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鎮(zhèn),城鎮(zhèn)有那么多的酒館,而她偏偏走進(jìn)了我的。”</h3><h3> 電影《卡薩布蘭卡》經(jīng)典臺詞<br></h3> <h3> 一部電影,一座城市,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亦真亦幻,于是,多少人追尋著這個故事來到這里——卡薩布蘭卡,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一座充滿歐洲風(fēng)情的非洲城市。無邊無際的白色構(gòu)成了這座城市的主色調(diào),卡薩布蘭卡也被稱為“白色之城”。這里的人們認(rèn)為白色代表真誠、純潔,因而喜歡穿白色的長袍,建白色的房子。</h3> <h3> 卡薩布蘭卡始建于12世紀(jì),由柏柏爾人在大西洋岸邊所建,當(dāng)時名為安法,意為“高地”。中世紀(jì)時,伊斯蘭教傳入當(dāng)?shù)兀鞘幸?guī)模不斷擴大。15世紀(jì)中葉,葡萄牙殖民者占領(lǐng)安法,一度夷為平地。1770年,摩洛哥國王下令在安法城舊址興建一座新城,命名為達(dá)爾貝達(dá),意為“白色的房子”。18世紀(jì)末,西班牙人入侵,更名為卡薩布蘭卡。在西班牙語中,“卡薩布蘭卡”同樣意為“白色的房子”。1907年,法國殖民者占領(lǐng)了卡薩布蘭卡,并在此建設(shè)了港口。1956年摩洛哥獨立后,將該市名稱恢復(fù)為達(dá)爾貝達(dá)。然而1942年好萊塢著名電影《卡薩布蘭卡》讓這座城市聞名于世,以至于人們不再記得它的原名。</h3> <h3> 也許受電影的影響,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卡薩布蘭卡就是浪漫的代名詞,充滿著詩意和溫情,來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卡薩布蘭卡最亮眼的地方卻是哈桑二世清真寺。</h3> <h3> 可以說,哈桑二世清真寺是當(dāng)今世界用伊斯蘭建筑語言表達(dá)的最精致最精美最震撼世人的清真寺。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規(guī)模僅次于麥加與麥地那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占地面積9公頃,其中三分之一面積建在海上,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海上的清真寺,為了紀(jì)念阿拉伯人的祖先自海上來。</h3> <h3> 據(jù)說哈桑二世清真寺緣于哈桑二世國王的一個夢,夢里國王接獲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寶座應(yīng)建在水上?!?于是,摩洛哥舉國捐贈,籌措建筑資金5億多美元,其中3/5是國內(nèi)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資。工程由法國著名建筑師米歇爾·朋索(Michel Pinseau)設(shè)計,于1987年8月動工,3萬多名工人和技術(shù)人員移沙填海,日夜奮戰(zhàn),用掉了30萬立方混凝土、4萬噸鋼材和6.5萬噸大理石,1993年8月30日建成啟用。國王的夢終于化為現(xiàn)實,清真寺以國王的名字命名,從此成為卡薩布蘭卡的新標(biāo)志,也是摩洛哥唯一對非穆斯林開放的清真寺。</h3> <h3> 清真寺分主體大殿和露天廣場兩部分,主體大殿內(nèi)可容納2.5萬名穆斯林祈禱,廣場上可以容納8萬名穆斯林同時禮拜。</h3> <h3> 整個建筑通體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綠色的琉璃瓦和形狀各異的銅飾品鑲嵌其間,端莊肅穆。</h3> <h3> 宣禮塔高2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氣勢恢宏,寺內(nèi)有電梯可以直達(dá)塔頂。</h3> <h3>廣場上兩邊對稱的回廊氣宇軒昂。</h3> <h3>主體建筑外則是高大的弧形回廊,一直通向大殿。</h3> <h3> 寺內(nèi)幾何圖形馬賽克鑲嵌的大理石墻壁,雕梁畫棟的雪松木柱頭,金碧輝煌的天花板,無不透出高貴奢華之風(fēng)。</h3> <h3> 主殿大廳在巨型水晶吊燈照耀下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很難把它與清真寺聯(lián)系起來,眼前分明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上現(xiàn)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大殿中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主體大殿屋頂可以遙控開啟閉合,25扇自動門全由鈦合金鑄成可抗海水腐蝕。