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 言</h3><h3> 秦始皇贏政(公元前259年一210年),中國古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滅六國,結(jié)束了千百年諸侯割居爭霸,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一一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路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簡單說,結(jié)束了奴隸制社會,開啟了封建社會,推動了歷史發(fā)展,改革了社會結(jié)構(gòu),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程,奠定中國二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h3> <h3>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h3> <h3>明代思想家李贄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自古至今,歷代帝王,文豪詩圣對秦始皇評價浩如瀚海,摘毛澤東評品:</h3><h3>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文字,修筑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quán)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h3><h3> 翦伯贊:…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lǐng)主制,開創(chuàng)了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h3><h3> 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統(tǒng)制方數(shù)千里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h3><h3> ……。</h3> <h3>李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h3> <h3> 秦 始 皇 帝 陵、秦 始 皇 地 宮</h3><h3> 秦始皇死后埋在驪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向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guī)模龐大,設(shè)計完善的帝王陵寢。</h3> <h3>驪山墓每年用工70萬人修建。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55米。內(nèi)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并且布滿機關(guān),頂上有明球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筑有內(nèi)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nèi)城南部。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珍異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nèi)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xiàn)已探明的有4000多個。</h3><h3> 秦始皇兵馬俑只是這4000多個陪葬坑、墓葬的極小部分。</h3> <h3>高高的封土堆下,有秦始皇、秦二世征集70萬民工,歷時39年修建的地下皇城。這座皇城歷時2200多年,成為現(xiàn)今中國的一張名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遺址。根據(jù)司馬遷《史記》的祥細記載,解放后歷次考古鉆探的資料,大帥們繪制了這幅輝宏壯觀的秦皇地宮圖。因地下有海量水銀,加之技術(shù)、保護、保存等諸多因素,中國首屈一指的金字塔仍然是與埃及金字隔空遙望的兩個文明的珍貴遺存。</h3> <h3>秦始皇博物館前秦大帝攤手迎客。</h3> <h3> 秦 始 皇 帝 陵 博 物 院</h3><h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麗山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為主體,考古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的公共文化空間,國家5A級景區(qū)、國家一級博物館。</h3> <h3>秦始皇兵馬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h3><h3> 秦始皇陵中有一張?zhí)厥獾哪?,專家也無法解釋,如今禁止對外展出??吹侥穷w痣,是不是浮想聯(lián)翩?</h3> <h3>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在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主要參觀點有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guān)展覽。“</h3> <h3>這組陶俑情態(tài)各異,穿戴不同,展示著不同的人物身份:文官、武將、軍官、士兵……。</h3> <h3>兵俑牽的是真馬嗎?那馬真是栩栩栩如生啊!</h3> <h3> 立 射 俑</h3><h3> 出土于2號坑,在玻璃櫥窗內(nèi)展示。秦俑中的一個特殊兵種,持弓弩與跪射俑組成弩兵軍陣。身著輕裝戰(zhàn)袍,束發(fā)挽髻,腰系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輕便靈活。與《吳越春秋》史記吻合。</h3> <h3> 跪 射 俑</h3><h3> 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cè)挽一發(fā)髻,腳蹬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作握弓狀,表現(xiàn)出一個持弓單兵操練動作。</h3> <h3> 文 官 俑</h3><h3> 相比軍士、將軍俑要瘦弱一點,頭上戴的冠和發(fā)髻的形式代表著官階的大小。</h3> <h3> 御 駕 俑、車 兵 俑</h3><h3> 給皇帝駕車的稱為御駕俑,在戰(zhàn)車上除馭手,駕車者外的士兵稱為車士。