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提起非洲,在許多人的潛意識里就是“愚昧落后、又窮又亂、蚊蟲肆虐、劫匪橫行”,越是沒有到過非洲的人,越能向你繪聲繪色地描述那里的境況——那是傳說、偏見引導他們想象中的非洲。他們不知道早在遠古時代,當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故鄉(xiāng)還處在冰川封固階段的時候,非洲大陸上就已出現(xiàn)了沸騰的生活。自從2010年到南非、2016年到摩洛哥、2017年到埃及之后,這已是我們第四次跨進這片古老、神秘、奇奧的大地,這是一個令游者流連忘返,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h3><h3><br></h3> <p> 在距離出發(fā)還有三個多月時間,旅行社的部門經(jīng)理就早早告知我們:禁止使用塑料袋!對于來自“愚昧落后”民族嚴厲的禁塑令,我們沒有抱怨會帶來不便,反而對“又窮又亂”的國度重視自然環(huán)境保護意識油然而生敬意。并互相通氣地買到了紙質(zhì)清潔袋和牛皮紙袋。</p><p><br></p> <h3> 終于等來出發(fā)的日子。我們先乘坐G1609動車前往廣州。我們“快樂一群人”旅游圈發(fā)起者之一的照紅同學09:16就發(fā)來的祝愿信息,我隨手拍了與我鄰座驢友的照片回給她:謝謝!我們正在前往廣州的動車上。</h3><h3><br></h3> <h3> 下午14:15我們按時抵達廣州(廈門北站至廣州南站車程四小時十六分)我們的美女領(lǐng)隊黃璜,是那種讓任何男生都愿意呵護她的非常清秀養(yǎng)眼的嫻雅女生,此時卻像女漢子一樣,迅速沖下地鐵為我們搶購地鐵車票,同時沒忘了連連發(fā)短信到“群里”安民告示。</h3><h3><br></h3> <p> 我們每人拖著28寸的旅行箱,前面掛著貴重物品小包,后面背著隨身用品的雙肩包,一路小跑輾轉(zhuǎn)于動車站、地鐵二號線、地鐵三號線、白云機場。因上下車都很緊張&擁擠,倒有點文革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的味兒。因為是出發(fā)的第一天,大家精神飽滿興致極高,累,并快樂著!</p><p><br></p> <h3> 17點左右抵達白云機場,終于可以坐下休息了,但行李還不能托運。我們輪流著或看行李或吃晚餐。此行,我們四個人年紀最大,蹦七十古來稀了,能繼續(xù)周游世界所剩下時間也許不多了。</h3><h3><br></h3> <h3> 21:44我們登上了飛往內(nèi)羅畢KQ871航班(肯尼亞航空公司),與我鄰座是兩位超重級的穿戴時髦的黑人女士,在吃機餐的時候,我驚訝她們倆的胃口:每次每人都要二份機餐且吃得一點不剩,在長達13小時的飛行中,她倆也只麻煩我起座二次上WC,我懷疑:難道她們咽下的食品就直接長膘?</h3><h3><br></h3> <h3> 廣州至肯尼亞首都內(nèi)羅畢飛行距離8689公里,空中飛行時間12小時40分鐘,我們于第二天肯尼亞時間6點左右抵達,時差比北京時間慢5小時。</h3><h3><br></h3> <p> 在機場連接車上,我這雙色眼捕捉到一位黑靚妹,頭發(fā)盤得很高,一串辮子像黑瀑布一樣傾瀉到腰間,我們都爭著與她拍照,她得意地用眼角瞟著她男朋友,男友一臉幸福相。