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直有種說法: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耶路撒冷可以是信仰,可以是信念,也可以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2014年,我曾隨法國文化歷史考察團去了耶路撒冷,而且幸運的由以色列的大學(xué)教授為我們講解,在旅行的過程中學(xué)習(xí)了不少歷史知識。</p><p class="ql-block">還是那句老話,我雖是無神論者,但愿意尊重人類所有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能親臨歷史上如此重要的歷史古城耶路撒冷,在這個歷史如此厚重的對方,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對照歷史進行“實地丈量”,是人生難得的幸運,多行所見的豐富多彩,對我的靈魂觸動之深,一直是我所有旅行中最難以忘懷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今天是西方的圣誕節(jié)前夜,特以圣經(jīng)上耶穌的故事為線索,把我在耶路撒冷的實地見聞記錄下來,<b>以作為對“原版耶路撒冷”的旅行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圣城耶路撒冷</b></p><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b>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間,是史前的全球宗教重鎮(zhèn),也是完整保留人類信仰文明演進史的一個城市。</p><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以及一神論)的圣地。</b></p><p class="ql-block">自公元前10世紀(jì),所羅門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b>猶太教</b>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遺跡西墻,仍是猶太教最神圣的所在。</p><p class="ql-block"><b>基督徒</b>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耶穌在這里受難、埋葬、復(fù)活、升天。是“<b>基督教</b>”的發(fā)源地。</p><p class="ql-block"><b>伊斯蘭教</b>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紀(jì)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二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jì)念這一事件。</p> <p class="ql-block">“圣經(jīng)舊約”記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0年,大衛(wèi)王建立以色列王國。建都耶路撒冷,建立了猶太人的第一座“圣殿”。</p><p class="ql-block">大衛(wèi)王死后,其子所羅門即位。</p><p class="ql-block">所羅門王死后,王國一分為二:</p><p class="ql-block">北為以色列王國,首都薩馬利亞,</p><p class="ql-block">南為猶太王國。首都耶路撒冷。</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國被亞速國所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占領(lǐng)了猶大王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紀(jì),隨著亞歷山大的征服,耶路撒冷又歸了希臘塞琉古帝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羅馬帝國的格奈烏斯·龐培占領(lǐng)。希律王朝的“猶太王國”作為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存在。</p><p class="ql-block">公元66年,猶太人發(fā)起了反抗羅馬帝國的猶太戰(zhàn)爭,鎮(zhèn)壓的羅馬軍隊占領(lǐng)耶路撒冷,所有猶太人被驅(qū)逐出猶太行省,流浪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b>羅馬軍隊拆除耶路撒冷圣殿。</b></p><p class="ql-block">故意用以色列人的世敵非利士坦人(Philistine)之名,改猶大省為巴勒斯坦省(Palestina)。</p><p class="ql-block"><b>命名新的行政區(qū)為“敘利亞巴勒斯坦行?。⊿yria Palaestina)。</b></p><p class="ql-block"><b>~猶太王國自此滅亡。</b></p><p class="ql-block">不能不說,巴以矛盾的種子,在二千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就已經(jīng)種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達芬奇:[救世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基督教的誕生</b></p><p class="ql-block">但就在這個時期,一個改變歷史的事情發(fā)生了:<b>一個孩子誕生在耶路撒冷~歷史開始了新記元:</b></p><p class="ql-block"><b>~為什么叫基督教?</b></p><p class="ql-block">猶太教信奉耶和華為唯一真神,主宰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聲稱救世主彌賽亞一定會降臨。(“彌賽亞 Messiah,在舊約《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是指先知所預(yù)言的,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世主。)</p><p class="ql-block">“彌賽亞”希臘語原文是“受膏者”的意思。古猶太人封立君王、祭司時要舉行為受封者頭上敷膏油的儀式,中文圣經(jīng)里譯為“受膏者”。</p><p class="ql-block"><b>救世主~“彌賽亞”→希伯來文:Massiah,</b></p><p class="ql-block"><b>→希臘文:Χριστ??→轉(zhuǎn)譯成:christos,</b></p><p class="ql-block"><b>由此引出(Christ)“基督”。