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年后戰(zhàn)友們歡聚在北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年前的 《入伍通知書》 保存至今,它記錄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也承載著我們這群老兵的夢想和青春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入伍通知書》是戰(zhàn)友周蕾蕾、董安平珍藏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尋找青春的記憶, 回首往事,歲月如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50年前,我們告別校園,穿上軍裝,踏上了從軍的路。那時的我們大多數(shù)人初中還沒畢業(yè),估計一些人都沒來得及多想為啥當兵就穿上了軍裝。我們懵懂的青春也是從那一刻開始,逐漸成長為有思想,有抱負,能吃苦,肯奉獻的一群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記得我們在新兵連集訓,新兵連一共四個排,一排是男兵,二到四排是女兵,大約100多人,男兵來自農村,女兵都來自城市,每天在一個訓練場上進行軍事訓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集訓的生活,對我們這些學生兵來說既新鮮又緊張。我們從打背包、整理內務、隊列訓練、行軍禮到夜間緊急集合、負重幾公里夜行軍。戰(zhàn)友們記得當年第一次夜間緊急集合洋相百出,有的沒來得及穿襪子,腳被磨破;有睡得深沉,沒聽到緊急集合哨聲;有的穿反了褲子;有的穿錯了衣服;有的背包散了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連還發(fā)生過一起比較嚴重的事,就是一個班的人煤氣中毒。當年我們這群小丫頭14、15歲,很多人不會使用蜂窩煤爐子,結果造成集體煤氣中毒。戰(zhàn)友回憶當年,一天清晨,戰(zhàn)友們醒來便感覺頭暈暈的,很不舒服,有人意識到這可能是煤氣中毒了。戰(zhàn)友胡蘭蘭還記得睡在最靠里面的一位戰(zhàn)友從大通鋪床一步步爬到門口去開門,戰(zhàn)友們都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就跌跌闖闖走到屋外,寒冷的冬天把大家凍得透心涼,半天都緩不過勁兒來。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戰(zhàn)友何筱筱2018 年的自畫像,記載著剛當兵時的一件趣事。當年條件差,可能是因肚子里沒油水,特想吃肥豬肉,就跟戰(zhàn)友們討要,也許因為吃的太多,造成肚子疼痛難忍,因此還去看了醫(yī)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班長周曉紅的一本筆記本,記錄著她對班里每一位戰(zhàn)友優(yōu)缺點的分析,以此用來幫助戰(zhàn)友們進步。這珍貴的筆記本保留至今,已整整五十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戰(zhàn)友們分別時留下的贈言,戰(zhàn)友周蕾蕾珍藏至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戰(zhàn)友王蘇蘇留給李建輝的贈言,建輝將贈言保留了整整五十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連訓練即將結束,上級為我們新兵頒發(fā)領章和帽徽,從那時起,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兩邊掛,就一直伴隨著我們這群女兵們的軍旅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訓練結束,我們這群人被分配到全國各地,有江西、有山西、有河北秦皇島,也有的留在了北京......,從那一別就整整過了半個世紀,戰(zhàn)友們再相逢,已是兩鬢如霜,額頭以及眼角都留下了許多歲月的痕跡。</b></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的青春在秦皇島。27位戰(zhàn)友一起分到秦辦下屬單位,4人分到機關,9人分到下屬3個工區(qū),14人分到了408醫(yī)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吳健、姚峻、常卓林、李建輝四位戰(zhàn)友分到秦辦機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分別進入財務室和打字室工作,這些工作是大家當兵前不曾做過,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戰(zhàn)友姚峻被分到了打字室,那時的她還不滿15歲,可記憶力超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熟背6千多字的字盤,比較快地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戰(zhàn)友姚峻和徐曉明在打字室工作的瞬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姚峻回憶當年參加營區(qū)辦公樓的施工建設。