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月下旬江南地區(qū)正式進入了濕冷的冬季,此時街道兩傍的梧桐樹上的葉子由綠轉黃煞是好看因此梧桐樹也成了城市的另一道風景。</p><p>觀賞梧桐樹在我所臨近的城市無非就是2座一是南京二是上海。南京的梧桐有著皇家的霸氣有點令人敬畏而上海的梧桐則不同。上海的梧桐長的欣長纖細如同鄰家小女般的委婉而更貼近人因此我比較喜歡。我喜歡上海的梧桐樹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梧桐葉在冬季紛紛葉落時街道兩傍圍墻里顯露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小洋樓,而一座座小樓又藏匿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人物與故事。因此這個冬季決定去上海走走看看舊時上海法租界的梧桐樹和樹邊圍墻里花園洋房。此行主要走看武康路,淮海路,思南路思南公館和田子坊及上海新天地等處的小洋樓及石庫門。</p><p><br></p> <h3>12月20日清晨我?guī)狭俗约褐谱鞯氖掷L簡單地圖乘火車去了上海。出站后搭公交到了華山路武康路開始了一天徒步微旅行。</h3><h3>華山路靠近武康路也有幾處名人故居,下面美篇基本上就是我此行的徒步軌跡。</h3> <h3>華山路699號</h3><h3>枕流公寓1930年,由美資哈沙德洋行設計,翻建成地上7層的公寓大樓,建筑面積7970平方米,占地面積3944平方米,其中花園面積有2500平方米。大樓平面為曲尺形,主入口朝北。枕流公寓的建筑和裝修質量在1930年代屬于高檔。<br></h3><h3>“枕流”二字出自於《世說新語》,取“枕石漱流”的含義。也許是希望人生活于此能暫避喧囂,過上枕石漱流般的生活。<br></h3> <h3>枕流公寓曾經(jīng)各界名流紛紛在此隱居。1932年起,周璇就在這里居住,直到她離世,住了25年。解放後,枕流公寓又搬入更多文化名流和學者。有著名越劇演員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和孫道臨夫婦,演員喬奇、孫景璐夫婦,文藝理論家葉以群、篆刻家吳樸堂,曾任《文匯報》總編輯的老報人徐鑄成等。<br></h3><h3>因此這樓被稱為:文化名人樓~枕流公寓</h3> <h3>華山路849號</h3><h3>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園的盛名,不僅在于其建筑本身,還在于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此園副西洋花園官邸建筑與中國江南園林于一體,園中建有三幢西式花園別墅,其中1號樓即為李鴻章和丁香居住的丁香樓,二樓為19世紀后期美國式的別墅建筑。該處現(xiàn)為丁香花園,被列為上海市優(yōu)秀近代建筑保護單位。<br></h3> <h3>孫家花園,位于華山路831號,建于1918年。建筑屬于具有西班牙式建筑風格的三層花園住宅,有相當寬敞的獨立花園。南側寬闊的二層露臺向花園延伸出一段平緩的弧形臺階,富有浪漫色彩。住宅緊鄰武康路,建筑另一個出入口在武康路1號。院內數(shù)株參天的法國梧桐陰翳蔽日,使得住宅生活別有洞天。<br></h3> <h3>看完華山路上枕流公寓,丁香花園以及孫家花園我就拐進了武康路由北向南徒步走看武康路。</h3> <h3>武康路長1183米,寬12米到16米,整條路呈弧線、大致為南北走向,北起華山路,可見晚清重臣李鴻章的丁香花園,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慶路,與宋慶齡故居相望。梧桐婆娑的武康路上,有分量的名人故居“密度”較高,有約30處的名人舊居。沿線西班牙式、法國文藝復興式等風格的建筑極富特色,是上海中心城區(qū)最具歐陸風情街區(qū)之一。<br></h3> <h3>武康路1號</h3> <h3>武康路2號建于1922年,據(jù)說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年,絲綢業(yè)巨商莫觴清(1871-1932)買下了這幢花園洋樓,在此安居,從此,這里成為了莫氏產(chǎn)業(yè)。<br></h3><h3>莫觴清出生于中國絲綢故鄉(xiāng)吳興(今湖州),1900年他29歲時進入蘇州延昌永絲織廠,這是他涉足絲綢工業(yè)的起步。1903年,他與人合資,創(chuàng)辦久成絲廠,生產(chǎn)“玫瑰”和“金剛鉆”牌生絲,有了自己的產(chǎn)業(yè)和品牌。之后其事業(yè)更是一帆風順,經(jīng)過十余年努力經(jīng)營,莫觴清開設了久成二廠、又成絲廠、恒豐絲廠、久成三廠、德成絲廠等一系列企業(yè),還兼任美商藍樂璧洋行的買辦,一舉成為上海灘繅絲業(yè)最大的資本家之一。