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xiāng)號召,從1968年到1978年216名知青先后來到蘇溪這片熱土奉獻了青春和熱血,下放蘇溪知青主要來自818廠、小龍鎢礦廠職工子女和上海城市青年,還有少部分來自泰和縣城、馬市圩鎮(zhèn)。1970-1971年分別在橫塘村、芫背村、模山村、下彭村、雷岡村、高溪村塘登建立知青班安置下鄉(xiāng)青年,1974年4月建立了上宏知青隊,1975年5月建立了梅陂知青隊,1976年建立了三居仚口知青隊,上宏知青隊安置對象為小龍鎢礦職工子女,三居仚口知青隊和高溪梅陂知青隊安置對象為818廠職工子女,其中人數(shù)最多最集中的為梅陂知青隊,共分為兩批,第一批為75年5月7月,第二批為l0月25曰。為了安置梅陂知青隊,在高溪岱頭設立了知青點,髙溪大隊劃出土地35畝,其中水田20畝,用于知青隊勞動生產(chǎn),知青隊共分四個班,共有58人。<div> </div>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也感恩廣大知青為蘇溪發(fā)展奉獻的青春熱血,更寄望傳承接力“為國分憂、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執(zhí)著進取”知青精神,蘇溪鎮(zhèn)在高溪村岱頭結合“知青與三線文化”打造了“知青館”,并以此作為干部的“初心教育基地”。而把“知青與三線文化”融合,正因為知青與蘇溪,與818之間的不解情緣。<div> 當年在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下,1200多名青年工人、知識分子、老三屆高中畢業(yè)生滿懷一腔報國熱情離開大都市來到泰和慶江化工廠支援三線建設。他們在這個鮮為人知的大山里為祖國的國防工業(yè)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了嚴守國家機密,工廠對外只有一個郵箱代號818,當?shù)厝瞬⒉恢肋@個神秘的工廠是做什么的。把這個地方叫做818。當年下放在岱頭的知青全部來自818廠職工子女,隨著返城潮的開始,大部分下發(fā)知青重新安置到818廠,繼續(xù)鑄就三線工業(yè)輝煌。<br></div><div> 展館由當年知青借宿的民居改造而成,未經(jīng)過多修飾,保留了當年的建筑風貌。展館共分為五個部分:知青簡介、精神傳承、支農(nóng)記憶、818之家、知青宿舍。</div> 展廳中央懸掛著毛主席畫像,一副“錦繡河山留青春,崢嶸歲月顯芳華”對聯(lián),道出了多少知青難忘的歲月。 展廳左右墻以展板和展柜形式布局,介紹了蘇溪知青歷史,感謝818插隊知青以及818廠易大哥、徐濤姐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和物件。 一枚毛主席紀念章,一張泛黃的老郵票,一本耳熟能詳?shù)拿飨Z錄,一張慶化廠電影票,一本本鮮艷的獎狀,是否把你帶回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傳承“為國分憂、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執(zhí)著進取”知青精神,是我們建館的初衷。 更因為蘇溪知青與818廠不解情緣,以及這個三線軍工廠為當?shù)匕l(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我們更想給所有“818人”一個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艱苦的環(huán)境鍛煉了知青們不怕苦、不怕難,執(zhí)著進取的寶貴精神品質。 支農(nóng)記憶,當年用過的農(nóng)具,是否讓大家想起了如火如荼的大生產(chǎn)場景。 而今的岱頭,已是舊貌換新顏,看不到破爛的房子,沒有泥濘的道路,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栽花種菜,為蘇溪鄉(xiāng)村旅游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爽的院落,整潔的巷道,香樟環(huán)繞,現(xiàn)在的岱頭人家仿佛住在公園里。 2019年蘇溪鎮(zhèn)黨委、政府下大力氣整治岱頭人居環(huán)境,打造岱頭“知青文化”特色點,同時不破壞農(nóng)村原始風貌和自然生態(tài)。圍欄上一排排鹽菜和蘿卜干,是否把你帶回當年的記憶,如今生活富裕起來的岱頭人,自家種的綠色食品可成了餐桌上最搶手的好菜。 感謝在外鄉(xiāng)賢對岱頭特色點的大力支持,建設的鄉(xiāng)賢館暨成為聚賢納才的寶地,更成了村民的活動場所。 一排排的文化景觀墻,映襯了岱頭人豐足的文化生活。 梅陂的水依然清澈見底,當年知青們梅陂救人、搶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故事在蘇溪口口相傳,就像這梅烏江的水將永潤蘇溪人的心田。 徐濤姐問我知青館何時開館,一定記得告知她。我想說:“春暖花開了,你們來時即是開館之日?!?lt;div> 謹以此館獻給所有為蘇溪奉獻過的知青和818人,愿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話初心。蘇溪歡迎你們?;丶铱纯矗?l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