</p><p><br></p> <h3> 在內(nèi)羅畢機場轉(zhuǎn)贊比亞待機時,幾位三年前一起到南美洲的驢友為這次再同行拍照紀念,但拍出來一看:這兩位很可愛熟睡的胖大妹倒成了主角,我們卻成了她們的背景。哈哈!真羨慕非洲女人能吃會睡。</h3><h3><br></h3> <h3> 飛機正在降落,下面這條河應該就是贊比西河了。贊比亞共和國,是因這河而得名。是非洲中南部內(nèi)陸國家,面積75.26萬平方公里,人口1760.92萬人,大部分地區(qū)海拔1000~1500米。從肯尼亞飛到這里約二個多小時。時間比肯尼亞的時間慢一小時,比北京時間慢六小時。</h3><h3><br></h3> <h3> 在等待下飛機時,我在座位上回頭一看:嗨!黑、黃、白三種膚色齊全,我馬上抓拍,效果不錯吧?愿世界和平!</h3><h3><br></h3> <h3> 平安抵達非洲第一站“利文斯頓市”,先拍張全家福紀念,卻發(fā)現(xiàn)少了大玉兒、閑夫子和皇后。</h3><h3><br></h3> <h3> 接機的地導叫勞倫,曾在陜西師范大學留學三年,中文說得很溜,比埃及那個?。ǘ龋┓ǎ▏┗煅牡貙姸嗔耍俏覀冊谫澅葋?、博茨瓦納和津巴布韋三國游的中文翻譯。</h3><h3><br></h3> <h3> 贊比亞國旗&國歌:綠色旗面象征國家的自然資源,右下角三個并排的長方形:紅色象征為自由而斗爭,黑色代表贊比亞人,橙色象征國家的礦藏。上方飛翔的雄鷹象征贊比亞的獨立、自由;國歌《高歌贊比亞,自豪又自由》曲調(diào)取自南非黑人牧師伊諾奇·頌的基督教圣歌《上帝保佑非洲》,歌詞作于贊比亞獨立前夕。</h3><h3><br></h3> <h3> 利文斯敦博物館是此次非洲四國行的第一個景點。戴維·利文斯敦,是出生于英格蘭的傳教士、醫(yī)生、探險家。非洲的城市為什么會以他的名字命名呢?答案在博物館內(nèi)。</h3><h3><br></h3> <h3> 一進門就碰到一群當?shù)氐闹袑W生在參觀,我們與他們彼此詫異的眼光相互吸引,于是“一拍即合”。贊比亞實行9年制普及義務教育。目前約95%的適齡兒童能入學,其中有20%可繼續(xù)升入中學,20~24歲的青年中有2%左右能享受高等教育??纯此麄兇┑男7τ匈|(zhì)感的,不是嗎?</h3><h3><br></h3> <h3> 看到“黑雞”(老同學因皮膚黑的綽號)和黑妞目光一致向左看,抓拍這照片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在女孩襯托下,“黑雞”已優(yōu)雅轉(zhuǎn)變成“白良雞”了;而從小就以大眼睛自戀的我,邀請這大目黑妞與我合影,卻自卑自己原本的大眼睛已變成了小眼睛,回家后不甘心翻出我中學的照片跟她pk,然而要面對的現(xiàn)實就是:蹦七的我眼睛很快就會迷成一條線的了。</h3><h3><br></h3> <h3> 在展覽館序廳的贊比亞沙盤地圖前,勞倫詳細介紹:2700公里長的贊比西河,在贊比亞與津巴布韋交界處跌入近百米深的峽谷,形成世界著名的維多利亞瀑布.....地導勞倫手指的地方就是利文斯敦非常形象地描寫:“前方整條河水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是的,消失在河流跌落處的兩峽谷之間,水在這里形成一個名為“沸騰渦”的巨大旋渦,然后順著之字形72千米長的狹隘峽谷流去,最后注入印度洋。