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0年7月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北京市將宣武區(qū)、西城區(qū)合并成為新西城區(qū);崇文區(qū)、東城區(qū)合并成為新東城區(qū)。</h1><h1><br></h1><h1>城區(qū)合并是為了節(jié)約管理資源,精簡機(jī)構(gòu)。合并后的新西城區(qū)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124萬;新東城區(qū)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87萬。</h1><h1><br></h1><h1>1960年我家從東城區(qū)史家胡同搬到宣武區(qū)虎坊橋,當(dāng)時從平房搬進(jìn)樓房全家人很是高興,現(xiàn)在有時還時不時的想起小時候的事情。宣武區(qū)雖然沒了,但是宣武區(qū)的魂還在,那么這個的魂在哪兒,這個魂就在虎坊橋。</h1><h1><br></h1><h1>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虎方橋是宣武區(qū)的文化、教育、娛樂、交通、商務(wù)、餐飲中心,人口密集,街面繁華。</h1><h1><br></h1><h1>這里有老字號的湖廣會館、晉陽飯莊、豐澤園飯莊、前門飯店、遠(yuǎn)東飯店、榮寶齋、琉璃廠、紀(jì)曉嵐故居、市工人俱樂部、市職工服務(wù)中心、市人才交流中心、光明日報報社、中國煙草公司總部大樓、三甲友誼醫(yī)院、宣武中醫(yī)醫(yī)院等等。</h1><h1><br></h1><h1>如果說哪個地界最能代表宣武,手屈一指那就是虎坊橋。</h1><h1><br></h1><h1> </h1><h1>虎坊橋是個地名,地界范疇是指珠市口西大街與騾馬市大街東西相接、南新華街與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h1><h1><br></h1><h1>虎坊橋這個地名的來歷,據(jù)清朝程穆衡《箕城雜綴》記載:“虎坊橋在琉璃廠東南,其西有鐵門,前朝虎圈地也。”由此可知,在明朝,這里是養(yǎng)虎的地方,還有大鐵門,防止老虎逃跑,現(xiàn)在這里還有一胡同叫“鐵門胡同”。而“橋”的由來,在明清時期,有條由北向南流的溝渠,虎坊橋就是在這條溝渠上修建的石橋,位置大概在今天虎坊橋十字路口的西側(cè)。這就是虎坊橋的來歷。</h1><h1><br></h1><h1>在北京的“虎”字地名中,虎坊橋恐怕是名氣最大的。</h1><h3><br></h3> <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船樓:</b></h1> <h1><br></h1><h1>船樓位于虎坊橋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因其外形酷似航船,俗稱“船樓”。 </h1><h1><br></h1><h1>它的前身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創(chuàng)辦的強(qiáng)學(xué)會書局官營印刷機(jī)構(gòu),于1884年組建,1905年被上海商務(wù)印書館買下,改名為京華印書局。1954年5月公私合營,改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廠,屬國家出版總署領(lǐng)導(dǎo),"文革"期間改稱北京第二新華印刷廠。"文革"結(jié)束后,劃歸中國書店管理。</h1> <h1><b><br></b></h1><h1><b><br></b></h1><h1><b>市職工服務(wù)中心:</b></h1> <h1><br></h1><h1>我小的時候這里是北京市勞動保護(hù)展覽館,兒時的我很是淘氣,經(jīng)常爬到這兩個塑像頭頂上去,坐在那里,還從這個臺子上往地上跳。(我想在附近住的兄弟姐妹們也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吧?。?lt;/h1><h1><br></h1><h1>文化大革命中有段時間這里人去樓空,大門敞開,一片狼藉。</h1><h1><br></h1><h1>后來這里改成北京市技術(shù)交流站,再后來我國經(jīng)濟(jì)市場放開后,一度出租給美廉美超市和大中電器,本文開頭介紹過了這里人口密度大,所以超市開張后一直很火,國家整頓時收回此地,重新裝修后成為現(xiàn)在的北京市職工服務(wù)中心。<br></h1> <h1><b><br></b></h1><h1><b><br></b></h1><h1><b>稻香村:</b></h1> <h1><br></h1><h1>北京市宣武區(qū)虎坊路6號,這個稻香村門店是北京最早的一家老店。