那個年代,沒有現(xiàn)代化的機械設備,地基是靠人工挖掘,女兵跟男兵們一起參加勞動,幾十米深的地基是靠她們一鍬一鍬挖出來,手磨破、磨出血泡,她們都仍堅持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還有一件事讓姚峻記憶猶新,難以忘懷。她記得當年和幾位戰(zhàn)友參加秦皇島地區(qū)女籃比賽,她們這組隊員來自秦皇島4003廠(軍工廠)及秦辦機關女兵。她們一路打拼到秦皇島市第一名,后來因她們這個隊有軍人參與,最終被組委會以綜合排名第2,無緣參加河北省的比賽。但最讓她不能忘懷的是,獲得第一名的耀華玻璃廠隊,代表秦皇島市參加河北省比賽,前往唐山進行集訓,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降臨,1976年,唐山大地震無情地奪去了她們年輕的生命。</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三位戰(zhàn)友分到龍家營工區(qū)。張曉冬分到會計室,宋凌和袁建新分到了油料化驗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據(jù)小袁回憶當年,油料化驗工作專業(yè)性強、技術含量高。她們初來化驗室,面對厚厚的油料化驗技術概論及相關化驗數(shù)據(jù)的國標、企標等規(guī)定,有些不知所措。另外,化驗項目所需的各種高精儀器、顏色多樣的化學試劑和隨處可見的瓶瓶罐罐,也讓她倆目不暇接、云里霧里,不知所措。在老同志的幫助下,她們從基礎工作開始,邊干邊學。工作的第一天,涮洗油污瓶,瓶子中錐型、廣口型最普通,相對好涮,另有各種畸形怪狀的,枝杈多,涮起來格外麻煩。瓶里面的油污,不僅有汽油、柴油、滑油,還有油脂(滑油、油脂尤其難洗),可謂品種齊全。根據(jù)規(guī)章制度,用過的瓶子,必須當天洗凈后放進烘箱,以備第二天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看著形狀各異的瓶子,兩個女戰(zhàn)士對視而笑,沒多想,覺得洗瓶子有啥子難,說干就干。擼胳膊卷袖子,稀里嘩啦,水花四濺,寒冬臘月,額頭冒汗,衣服袖子全被打濕,費勁不少,瓶子卻越洗越臟,她們手上沾滿油污,用肥皂根本洗不下去。沮喪、狼狽之時,化驗室的老同志走來,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洗出的瓶子個個不掛水珠,干凈如初,小宋、小袁像看變戲法似的瞪大雙眼,一臉茫然。技術員耐心講解,洗瓶步驟:冬天水冰冷,油污易凝固,要燒開水先燙,再用專門溶解劑洗;洗不同的油瓶,要用不同的洗滌劑,有些重油還要用強酸或堿來燒,并叮咐洗瓶子要小心,不要燒著手和衣服。城市來的她們,雖然從小在家沒干過什么活,可絕不想當"嬌驕"二氣的女兵,暗下決心,苦累堅持,一定學好洗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十幾天后,小宋、小袁學會了洗各種油污瓶。雖然手上被酸、堿燒的脫皮、裂口,變得粗糙,但看著一個個不掛水印、晶瑩剔透的瓶子,心里著實美滋滋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的她們年輕、充滿朝氣,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追求理想的堅定信念,正如一首詩中說的:“我們年輕,像一輪紅日剛出海;我們健壯,像一排排白楊要成材;我們純潔,像藍天白云;我們生的壯,長的快;我們趕上了如此壯麗的好時代!” 她們在化驗室健康、愉快的工作,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茁壯成長。</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三位戰(zhàn)友分到黑峪溝工區(qū)。張海燕分到電話班,張章分到政治處放映室,喬艷芳分到了衛(wèi)生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海燕記得她們剛到工區(qū)的第一天,就讓她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老兵為新兵們睡得舒服,睡得暖和,正在為她們趕扎草甸。厚厚的草甸鋪在褥子下面軟軟的,這不僅暖在身上,更是暖在了新兵們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電話班除了內勤值班接通電話,還時常出外勤,保障電話線路的暢通。據(jù)海燕回憶,當年的電話線路不像現(xiàn)在基本走地下,而是通過電線桿子連接著電線。記得最初老同志帶她去查線,那天他們走了很長很長的山路,一段一段的查線路,當她初次帶上專業(yè)腳扣爬電線桿子時,由于沒有掌握要領,一次次地從電線桿上摔下來,拍拍身上的土,再繼續(xù)往上爬,直到爬到電線桿子的頂端,想想當年她也才15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還清楚地記得去農場勞動,做插秧前的準備工作。