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zhèn)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后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爾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xiāng),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h3> <h3>半月居,張元干在此度過童年時光。</h3> <h3>張氏宗祠</h3> <h3>鞠躬樹,過往行人均弓身而過</h3> <h3>寒光閣,張元干幼時在此讀書</h3> <h3>登寒光閣俯瞰,溪水環(huán)繞月洲村如半月狀</h3> <h3> 這兩句話其實是一樣的,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以別人意愿為標準。要看別人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據(jù)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h3> <h3>眼下正是梅花盛開的季節(jié),但窗外的李樹還枯技未發(fā)。</h3> <h3>待來年開春,這里的李樹開花,又有游客來踏春賞花</h3> <h3>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h3><h3> 宋:張元干</h3><h3>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h3><h3>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殘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h3> <h3> 毛澤東主席私下悼念蔣介石</h3><h3> 1975年4月5日,89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警衛(wèi)人員從收音機里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后,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澤東聽后并沒有高興,反而一臉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nèi)心的復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h3><h3> 那天,毛澤東只吃了一點點東西,沉默莊嚴地把張元干的送別詞《賀新郎》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首詞只有幾分鐘長,反復播放便形成一種葬禮的氣氛。毛時而靜靜地躺著聽,時而用手拍床,擊節(jié)詠嘆,神情悲愴。</h3><h3> 詞里寫道:</h3><h3>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h3><h3> 這兩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懷古往今來和國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談論兒女恩怨私情的人。毛在跟蔣介石談心。</h3><h3> 詞的最后兩句,原文是:“舉大白,聽金縷,”表示滿腔悲憤,無可奈何,只能借飲酒寫詞聽唱來消愁。為蔣介石送葬后幾天,毛澤東仍念念不能釋懷,下令把這兩句改為“君且去,不須顧”,重新演唱錄音。這一改,使送別的意味達到高潮。</h3><h3> (文/葉永烈 轉自網(wǎng)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