<br></h3> <h3>武康路40弄5幢花園住宅均屬于混合結構,右邊是1號和2號,具有濃郁的西班牙建筑風格。左邊是3-5號,三幢是英國鄉(xiāng)村別墅花園住宅。<br></h3> <h3>40一4是英式鄉(xiāng)村別墅,是顏福慶舊居</h3> <h3>顏福慶,醫(yī)學教育家,公共衛(wèi)生學家。他先后創(chuàng)辦湖南湘雅醫(yī)學專門學校(湖南醫(yī)科大學前身)、第四中山大學醫(yī)學院(上海醫(yī)科大學前身)、中山醫(yī)院、澄衷肺病療養(yǎng)院(上海第一肺科醫(yī)院前身)并與中國紅十字會訂約合作,接辦該會總醫(yī)院(上海醫(y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前身)等醫(yī)學教育和醫(yī)療機構,為中國醫(yī)學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br></h3> <h3>武康路40弄1號,在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曾居住于此。這幢住宅別墅引人矚目,不僅是它與眾不同的西班牙建筑風格,更是因為它還是一幢疑竇重重的小樓。至于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在風云變幻的上海灘唐紹儀成為了各種政治勢力的爭奪對象。日本人要挾他做漢奸,以組成傀儡政府。國民黨戴笠手下的“鐵血鋤奸”隊伍,派出殺手謀殺了他<br></h3> <h3>武康路67陳立夫舊居,陳立夫與陳果夫弟兄倆均在武康路上居住過</h3> <h3>位于100弄地址的兩棟毗連式花園洋房建于1918年,占地2450㎡,總建筑面積2114㎡,是文獻記載中武康路上建造時間較早的西式建筑,見證了百年武康路的起點。<br></h3> <h3>墻上的窗戶是用于樓梯上下采光的</h3> <h3>武康路99號是一幢亮麗的花園洋房,建于1928年,解放前寓居在這里的主人,是著名的英商正廣和汽水廠的大班。<br></h3> <h3>走過與武康路交叉口看見復興西路199號,建于1900年,為2層磚木結構,原系英商有利銀行的大班住宅。別墅為英式田原風光式別墅。<br></h3> <h3>武康路107號 陳果夫舊居
建于1946年,英國鄉(xiāng)村式建筑風格的花園住宅。假三層磚木結構,在山墻上有半露木構架,木構架間用清水紅磚砌筑墻面,二樓墻體用白粉飾面,紅色雙陡坡瓦屋頂、清水磚砌煙囪,磚工精致、考究。<br></h3> <h3>武康路109號顧祝同舊居民國高級將領顧祝同曾任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br></h3> <h3>武康路113巴金故居</h3><h3>巴金故居由一棟主樓和兩座副樓組成,主樓為別有特色花園洋房,它是座假三層建筑。這里的花園四季如春,玉蘭、櫻花等花木多為主人當年手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金先生當年的足跡。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座小院見證了一代文學巨匠后半生的生命歷程和中國文學的風風雨雨。<br></h3> <h3>武康路210號 羅密歐陽臺
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園式住宅,建于1932年。住宅緊貼路邊,它全無遮擋的環(huán)境十分有利建筑愛好者們欣賞品味。建筑主體三層,局部二層。從整體到細廊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園住宅特征。<br></h3> <h3>這是武康路上最浪漫的小洋樓,因為小洋樓的陽臺緊挨著馬路,因此市民戲稱是羅米歐陽臺</h3> <h3>武康路115號密丹公寓建于上世紀20,30年代,那是上海居住建筑建設的黃金時期。首先是在上海英,法租界里大量出現(xiàn)豪華住宅和別墅。<br></h3> <h3>湖南路262號湖南別墅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居所,湖南路262號是一所滬上名宅,位于原法租界居爾典路上,是一座法式建筑。1934年春,汪偽政權財政部長周佛海買下這座花園洋房并將路名改為湖南路(周佛海與外公同為湖南人,曾一起參加中共“一大”)。這里院墻上豎起了一人多高的竹籬笆柵欄,門外還標有“湖南別墅”四字。<br></h3> <h3>武康路117弄1號別墅建于1943年。哥特式建筑的風韻、西班牙式建筑的活潑和內裝飾采用中國傳統(tǒng)風格上的典雅和秀美,中西合璧、多種風格嫻熟融合于一體,堪稱建筑的典范。三層磚木結構,朝東平面成鋸齒形,朝西平面進深大,二、三層立面為鐵黃色釉面磚飾面,屋面平緩,琉璃筒瓦鋪就。