插秧前需要先把土地重新翻整,經過一冬天的土地,地凍土硬,大家先用鐵鍬進行人工翻地,再放水浸泡,使堅硬的土塊變軟,然后大家挽起褲腿,光著腳跳下去將土塊踩碎,冰冷的水,硬硬的土塊就這樣被戰(zhàn)友們一點點踩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三位戰(zhàn)友分到了溫泉堡工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莉是衛(wèi)生員,胡蘭蘭和康華是電話員,后因工區(qū)建立特燃化驗室,她倆和另外幾個新兵調去組建化驗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組建就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從設備到技術都是零起步。據(jù)蘭蘭回憶當年,她們對此項工作一無所知,但大家不畏困難,知難而進。在領導的支持下,她們邊學習邊籌備化驗室。就這樣白手起家,克服了許多困難。蘭蘭記得最初到市里購買設備是最難的事,秦皇島市不大,交通很不方便,一天只有一趟公交車,路程長幾十公里。時間不等人,為了抓緊時間,盡早把化驗室建立起來,她們搭單位的車,乘公交車,實在不行就搭農民的馬車,攔工廠的卡車??傊昧烁鞣N辦法,沒想到當?shù)匕傩諏λ齻兪悄敲吹闹С帧,F(xiàn)在想想,群眾為什么這么熱情幫我們,就因為我們是人民解放軍,這說明了當年解放軍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作為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我們感到無上的光榮和自豪,也深深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軍民魚水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化驗室建成后,接下來就是提高工作技能和理論學習。她們從刷瓶子開始,看似簡單的工作,但必須確保瓶壁不掛水珠。為提高實驗技能,她們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操作,直到熟練掌握各種設備、精密儀器的使用。她們在工作中磨練,不斷培養(yǎng)自已對工作的認真細致和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上,在老兵的幫助下,她們學會了許多生活技能,如生煤爐、種菜、打草褥子等等。軍營的工作和生活很豐富,她們參加拉練、幫廚、搬水泥袋、扛木樁、扛水泥桿,為了打山洞、開路,學制炸藥,學軍事。總之在倉庫學會了很多技能和知識,也感受到了部隊大家庭的溫暖,同時也鍛煉了自已堅強的意志,直到現(xiàn)在都受益匪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我和顧緒琴、李燕華、駱訓懿、呂燕、李文英、王青江、王志民、儲新娟、董安平、苗晶、石彥英、杜小霞、胥小奇14位戰(zhàn)友一起分到408醫(yī)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醫(yī)院坐落在一個偏遠山溝里。我們最初被分配到院務處洗衣房、飼養(yǎng)組、電話班。飼養(yǎng)組是我第一份工作,我們的第一個老師,大家親熱的稱她 "李大嫂",她像媽媽一樣教會我們許多技能。正是在飼養(yǎng)組讓我們這群十幾歲的城市女兵學會了喂豬、喂牛、給牛擠奶等在農村才能見到的技能,也正是這段不可多得的經歷鍛煉了我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大嫂、小顧、小駱在飼養(yǎng)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數(shù)月后我們陸續(xù)下科室,從衛(wèi)生員干起。從這一刻起,我們彼此踏上了從醫(yī)的路,救死扶傷成為我們許多戰(zhàn)友的終身職業(y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當年的生活是清苦的,每個月津貼費6塊7毛5分,每天伙食費只有4毛5分錢。天天吃著二米飯高粱米白菜豆腐, 想花錢只能走進院內一個10幾平方米的小賣部,買買牙膏肥皂衛(wèi)生紙。想進城逛逛,要早上去下午回,一天只有兩趟公交車。我們出門見山,傍晚三三兩兩漫步在院外,沿著山下一條小河,經過漫水橋,走在山腳下的柏油路上,過杜莊,到王莊,天天周而復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就是當年我們打得山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下半年我們部分戰(zhàn)友參加了衛(wèi)生員培訓。當年年底,醫(yī)院在山腳下打山洞作為備戰(zhàn)之需。我們衛(wèi)訓隊學員與工程團的戰(zhàn)士們一起干活。那年代沒有機械化的設備,一切都要靠人工完成。