</b></p><p class="ql-block"><b>“新約”繼承了《圣經(jīng)舊約》,奉耶穌為“彌賽亞(Massiah)”,即“基督(Christ)”。</b></p><p class="ql-block"><b>~“基督教”就此誕生。</b></p><p class="ql-block">(注:同是來源于《圣經(jīng)舊約》,三大教派的見解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基督教認(rèn)為“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的出現(xiàn),應(yīng)驗了許多舊約圣經(jīng)中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伊斯蘭教也認(rèn)同耶穌就是彌賽亞,稱他為"麥西哈爾撒";</p><p class="ql-block">~而猶太教信徒則予以否認(rèn),并仍然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來臨。 ~維基百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基督教的誕生使《圣經(jīng)》有了新篇:新約。</b></p><p class="ql-block">~“<b>舊約</b>”是摩西與上帝耶和華,在西奈山以“十誡”立約。</p><p class="ql-block"><b>~“新約”</b>是耶穌以他在十字架上的死,替人類贖罪,使人類與上帝建立了<b>“ 新</b>的<b>約”。</b></p><p class="ql-block"><b>~“舊約”基本上是猶太人的宗教</b>。</p><p class="ql-block">是敘述摩西時代猶太人對人類的起源,信仰的傳說,和之后的遷移、建國故事。</p><p class="ql-block"><b>~“新約”</b>則是基督徒在各地宣講耶穌的言語和事跡的“基督教”。它所有的包括福音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等等…。都是記載從耶穌出生之后,傳道,釘十架,受死,及復(fù)活升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 ~“新約”</b>接受了“<b>舊約”</b>的基本教義,使基督教與猶太教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b>整體“圣經(jīng)”。</b></p><p class="ql-block"><b>~耶穌出生之年被定為公元元年</b>,</p><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世界通用的公歷是以耶穌出生時間為準(zhǔn):歷史上所有時間的正式記載,都以此分為“公元前”,或“公元后”。</p><p class="ql-block"><b>~所以客觀地說:耶穌的誕生,確實開始了一個歷史新紀(jì)元</b>。</p><p class="ql-block">(注:耶穌在世時,他的影響力還沒大到可以樹立年代的里程碑。耶穌誕生日作為紀(jì)元。是532年西方僧侶狄奧尼西提出,并將此紀(jì)年法在教會中正式使用。 ... <b>新中國成立以后,于1949年正式規(guī)定采用此公歷紀(jì)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隔絕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水泥圍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進耶路撒冷”。</b></p><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舊城(阿拉伯語:?????? ????????;希伯來語:???? ?????? / ha'ir ha'atika?)是位于現(xiàn)代耶路撒冷城市內(nèi)一塊面積為 0.9 平方公里的區(qū)域。</p><p class="ql-block">1860年代以前,這一區(qū)域就構(gòu)成了耶路撒冷的整個城市。舊城擁有一些重要的宗教圣地:猶太教的圣殿山及其西墻,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以及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舊城被分為4個區(qū)域:穆斯林區(qū)、基督徒區(qū)、猶太區(qū)和亞美尼亞區(qū)。</p><p class="ql-block">為追尋基督教與耶路撒冷的關(guān)系,下面只集中于與耶穌有關(guān)的訪問點。</p><p class="ql-block"><b>傳說中的耶穌誕生地~伯利恒。</b></p><p class="ql-block">圣經(jīng)故事說:瑪利亞快要分娩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下令進行人口普查,她被迫和丈夫約瑟前往位于拿撒勒以南150公里的祖籍伯利恒。</p><p class="ql-block">公元元年12月25日,木匠約瑟和懷孕的妻子瑪利亞到了伯利恒。冬夜又黑又冷,他們找不到住宿地,只好借住在一個馬棚里。瑪利亞這天夜里,就在馬棚的馬槽里生下一個男孩。約瑟給他取名“耶穌”?!敢d」希伯來語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救世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耶穌誕生》</p><p class="ql-block">羅伯特·坎平(Robert Campin, ?-1444年),文藝復(fù)興時期歐洲弗蘭德藝術(shù)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圖:伯利恒圣誕教堂)</p><p class="ql-block">伯利恒耶穌誕生的<b>圣誕教堂</b>,在現(xiàn)在的耶路撒冷城外,位于巴勒斯坦的領(lǐng)地。</p><p class="ql-block">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管轄區(qū),到被高大的水泥圍墻隔絕巴勒斯坦管轄權(quán),墻是以色列人在2002年建造的,高8米,長760公里,在把巴勒斯坦地區(qū)圍了個嚴(yán)嚴(yán)實實。我們的車進去,要經(jīng)過以色列軍人的邊境卡,有士兵上車挨個檢查護照,十分嚴(yán)格。</p><p class="ql-block">圣誕教堂外面有很大的場地~馬槽廣場,古老的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建于公元330年。它占地很大,是世界上最古老教堂之一。歷經(jīng)千年,它居然奇跡般的沒有被破壞過。教堂規(guī)模很大,但從外墻上還是可以看出有歷代加建的不同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進口十分狹小,只有1.2米,用很古老的石塊搭建成的門,進門時還要低下頭~有人說是為了讓朝拜者表示謙卑。講解告訴我們,實際上是當(dāng)年伊斯蘭入侵時,基督教徒為保護教堂,把大門封了,后來才開的這個小門進出。