</h3> <h3>國富門公寓建于1936年,屬現(xiàn)代派建筑。目前尚未列入上海近代優(yōu)秀建筑。該公寓是為紀念一位曾在我國云南省的郵局里工作過,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并戰(zhàn)死在戰(zhàn)場上的法國僑民國富門(Kauflman)命名的。鑒于他在戰(zhàn)場上的事跡,法國租界當局還將淮海中路旁的一條幽靜的小街也命名為國富門路,這就是在上海頗有名氣的華亭路。國富門公寓按其解放初期在武康路上的門牌號被稱為“二三二公寓”。<br></h3> <h3>開普敦公寓歷史沿革:公寓建于1940年,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并使用(第一任用戶)。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在上海的“敵產(chǎn)管理委員長”宇垣完爾準予沒收,并于1942年轉給汪偽復興銀行作為行址。兩年后,又轉屬中支那振興株式會社的中大銀行所有。<br></h3> <h3>武康路278號曾經(jīng)是貝祖詒喪妻以后與蔣士云(蔣廷黻的女兒)的新家。現(xiàn)在是世界學校校史樓-思賢樓。<br></h3> <h3>武康路393號甲,黃興故居,初建于1912年。1914—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黃興寓居此地,期間孫中山曾兩次來黃興寓所。1916年10月31日黃興逝世于此。黃興逝世后,故居曾為世界社、世界學院、中國學典館、上海國際圖書館使用,后改為世界中小學,現(xiàn)部分為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部分為居民住宅。<br></h3> <h3>黃興故居北幢現(xiàn)游客中心</h3> <h3>游客中心為游客提供了各種上海游欄目折頁</h3> <h3>武康路395號是一幢巴洛克風格的大型花園住宅,建于1926年。
建筑為四層磚木結構,歐陸式的紅瓦坡屋頂有明顯的折脊,就是那種頂部較平緩,折脊以下遽然陡峭的屋頂,檐下飾有精細的古典檐齒。<br></h3><h3> 該建筑原為國立北平研究院的藥物研究所所址,該所至今仍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中國科學院唯一的綜合性藥物研究機構,也是我國民國事情頗有影響的科學研究,評估機構。</h3> <h3>武康路392號巴洛克風格住宅。建于1912年,四層磚木結構,主立面為古典三段式構圖,四根通貫兩層的混合型巨柱構成主體特征,兩側為方壁柱,中部為圓壁柱。樓層中央懸挑的陽臺飾有寶瓶欄桿,二層為矩形落地長窗,三樓則為拱券窗,飾卷渦形鎖石,窗裙板上雕刻有盾牌花束及飄帶紋飾等。寬大的木樓梯盤旋而上,形成八角形塔樓,
其外表亦相應分為三段,頂層雙面皆開有雙聯(lián)的細長拱柱窗。主立面為水刷石飾面,仿花崗巖造型的砌縫十分精細。立面局部、屋頂山花及老虎窗都帶有明顯的巴洛克特征,室內木飾也有大量巴洛克風格的雕花。北立面樓層中部為突出的塔斯干柱廊陽臺,樓層東西兩側亦有懸挑的陽臺。主體結構保存良好。<br></h3><h3>該處曾經(jīng)是國軍馬步芳舊居。</h3> <h3>位于武康路376號左右的武康庭,曾屬于靜謐的法租界區(qū)域,紅磚老洋房曾是民國時期外交官的宅邸。<br></h3> <h3>武康路390號上海汽車工業(yè)公司辦公樓,原為意大利總領事館邸。義品地產(chǎn)公司設計并承建,1932年建造。地中海式花園住宅。<br></h3> <h3>武康大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始建于1924年,由萬國儲蓄會出資興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設計。1994年,武康大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br></h3> <h3>武康大樓從外表式樣著有點像航艦,這種式樣實際上在上海有多處,如武康路上的開普敦公寓,密丹公寓等外觀均有類似于航艦式樣,這可能有二種可能,一這些樓房大多建在路口,可能寸金地的原因,另一種可能性比較大是因為這些殖民者大多是靠航海發(fā)跡的,因此設計房子外觀時也設計成艦艇式,如開普敦公寓墻邊上的窗戶設計成像艦艇上的窗戶圓型的。</h3><h3>走完武康路,康武大樓靠淮海路一側馬路對面便是宋慶齡故居,因此穿過馬路就繼續(xù)參觀宋慶齡故居。</h3> <h3>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的主樓由一位希臘船主建于1920年,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是一幢白色假三層的歐式建筑,四周百年樟樹環(huán)繞,內部陳設依然保持著宋慶齡生前的原樣。