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味道”——阿甘名言。在疫情沒有爆發(fā)前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忙碌著,我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平凡人生會突然有一段閃光的篇章。<br> 事情還要從2020年1月24日說起。那天剛好到了鼠年除夕夜,零點十五分,急促的電話鈴聲劃破了夜的寧靜,“早上八點趕赴城南,支援一線!” “哦,曉得了!”我的回復簡短而平常,但潛意識似乎準備好了隨時迎接這個時刻。兩點四十八分,電話再次響起:"立刻集結,準備出發(fā)!"時間臨時提前,我意識到事情緊迫,似乎電話那端有生命在呼喚,我想接下來這個“年”我將過的不同尋常。<br> 從凌晨接到緊急通知到全員抵達城南隔離病區(qū),僅用了3個小時,根據疫情形勢我們立馬進行了針對性集訓。院里非常重視這次防疫工作,無論是隔離區(qū)的病房布置、物資調配還是信息聯絡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使我們快速的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我們是整個樂山地區(qū)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堡壘,我們清楚自己正面對一場艱難的戰(zhàn)役,但我們更加明白無數的生命都渴望健康,所以,我們必須打贏戰(zhàn)疫、守壘成功,這是我們的職責,更是我們的使命!<br><br> <br> 我沒有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但是我見過凌晨五點的隔離病房——燈火通明,醫(yī)護人員一刻不怠。 短暫的幾個小時休息時間結束,簡單的洗漱完開始工作。 7:30晨交班時間,每位病人的病情我們都要詳細記錄,每位接班醫(yī)護人員都要將病情熟記于心,一天戰(zhàn)疫的號角吹響。 早上8:00全套防護后進入隔離區(qū),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決勝的信念,我們每次進入的背影都是一樣的堅決毅然。 日常查房,輸液治療,認真落實查對制度。 李佳萌醫(yī)生工作中,給病人采集咽拭子。 我們看多了病痛纏身的患者,非常了解擊敗人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為了讓病人能有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院里安排心理醫(yī)生與患者視頻溝通。 良好的精神面貌能煥發(fā)病人的生機,祝麗娟護士正在悉心為患者刮胡須。 為了減少人員走動對環(huán)境的污染,對講機是我們工作時重要的通訊工具。 為了減少感染機會和節(jié)約防護服的使用,我們醫(yī)護人員在做完本職工作后,不顧身體疲憊的狀態(tài),在交班前積極承擔其余消毒工作。 病人休息時,當班護士貼心的在門外守候,并不時查看病人狀態(tài)。不會手語的我們,學著用手勢做暗語,一切都好。 這是我和戰(zhàn)友楊源在隔離區(qū)的合影,我們共同戰(zhàn)疫的期間她不斷的鼓勵我、陪我走夜路、行影不離。楊源總是會對我說:“我在隔離區(qū)等你”,這要是在平常就是一句簡單的話,可是在非常時期,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句有心理依靠的話,讓我總有力量、總有希望、總有陪伴。<br> 楊源老師,看起來像個小朋友,性格開朗,笑起來“哈哈哈哈”極聚感染力,像個開心果一樣,我們大家都愛稱她為楊小妞,別看她人小,心卻很大,大到可以裝下很多人,身在一線抗冠的她,心里卻還放心不下她的艾滋病患者,她每天利用休息的時間給她的患者打電話,提醒他們按時吃藥,給他們做心理護理,為患者提供不出門的idea,她像個居委會大媽一樣,只要別人有困難,她便站出來了,抗“疫”這些日子也多虧她的陪伴,我才成長得如此快,感謝您,我可愛的楊老師,記得初識她,是10年前的冬天,那時候我剛到醫(yī)院參加實習,她上夜班帶我,給我講了好多工作,學習,生活上的事情,給我講她去上大學的事情,說起大學,身在一線的她還惦記著另外一個地方的人們,便是武漢,他的大學在武漢,武漢的一線護理人員有他的同學,他利用抗冠休息時間還要關心她武漢同學,還要給武漢同學加油,打氣,愛就是這樣無邊無界,跨過山和大海,加油小妞,我在總院隔離區(qū)等你!