為紀念唐代宰相陸贄而得名,橋堍有劉禾興面館、獅子匯渡口、近水臺茶館、東園酒樓。橋下水流湍急,船過橋,船夫們須振作精神,努力避險,方可平安過橋。自從20世紀50年代末去煙雨樓的渡口由獅子匯改在南湖路后,嘉興老東門的市面漸漸地往下消歇了,宣公橋于1969年拆除。</p> 自從20世紀50年代末去煙雨樓的渡口由獅子匯改在南湖路后,嘉興老東門的市面漸漸地往下消歇了,宣公橋于1969年拆除。 <p> 攝影:杜鏡宣。</p><p> 舊時春波門處建的春波橋。</p> <p>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薦橋。秀洲路路基原為薦橋河河床。薦橋?qū)崬榧闻d市區(qū)一座古橋,早在元代就有記載。明代徐元春有《薦橋記》,記載薦橋始建于宋景定年間,旁有雞鳴臺;“薦”為“祭祀”,有因祭祀解除冤屈的故事流傳。上世紀20年代,薦橋被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上世紀60年代末,薦橋為僅半米寬的石板橋,薦橋河又小又臭。1970年薦橋河填平成秀洲路。</p> <p> 嘉興辛亥革命烈土紀念塔,建於1933年,此照攝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原位于現(xiàn)東門南湖飯店地址。</p> <p>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廣平橋。廣平橋是一座單孔石梁橋,橋身比橋堍的路面略高,橋面用六七米長的六塊大石條鋪成,每塊約寬八十厘米。兩側(cè)橋欄也用和橋面同樣長的石條砌成,四角有四根比橋欄稍高的望柱,望柱頂端為平面。兩堍也有長石條砌成護欄。橋東側(cè)韭溪兩岸緊靠橋墩各有河埠一個,北面河埠較大,有一石砌方形平臺,并有一條向東的橋孔下延伸的河埠。平臺北有一條寬約兩米的“水弄”直通天官牌樓的街道。</p> <p> 廣平橋下的鳳凰河。1964年,經(jīng)嘉興建設(shè)部門測量,廣平橋的橋面長度為6.65米,寬度為4.55米。據(jù)居住在天官牌樓處的里中故老回憶,廣平橋原是石階橋,南北各有石階兩三級,民國初黃包車傳入嘉興,為便于車輛通行才改為斜坡橋,兩堍拆除石階,鋪上彈石。1984年,中山路拓寬時廣平橋拆除,原橋址約在今中山影城中部北側(cè)的中山路慢車道和人行道上。 </p> <p> 西大營橋</p> <p> 原勤儉路與建國路交界的菩薩橋。后改為建設(shè)橋。</p> <p> 據(jù)《左傳》記載,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曾在此爭戰(zhàn),越勝吳敗。宋代有人在此建了一座石板橋,稱國界橋。現(xiàn)橋建于明代,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國界橋位于秀洲區(qū)洪合鄉(xiāng)旗桿下村九里(曲)港上,是三孔石柱平板橋,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此處原為吳、越兩國的分界線,故九里港又稱為國界河,河北屬吳國,河南屬越國,以橋為界,故名國界橋?,F(xiàn)橋建于明代,清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p> <p> 嘉興,是吳越兩國爭霸的主戰(zhàn)場,并因此而最早見諸于史籍記載。根據(jù)史料記載,"蠡為越上大夫,竭智滅吳,報會稽之恥,勾踐尊為上將軍。蠡以盛名難久居,自李韭溪泛五湖去即今范蠡湖。"清俞樾《春在堂集》載"國朝無名氏述民記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興開河,新橋下開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內(nèi)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內(nèi),半在城外鴛鴦湖,相傳范大夫之舟也。"</p> <p> 上世紀的范蠡湖梳妝臺。范蠡和西施為實現(xiàn)雪恥復國大計,忍辱負重。滅吳復國后,范蠡為避越王迫害,偕西施重來故地,在湖邊隱居,西施每日妝后,將脂水傾入湖中,湖水染為胭脂色,湖里螺螄吃了脂粉水,變成了五彩螺。