車兵俑身穿長袍,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手執(zhí)矛、戈、戟等長武器,或按車邊,或雙手拉韁,有戰(zhàn)斗的車士俑,也有指揮的軍吏俑。</h3> <h3>牽馬俑</h3> <h3>兵馬俑</h3> <h3>將軍俑</h3> <h3>沉睡了2200多年,1974年才蘇醒。</h3> <h3>兵馬俑坑氣勢壯觀。</h3> <h3>文官俑</h3> <h3>將軍俑</h3> <h3>軍官俑</h3> <h3>大將軍、文相俑</h3> <h3>雙目炯炯有神,時刻準備出擊!</h3> <h3>鎮(zhèn)館之寶:銅車馬</h3> <h3>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來都是彩色的,出土?xí)r彩色大部分己經(jīng)脫落,僅存斑駁殘跡,殘存顏色較多的個別俑色澤如新。在眾多顏色中,粉綠、粉紫、丹紅、天藍這四種顏色使用最多?;灡砻鬟@些顏色均為礦物質(zhì),由鉛丹、赭石、孔雀石、褐鐵礦、高嶺土等礦物制成。表明2000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己能大量生產(chǎn)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h3> <h3>兵俑出土。</h3> <h3>跪射俑</h3> <h3>完工后的陶俑所使用的顏料。</h3> <h3>跪立兵俑</h3> <h3>排列的戰(zhàn)馬陣。</h3> <h3>2019年12月我們來到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游覽參觀,門上的大字是國家主席葉劍英元帥親手書寫的。</h3> <h3>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入口處。</h3> <h3>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內(nèi)部,后為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展廳。</h3> <h3> 第 一 節(jié) 兵 馬 俑 一 號 坑</h3><h3> 這里是《秦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大門口。 秦兵馬俑一號坑展館展示千尊陶俑,站在展廳俯瞰,仿佛能感覺到當(dāng)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恢宏氣勢。</h3> <h3>秦陵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展廳外的巨型雕龍寶瓶。</h3> <h3>1974一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一千米處,發(fā)掘出陪葬坑一號兵馬俑坑,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出土8000多個兵馬俑,三坑出土戰(zhàn)車100輛,戰(zhàn)馬100匹,武器數(shù)萬件。</h3> <h3>坑的中間,排列著38路戰(zhàn)車和步兵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h3> <h3>跨度寬70米左右,高度55米,長206米的鋼架大棚扣在兵馬俑坑遺址上,四圍、側(cè)面、頂部都有大面積玻璃窗透光,因此展覽館內(nèi)采用自然光,禁止使用閃光燈。</h3> <h3>游客從四周的步行道游覽參觀,但不得進入兵馬俑坑,南北兩側(cè)都有進出口。</h3><h3> 一號坑的兵馬俑軍陣十分的壯觀。恰好有一大隊日本游客與我同行參觀。他們一進遺址展廳,個個激動的輕聲叫喊,紛紛快速擠在柵欄前拍照。</h3> <h3>展館后部是閱兵方隊,兵俑身高普遍在180厘米,像貌、身材都比較標準,很象現(xiàn)代的閱兵部隊。</h3> <h3>閱兵方隊。</h3> <h3>一號坑外部環(huán)境。</h3> <h3> 第 二 節(jié) 兵 馬 俑 2 號 坑</h3><h3> 2號廳所展示的被認為是秦代軍事編制和作戰(zhàn)方法最直觀的體現(xiàn)。</h3> <h3>2號坑長96米,寬84米,面積6000平方米。布陣更為復(fù)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h3> <h3>2號坑由騎兵、戰(zhàn)車和步兵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h3> <h3>2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zhàn)車80多輛,青銅兵器數(shù)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射俑為首次發(fā)現(xiàn)。</h3> <h3>發(fā)掘現(xiàn)場。</h3> <h3>兵馬俑出土。</h3> <h3>兵馬俑坑底鋪的青磚,歷時2200多年,仍然是有棱有角,完整無缺。</h3> <h3>兵馬俑修復(fù)現(xiàn)場。</h3> <h3>發(fā)掘修復(fù)現(xiàn)場。</h3> <h3> 皇 陵 春 秋</h3><h3> 一號坑、二號坑都有火燒痕跡。兵馬俑也是秦始皇改革葬禮制的重大舉措。秦以前,帝王駕崩,都用活人陪葬,野蠻殘酷,同時也有大量活的畜禽陪葬。秦始皇改為陶俑陪葬。陪葬坑深5一30米不等,中間有夯土隔墻,底鋪方磚,側(cè)有立柱,頂上圓木密排,圓木頂上蓋草席,上復(fù)炒熟的黃土,防止生蟲生草腐爛,建成的通道高3米,寬5一6米,中間放置馬兵馬俑。兵馬俑燒制得精彩無比,再由畫師涂上礦物顏料,更是栩栩如生。這樣的地下軍團是由70萬人,花39年時間打造的,堪比埃及金字塔。</h3><h3> 秦未農(nóng)民起義,軍伐貴族混跡其中。項羽攻入臨潼秦國國都,因與秦皇世仇,將皇宮、皇陵洗劫后付之一炬,大火燒了數(shù)月,可憐阿房宮、始皇陵、兵馬俑全數(shù)變?yōu)榻雇痢1R俑遭到滅頂之災(zāi),被打碎,燒毀,填埋,此后二千多年無人問津。</h3><h3>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zhèn)西楊村農(nóng)民打井發(fā)現(xiàn)真人大小的陶俑,經(jīng)陜西省考古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經(jīng)國家、省市考古學(xué)家、專家、民工近40年的發(fā)掘、研究、修復(fù)、建設(shè),秦始皇陵兵馬俑已成為中國最響亮的一張名片。</h3> <h3>神情并茂的大將軍!</h3> <h3>牽馬俑</h3> <h3>坑里的兵馬俑碎片。</h3> <h3>還未深入發(fā)掘的俑坑。