</h3><h3><br></h3> <h3> 博物館有一個展室,專門介紹戴維·利文斯敦(1813.3.19—1873.5.4)的生平及發(fā)現(xiàn)維多利亞瀑布的事跡。他成長在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從小父母就非常嚴格培養(yǎng)他閱讀圣經(jīng)的能力,并教導他要時刻律己,堅持不懈。1834年他向教會申請,系統(tǒng)學習拉丁語、希臘語、神學和醫(yī)學。1840年倫敦教會派遣他到非洲之后,他的人生開始了無盡的磨難,也成就了他事業(yè)的輝煌。</h3><h3><br></h3> <h3> 1840年12月,27歲的利文斯敦第一次離開英國到非洲,直到1856年12月已是43歲的他才第一次回到英國,他將自己16年奉獻在非洲的不尋常經(jīng)歷寫成書《在非洲傳教旅行與探索》一經(jīng)出版便造成轟動,被翻譯多種語言。而后,他又分別于1858年3月、1865年8月重返回非洲二次(計14年時間,其中長達6年時間與外界失去聯(lián)系)他橫跨整個非洲大陸,致力宣道傳福音,治病救人,尋找販賣黑奴路線,呼吁世界關(guān)注“廢除奴隸制法令”的實施。他是許多土族部落的首位白人訪客,寫下了空前未有的大量記錄,揭開了“黑非洲”的神秘面紗,為人們帶來了豐富、準確的人文地理資料,填補了很多歷史和地理上的信息空白。</h3><h3><br></h3> <h3> 1873年5月4日,人們發(fā)現(xiàn)在贊比亞韋盧湖南岸跪著禱告時歸回天家(死于痢疾和瘧疾)。他只活了60歲:其中30年在英國30年在非洲。他的兩位衷心仆人朱瑪和蘇西深知他的主人的心應該永遠留在非洲,就將他的心臟挖出埋在附近的樹下,將遺體曬成“木乃伊”頂在頭上跋涉1600公里到海岸邊,最后送返英國,葬于倫敦西敏寺大教堂,這在英國是最高的榮譽。</h3><h3><br></h3> <h3> 那么瀑布如何被發(fā)現(xiàn)呢?1855年11月,利文斯敦與同工一起沿著贊比西河航行,希望這條大動脈般的河流成為開拓中非的“上帝高速公路”,當在遠隔二十公里之外的就聽見并望見聲若雷鳴水霧形成的彩虹,他順流乘獨木舟登上瀑布邊緣的一個小島看到:一個巨大的峽谷把那條1000碼寬的河流攔腰截斷,這瀑布實質(zhì)上就是一堵長1676米,深107的水墻,是傳教士們試圖到達內(nèi)陸土著村落傳福音的屏障。在他感到失望的同時還是承認瀑布的壯觀:“如此動人的景色一定會被飛行中的天使所注意”,以至于他用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名字來命名它。</h3><h3><br></h3> <h3> 展館很大篇幅介紹贊比亞的動植物資源:本國擁有230種哺乳動物,740種鳥類,156種魚類以及6000多種植物資源,依托這些自然旅游資源建立19個國家公園和34個禁獵區(qū),占地2240萬公頃。利文斯敦在他的《在非洲傳教旅行與探索》一書中也詳細記錄非洲大陸的動、植物、昆蟲、鳥類的資料和圖片。</h3><h3><br></h3> <h3> 瞧!這群賞心悅目女生本來就夠美了,再加上頭上“錦上添花”地盤著特吸引我們的眼球的可愛辮子(黑人的頭發(fā)都是卷的,長到一寸就會斷掉,所以看到他們超過一寸的頭發(fā)都是假發(fā))她們清純的笑容或調(diào)皮或羞澀,總讓我們陶醉,老同學站在她們中間,就像援教的中國老師。