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右門俗稱“虎門”。在每年8月時,總有秋后問斬的說法?;实墼t令邢部、大理寺、督察院三法司會同王公大臣在長安右門內(nèi)會審未決死囚案件。囚犯從長安右門外下囚車,由南門洞進入,在長安右門內(nèi)一字排開,跪在公案前聽候?qū)弳?,最終由皇帝裁決后將從虎門抬出,就像羊入虎穴永不還生故此名。在五行方位中西方屬金,主殺,四象中西方為白虎,所以長安右門由稱“虎門”。<div>在廣場御路的東西兩側(cè)建有千步廊,南北方向為通脊聯(lián)檐的廊坊各110間,到南側(cè)向東、西方向各延伸34間,東到長安左門,西到長安右門,工有廊坊288間。后來在民國初把千步廊拆除,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天安門廣場的布局。<br></div><div>剛剛說過了“T”字形廣場,在明代時,廣場的最南端叫“大明門”,清代改“大清門”,民國元年改“中華門”。曾經(jīng)明朝大學(xué)士謝縉曾題寫門聯(lián)“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后在1958年被拆除,當(dāng)時的大明門就在現(xiàn)在毛主席紀念堂這里。<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明朝的天安門稱"承天門",?。⒊刑靻⑦\,受命于天",清改為"天安門",?。⒊刑靻⑦\,安邦治國"之意.</font></h3> 前門<br>天安門場城樓;天安門前設(shè)施; “ T ”字形廣場;文東武西; 長安左門及長安右門;千步廊;大明門;正陽門 天安門位于北京市中心,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城樓顯然不是現(xiàn)代建筑,它是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建筑,當(dāng)時是皇城的正門。<br>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宮城時,建成了封閉了英文字母“T”字型廣場。廣場東西兩側(cè)基本上是按照“文東武西”的布局分布著各中央機關(guān)。清代大體承襲明制。 天安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重檐中間懸掛“承天之門”匾額,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br>清順治八年1651年,按照明代建筑規(guī)制重建承天門后,改稱為“天安門”,取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國”的意思。兩個名稱都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顧,并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好國家的意愿。<div>天安門占地面積 4800平方米,通高33.7米,在1970年重修后又增高了一米,現(xiàn)在的高度為34.7米。<br>城臺下部為漢白玉須彌座,上部為城臺主體。城臺正面開有5間鍋底券門洞,正中為御路門,最寬最高,其余的門洞尺寸自中央向兩側(cè)遞減。<br></div><div>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頂上覆蓋黃色琉璃瓦。無不體現(xiàn)了皇家的九五之尊。“九”這個數(shù)字在天安門中隨處可見,如城樓面闊九間,檐角小獸九只,門窗共36扇,為四“九”,城臺券門每扇門的門釘為81顆,為九“九”等,以喻天數(shù)。<br></div> 天安門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凡遇國家大典、如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命將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隆重的頒詔禮。頒詔禮從太和殿開始。屆日,皇帝坐在太和殿,把詔書寫好用寶,就是蓋好玉璽,然后內(nèi)閣大學(xué)士捧詔書交給殿外的禮部官員,禮部官員將詔書捧出午門放入龍亭中,鑾儀衛(wèi)再把龍亭抬往天安門城樓上,給宣詔官在宣詔臺宣讀,文武百官在金水橋南跪聽,待宣詔官把詔書宣布完后,奉詔官再將詔書從天安門城樓上將下來,禮部官員用朵云漆盤承接后放如龍亭內(nèi)抬往禮部印刷,將詔書復(fù)制若干分后分送各省頒布天下。明代頒詔是用龍頭桿系黃絲繩栓詔書將下,清代是用木雕金鳳口銜詔書由上而下,俗稱“金鳳頒詔”。<div>明清兩朝每逢圜丘壇祭天、方澤壇祭地、祈谷壇祈谷、先農(nóng)壇耕田、御駕親征等,皇帝及隨從人員都要從這里出入。<br>現(xiàn)在大家請看城樓前的這7座漢白玉石橋。它叫外金水橋。中間5座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5個門洞相對,正中為御路橋,供帝后行走;兩側(cè)為皇族橋,供宗室王公行走;皇族橋的外兩側(cè)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另外,在中山公園和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前的兩座橋為公生橋,專供四品以下官員行走。中間的御路橋最長最寬,從中間往兩邊橋長和寬依次遞減。<br></div><div>天安門前后還各有一對立于明成化元年的漢白玉華表,每座華表高約10米,重達20噸。由三部分組成,底部是圍繞有護攔的八角形臺座;中間柱身雕有盤龍和朵云,柱頭橫插云板;頂部有一個小獸,俗稱“望天吼”。傳說龍生九子之一。在天安門的南邊和北邊各有4個華表,南邊的華表望天吼頭向南,民間長說叫“望君歸”,意思是皇帝不要總在外面游玩,要回來處理朝政;天安門北的兩個華表望天吼頭向北,民間長說叫“望君出”,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總在深宮,要多出去走動,體察民情。<br></div><div>大家請看這里,天安門前兩對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它們是明永樂年間雕刻的漢白玉石獅。東側(cè)的都是雄師,腳踏繡球寓意一同寰宇;西側(cè)的都是雌獅腳踩幼師,寓意子孫綿延。兩對市獅的頭都歪向內(nèi)側(cè),以示保衛(wèi)御路。<br></div><div>明代承天門廣場是用紅色宮墻圍成的“T”字形,其東端為長安左門,西端為長安右門,御路難端為大明門,北端為承天門。到了清代,對廣場結(jié)構(gòu)沒有改動,只是將大明門改稱大清門,承天門改成天安門。<br></div> 在天安門“T”字型廣場的東西兩側(cè),基本上是按照“文東武西”的建筑格局分布著中央機構(gòu)。在廣場東側(cè)今天的國家博物館一帶,明代設(shè)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等以示文職;清代增設(shè)了翰林院等。廣場西側(cè)現(xiàn)在的人民大會堂一帶,大體上是武職和司法機關(guān)所在地。明代設(shè)有五軍都督府、錦衣衛(wèi)、太常寺、通政使司等;清代改設(shè)鑾儀衛(wèi)、太常寺、通政司、督察院、大理寺、邢部等。<br>在現(xiàn)在太廟前和社稷壇前的長安街上,曾經(jīng)設(shè)有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門為東西向。長安左門俗稱“龍門”。因為在歷次科舉考試的時候,新科進士們都要由長安左門出皇城看榜,考中的進士們就好似俚語躍龍門一樣“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故叫龍門。此外,在五行方位中東方屬木,主生;四象中東方為青龍,因此叫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