</h3> <h3>坑內(nèi)布局分為4個單元,第一單元,東端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160個跪弩兵,輪番射擊;第二單元,右側(cè)8列8乘共64戰(zhàn)車,每車真馬大小陶馬4匹,每車兵俑幾人;第三單元,中部,19輛戰(zhàn)車,264個步兵和8個騎士組成方陣,分3列;第四單元108個騎士和180匹陶鞍馬成11列騎兵陣。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h3> <h3> 第 三 節(jié) 秦 兵 馬 俑 3 號 坑 遺 址</h3><h3>3號廳展示的軍隊的指揮系統(tǒng)。</h3> <h3>三號坑遺址面積520平米,共出土兵馬俑68個。3號坑未被火燒,俑身上彩繪殘存較多。3號坑是1、2號坑的指揮部。3號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h3> <h3>3號坑提供了研究古代軍事指揮部形制、占卜及出戰(zhàn)儀式,命將制度,儀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h3> <h3>3號坑內(nèi)部景象。</h3> <h3>博物館內(nèi)的大樹。</h3> <h3>隸篆書雕刻的秦始皇兵馬俑簡介標志。</h3> <h3>博物館內(nèi)部景象,左側(cè)建筑為2號坑,右側(cè)建筑為銅車馬展覽館。</h3> <h3>2號坑兵馬俑遺址展廳及廣場。</h3> <h3> 第四節(jié) 秦兵馬俑銅車馬展覽館</h3><h3> 銅車馬展示廳展示了我國出土文物中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大青銅器。</h3> <h3>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是標志。</h3> <h3>游客在博物館地下廳參觀銅車馬。</h3> <h3>青銅之冠標牌。</h3> <h3>1980年12月,在秦陵側(cè)7.8米深的地下發(fā)掘出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h3> <h3>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構(gòu)件,制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h3> <h3>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車二分之一比例縮小制成的,車蓋及車輿內(nèi)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h3> <h3>俑坑內(nèi)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及大量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jīng)2000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現(xiàn)當(dāng)時巳經(jīng)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shù)。</h3> <h3>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著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銅車馬的形制是模仿實實在在的真車的形狀。</h3><h3> 這是石雕銅車馬雕像。</h3> <h3>這樣的銅車馬可以乘坐多人,相當(dāng)于近代的大型黃包車,主要為秦始皇及其家人乘坐。</h3> <h3>一號銅車馬各部位名稱圖。</h3> <h3>秦陵彩繪銅車馬說明。</h3> <h3>銅車馬上的黃金構(gòu)件及紋飾。</h3> <h3>銅車馬博物館屋頂上的造型為“天方地圓”,中國古代對地球的唯心認識。</h3> <h3>支撐屋頂?shù)乃母饣?,每根石杜上端顯示“劍”形光斑,不論你從任何方向仰望石柱,上端的光劍依然清晰如故。石柱下端的墊腳石是正宗純粹的大型藍天玉石,又含有金玉滿堂的寓意。</h3> <h3> 第五節(jié) 四 號 坑</h3><h3>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推測為秦末農(nóng)民起義等因未建成。</h3> <h3>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陪葬坑,還有其他25座大型陪葬坑,4000多處陪葬點,坐落在驪山腳下,前方、左右有涇渭、漢水包圍,被稱為極佳的風(fēng)水掛象。秦以后,又有漢唐宋明十九代皇帝皇后埋葬于此。此處風(fēng)水好也不是空穴來風(fēng),二千多年以來,并無大的自然災(zāi)害,基本上風(fēng)調(diào)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h3><h3> 看完帝陵,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世界第八大奇跡在西安臨潼驪山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埃及的法老們?yōu)樗麄兊膩硎佬藿耸^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為他的來世修建了黃土金字塔——地下陵寢和兵馬俑。但他們都沒有享受到來世的榮華。創(chuàng)造歷史、文明的是人民,而享受歷史、文明的還是人民。人民才是歷史的推動者和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h3><h3>2020年1月16日曾憲國作于西安</h3> <h3> 《 后 記 》</h3><h3> 我進入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國家5星級風(fēng)景區(qū)。雖是深冬,樹林依然青翠,石板路沿著平緩的驪山北麓通向各景點。踏著2200多年前大秦帝國的皇土熱地,去傾聽秦始皇一統(tǒng)中華,改天換地的號角。</h3><h3> 陵區(qū)內(nèi)樹木茂密,道路通暢,林地整潔,植被豐富。寂靜的陵區(qū)給人以肅穆壯嚴,豪邁寬廣的感覺。我跟著游人第二次(第一次是進入秦始皇帝陵展覽館大門)進入兵馬俑遺址大門。由于3個兵馬俑遺址坑和銅車馬展覽館相距不甚遠,我為了趕時間,不漏景點,連續(xù)轉(zhuǎn)了兩遍。出了展覽廳,聽到一個導(dǎo)游在給一大群南方來客介紹,時而與游客互動,時而故弄玄虛娓娓道來。我被吸引住了,緊跟其后,洗耳恭聽。忘記了時間,由于沒有團體耳機,我只能貼身緊跟。不知不覺中,又在導(dǎo)游介紹下游覽了第三遍。這才興沖沖,跑起來,去追我的團隊。</h3><h3> 回到家開始寫作,仍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于是查資料,看史書,折騰了近一個月,才基本有點眉目。真是活到老學(xué)到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