</p><p class="ql-block">進到教堂里面,則是一個巨大的殿堂,有兩排古羅馬式的庭柱,盡頭處是耶穌基督的圣像,被掛在前面的許多燈火燭光照明。</p><p class="ql-block">地上有考古挖掘后的陳列坑,可以看到下面的古羅馬時期的彩色馬賽克地面。</p><p class="ql-block">2000過去,地面下才是當(dāng)初的君士坦丁時期的耶路撒冷古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受胎告知] ~ 達芬奇</p><p class="ql-block">《新約圣經(jīng)》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被天使稱為有福的女子,當(dāng)她知道她被選中要以童女之身懷耶穌時,馬利亞已與大衛(wèi)家族的約瑟訂婚,她雖然童女身,卻奇跡般地由圣靈的能力懷孕?!谑荹新約]說:約瑟并非耶穌真正生父,<b>耶穌是上帝之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博士來朝 ~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后來的故事,每年西方圣誕節(jié)都會被講述:</p><p class="ql-block">據(jù)說耶穌出生的那天,天使首先向一群牧羊人宣告耶穌的降生,而且天上有顆明亮的星星落到耶路撒冷,有三個東方博士看到后,高興地叫道:“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間來了?!辈②s到伯利恒祝賀,獻上黃金、乳香、沒藥。</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三博士的身份,有各種故事,這里聽到的說法之一,博士們是來自古波斯。因為這里教堂的一幅壁畫上,三博士身穿波斯式服裝,也正因此緣故,曾在波斯大軍到來時,教堂幸免于難。</p><p class="ql-block">另外也有說法,三博士中的那位黑人,是來自埃塞俄比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進入地下“馬廄”的小門</p><p class="ql-block">那么當(dāng)年的“馬廄”在什么地方呢?</p><p class="ql-block">我們在教堂大廳的右面,看到一個過道,排著長長的隊,通往盡頭一個通往地下室的小門,門上面掛有圣母子像。</p><p class="ql-block">朝拜的人很多,排隊一直到大門口。從外面的大廳進到這個通往地下“馬廄”的小門,排隊的人群一下子變得頗為擁擠,得十分努力才能“擠”進去。</p> <p class="ql-block">隨著擁擠的人群,穿過小門,下樓梯,進到下面的地窖,那是很小的一間石屋,13米長,3米寬。頂上和四壁仍保留粗糙的巖石面。</p><p class="ql-block">正對入口處,有一個在地面上的圓形壁窿祭壇,中間環(huán)繞著燭火長明燈。據(jù)說這是耶穌的出生地,信徒們在這里用手撫摸地面并親吻。</p><p class="ql-block">祭壇右邊,有個小小的石槽~據(jù)說那就是耶穌的誕生地。(見圖)</p><p class="ql-block">(注: 關(guān)于<b>耶穌誕辰</b>的確切日期,一直存在爭論,馬太福音第二章記載:大希律因從東方博士那裡知道耶穌的降生,命令殺了伯利恆城周圍兩歲以內(nèi)的嬰孩?!?lt;/p><p class="ql-block">而四世紀(jì)的猶太史學(xué)家約瑟夫記載:大希律死於 A.U.C. 750 年的逾越節(jié)前,即<b>公元前 4 年 4 月 4 日左右</b>(4 B.C.)(公元525年以前,西方通用的曆法是A.U.C.~Anno Urbis Conditae =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city of Rome,是從羅馬城奠基那年起計算。)</p><p class="ql-block">可見耶穌降生應(yīng)該是在大希律死之前,即<b>公元前 4-6 年之間。</b>~維基百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耶穌誕生的馬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耶穌出生的馬槽</p><p class="ql-block">圣經(jīng)故事上說:當(dāng)時管理猶太、撒馬利亞、加利利等地的,是羅馬的傀儡大希律王,他聽到從東方來的占星術(shù)士說,伯利恒城中有一個猶太人的王降生,十分不安,決心除去這個孩子,下令把城四周圍兩歲以下的嬰孩都?xì)⒐狻?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在馬槽前</p><p class="ql-block">就在這里,這個出生在伯利恒 (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叫“耶穌”的孩子,被認(rèn)為是上帝的兒子,“彌賽亞”降臨,成為了救世主基督?!R魰Q:耶穌的降生是以色列先知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馬廄內(nèi)的耶穌祭壇</p><p class="ql-block">祭壇是在地面上的一個大理石圓壇,中間有一個銀制的“<b>伯利恆之星</b>“,上書“圣母瑪利亞在此生下基督耶穌”。周圍繞一圈長明燈。</p><p class="ql-block">在“馬棚”旁邊,還可以參觀考古發(fā)掘出的古羅馬時期民居房屋遺址,墻壁、灶臺…,近2000年后,已經(jīng)是地下很深的地方了,但也說明,那時此地確實是有居民點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穌受洗”~達芬奇</h3><h3>《路加福音》三章23節(jié):「耶穌開頭傳道,年紀(jì)約有三十歲。……」</h3><h3>按《民數(shù)記》四章3節(jié)和《歷代志上》二十三章3節(jié)的的記載,猶太教祭司(拉比)到了三十歲,才有資格開始祭司的職事。耶穌當(dāng)時已經(jīng)具有“拉比”身份,他也是在三十歲開始進行傳道的。</h3><h3>(有研究人員提出,新約說:為躲避大希律的追殺,彼得和瑪麗亞逃亡埃及,但后來耶穌在三十歲之前在干什么?</h3><h3>佛教界曾有說法:耶穌有可能隨古中亞商旅到過印度,接觸過佛教的“普世哲學(xué)”,回到耶路撒冷后,他開始對猶太教封閉式的原旨狹隘教義進行“革命”,進行“人人可以愛上帝”的傳道,激怒了猶太教的上層權(quán)貴,才招致殺身之禍。)</h3><h3>關(guān)于基督教與佛教的探索,見<a href="http://www.zit.org.cn/231kz6f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印度南方~神妙的古國文明(終結(jié)篇)</a></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在錫安山大教堂前</p><p class="ql-block">按照新約的故事情節(jié) ,耶穌在被捕前,與12門徒共進最后的晚餐。