(宏偉攝)</h3><h3><br></h3> <h3> 另一群女生,盡管沒有剛才那群穿校服學生的氣π,但仍不失黑珍珠的晶瑩剔透,真想將這些拿著筆記本的可愛黑妞都摟進懷里,我注意她們言行舉止,比起七十年代我在建設(shè)兵團當老師時,那些住在山旮旯的學生活潑大方多了。</h3><h3><br></h3> <h3> 這是我們下榻的贊比亞維多利亞瀑布度假村,實際上整個度假村就在瀑布景區(qū)內(nèi)。(這兩張照片是出發(fā)前預備功課時網(wǎng)上下載的)</h3><h3><br></h3> <h3> 剛抵達度假村門口,一群很嗨的迎賓舞隊穿著他們的民族服裝(贊比亞有七十三個部族)又唱又跳歡迎我們。剛跳下旅游車,熱情的他們就將帽子戴在你頭上,將棍子塞進你手里,邀請大家跟他們的節(jié)奏一起嗨。本來昏昏欲睡的我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一掃連續(xù)二十多個小時的行程疲憊,嗨的比他們更嗨!</h3><h3><br></h3> <p> 在國內(nèi),我或許不好意思加入他們的舞蹈,但在國外我總忘了自己年齡,情不自禁跟著一起嗨??</p> <h3> 蘇大哥這是嗨舞嗎?我覺得更像孫悟空在耍金箍棒!</h3><h3><br></h3> <h3> 贊比亞人民的平均壽命為52歲,與我們共舞的小伙子大約就20歲左右吧(差不多等于我們的孫輩),蹦七十的我們精神抖擻與他們一起嗨,舞姿一點都不比他們遜色吧?</h3><h3><br></h3> <h3> 把行李推進臥室,正想美美的睡一覺,卻發(fā)現(xiàn)后門外面一群穿著迷人?;晟赖鸟R正在悠閑地吃草。我們睡意頓時全沒,抓起手機相機就往外走。這其實就是長相不凡斑馬,沒有任何動物比斑馬的皮毛更與眾不同,但遺憾的是斑馬始終未能被馴化成家畜。開始,我們謹慎地不敢太接近它們。</h3><h3><br></h3> <h3> 斑馬的奔跑速度快而持久,每小時可達60~80公里,是獅&豹等猛獸所不及的,所以能夠經(jīng)常逃脫獸類的追殺......漸漸地,我們慢慢地靠近它們。</h3><h3><br></h3> <h3> 斑馬壽命約為20~30年。黑白分明相間的條紋,到底是哪一色才是斑馬底色呢?其實認真觀察一下,還是能一目了然的。哈,膽大的黃老師居然把手放在馬背上!</h3><h3><br></h3> <h3> 真想像黃老師那樣,與風度翩翩的斑馬零距離拍一張合影,但繞著走了一圈還是沒敢靠近,它的尾巴一搖,我就趕緊回退,倒像是與斑馬做游戲或共舞一曲的樣子。</h3><h3><br></h3> <h3> 我可愛的老同學自從被她的小姑子稱贊“越活越年輕”之后,就越發(fā)喜歡自拍了,這張與斑馬的自拍照她非常滿意,拿著向我炫耀。我問她永葆不老的秘訣是什么?居然得到這樣答案:“炒股只看紅的不看綠的”哈哈哈!我很佩服她淡定、樂觀、自信的思維方式。</h3><h3><br></h3> <h3> 非洲的動物界有被稱為“五霸”和“五丑”的,但就沒有被稱為“五美”的,看到斑馬與眾不同的帥氣,我自己把它列入“五美”之一。欣賞它頭部的特寫鏡頭,看它長睫毛的眼睛,你羨慕嗎?(宏偉攝)</h3><h3><br></h3> <h3> 從大門口推行李箱到臥室途中,驢友把餅干給了猴子吃,想不到,它們居然找到她們房間的窗臺,敲著玻璃窗要再給吃......</h3><h3><br></h3> <h3> 躲在媽媽懷抱中吸奶小猴子,為看遠方客人,居然把媽媽的乳房拉得這么長?。