后范蠡,西施由此發(fā)悼,泛游五湖。后人寄托思念,將此湖叫做范蠡湖,又在湖邊建起西施妝臺。</p> <p> 火德廟直街,東邊是中山路小學,西邊是看守所,大門相對而開。一邊時時歡歌笑語,書聲瑯瑯;一邊整日大門緊閉,戒備森嚴。只有提審或押送犯人時,大門才會洞開。一九八四年中山路拓寬時“火德廟直街”,“火德廟橋”和嘉興公安局看守所都被拆除,就此消失。</p> <p> 嘉興錢氏為唐五代吳越國的最后一個國王錢弘俶后裔。自明代初由宜興蒙山支分出,遷到嘉興海鹽沈蕩半邏村,清代康熙年間遷到嘉興蓮花橋,稱嘉興文端公集尚書派。嘉興錢氏最出色的當數(shù)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考中進士的錢陳群,經(jīng)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成持重、倚為乾隆帝師。其于嘉興的宅院為其入仕歸里后,在城內(nèi)廣平橋百福巷租住購置的房屋。即后來的老中山路西端的錢氏故宅。其周圍,清代曾為嘉興府學與鴛湖書院所在地,書香一脈,錢氏立榜樣于鄉(xiāng)里。</p> <p> 舊時天官牌樓廣平橋北堍的西側(cè),后為中山路354號,是錢家老宅,。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52年),已經(jīng)66歲的乾隆近臣錢陳群因病經(jīng)乾隆恩準解任,回籍調(diào)理,居于此。錢陳群,字主敬,號集齋,又號香樹居士,清代著名文臣、學者,吳越王錢镠第二十五世孫,嘉興人。</p> <p> 英國影師1907年從黃浦江搭船(或租船)出發(fā),去海寧的途中,經(jīng)“莫家筧”,拍下了“三寶塔”及嘉興的其他照片。“這些小佛塔是在莫家筧,嘉興城外,京杭大運河旁?!奔闻d的城墻拆于一九二八年,它曾臨水繞城一周。 黃國華先生《拆城前后的記憶》中寫道:“‘城灘’,即舊時南大營前城下河灘(現(xiàn)為南門沙龍賓館至紫陽橋沿岸一帶),為舊時集市地。這個地名,現(xiàn)已少為人知。過去,這里城下的壕河十分開闊,足有百米之多,水上運輸方便,木竹行、石灰行、磚瓦行、柴行、水果行均設(shè)于此?!闭掌械某菈η坝幸黄恍〉臑┑兀鞘欠窬褪呛髞睃S先生所述的“城灘”三寶塔”前一段水路邊的老城墻,會不會是嘉興西門到南門一帶的? </p> <p> 城南絲行街北起環(huán)城南路,南止西米棚下,曾是城區(qū)南部的商業(yè)中心,由清朝至現(xiàn)代始終為梅灣與南湖的重要接壤地,</p> <p> 環(huán)城南路,南門絲行街口。</p> <p>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南門澄海橋。</p> <p> 攝影:杜鏡宣?!?lt;/p><p> 南門東、西米棚下為絲行街南向的延伸段,舊時為城南重要的泊船碼頭與米糧交易中心,清末至近代會同絲行街上的貿(mào)易而繁盛,也因南湖大橋的興建,隨同絲行街成為南湖大橋引橋的一部分</p> <p> 南門東米棚下</p> <p> 東門獅子匯。渡口名,在浙江嘉興市區(qū)環(huán)城東路宣公橋堍,原是至南湖湖心島之渡口之一。獅子匯渡口長約6米,十三階,系舊南湖游船的一渡口。據(jù)《鴛鴦湖小志》記載,“湖族本以捕魚為生,后因時代變遷,載客游湖反而作為專業(yè),招游于宣公橋畔,尤以夏季納涼,為若輩生涯最盛時期。”清光緒三十三年(1905年)滬杭鐵路筑成,春波門成了商貿(mào)中心,獅子匯一帶更是熱鬧非凡。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會議的代表就是從這是登上渡船到湖心,再從湖心轉(zhuǎn)登王會悟為“一大”南湖會議預訂的游船,在游船中莊嚴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 1943年獅子匯設(shè)有公渡,每年夏季,南湖區(qū)規(guī)定渡資,招人承辦。1959年由于南湖革命紀念館的建立,南湖渡口遷移到南湖路鹽倉橋堍,獅子匯渡口自此消失。</p> <p> 攝影:杜鏡宣?!?lt;/p><p> 東門老輪船碼頭</p> <p> 上世紀七十年代嘉興輪船碼頭的繁榮景象。