我們女兵負責用鐵鍬一鍬一鍬將沙子與水泥和勻,(我們充當了現(xiàn)在的攪拌機)再用推車送到山洞里,這一干就是整整一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這張老照片是在征集制作408醫(yī)院《全家?!樊媰詴r,原內二科李桂成主任子女提供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當看到這張老照片,我有點激動,這張照片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畫面上是醫(yī)生在給患者做“心臟運動平板試驗”檢查。七十年代我國的醫(yī)療設備比較落后,能夠用于診斷疾病的設備也很有限,而用于針對冠心病的鑒別診斷設備更是少之又少。照片上的這套設備是1974年底,以我們科李桂成主任提出要求、目的以及要達到的指標,由修理室葉正初技師為設備寫可行性的報告,請37292部隊修理廠協(xié)助完成的“心臟運動平板檢測儀”,這臺設備于1976年用于臨床,為當時的冠心病鑒別診斷提供了診斷依據(jù)。(葉正初看了美篇后對那段歷史寫了一段很詳細的真實過程,而且告訴我們這是我國最早的、也是第一臺“活動平板實驗”儀器。我上網(wǎng)查了一下,我國是從1979年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記得當時主任完成設備的研制后找到我,問到我有什么辦法能將電極板固定在患者身上。因當時條件有限,電極板不像現(xiàn)在的那樣可以粘貼固定。后來我想出了用寬松緊帶做固定,我將想法告訴主任,主任同意說試試。我立刻到醫(yī)院的小賣鋪買了幾尺黑色寬松緊帶,親手縫制了這個簡易的、可穿戴的固定帶。(患者身上的黑色固定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讓我沒想到的是,主任當時留下了這張對我來說是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這張照片不僅記錄了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也見證了我們老一輩醫(yī)務工作者對患者的那顆醫(yī)者仁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參加農場勞動,這是戰(zhàn)友們在田間地頭留下的瞬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背上背簍上山采藥,翻山越嶺尋找中草藥,再一棵棵挖回來進行加工,為的是彌補和減少醫(yī)院的經濟負擔。我們從中認識了許多中草藥,黨參、芍藥、半夏、柴胡、黃柏、吉梗、川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山采中藥時留下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農村、下部隊醫(yī)療隊,為百姓和基層官兵送醫(yī)送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我和小顧參加了農村老慢氣醫(yī)療隊。醫(yī)療隊設在秦皇島撫寧縣上莊坨公社,住在老鄉(xiāng)家吃在公社食堂,每天背著藥箱走村串戶送醫(yī)送藥。我所在的小組是手術組,除治療老慢氣外,還肩負著為有需求的村民手術治療一些外科疾病。我們攀山越嶺,走遍各個村落。我們的手術都是在老鄉(xiāng)家的炕頭上進行的,曾經為他們做過畸胎瘤切除術、唇腭裂修復術、絕育術、分娩術......。除配合醫(yī)生手術外,我還專門負責做宮內節(jié)育器放置術,那時的我也才17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參加馬蘭核試驗的部分戰(zhàn)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呂燕、陳菡和其他戰(zhàn)友去了馬蘭核基地參加動物試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8月8日,河南駐馬店地區(qū)板橋水庫因特大暴雨引發(fā)潰壩,致使9縣1鎮(zhèn)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圍內頓時一片汪洋。醫(yī)院接到上級命令,立即組織醫(yī)療隊趕赴河南駐馬店參加搶險救護。張海燕、陳菡、胡蘭蘭參加了這次醫(yī)療隊。據(jù)蘭蘭回憶,當年醫(yī)療隊剛到災區(qū),水位還沒退去,生活條件非常差,近一個月由于各種食品供應不上,戰(zhàn)友們只能用帶去的罐頭、壓縮餅干充饑。因水源污染,洗刷醫(yī)療器械都是用渾濁的井水,在用水之前先將水進行沉淀、消毒后才能使用。她們在災區(qū)兩個月沒有洗過澡,只能用沉淀后的井水簡單擦洗一下,每個人渾身上下都失去了本色。當她們回到醫(yī)院,經過反復搓洗,才露出了原本的真面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區(qū)發(fā)生了7.8級特大地震。我們醫(yī)院離唐山大約200公里左右,凌晨,我們被強烈的震感驚醒,大家摸著黑從宿舍樓里跑出來。