故居室內是禁止拍攝的。<br></h3> <p>宋慶齡女士座駕</p> <h3>參觀完宋慶齡故居搭公交3站路到徐家匯主要是參觀徐家匯天主教堂,藏書樓,光啟公園,</h3><h3>徐家匯藏書樓創(chuàng)建于1847年,是上海現(xiàn)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br></h3> <h3>光啟公園原名南丹公園,始建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1983年因紀念徐光啟逝世350周年而改為現(xiàn)名,園內主體建筑是徐光啟墓。2003年,上?,F(xiàn)存最古老的民居南春華堂因搶救性保護搬遷于其中,被辟為徐光啟紀念館。<br></h3> <p>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中國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中國上海市徐匯區(qū)徐家匯蒲西路158號,為天主教上海教區(qū)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圣依納爵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qū)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風格為中世紀哥特式。</p><p>這座主教座堂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動土興建,清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筑高五層,磚木結構。法國中世紀樣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鐘樓,尖頂。高50米。大堂內圣母抱小耶穌像立祭臺之巔,俯視全堂,為整座教堂之中心。教堂占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筑面積6670平方米,可容納3000余人。</p> <p>徐家匯天主教堂參觀完畢后下一站將是百代小紅樓,二者之間相距約1公里多點。</p> <h3>百代小紅樓,位于徐家匯公園內,是百代公司舊址,建于1921年。帶有西方新藝術運動時期一些風格特征的獨立式花園住宅。
這幢花園住宅由于其紅瓦坡頂和周身的紅磚墻面,在滬上被稱之為“小紅樓”。該住宅最早擁有者是兩位法國商人。1930年代,被法國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EMI) 收購。1934年,聶耳擔任該公司音樂部主任。
這幢小樓曾是百代公司的中樞神經(jīng)。底樓作錄音及招待之用,二樓是編輯室。三樓是公司老板的起居和臥室。在底樓的墻上至今還掛著一個錄音須知細則的鏡框,落款是1983年,可以想見原來的錄音室一直到那時依然在使用。<br></h3> <h3>從百代小紅樓徒步至淮海路坐2站地鐵下車徒步約1公里到思南公館繼續(xù)走看思南公館那兒密集的小洋房。</h3> <h3>思南公館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的保留保護為宗旨的項目,坐擁51棟歷史悠久的花園洋房,同時匯聚了獨立式花園洋房、聯(lián)立式花園洋房、帶內院獨立式花園洋房、聯(lián)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園里弄、現(xiàn)代公寓等多種建筑樣式 ,是上海近代居住類建筑的集中地。<br></h3> <h3>思南公館始建于1912年,1930年陸續(xù)建成。最初以法國作曲家馬斯南的名字命名,后改以貴州省思南縣命名。思南公館陸續(xù)有柳亞子、曾樸、馮玉祥、梅蘭芳等名流居住,所以思南公館并不是一個人的故居,而且一群人的故居。<br></h3> <h3>上海周公館,即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位于在上海思南路73號、71號。1946年~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br></h3> <h3>走看完思南公館我將去建國西路尋找舊時上海法租界巡捕房</h3> <h3>上海市建國中路20號和22號,法租界會審公廨舊址和法租界巡捕房(中央巡捕房)舊址,分別建于1914年和1916年。<br></h3> <h3>法租界會審公廨舊址1915年竣工。東印度外廊式建築。兼容古典主義和巴洛克手法。<br></h3> <h3>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創(chuàng)意店鋪和畫廊、攝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啡館。