ɑ屎笸袢財z)</h3><h3><br></h3> <h3> 代表速度的羚羊即機敏靈活又美麗嫻靜,欣賞這組照片:高貴、典雅,是詩、是散文......當然羅,羚羊也被我列入“五美”之二。(皇后婉容攝)</h3><h3><br></h3> <h3>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爬的蟲?!?....此時,坐在倒地的樹干上,第一次這么近距離與動物們快樂共處,感受活潑的陰離子在枝繁葉茂綠樹間穿梭,夕陽的霞光裝飾蔥蔥蘢蘢的草地,,自然、清新、充滿野趣,這豈不是耶和華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嗎?</h3><h3><br></h3> <h3> 是的!伊甸園沒有高樓大廈,只有山水相依、沒有車水馬龍,只有鶯啼燕語。清晨在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粉紅色的花是沙漠玫瑰)在沒有圍墻的餐廳享用并不合中國胃口的早餐,我們還是心曠神怡的。</h3><h3><br></h3> <h3> 下榻的度假村就像一粒小小精致的小扣子,綴在景色撩人非洲大曠野這一件最原始古老又最時髦奢華的大氅上。</h3><h3><br></h3> <h3> 這是出發(fā)前我在網(wǎng)上搜索的維多利亞瀑布的英文標識圖,我費勁地將其翻譯成中文。整條瀑布被利文斯通等島分為:魔鬼瀑布、主瀑布、馬蹄瀑布、彩虹瀑布、東瀑布共五段,其中:津巴布韋段約占1350米左右,贊比亞段約占400米左右。而我最關(guān)注的魔鬼游泳池Devils pool 就藏在主瀑布和馬蹄瀑布之間利文斯通島的右邊,然而只有贊比亞才能前往。</h3><h3><br></h3> <h3> 在彩虹瀑布&東瀑布正對面的懸崖,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之間被斷開一道峽谷,整個贊比西河的巨流就從這個寬僅40余米的峽谷中翻滾呼嘯狂奔而出,天啊,五條飛流直下的瀑布硬是被壓縮了一千多米!憤怒的瀑布暴跳如雷,噴薄欲出三百米多高的云霧攜帶雷鳴貫耳的聲浪飄送十公里之外。(圖片網(wǎng)上下載)</h3><h3><br></h3> <h3> 當?shù)厝朔Q之為“漩渦潭或沸騰鍋”。贊比亞為讓游客體驗其驚心動魄“絕景”&“險境”的刺激于1969年建了座30米長的刀刃橋。而1905年就建成的全長200米古老的鐵路橋連接贊、津兩國,沸騰鍋的水浩浩蕩蕩從橋下流過,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這橋也成了世界極限運動愛好著心目中的圣地。</h3><h3><br></h3> <h3> 網(wǎng)上下載的這兩張照片是維多利亞瀑布在旱季&雨季的對比圖片。我們此次主要是沖著魔鬼游泳池來的,因此對于下泄的河流如何形成一條長長的匹練,怎樣以磅礴之勢翻滾怒吼,跌入落差百米深的狹窄嶙峋的陡峭深谷中的壯觀景象并不渴求。</h3><h3><br></h3> <h3> 贊比亞的東瀑布與我們下榻的地方近在咫尺,16點左右我們溜溜噠就過去了。不過進入景區(qū)還有一道小門,我們只要登記一下房號就可以了(景區(qū)的門票是20元美金)進口處豎立利文斯通塑像。</h3><h3><br></h3> <h3> 哦!這就是旱季的東瀑布。不見咆哮的瀑布飛流直下,只見怪石崚峋玄武巖峭壁,裸露出其黑褐色或暗綠色的性感的肌體,幾條藍盈盈的小水流在巖縫中緩緩流著仍然不離不棄。