醫(yī)院當天就派出醫(yī)療隊趕赴最近的撫寧縣進行醫(yī)療救護,隨后又派出醫(yī)療隊奔赴唐山搶險救災。我們這群戰(zhàn)友雖然沒有到唐山震中進行救護,但我們醫(yī)院是離唐山最近的部隊醫(yī)院之一,地震第二天就有大批傷員陸續(xù)送到我們醫(yī)院。戰(zhàn)友們冒著大雨搭地震棚,在余震中救治大批傷員…… 醫(yī)院所有空地都搭建了地震棚,地震棚內住滿了傷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里處處留下我們青春的足跡,我們在工作中鍛煉堅強的意志,磨練吃苦耐勞的精神,正是這些經歷把我們這群年輕的女兵百煉成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秦皇島海軍所屬部隊的野營拉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初的冬天,秦皇島地區(qū)所屬海軍各部隊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歷時半個月的野營拉練。拉練路線是從秦皇島市出發(fā),向秦皇島北部方向經黑峪溝北部山區(qū),再向南偏西方向至桃園,從桃園向北,經溫泉堡南側山溝返回。行程150公里,參加拉練的干部戰(zhàn)士共500余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這批兵幾乎都參加了拉練,背起背包每天行軍數(shù)十公里。行軍途中,炊事班就地支口大鍋煮飯燒菜,開飯?zhí)柭曇豁?,大家趕緊去搶飯,說實話,飯菜什么味都沒吃出來,狼吞虎咽填飽肚子繼續(xù)趕路。途中遇到無廁所,無遮擋的開闊地帶,女兵們圍成一個圓圈,以解方便之需。晚上住在村莊老鄉(xiāng)家中,有時夜間緊急集合,打起背包夜行軍,記得我當時是閉著眼睛邊走邊睡,不知走了多少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拉練途中我們408醫(yī)院還進行了戰(zhàn)地救護的演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趙暉、劉延蒲、包淑云、王京文、田梅英、曹玉英、陳建京、王珍珍8位戰(zhàn)友分到山西侯馬-航保勤務團,成為一名光榮的海軍繪圖兵。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戰(zhàn)友劉延蒲對那段青春的經歷記憶猶新,據(jù)她回憶當年分到航保勤務團,因戰(zhàn)備需要,航保勤務團換防,全團從天津塘沽遷往山西侯馬一個大山溝里。她們剛到山西侯馬時,見到營房依山而建,從團部,到辦公樓,各中隊宿舍成梯田式,以此往高排列建在半山腰上,遠遠望去好似一座山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營區(qū)剛建成,還有許多后續(xù)工作要做,因營區(qū)建在山坡上,為防止山洪修建了排洪溝,基建造成溝中遺落很多石塊,她們將大石頭一塊塊從溝中搬出,每天搬運沉重的石塊,人人汗流浹背,卻有時一整天連一口水都喝不上。因山里條件差,各種供應也不是很充足,因此她們挑豬糞,種菜,自給自足,以改善連隊的伙食..... 繁重的體力勞動,讓這群剛剛離開校門,才14、15歲的小女兵們著實有些吃不消。記得在教導隊學習時,那的條件更差,沒有自來水,她們每天從井里打水,再用扁擔將水挑回宿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時過境遷,還讓延蒲念念不忘的,就是當年每天必爬的那78階階梯,宿舍,食堂,辦公樓,往返于三點一線。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簡單而單調,沒有娛樂,沒地方購物,營區(qū)只有一個軍人服務社,以購常用生活必需品而已。但學習、工作讓她們的內心得到了充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艱苦的環(huán)境鍛煉了她們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培養(yǎng)了她們認真工作的態(tài)度,和對工作一絲不茍的責任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初在教導隊學習,讓這群小女兵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新知識,通過學習讓她們分清了海和洋,知道了潮汐和海流,懂得了大圓航線,墨卡托投影,座標,方里網(wǎng),黃海平均海面,理論深度基準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從那時起,她們的青春就留在了那小小的、只有一平方米的繪圖板上,或植字機邊、或手搖計算器旁,但她們的心卻在那一望無際、遼闊的海洋里。