在閑散的下午,就著弄堂里的習習涼風,明媚的陽光鋪在地上,空中滿是慵懶的咖啡香味,真?zhèn)€是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br></h3><h3>此處只是看看小憇的地方,據(jù)說吊絲和裝逼的喜歡去那里酒吧咖啡發(fā)個呆像我們就算了哦……</h3> <p>夏衍故居座落在烏魯木齊南路178號2號樓坐東朝西,為假三層磚木結構,英國鄉(xiāng)村式花園別墅。建于1932年,占地面積750平方米。</p> <p>中共一大會址原樓于民國九年(1920年)夏秋間建,與左右緊鄰4幢同類房屋同時建成,屬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一部分。為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筑,外墻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huán),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門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飾。</p> <p>上海新天地坐落在市中心,淮海中路南側、黃陂南路和馬當路之間,毗鄰黃陂南路地鐵站和南北、東西高架路的交匯點。上海市黃浦區(qū)太倉路181弄。</p> <p>如果你去過上海新天地,一定會被那一棟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石庫門建筑深深吸引,而現(xiàn)代型格的餐飲、購物、休閑業(yè)態(tài)功能為獨特的民國風貌注入全新的生命力,時不時給人一種“漫步新天地,仿佛時光倒流”的穿越感。</p> <p>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點,上海新天地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標志石庫門建筑舊區(qū)為基礎。</p> <p>上海新天地1號</p> <p>最早的石庫門產(chǎn)生產(chǎn)生于19世紀70年代,基于傳統(tǒng)的江南民居,繼承了傳統(tǒng)中國式建筑以中軸線為對稱布局的特點.當時的上海正值列強分據(jù)的局面,西方的建筑細部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加以融合,成為上海近代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產(chǎn)物。</p> <p>石庫門是上海的一張歷史名片.雖不是文物古跡,但它承載著上海的歷史、文化、社會、經(jīng)濟的變遷.石庫門就是上海歷史的一個縮影的代表。</p> <p>在汾陽路上,有一棟純白色的花園洋房建筑,現(xiàn)為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p><p>這棟法國后期文藝復興式建筑,因外形與美國白宮相似,所以有“小白宮”之稱,它建于1905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因整棟建筑都是純白色,造型復古,隨手一拍,都有種假裝在國外的錯覺。</p> <p>樓內精致的扶梯</p> <p>走看完了汾陽路上的白宮我的徒步舊上海法租界微旅行也就到此結束了。</p><p>上海是座美麗而又不缺少故事的城市,他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基的相融合而產(chǎn)生了當今的海派文化。</p><p>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xiàn)代與時尚。區(qū)別于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p><p>“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體現(xiàn)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這種文化促進了上海進步和發(fā)展,使得上海各個方面遙遙領先于其它城市。</p><p><br></p><p>上海是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p><p><br></p><p> 2019.12.31 漁夫 完稿于子夜</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