</h1><h1><br></h1><h1>這家店離我家很近,記得小的時候母親經(jīng)常拉著我的小手來這里買糕點,母親家里幾代都是北京城人,習(xí)慣每天早晨起來先沏一壺茶,茶沏好后拿出稻香村的點心吃上一塊,細(xì)嚼爛咽,一口點心一口茶,慢慢悠悠享受著整個過程。</h1><h1><br></h1><h1>記得在公司上班時有同事問我稻香村一律都是統(tǒng)一配送,東西都是一樣的,為什么這個店買的糕點要比別的店買的好吃呢?當(dāng)時我說這話說起來就長了,以后有時間再給你講。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br><br></h1><h1>是的,各個稻香村店都是統(tǒng)一配送,送來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為什么這個店的要好吃呢?</h1><h1><br></h1><h1> 這是因為:1、人口密集,來這里買的人多。2、不僅僅宣武區(qū)的人來這里買,文章開頭所說的這里是文化、教育、娛樂、交通、商務(wù)、餐飲中心,宣武區(qū)周邊,象大興、豐臺、房山、海淀的人們每每進(jìn)城辦事回去的時候都要來到這個店買幾塊點心回去。</h1><h1><br></h1><h1>在公司上班時有一個老師傅,他家在長辛店那邊住,據(jù)他說每次進(jìn)城回去時都要來這個店買點糕點回去。</h1><h1>因為這個店是老店,輕車熟路,也因顧客多,貨物翻新快,流水大不壓貨,一般下午兩三點鐘就沒什么貨了,所以絕對保證所賣都是當(dāng)天凌晨進(jìn)的新鮮貨。</h1><h1><br></h1><h1>你想想當(dāng)天生產(chǎn)的點心和放上兩天的點心口味能一樣嗎?這就是為什么這個店買的點心好吃的原因。</h1><h1><br></h1><h1><br></h1> <h1><b><br></b></h1><h1><b><br></b></h1><h1><b>紀(jì)曉嵐故居:</b></h1> <h1><p>紀(jì)曉嵐故居,雅號閱微草堂,位于虎坊橋十字路口東北角,兩進(jìn)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span style="color: inherit;">至今已經(jīng)有240多年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紀(jì)曉嵐在這里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后共計62年。自《鐵齒銅牙紀(jì)曉嵐》熱播后,讓紀(jì)曉嵐的大名家喻戶曉。</span></p><div><br></div><div>當(dāng)年,宣武區(qū)決定花大代價讓兩廣路拐彎,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div><div><br></div><div>在兩廣路一線,紀(jì)曉嵐故居是一處重點保護(hù)文物,除此之外還有三處,分別是虎坊橋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京華印書局舊址(船樓)、紀(jì)宅東邊的德壽堂舊址和珠市口附近的基督教堂。</div><div><br></div><div>出于對這一系列重點文物保護(hù)的綜合考慮,兩廣路不惜在這里拐了個彎。<br></div></h1> <h1><b>晉陽飯莊:</b></h1> <h1>晉陽飯莊始建于1959年,當(dāng)時的北京市長彭真和薄一波都是山西人,建議開一家山西風(fēng)味的菜館,店址就選在紀(jì)曉嵐故居,是一座清代的古建筑,院子的正廳就是紀(jì)大學(xué)士當(dāng)年寫那部談狐說鬼的名著《閱微草堂筆記》的閱微草堂。</h1><h1><br></h1><h1>晉陽飯莊位于虎坊橋東邊路北,后來為了保護(hù)文物古跡,在紀(jì)曉嵐故居的旁邊蓋了一座樓,晉陽飯莊從紀(jì)曉嵐故居搬移到這座樓里。但產(chǎn)權(quán)還歸晉陽飯莊,因此凡是在晉陽飯莊吃飯的客人都可以發(fā)一張紀(jì)曉嵐故居參觀免費票。<br><br></h1><h1><br></h1><h1>“香酥鴨”晉陽飯店廚師們經(jīng)過多年研制,提供完全有別于北京烤鴨的一道菜肴,取名“香酥鴨”,自此,北京城有香酥鴨這道名菜。</h1><h1><br></h1><h1>2001年10月,時任美國國務(wù)卿的鮑威爾來華訪問。國務(wù)院總理朱镕基和外交部長唐家璇與鮑威爾舉行了友好會談。會談后,鮑威爾和他的隨行人員突然神秘地“失蹤”了。