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鷸體長14-16厘米,是鷸科勺嘴鷸屬鳥類,屬于小型涉禽。 勺嘴鷸前額、頭頂和后頸栗紅色,具黑褐色縱紋。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xiàn)出紅栗色而具黑斑。 翕部羽緣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線。飛羽黑色,大覆羽具寬的白色尖端,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寬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兩側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頦白色。 眼先較暗,有一黑色貫眼紋,在眼后貫眼紋較細。眉區(qū)、頭兩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縱紋和斑點,有時在兩側形成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帶。其余下體,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后頸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前額、眉紋和下體輝亮白色。頸測和上胸兩側微具褐灰色縱紋。 幼鳥頭頂黑褐色,具栗皮黃色羽緣。前額和眉紋乳白色。眼先和耳區(qū)有暗色斑紋。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多數(shù)具皮黃色和白色羽緣。其中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帶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黃色和皮黃紅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兩側綴皮黃色,具細的褐色縱紋。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腳黑色。 勺嘴鷸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與河口地區(qū)的淺灘與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體邊上,不深入到內陸水域。 勺嘴鷸常單獨活動于水邊淺水處和松軟的爛泥地上。行走時常低垂著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里,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 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爛泥里左右來回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在我國勺嘴鷸主要為旅鳥,部分冬候鳥。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遷經我國。 勺嘴鷸遷徙會途徑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qū),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則是勺嘴鷸的越冬地。 勺嘴鷸繁殖于西伯利亞東北部海岸凍原地帶,繁殖期6-7月。營巢于凍原沼澤、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海岸苔原與草地上。 勺嘴鷸分布區(qū)域狹窄,而且數(shù)量極少,目前它們這個物種正在經歷極度迅速的衰退。 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br>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極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