錫安山大教堂的馬可樓,據(jù)說是進行“最后晚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錫安山Zion,是耶路撒冷老城南部一座山的名稱。這個詞在《希伯來圣經(jīng)》中首先用于大衛(wèi)城、后來用于圣殿山、現(xiàn)在被用作古代耶路撒冷西山的名字。 這個名稱經(jīng)常用來借代耶路撒冷全城和以色列全地,經(jīng)常簡稱為“錫安”。 今天,在錫安山上的名勝有圣母升天修道院、大衛(wèi)墓、馬可樓等。 ~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后的晚餐”?!_芬奇</p><p class="ql-block">耶穌和弟子們進行“最后的晚餐”的大廳。</p><p class="ql-block">在這里,他宣布“你們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后晚餐”所在地</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馬可樓”內(nèi)部大廳的布局。陳設(shè)非常簡單,除了后面的墻上有塊銘牌,注明這是“最后晚餐”的所在地外,沒有什么恢復(fù)舊貌的陳設(shè),讓人有點失望。</p> <h3>左后面墻上的銘牌:“ROOM OF THE LAST SUPPER”~“最后晚餐”之廳。</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耶路撒冷“橄欖山園”,</p><p class="ql-block">又叫“客西馬尼園”,注明是耶穌傳經(jīng)布道的地方。在這個遍植古老橄欖樹的園子里,耶穌度過被捕前的最后一晚,他在這里與弟子們訣別,并宣告,“在雞叫之前,你們中有人會三次不認(rèn)我”。</p> <h3>據(jù)說,眾人離去之后,耶穌只剩孤獨一人。他就是在“橄欖園”的這塊巖石旁,向上帝祈禱并落下眼淚。我們的講解是位以色列大學(xué)女教授,她挺動情地說:“基督耶穌”雖然是“上帝之子”,也是人,在知道可怕的命運到來之際,他也有恐懼,悲傷,痛苦…,在眾人離去后,他孤身一人,伏身在這塊石頭上祈禱,他哭泣著問上帝:“為什么是我要承受所有的苦難?”…</h3><h3>然后,他起身,靜靜地向前來抓捕他的羅馬士兵走去…。</h3> <p class="ql-block">不知為何,記得當(dāng)時聽到這里,突然深受觸動,以前在所有“基督”的故事中,他都是“神”,從來沒聽說過他也會“哭”?!。</p><p class="ql-block">但也正因為“他”的這“一哭”,我看到了“神”外衣下,他的“人性”~他也有恐懼,也會哭泣…,</p><p class="ql-block">看著橄欖園內(nèi)那些古老滄桑的橄欖樹,想像在那風(fēng)高月黑之夜,在大禍臨頭之際,所有的人都離他而去,他獨自一人在這一片黑冷的橄欖樹林中,伴隨的只有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這是何等的凄涼?何種的無助和孤獨…?!</p><p class="ql-block">突然間悟出:其實我們的最后之路,不都也是孤獨一人的嗎?再親的人,在最后時刻,也是無法相伴的…</p><p class="ql-block"><b>每個人的路,最后都是孤獨的</b>!</p><p class="ql-block">~<b>即便是基督。</b></p> <h3>羅馬教宗保祿二世曾拜祭“橄欖園”,并種下一顆橄欖樹。相比那些古老的樹干,顯得“嫩”了點。</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橄欖山上遙望“獅子門”</p><p class="ql-block">“橄欖山”是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山坡上,從“橄欖山”上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古城。從這里出來,再往上走,正是是紀(jì)念耶穌哀哭的“<b>主泣教堂”,(</b>因為各國都有建設(shè)投資,所以也叫“萬國教堂”)。官方說法是:“耶穌哭泣的石頭”在這個教堂內(nèi),但我們的猶太女教授堅持說是在橄欖園中。</p><p class="ql-block">耶穌從橄欖山上被捕后,帶下山,就是穿過下面老城的“獅子門”進入耶路撒冷城受審的。</p><p class="ql-block">城墻外是大片猶太人的墓地,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成千上萬墳?zāi)怪械莫q太人,靜靜的躺在這里,等待“最后審判”時“彌賽亞”的降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苦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當(dāng)年審判耶穌的羅馬總督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耶穌被羅馬士兵抓捕后,就是先送到這里接受“審判”。</span></p> <h3>原來的羅馬總督府地址上,現(xiàn)在建了一個不大的基督教堂。</h3> <h3>地上留有羅馬士兵刻下的游戲“棋盤”。</h3><h3>解說告知:就在這里耶穌被判刑,釘上十字架處死,他被戴上荊棘冠,背負(fù)十字架。開始了“苦路”第一步。</h3> <p class="ql-block">傳說耶穌被害前,就是沿著“受難之路”背負(fù)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刑場的。傳統(tǒng)上,教徒在傳教初期就到耶路撒冷憑吊耶穌殉難地。17世紀(jì)開始,“苦路”成為基督教徒朝圣必經(jīng)地點。1731年,教皇克來門特十二世確定14站“苦路”及朝圣禮儀。</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苦路”兩邊都是小商鋪。掛滿了各種旅游紀(jì)念品,與神圣的“耶穌受難之路”,有點“不合拍”。。</p><p class="ql-block">想起耶穌的故事中說過,耶穌當(dāng)年因為商販在圣殿內(nèi)做買賣而大發(fā)雷霆…,如今,商業(yè)和金錢的力量好像同樣在挑戰(zhàn)著人類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四步“苦路”,每處都有標(biāo)記。</p><p class="ql-block">人們來耶路撒冷,必定想去尋覓基督教的重要圣跡一<b>耶穌受難的“苦路”。</b></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b>苦路”</b>,就是耶穌被羅馬當(dāng)局拘捕,從被審判有罪、頭戴荊冠、背負(fù)十字架游街,跌倒、...直到被殺害全過程所發(fā)生故事的具體地點。從“羅馬總督的審判廳”開始,直到耶穌殉難地的“圣墓大教堂”,所經(jīng)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鐵制圓牌用羅馬數(shù)字標(biāo)識,共有14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墓大教堂前的朝拜者。