</h1><h1><br></h1><h1>原來,他直奔“晉陽飯莊”,在大堂里找了個座位,品嘗起了“香酥鴨”?,F(xiàn)在別的飯莊飯店到處都有香酥鴨,但是跟這里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br></h1> <h1><b><br></b></h1><h1><b>豐澤園:</b></h1><div><b><br></b></div> <h1>提到京城老字號自然會想到豐澤園, 豐澤園飯莊是北京經(jīng)營正宗山東菜的著名老字號,是舊京城"八大樓"之一,創(chuàng)辦于1930年。</h1><h1><br></h1><h1>借用中南海內(nèi)園林建筑"豐澤園"美名作為飯莊字號。"豐澤園"的匾額邀當(dāng)時的書法家、號稱人才的李琦書寫。 </h1><h1><br></h1><h1>豐澤園飯莊以經(jīng)營正宗山東風(fēng)味菜肴而聞名京城。由于在開業(yè)之初,就有了菜肴精美、風(fēng)味純正、待客文明、服務(wù)熱情的美名,所以一直是達(dá)官顯貴、社會名流的聚宴之所。</h1><h1><br></h1><h1>在北京當(dāng)時是最具代表性的山東菜系飯豐澤園飯莊,解放以后也經(jīng)常承擔(dān)國家重大國宴任務(wù)。</h1><h1><br></h1><h1>豐澤園歷來名廚會聚,1949年后,更是新人輩出,其個人的代表菜花樣繁多,技壓京城。</h1><br><br> <h1><b>湖廣會館:</b></h1> <h1>坐落在虎坊橋西側(cè)的湖廣會館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當(dāng)時張居正捐私宅修建了全楚會館,后來成為私人住宅。清朝文學(xué)家紀(jì)曉嵐也曾在這里居住過。</h1><h1><br></h1><h1>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修成湖廣會館,總面積達(dá)43000多平方米。</h1><h1><br></h1><h1>道光十年,會館里修起了大戲臺,譚鑫培、田桂鳳都在這里演過戲。曾國藩在這里辦過六十大壽;京城的革命黨人也曾多次在這里歡迎孫中山先生,國民黨成立大會就是在這里舉行的。</h1><h1><br></h1><h1>原會館大門東向,門嵌精美磚雕,館內(nèi)有戲樓、正廳和鄉(xiāng)賢詞、附有花園。</h1><h1><br></h1><h1>戲樓在會館的前部,北、東、西三面有上下兩層的看樓可容納千人,清末民初,譚鑫培、余叔巖等均在此演出過。</h1><h1><br></h1><h1>會館"戲樓、茶樓、酒樓、博物館"三樓一館經(jīng)營模式,為顧客提供國際化的服務(wù)。<br></h1><br> <h1></h1><h1>來這里可以吃到味美實惠的湖南、湖北菜,菜碼大、價格公道。<br>吃過飯在小院子里逛逛,看看“北京戲曲博物館”里的各色臉譜,到旁邊的戲樓聽聽相聲,悠哉游哉。</h1> <h1>晚上的小院子里燈火輝煌,兩排大紅燈籠高高掛起,院子里的這口井叫“子午井”,稱其為“子午井”是因為據(jù)史書記載,在子時(零點)、與午時(正午12點),從此井打上的水異常甘甜,而其它時間井中的水皆為苦澀的。</h1> <h1><b>榮寶齋:</b></h1> <h1>榮寶齋的前身“松竹齋”始建于1672年,1894年更名榮寶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h1><h1><br></h1><h1>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成立。1952年榮寶齋轉(zhuǎn)為國營,并以郭沫若書題墨跡“榮寶齋”為標(biāo)準(zhǔn)的商號字樣。</h1><h1><br></h1><h1>“新記”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榮寶齋在市場經(jīng)濟(jì)的磨礪中逐漸轉(zhuǎn)型成為集書畫經(jīng)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幀裝裱、收藏、出版、展覽、拍賣、典當(dāng)、教育、培訓(xùn)、印刷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企業(yè)。(在手機(jī)相冊里有關(guān)榮寶齋的照片就剩這一張了,抱歉)。</h1> <div><br></div><h1><b>虎坊路百貨商場:</b></h1> <h1>虎坊路百貨商場成立于1959年,位于虎坊橋南的北緯路81號,是一家以經(jīng)營日用百貨為主的綜合性百貨商場。</h1><h1><br></h1><h1>小時候家里的大部分東西都在這里買。蛤蜊油、暖水瓶、搪瓷臉盆還有回力鞋,結(jié)實耐用的老國貨,只要您想買,在“虎百”都能淘換到。</h1> <h1><b>永安路百貨商場:</b></h1><div><br></div> <h1>為什么要提到永安路百貨商場呢?