<br>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更好地戰(zhàn)“疫”,隔離區(qū)工作護士集體剪掉長發(fā),我們雖然心疼,但都覺得很值!我們也是誰的父親母親,也是誰的兒子女兒,也愛漂亮帥氣打扮,也愛干干凈凈,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醫(yī)者,站在病人面前白袍就是鎧甲,直面病毒、死神我們就是戰(zhàn)士。 幾天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后,我們每個人的額頭、臉頰、鼻梁都被防護鏡和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子。面部皮膚由于跟口罩邊緣的長時間摩擦,已經開始過敏和疼痛,盡管如此,我們也沒有休息,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工作間隙打開手機,看到視頻里母親紅著眼眶說讓我放心、兄弟姐妹們想方設法給我們買口罩、護目鏡,丈夫說家里一切都好讓我不要惦記、同學和朋友們時刻關注著前線的消息、父親點開每一張照片辨認我穿著防護服的身影……這些鼓勵的畫面、安慰的話語使我總是感動卻不敢哭,因為眼淚流過勒痕實在蟄得太疼了。 戰(zhàn)“疫”的日子里還有兩個人是讓我難忘的,他們是工人李師傅和張師傅,從未接受過專業(yè)學習的他們,也跟我們一起參加防護服培訓,穿上隔離衣進入隔離區(qū)工作。他們努力學習,克服理解能力的差異,最終按到醫(yī)院院感準則,把防護措施做得熟練到位。我進入隔離病房的第二天,張師傅也進入了病區(qū),他做完了他自己的工作后,問我還有什么他能做的,我說暫時沒有,他說那他等會再出去,不然待會進來又要用一件防護服。他不愿意輕易脫下防護服走出隔離病區(qū),他說一套衣服不容易,要節(jié)約留給醫(yī)護人員。聽他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我的護目鏡瞬間花了看不清東西,喉嚨也哽著說不出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他豎起大拇指。話語很少的他,轉身走了,我以為他去休息了,等我把手里的事情做完去叫他的時候,我看到他一個人弓背拾撿剛剛掉下來的樹葉,他沒有讓自己停歇,而是默默的付出著、努力著、承擔著。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普通工人師傅,他的思想覺悟已經是一位先進黨員的高度了,也許不是在這非常時期我也不會發(fā)現自己身邊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敬佩的人,愿好人一生平安。 這是我離開隔離區(qū)那天楊源(左一)和朱護士長(中間)給我送行的留影。這里我要說說朱護士長,曾經我轉科時所在的感染科就是與她一起共事。雖說是領導,但她為人非常溫和,對我們年輕人很有耐心,會給我們壓力,也會給我們不斷的動力,還總愿意為我們排憂解難。這次疫情爆發(fā)兇猛,沒有經驗的年輕護士難免害怕,已經五十歲的她為了讓我們安心踏實、減輕內心的恐懼和我們一起奮斗在一線,忙碌的工作讓她沒有坐下來休息的時刻,能站著不走動的時候,她就左腳、右腳交替休息。有她在我們每個人心里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都親切的喊她“朱媽媽”! 戰(zhàn)疫戰(zhàn)友合影,一時共披荊斬棘戰(zhàn)友,一世攜手奮進朋友! 2020年2月4日我按組織安排完成了我的戰(zhàn)“疫”任務,進入為期14天的隔離生活,這11天的抗冠歷程將是我這輩子的難忘經歷。在這段日子我哭過、怕過、累過,但我從未退縮。在這里我戰(zhàn)勝了自己,收獲了勇氣、堅強、無畏,更堅信自己職業(yè)的神圣,平凡的我將在未來每個工作日中變得不平凡!<br> 我愛樂市醫(yī),很榮幸成為其中一員,謝謝樂市醫(yī),謝謝每一位樂醫(yī)人,謝謝每一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