</p><p class="ql-block">過去的2000年間,因圣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fù)活的地方,圣墓大教堂一直是基督教首選的朝圣地點。</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每個周五,教堂的牧師會帶領(lǐng)朝圣者沿著“苦路”行進,在14個祈禱之地回憶和紀(jì)念耶穌所遭受的苦難。</p><p class="ql-block">我們隨著人群走進耶路撒冷宛如中世紀(jì)時代彎曲迷離的小街巷,踏著被歲月打磨得光可鑒人的石塊小路,遇到虔誠的基督徒捧著香燭,身背沉重的十字架走過這大約1公里長的路程,一站一站地誦經(jīng)歌唱,直至圣墓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墓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苦路</b>的終點,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圣地——<b>圣墓大教堂</b>(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這個名為“各各它”的圣墓大教堂,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b>苦路</b>11-14站的故事都是發(fā)生在圣墓大教堂內(nèi)。</p><p class="ql-block">圣墓大教堂是在耶穌殉難300年后,改奉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海倫娜在公元335年下令修建的,大教堂修建后幾經(jīng)毀滅又幾經(jīng)重修。</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筑分為三部分,包括耶穌墓上的“<b>復(fù)活教堂</b>”、長方形的“<b>受難教堂</b>”和“<b>巖石上的十字架</b>”。</p><p class="ql-block">資料稱:</p><p class="ql-block">西元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為報復(fù)猶太人起義、摧毀猶大省,並刻意選在被毀的圣殿位置,蓋了朱庇特神廟和自己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并以猶太人的敵人非利士坦人(Philistine)之名,改猶大省為巴勒斯坦省(Palestina)。</p><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也改名為艾麗亞城(Aelia Capitolina),並依照羅馬規(guī)格,建了兩條大道,南北向的叫Cardo Maximus(現(xiàn)在遺跡在猶太區(qū))、東西向的叫Decumanus。并按羅馬規(guī)格,蓋了許多神廟。</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墓大教堂二樓的耶穌受難祭壇。</h3><h3>公元324年,海倫娜皇后來到圣地時,她直覺維納斯神廟就是耶穌受難的地方。</h3><h3>據(jù)四世紀(jì)學(xué)者耶柔米的記載,在朱庇特雕像的下方,挖到了耶穌的墓,維納斯雕像被認(rèn)為是立十字架的“各各他(Golgotha)”。在地穴裡發(fā)現(xiàn)幾個十字架,據(jù)說包含耶穌用過的。海倫娜建了大教堂,並在耶穌的墓上特別蓋了小神社(Edicule)。</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釘十字架小教堂</h3><h3>進入<b>聖墓教堂</b>後,右手石頭階梯,上樓梯後的狹小空間裡,牆上畫著耶穌被釘十字架,說明這里是兵丁拿釘子穿過耶穌手腳的地方(苦路 11),這里現(xiàn)在是拉丁教堂、屬于羅馬天主教,叫<b>“釘十字架小教堂(Chapel of the Nailing to the Cross)”。</b></h3><h3>旁邊的祭壇也有點歷史,是意大利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捐贈,1588年從佛羅倫薩送來的。</h3> <h3>旁邊的教堂叫十字架小教堂(Chapel of the Crucifixion)。屬希臘正教。狹小的空間塞滿了眼花撩亂的金色銀色,牆壁是金銀色的、兩個雕像穿著銀色衣服、祭壇上的燈臺是金色,眼前一排掛滿的東正教吊燈也是金色銀色的,中間是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同時,氣味中飄來的是宗教禮儀用的乳香味,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嗅覺與視覺同樣感到有點過度飽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壇下面的祭奠燭火。</h3><h3>人們魚貫的到祭壇前跪下、親吻。祭壇的風(fēng)格樣式與圣誕大教堂一模一樣。</h3><h3>透過圣像下的玻璃板,可看見有裂痕的巨石,據(jù)說是當(dāng)年採礦場留下來的原來各各他的石頭,中間的空隙,剛好能讓兵丁立十字架在其中(也有說是耶穌死時的地震震開的)。祭壇底下那塊是耶穌的十字架插的位置,(即苦路的第十二站)。</h3><h3>圣墓教堂在614年被波斯人燒毀,修好之後,又被穆斯林的哈里發(fā)哈基姆(Hakim)下令拆毀。</h3><h3>現(xiàn)在的教堂是1099年十字軍時期翻修的,將原來南北路旁的入口,改到側(cè)面,形成現(xiàn)在入口不起眼原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字架所在的巖石</h3><h3>在耶穌的時代,這里曾是猶太人墓地。附近一片突出地面的巖床被尊為“<b>各各他山(</b>Golgotha)<b>又叫骷髏地”</b>,即耶穌的受難之地。</h3><h3>圣墓大教堂內(nèi),祭壇下面的玻璃封柜中,據(jù)說是當(dāng)年十字架所在的巖石。</h3><h3>“各各他”巨石的遺跡附近,有個<b>亞當(dāng)</b><b>小教堂(Chapel of Adam),</b>之所以稱“亞當(dāng)教堂”,是因為傳統(tǒng)說法中,亞當(dāng)埋在各各他(Golgotha)。</h3> <h3>女教授說:據(jù)考古資料考證,這里確實最有可能是各各他(Golgotha)的所在地。</h3><h3>第一,哈德良可能就是根據(jù)早期基督徒的傳統(tǒng),故意要在他們心中的圣地蓋羅馬神廟。</h3><h3>第二,考古已證明這里在耶穌時代是城外,城墻是在耶穌死后十年才修建的。</h3><h3>第三,過去這里曾是採石場。</h3><h3>第四,考古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公元一世紀(jì)的猶太墓地。</h3> <h3>后來的十字軍在“各各他(Golgotha)”下蓋了十字軍國王的墓、在新的拱頂之下標(biāo)示了世界中心(Omphalos)、並在發(fā)現(xiàn)十字架的洞穴蓋了小教堂、在耶穌墓的小房間之外又蓋了小教堂。