因為永安路百貨商場和虎坊路百貨商場都是社區(qū)里不起眼的小商場,只不過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在北京類似這樣的社區(qū)小商場基本上都已經(jīng)絕跡了,而這兩個小商場還保留著原有的本色,保留著為工農(nóng)兵服務(wù)的初心,故受到很多人關(guān)注成為網(wǎng)紅店。</h1> <h1><div><br></div><div><b><br></b></div><div><b>京天紅炸糕:</b><br></div></h1> <h1>京天紅炸糕緊鄰湖廣會館,挨著北京工人俱樂部。</h1><h1><br></h1><h1>無論冬夏正門前總是會有一縱長隊等待買炸糕,從天不亮開始經(jīng)過一整個白天直到夜晚總是這樣。</h1><h1><br></h1><h1>剛才說稻香村的時候提到每每人們進(jìn)城辦完事回去時,總是來稻香村,自從改革開放后這家店出了名,人們在去完稻香村后還要來到這里排大隊捎回一袋炸糕。</h1><h1><br></h1><h1>京天紅的炸糕面皮金黃,豆沙餡兒實在,透著一股子桂花香氣,對得起排長隊的顧客。</h1> <div><br></div><div><br></div><h1><b>永安路郵局:</b></h1> <h1>這座大樓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大公報報社,在這座樓的對面還有兩棟大公報家屬樓,大公報搬走后就改為郵電局,一直到現(xiàn)在,由于這樓后面還有一個面積很大的大院, 所以一直是北京市郵政零散中心。</h1> <div><br></div><div><br></div><h1><b>中國檔案報社:</b></h1> <h1><div><br></div><div><b>北京市工人俱樂部:<br></b></div><div><br></div></h1> <h1><div><br></div><div><b><br></b></div><div><b>前門建國飯店:</b><br></div></h1> <div><br></div><div><br></div><h1><b>虎坊路老藥店:</b></h1> <h1><b>德壽堂老藥店:</b></h1> <div><br></div><div><br></div><div><h1>住在這里的市民非常幸福,幸福的緣由之一就是購物極為方便,出行極為便捷,家中常用的購物距離平均不足百米。</h1><h1><br></h1><h1>這個小區(qū)的樓房都是60年建造的,商業(yè)布局及交通布局極為合理。</h1><h1><br></h1><h1>我家樓底下有一個很大的副食商店,種類繁多,有水果部,油鹽醬醋部,臭豆腐醬菜部,蔬菜部,牛羊肉部,豬肉部,糕點糖果部,土產(chǎn)部。</h1><h1><br></h1><h1>還有百貨商場,糧店,洗染店,服裝裁剪店,工商銀行,新華書店,學(xué)校,幼兒園,都在小區(qū)內(nèi)距離極近。</h1><h1><br></h1><h1>我常跟朋友講我小時候的故事,每天起床收拾好了以后,第一件事送妹妹去虎坊路幼兒園,有時候妹妹鬧點小脾氣就會多耽誤一些時間,免不了我上學(xué)遲到,但是我的班主任他的孩子也在虎坊路幼兒園,有時常碰見,所以我遲到了老師從來不說。</h1><h1><br></h1><h1>第一節(jié)課下課休息時我趕緊去菜站買顆洋白菜送回家。</h1><h1><br></h1><h1>第二節(jié)課課間我趕緊回家把洋白菜洗嘍,切好。</h1><h1><br></h1><h1>第三節(jié)課課間回家把封著的爐子打開(那時用的是蜂花煤,直到1969年才開通煤氣管道),只打上面的蓋子,底下的火門關(guān)著不打,放上待熱的饅頭或窩頭的蒸鍋。</h1><h1><br></h1><h1>第四節(jié)課放學(xué)回家趕緊炒菜,菜炒完了正好父親到家,和父親、弟弟、我三人吃午飯,母親工作單位離家遠(yuǎn),每天早走晚歸。</h1><h1><br></h1><h1>如果不是小區(qū)生活布局這么合理,我也做不到這些。這里不但購物方便,近在咫尺,就連看病都很近,有一所三級甲西醫(yī)醫(yī)院,還有一所二級甲中醫(yī)醫(yī)院。<br></h1><h1><br></h1><h1>在這幾十年當(dāng)中我住過多個地方, 唯獨虎坊橋這個地方令我懷念,令我陶醉,我對“虎坊橋”這三個字充滿了深深的,濃濃的感情。</h1><h1><br></h1><h1>宣武區(qū)雖然沒了,但是宣武的魂還在,這個魂在哪兒,這個魂就在虎坊橋。</h1><div><br></div><h1><b>宣武精神與陽光同耀,與日月同存。</b></h1><div><b><br></b></div><div><b><br></b></div><h1>謝謝。</h1><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