</h3> <h3> 重35噸的正門只有在國王到來時才開啟,使用密碼不用鑰匙。</h3> <h3> 清真寺的地下層是一個巨大的洗凈廳,有41座蓮花噴泉供穆斯林信徒們在祈禱前凈手、凈面,完成凈禮儀式。此外,這里還建有3座大型土耳其浴室和摩爾浴室,對民眾開放。</h3> <h3>邁阿密海灘,每到夏天海灘邊也是人滿為患。</h3> <h3>我們坐在海邊的咖啡館喝下午茶,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大西洋。</h3> <h3>卡薩布蘭卡皇宮。</h3> <h3> 聯(lián)合廣場,又稱鴿子廣場,是卡薩布蘭卡最熱鬧的地方,不僅是游客必到景點,也是當(dāng)?shù)厝司奂膱鏊V車际欠ㄊ浇ㄖ?,大多為政府機構(gòu)。有鐘樓的是市政廳。</h3> <h3>高等法院</h3> <h3>新建的美術(shù)館</h3> <h3>重建于1940年的鐘塔是老城的標(biāo)志</h3> <h3> 卡薩布蘭卡總督府,也是當(dāng)年法院所在地,曾作為卡市接待國賓之用。</h3> <h3> 哈布斯老城區(qū),又叫做圣人區(qū),十九世紀(jì)曾是猶太人居住區(qū)。早期由法國人建造,所以這片區(qū)域到處可見法國殖民時期與摩洛哥傳統(tǒng)樣式混搭結(jié)合的建筑,街道兩側(cè)大都是白色的平房和二層樓房,為防雨防曬而建的拱形外廊既實用又美觀。</h3> <h3> 離開摩洛哥的前一天晚上,我們來到瑞克咖啡館,是幾個月前就預(yù)訂好的。</h3> <h3> 由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和亨弗萊鮑嘉主演的電影《卡薩布蘭卡》講述的就是發(fā)生在這座城市這個咖啡館的故事。二戰(zhàn)爆發(fā)后,大量歐洲人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以躲避納粹鐵蹄的踐踏,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便成了從歐洲到美國的重要中轉(zhuǎn)站。表面上玩世不恭的美國人瑞克在城里開了一家“瑞克咖啡館”,咖啡館里常常聚集著各種膚色、各種身份的“不速之客”。一天晚上,捷克反納粹組織的領(lǐng)袖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薩來到這里,他們想得到瑞克手里可以通往美國的通行證。然而,瑞克發(fā)現(xiàn)伊爾莎正是自己當(dāng)年失散的情人,那段愛曾經(jīng)刻骨銘心,如今,她卻是別人的妻子。仍然深深相愛的瑞克和伊爾莎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之中。最終,對伊爾薩的深情讓瑞克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愛人,在卡薩布蘭卡機場,瑞克擊斃了阻止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的德國少校,目送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奔向自由。影片于1942年上映,1944年獲得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2007年,美國好萊塢編劇協(xié)會評選了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該片排名第一位。</h3> <h3> 電影的魅力讓這座城市以及瑞克咖啡館蜚聲世界,凡是來摩洛哥旅行必要來卡薩布蘭卡,來卡薩布蘭卡也一定要來看看這間充滿了浪漫情懷的瑞克咖啡館。</h3> <h3> 事實上,這部電影并沒有在卡薩布蘭卡取過一個鏡頭,全部是在好萊塢電影棚里完成的。瑞克咖啡館也是仿造電影里的場景新建的。</h3> <h3> 2001年,作為《卡薩布蘭卡》超級影迷、前美國駐摩洛哥大使館商務(wù)參贊凱西?克里格Kathy Kriger 在任期還有1年的情況下毅然辭去公職留在卡薩布蘭卡,并買下這幢小樓,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投資,建起了一家Rick’s Cafe。</h3> <h3> 咖啡館的格局和裝飾幾乎復(fù)原了電影中的場景:相似的大門與窗戶、白色的拱形走廊、高高懸掛的七彩玻璃燈、帶著流蘇的桌燈、黑色雕花的椅子,還有一架熟悉的鋼琴。</h3> <h3> 電視屏幕上滾動播放著電影《卡薩布蘭卡》,聽著"As Time Goes by"的樂曲不時在耳邊響起,那段動人的亂世愛情依然扣人心弦,把人們又一次帶進(jìn)似水年華!“任時光流逝,真情永不變!”余音繚繞,令人回味!</h3> <h3> 我們的摩洛哥之旅也將告別于卡薩布蘭卡。感謝旅友們的一路陪伴,感謝為我們留下美好瞬間的朋友們!也感謝桂桂導(dǎo)游,祝你在異國他鄉(xiāng)一切安好!<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