</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教堂內(nèi)的耶穌陵墓。</p><p class="ql-block">圣墓教堂大廳中央,有一個六角圓柱形的建筑<b>(Rotunda)</b>,里面就是<b>教堂的中心~耶穌的墓地</b>。</p><p class="ql-block">外面的小教堂是十字軍后來加蓋的,稱為<b>復(fù)活教堂</b>。進去后有個<b>天使小教堂(Chapel of Angels)</b>,再往裡的空間才是<b>聖墓(Sepulchure)</b>。法國電視臺曾有過關(guān)于復(fù)活教堂翻修時的報道,小教堂在全部拆開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耶穌的任何痕跡,但發(fā)現(xiàn)了最早期刻在石頭上的“十字架”,據(jù)考證,應(yīng)該是11世紀(jì)時十字軍留下的。</p> <h3>圣墓其實是一個石洞,狹小,不足2米寬。傳說耶穌受難后被安葬在此,3天后從這里復(fù)活。</h3> <h3>參拜圣墓的排隊很長。其實在“圣墓”的后面,有一個游客知道的不多的“<b>復(fù)活教</b><b>堂”,</b>我們的導(dǎo)游帶我們進入這個顯得很簡陋的墓室。這里是屬敘利亞東正教會(St Nicodemus Chapel of the Syrians),他們每週日在這聚會。這里面的洞穴中,有真正的古猶太人墓穴。</h3><h3>在這個石頭墻體的洞穴式房間的壁窿中,我們看到墻壁下,有許多考古發(fā)掘的古羅馬時期猶太人墓地。細(xì)長的墓穴,被確認(rèn)是希律時期風(fēng)格的墓,可證明當(dāng)年耶穌墓在這一帶的可信度。</h3><h3>后來看到法國電視臺的有關(guān)考古資料片說,確實在此處發(fā)現(xiàn)有標(biāo)明“耶穌”字樣的石碑,但無法證明是否真是耶穌基督家族的墓室,因為當(dāng)時叫“耶穌”的人很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教堂內(nèi)的“膏禮之石”。</h3><h3>長方形的<b>受難教堂</b>一進門,就看見一塊如床板大小的石板橫臥在地,這塊石板光滑發(fā)亮如同打上了蠟,上面清晰可見紅色血絲般的紋路,傳說這就是耶穌被釘死后,放置在這塊石板上所流的鮮血滲透石板所留下的血跡。被稱為“膏禮之石”。</h3><h3>許多信徒都愿意親手摸一下耶穌停尸處的大理石板。虔誠的信徒們匍伏在地,撫摸親吻著石板,久久不愿起來。石板后面的墻壁上,用馬賽克鑲嵌了耶穌受難的三幅圖畫故事,這里就是苦路的第13站。</h3><h3>(注:也有一種說法,原先的石頭在大火中損壞了,現(xiàn)在的是12世紀(jì)才開始有的,石頭也是1808年又換過的。石頭的原地點在“各各他”羅馬小教堂和希臘東正小教堂之間,那個放瑪利亞雕像的祭壇,才是耶穌從十字架上取下時的位置。)</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可移動的梯子</p><p class="ql-block">圣墓大教堂進口右邊,那個帶藍色圓頂和窗戶的小教堂叫做<b>法蘭克小教堂(Chapel of the Franks),</b>是確切的“<b>各各他(亦稱為:骷髏地)</b>”所在地。因“<b>各各他</b>”是山坡,比較高,現(xiàn)在位置在這個小教堂的二層樓上。但小教堂上臺階上的門關(guān)閉了,臺階成了旅游團的講解地。</p><p class="ql-block">圣墓教堂有個好笑的「<b>不可移動的梯子」( Immovable Ladder)的故事:</b>“圣墓教堂”上方右邊窗下面有個梯子(見圖),它被在這個位置已經(jīng)超過200年了!而且還會繼續(xù)放下去,為什么?</p><p class="ql-block">圣墓教堂自公元4世紀(jì)落成后,就是屬于所有基督教會的圣地,于是天主教方濟會、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敘利亞正教、埃及科普特正教和埃塞俄比亞正教等六個古老教派,都認(rèn)為自己擁有圣墓教堂的管理權(quán),為此爭斗不休。</p><p class="ql-block">土耳其統(tǒng)治者奧斯曼三世(Osman III)被攪的不耐其煩,在1757年頒布了皇家公文(Firman),命令耶路撒冷的所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會,都必須「<b>維持現(xiàn)狀」(status quo)</b>,即當(dāng)時管理權(quán)是誰的,那地方就屬於誰。從此不許再繼續(xù)爭吵所有權(quán)。(到是一視同仁!)</p><p class="ql-block">頒布維持現(xiàn)狀令那天,希臘正教會的梯子剛好放在屬于亞美尼亞教派的窗戶外,梯子在那的用途已經(jīng)不可考,但東西是希臘正教會的,區(qū)域管理權(quán)是亞美尼亞教會的,為了要維持現(xiàn)狀,就只能把梯子留在那!哈哈!??</p><p class="ql-block">這把「<b>不可移動的梯子</b>」,說明各基督教派之間的爭斗,到今天都沒有結(jié)束,也成了游客們的一個笑料。</p><p class="ql-block">出于同樣的理由,圣墓教堂大門的鎖??,是當(dāng)年薩拉丁交給伊斯蘭教徒的,現(xiàn)在仍由其后人保管!每天早上4點由伊斯蘭教徒來開基督教的圣墓大教堂的門、晚上關(guān)門~這也成為耶路撒冷一大“奇觀,很多游客專門來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示巴女王”朝覲“所羅門王”</p><p class="ql-block">從4世紀(jì)開始,“圣墓教堂”就已成為基督教朝圣的主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今天,圣墓大教堂是耶路撒冷東正教牧首的總部,而教堂建筑本身,由基督教最古老的的三個教會(拉丁羅馬天主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希臘正教會),六個宗派(羅馬天主教會、希臘正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敘利亞正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共同管理。</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大教堂的墻壁上,我發(fā)現(xiàn)了埃塞俄比亞教會贈送的古老壁畫,內(nèi)容正是“<b>示巴女王會見所羅門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圣墓大教堂”門口</p><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燈光陰暗,氣氛憂郁,雖然看到的實物很有歷史滄桑感,但千多年被燭火熏黑了的整個教堂內(nèi)部,所有的壁畫都在半黑暗中,燭火的煙氣使一切都模模糊糊,很是沉重壓抑,各種不同派別的宗教儀式穿梭其中,氣氛神秘,走出圣墓教堂,才在陽光下長長舒了口氣。</p><p class="ql-block">外面的游客熙熙攘攘,一下子又回到人間。(我后面“圣墓教堂”右上方的窗口下面,就是那把“不可移動的梯子”。)