70年代我國繪圖還是人工繪圖,我們的繪圖兵們就是利用手中的小筆尖描繪出燈塔、大小礁石等方位,依仗平行尺標出一個個水深點,和一條條航跡,用曲線筆繪出蜿蜒曲折優(yōu)美的等深線、等高線和海岸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海圖的一點一線,一筆一畫,每根線條,每個符號,每個注記都是通過她們精確計算繪制而成的,每一道工序都沁入了繪圖兵們的心血,是她們?yōu)榻ㄔO強大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安全行駛,描繪著壯美的深海藍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的青春從這里開始,戰(zhàn)友王欣、陳菡、劉新華、王小利、劉憶平、王小路6人分到武辦,因武辦機關設在江西九江,她們這群人的青春是從江西九江開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們分配到機關各個部門,有的分到財務處學做會計,有的分到工程處學做描圖員,有的分到電話班,有的分到衛(wèi)生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戰(zhàn)友王欣分到了財務處做會計,后因工作需要調往武辦武昌區(qū)工作,據(jù)她回憶到武昌區(qū)工作后,經歷了一件讓她始終都感到自豪和記憶猶新的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60年代我國在前蘇聯(lián)撤離蘇聯(lián)專家,后由我國自主研發(fā)并制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于1970年12月下水,到1974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1號”正式加入人民海軍的戰(zhàn)斗行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這過程中,王欣有幸陪同海軍首長登艇視察參觀“長征1號”核潛艇,近距離親眼目睹了我國自行研制的核潛艇的每個艙位,每個設備以及核潛艇的裝備,從中深深感受到了科技人員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堅持不懈、攻堅克難,逆水行舟的那種忘我精神,同時也見證了我國邁入核潛艇國家行列這一歷史時刻,也成為我們戰(zhàn)友中唯一一位見證這一歷史之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核潛艇從第一代裝備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第三代,最大射程也已從約2000公里達到目前的13000公里。這50年來,海軍從裝備比較落后的驅逐艦、護衛(wèi)艦等艦船,到如今我國已有航母-遼寧艦,和自主研發(fā)制造的航母-山東艦。50年的歷程,讓我們這代老海軍親眼見證了海軍發(fā)展的全過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無悔的青春一去不復返,青春給我們這代人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以及我們對青春那份永遠割舍不斷的眷戀,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青春的記憶,記錄我們這代一人曾經走過的路,經歷的事,難忘的情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歲月留不住我們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卻能留住青春時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抒寫與共和國成長經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記錄一代女兵青春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再現(xiàn)七十年代軍旅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曾經的中國軍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為我們這身戎裝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為無悔的青春譜寫贊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尋找青春的記憶》記錄了我們新兵連(1969年12月參軍)戰(zhàn)友們青春時的點點滴滴,以及她們難以忘懷的經歷和故事。正是由于得到了許多戰(zhàn)友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把我們曾經的青春記憶尋找回來。在此特別感謝姚峻、袁建新、張海燕、胡蘭蘭、劉延普、王欣等戰(zhàn)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希望能有更多的戰(zhàn)友提供青春時的經歷和難忘的軍旅生涯,我會一一把它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