</p> <p> 中山廳,建于1917年,原址乃清代練兵塲所內(nèi)校場之演武廳,解放后為人民廣場,今廢,現(xiàn)為戴夢得購物中心大廈地址。</p> <p>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精嚴寺。精嚴講寺為浙江省三大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東晉咸康六年(340)精嚴講寺原址在市區(qū)精嚴寺街,為嘉興近代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東南隅有齊愨的義井,東北隅為藏經(jīng)閣。建寺以來御賜匾額,收藏甚豐,藏經(jīng)樓有佛經(jīng)1700余卷10000多冊,其中乾隆年間所刻的大藏經(jīng),堪稱佛門稀世之寶。</p> <p>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精嚴寺街。唐宋時一度成為江南佛教中心。近代太平天國和光復會都曾駐扎為指揮部,中共嘉興獨立支部也誕生在藏經(jīng)樓。1918年農(nóng)歷十月初,弘一法師曾在此閱藏、講經(jīng),后建有弘一大師紀念館。解放后寺失修,</p> <p> 攝影:杜鏡宣?!?lt;/p><p> 中山紀念路與中山廳起于1912年孫中山來嘉興“蘭溪會館”作演講。孫中山離開嘉興后,中山廳既為紀念孫中山嘉興之行的建筑,又為之后嘉興民眾集會的重要場所。</p> <p> 解放后,中山亭改建為人民體育場司令臺。</p> <p> 攝影:杜鏡宣。</p><p> 當年的勤儉路,少年路口的人民電影院。</p> <p> 攝影:杜鏡宣?!?lt;/p><p> 1921年,浙江蘭溪籍商人張錦泉在嘉興城內(nèi)張家弄開設(shè)了首家粽子店,由三人合伙出資組成五股,故取名“五芳齋”,寓意“五谷芳馨”,由此開啟了老字號的百年歷程。上世紀四十年代,五芳齋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的特色被譽為“粽子大王”。1956年公私合營,“榮記”、“合記”、“慶記”三家“五芳齋”及“香味齋”四家合為一家“嘉興五芳齋粽子店”。又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的變遷,五芳齋堅守品質(zhì)之道,鑄就了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也成為了嘉興的一張城市名片。</p> <p> 攝影:杜鏡宣?!?lt;/p><p> 嘉興市北二十六里王江涇鎮(zhèn)?!斗捷浖o要》卷91嘉興縣:“相傳以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為運河所經(jīng),曰王江涇市。”長虹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慶十七年(1812年)再修,太平天國時橋欄石損毀,光緒六年(1880年)修復。此橋是三孔實腹石拱大橋,形似長虹。主孔凈跨16.2米,拱矢高10.7米;東西兩邊孔凈跨9.3米,拱矢高7.2米。橋面寬4.9米,東西橋階斜長30米,各有臺階57級,用長條石砌置。是浙北平原地區(qū)軟土地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橋,現(xiàn)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p> <p class="ql-block"> 攝影:杜鏡宣。</p><p class="ql-block"> 嘉興北面王江涇古鎮(zhèn),京杭大運河從這里穿鎮(zhèn)而過。一座長72.8米,氣勢恢宏,造型如“長虹臥波”的古橋橫臥于大運河上,它就是嘉興京杭大運河上的著名古橋——長虹橋。此為1965年9月4日,嘉興市各學校組織知識青年近兩百多高、初中畢業(yè)生響應祖國號召下鄉(xiāng)務農(nóng)。當?shù)仉p橋、荷花、嘉北等公社干部社員的歡迎場面,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還特地專程來嘉興拍攝新聞紀錄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