</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要想更清楚了解羅馬時期的耶路撒冷城市狀況,有一處很大的微觀景區(qū)。這里按考古挖掘的情況,復(fù)制了2000多年前的耶路撒冷城。</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希律時期的耶路撒冷,</h3><h3>城中間是希律王在公元前20年建的“圣殿”。周圍是當(dāng)時的羅馬風(fēng)格城市,城左面是王宮。</h3> <h3>紅線為耶穌被送上十字架時所走的路線:從城邊小門出來,到巖石處被釘上十字架,也即今天的“圣墓大教堂”所在地,那時是城外偏僻行刑之地。那塊巖石,就是今天的“<b>各各他山</b>”,即耶穌的受難之地。</h3> <p class="ql-block"><b>四,圣經(jīng)</b></p><p class="ql-block">耶穌的事跡最初并沒有文字紀(jì)錄,六十年后,人們才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些記錄耶穌言論及生平事跡的文字,就是我們所說的“福音書”。這些福音書原本分散于不同的教會,并非一本統(tǒng)一的著作。</p><p class="ql-block">最初的新約圣經(jīng)的書卷,全部或絕大部分內(nèi)容是由猶太基督徒所寫,也就是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信仰基督的猶太門徒所寫。</p><p class="ql-block">書寫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是路加, 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路加是希臘人,一些則認(rèn)為是猶太人。少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的作者是外邦人。</p><p class="ql-block">福音書原本是匿名流傳,大約公元185年,人們才冠上名字。</p><p class="ql-block"><b>《新約圣經(jīng)》</b>(希臘語:? Καιν? Διαθ?κη;英語: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認(rèn)為的“《圣經(jīng)》全書”里繼《舊約圣經(jīng)》之后,對其余部分的稱呼。</p><p class="ql-block">“新約”相對于“舊約”而言,以耶穌出生為界。</p><p class="ql-block">《新約全書》共二十七卷,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五個大類,即“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大公書信”和“啟示錄”。雖然這幾個部分的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主題,即強調(diào)耶穌的身份、生平和地位。</p><p class="ql-block">《新約圣經(jīng)》正典書目,于公元397年舉行的迦太基會議正式確定。其原本已失傳,發(fā)現(xiàn)的最早抄本殘片約為公元2世紀(jì)時所抄。</p><p class="ql-block">但上世紀(jì)80年代,<b>“死海古卷</b>”在耶路撒冷附近被發(fā)現(xiàn),一下子把“圣經(jīng)”的時間提前到了公元前二世紀(jì)。</p> <h3><b>死海古卷</b>是泛稱1947~1956年間,在死海西北基伯昆蘭曠野的山洞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后面的山洞,就是發(fā)現(xiàn)“死海古卷的地方。</h3><h3>1947年夏,一個阿拉伯牧人因?qū)ふ易呤У难蛑欢搅怂篮N鞅苯前哆?,他登上現(xiàn)稱庫蘭遺址的陡崖,無意進入一個洞穴,發(fā)現(xiàn)許多內(nèi)藏羊皮卷和紙莎草卷文獻的陶壇。這些羊皮卷后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猶太教,基督教的經(jīng)文。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發(fā)現(xiàn)的兩千年前的卷軸統(tǒng)稱為“死海卷軸”。<br></h3><h3>這些被發(fā)現(xiàn)的文獻,大約是公元前2到1世紀(jì)期間(從公元前一百七十年到公元前五十八年,也就是中國西漢時期)寫成的,它們的發(fā)現(xiàn)被稱為二十世紀(jì)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h3> <h3>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或稱死海經(jīng)卷、死海書卷、死海文書),是為目前最古老的希伯來聖經(jīng)抄本(舊約),除了《聖經(jīng)·以斯帖記》以外的《舊約全書》全部內(nèi)容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h3><h3>古卷經(jīng)過了兩千年后,大部分都已變成碎片,只有少數(shù)的書卷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又經(jīng)過專家們大約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書卷部分或全部的復(fù)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宣稱“彌賽亞”將降臨的《以賽亞書》。</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色列為“死海古卷”建立的特殊展館</h3><h3>從古卷的內(nèi)容中,學(xué)者認(rèn)為其原收藏者,是當(dāng)時附近<b>昆蘭小區(qū)(Khirbet Qumran)</b>的隱士派的猶太人。</h3><h3>公元70年,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占領(lǐng)了耶路撒冷,放火燒毀了猶太的圣殿。當(dāng)時集聚在附近昆蘭小區(qū)的“<b>隱士派</b>”的猶太人,為了避免珍貴書卷的毀壞或遺失,將這些珍貴的書籍,藏入洞穴。</h3><h3>現(xiàn)在新建的古卷展館,按照當(dāng)時這個昆蘭教派極度尊崇清潔的特點,建了個極簡潔的純白色園盤,從四面有噴泉不間斷的向館體上噴射,純凈神圣之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館中間的高臺上玻璃柜內(nèi),</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展出的“死海古卷”</h3><h3>這里的展柜非常現(xiàn)代化,恒溫恒濕,光線暗淡,展品中最令人驚嘆的,是古卷中保存最完整的《以賽亞書》。