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元旦,懷著難以忘懷的懷舊感重新去了一趟后嶺,已看不到當年的草房和土坯房,兩條水泥路直通村莊。還有幾座小樓房,簡直是世外桃源!僅有兩處標志保留著50年前的風貌。一處是東邊山梁上那棵千枝柏,仍然傲風立霜,葳蕤蓊郁,蒼翠欲滴。給人以青春永駐、生機盎然之情。另一處是當年做粉子的魯畏子家,孤伶伶的危立于一片荒草叢中。一間房已經坍塌,殘垣斷壁仿佛向不束之客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當看到半墻上60公分見方的小黑板時,往事像昨天一樣浮現在眼前……</p> <p> 那是1970年11月,我們(原)石門中學高七零屆3排在班主任段永賢老師和排長馬全有同學的帶領下,作為先遣排奔赴石門公社紅旗大隊后嶺生產隊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后嶺生產隊地處一個偏僻的山坳里,和外界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以通行。村里有13戶人家,分為李,胡,董,魯四姓。在外工作的只有縣統戰(zhàn)部李廣文先生和在商南教書的李正業(yè)老師。其余都是憨厚本份的農民。我們到達以后,隊長董筆奎帶領社員已經把四間保管房騰空,地上鋪上麥草就算是我們34名男生和段老師的宿舍了,外面臺階上支了一口大鍋就是灶房。10個女生分別住在董隊長家和李正業(yè)老師家里。段老師把我們分成五個班,分別是參謀班、夜校輔導班、宣傳班、炊事班和九二0制菌班。除修大寨田外,還搞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星期以后,同學們就和貧下中農打成了一片,關系十分密切。晨迎日出,暮送日落,晚看北斗星座,其樂融融。</p> <p> 經過兩個多月的勞動,我們修了兩層梯田,同學們學會了砌石埝,夯土壩,還利用杠桿原理改造了村里的一口飲水井。我和根赦同學每周一換寫各家門前的小黑板。遇到下雪,記得范正梅老師、袁琳老師、周樹立老師手柱拐杖翻山來給我們上文化課。同學們偎在被窩里像延安抗大一樣聽老師講課,別有一番韻味。</p><p> 轉眼到春節(jié)了,段老師準備給李廣文先生和李正業(yè)老師家寫春聯。我想討要一幅,段老師不但沒給寫反而讓我和根赦給其他11戶寫春聯,老師手把手教我們怎樣按字多少疊紙、留天地,分上下聯。原來段老師是在‘受人一漁’啊!當時不由得肅然起敬。至今我還延用段老師的疊紙方法,這也許是對恩師文化思想的一種傳承吧!</p> <p> 返回學校那天,李正業(yè)老師老伴和董筆奎隊長老伴把核桃、柿餅塞到女同學的背包里,鄉(xiāng)親們依依惜別,像‘十送紅軍’一樣把我們送到村口。同學們淚流滿面!快到學校時,遠遠望去,全校師生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我們,并高呼‘歡迎三排同學接受再教育歸來’的口號。那種壯觀場面,真像紅軍到達吳旗鎮(zhèn)一樣,今天想起仍然心潮澎湃!</p> <p> 流年日深,年輪疊加。那燦爛的一頁將永遠地載入高中時期的史冊里!雖然我們即將進入垂暮之年,但常常把這青春的風帆駛向那金色的年華里!</p> <p>歲月雖逝去,記憶卻永存。祝愿??????逝去的老師和同學在天堂安息!祝福健在的老師和同學福壽康寧!</p> <p>王千民拙寫于二0二0年元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