展廳說明:</h3><h3><b>“這里發(fā)現(xiàn)的昆蘭(Qumran)《以賽亞》古卷,與現(xiàn)在的希伯來文圣經(jīng),在一對一的單詞比較上,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準(zhǔn)確性。</b>剩下的百分之五,是因為拼寫的演變。”</h3><h3>更據(jù)一位圣經(jīng)專家曾經(jīng)的統(tǒng)計:“<b>近二千年的抄寫中,在共有一百六十六個單詞的一章文卷中,只有一個詞(三個字母)有爭議,(</b>但這個詞不影響句子的意義。)”</h3><h3>在二千年的抄寫保存過程中,不論是古人,還是現(xiàn)在的圣經(jīng)傳承者、忠心的希伯來學(xué)者是如此的認(rèn)真和嚴(yán)謹(jǐn),令人嘆為觀止!<br></h3> <h3>耶路撒冷既然是三個宗教的圣地,本來還應(yīng)該介紹伊斯蘭教的圣地,遺憾的是,這里的清真寺非穆斯林免進,不能親識其真面目。</h3><h3>但在耶路撒冷的很多地方,幾乎都能看見金頂?shù)乃_赫萊和銀頂?shù)陌⒖怂_清真寺。</h3><h3>我們到達“哭墻”時,正是夕陽西下,陽光照在“哭墻”和后面的薩赫萊清真寺(巖石清真寺)上,金頂閃閃發(fā)光,很是震撼。</h3> <p class="ql-block"><b>五,貝塔以色列人(Beta Israel)</b></p><p class="ql-block">在以色列,也不能不注意到埃塞俄比亞的黑色猶太人。在非洲眾多的伊斯蘭國家中,獨立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顯得很突出,曾被稱為「以色列第二」?,F(xiàn)在也是非洲唯一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p><p class="ql-block">從公元前1000多年開始,直到現(xiàn)在,他們的皇室一直自稱是“所羅門王”的后裔,從公元前1000多年以來,埃塞俄比亞一直有猶太人族群。這些黑色猶太人被稱為“貝塔以色列人(Beta Israel)”。</p> <h3>我們在“哭墻”前見到的以色列軍人,注意隊伍中間,正是“貝塔”黑人猶太士兵。</h3> <p class="ql-block">處于危險之中的以色列人,幾乎人人皆兵,廣場上見到的以色列女士兵,滿身戎裝也不妨礙她們的“嘻嘻哈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耶路撒冷哭墻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的故事很多,</b></p><p class="ql-block"><b>它是一個神的殿堂、</b></p><p class="ql-block"><b>兩個民族的首都、</b></p><p class="ql-block"><b>三大宗教的圣地,</b></p><p class="ql-block"><b>它還是唯一一個</b></p><p class="ql-block"><b>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亞伯拉罕、大衛(wèi)、耶穌和穆罕默德</b></p><p class="ql-block"><b>這些先知和長老,都曾在這里的石頭上駐足。</b></p><p class="ql-block"><b>亞伯拉罕系宗教和基督教都在這里誕生,</b></p><p class="ql-block"><b>信徒們相信,世界也將于末日審判時</b></p><p class="ql-block"><b>在這里終結(jié)。</b></p><p class="ql-block"><b>不管你是不是信徒,你都不得不承認(rèn):</b></p><p class="ql-block"><b>信仰的力量~這就是耶路撒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什么是信仰?是宗教?還是信念?</b></p><p class="ql-block"><b>什么是戒律?是規(guī)則?還是原則?</b></p><p class="ql-block"><b>什么是世界?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b></p><p class="ql-block"><b>還是“世界上沒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b></p> <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b></p><p class="ql-block"><b>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b></p><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b></p><p class="ql-block"><b>又是地上城,</b></p><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可以是信仰,</b></p><p class="ql-block"><b>可以是信念,</b></p><p class="ql-block"><b>也可以是希望。</b></p><p class="ql-block"><b>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b></p><p class="ql-block"><b>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b>。</p> <p class="ql-block">我從耶路撒冷帶回的紀(jì)念物,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圣墓大教堂”的圣水、圣灰、圣油、圣土;</p><p class="ql-block">旁邊掛的是“耶路撒冷十字架”;</p><p class="ql-block">瓶子里是從耶路撒冷“橄欖園”中采取的橄欖枝。</p> <p class="ql-block"><b>這篇“耶路撒冷”實地丈量游記,寫的不是“宗教”,而是“信仰”。有“信仰”,才有希望!</b></p><p class="ql-block"><b>行走世界,“懂得了這世界上沒有所謂天然正確和絕對政治正確,在這個充滿偏見,不理解,甚至一見不同便惡言相向的時代,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不同的活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它直接決定了你的氣度,你的待人接物,你的胸懷和抱負(fù)。</b></p><p class="ql-block"><b>沒經(jīng)歷過人生,哪來人生觀?</b></p><p class="ql-block"><b>沒見過世界,何談世界觀?</b></p><p class="ql-block"><b>心充實了,清凈了,亂世之中才有定力。??</b></p><p class="ql-block"><b>在巴以戰(zhàn)爭又起的今天,重發(fā)這篇“耶路撒冷游記”,衷心希望人類信仰的力量戰(zhàn)勝邪惡,愿和平重回大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