夕陽西斜的金色光線穿過枝繁上的樹葉或花瓣使它們渾身閃閃發(fā)光:金燦燦、紅彤彤、黃橙橙、粉嘟嘟、綠茸茸地充滿了生命的誘惑。</h3><h3><br></h3> <h3> 始建于114年前連接贊比亞、津巴布韋兩國的古老鐵路橋。此時在西斜陽光的作用下:橙光粼粼的玄武巖、葉色斑斕的各種野樹、隨心所欲散落的七彩野花,交織出一幅美不勝收的自然畫面。</h3><h3><br></h3> <h3> 我們趴在護欄上,想象著若是有蹦極愛好者剛好從橋面上蹬腿飛躍而下,該有多刺激啊?。ū臉O照片是網(wǎng)上下載的)</h3><h3><br></h3> <h3> 此時旱季,兩邊懸崖間的流水顯然銳減了許多,但前方靠近“沸騰鍋”的地方仍然水霧彌漫,黃老師一會兒爬高一會兒蹲下,尋找著最佳拍攝角度。</h3><h3><br></h3> <h3> 借助夕陽的余暉,布滿婀娜多姿樹上的繁葉就像一串串彩色燈泡熠熠發(fā)光,在單反鏡頭下,側(cè)逆光勾勒出油畫般的東瀑布,就像一首藍幽幽的詩。(皇后婉蓉攝)</h3><h3><br></h3><h3><br></h3> <h3> 旱季站在懸崖這邊凌空而造的刀刃橋上,但沒有直面水簾懸掛的東瀑布,感受到它的氣勢恢宏,咆哮而下,一瀉千里的雄偉壯觀。雖然拍了一張“在此一游”的照片,但實在是普通得“僅此而已”,不過再往前直走就是雄奇險幽的“漩渦壺”,也許能體驗到它的沸騰。</h3><h3><br></h3> <h3> 2011年坐“霧中少女”號游艇,穿越“美國&加拿大”流速踹急激疾的“尼亞加拉瀑布”、2016年乘直升飛機從空中俯瞰“阿根廷&巴西”彌原淹野4000米寬的“伊瓜蘇瀑布”,而今天面對“贊比亞&津巴布韋”旱季的“維多利亞瀑布”,我該怎樣來描寫你呢?</h3><h3><br></h3> <h3> 懸崖這邊的黃老師&三位小女孩明媚燦爛的笑臉,與懸崖那邊堅硬、質(zhì)感、厚重的玄武巖峭壁相互襯托,那好像是不經(jīng)意不小心從干枯河床上踢翻的一桶水沿著巖石縫隙流下,給這畫面增添幾分生氣。</h3><h3><br></h3> <h3> 贊比亞東瀑布與對面懸崖的間距好像縮小許多,這一大片金燦燦的野茅草,就好像是從那1.5億年以前的地殼運動形成的玄武巖縫中暴發(fā)出來一樣,你感覺不到中間橫著一道天塹。</h3><h3><br></h3> <h3> 盡管,從河床流下的瀑布窄得像一條長浴巾,但已感覺到沸騰的漩渦壺飄過來灰蒙蒙濕漉漉的霧氣。</h3><h3><br></h3> <h3> 拉近單反相機的鏡頭,巨大的水霧遮天蔽日直沖藍天,讓你的眼前只有一片白霧茫茫,而旱季轟隆的水流聲雖沒讓你震耳欲聾,但你仍然會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震撼,盡管這里離沸騰鍋還有一段的距離。</h3><h3><br></h3> <h3> 估計無法窺視到沸騰鍋的廬山真面目,我們掉頭往回走,路上碰到當?shù)匾恍』镒?,說可帶我們拍這里最美的風景。果然:白花花跌進兩邊陡壁懸崖中的贊比西河水,由墨綠色漸變灰藍泛白,再漸變橙紅色泛淡黃色,緩緩地涌向漩渦壺......老同學用我們非常熟悉的pose橫臥在懸崖邊,萬石千壑的玄武石河床在斜陽下更凸顯其高貴的質(zhì)感。</h3><h3><br></h3> <h3> 我和黃老師怕崴了腳,不敢從高低不平的河床走去,就在鄉(xiāng)間小路旁與席地而坐村姑們&小孩合影,她們都非常大方,右邊小女孩自然把手放在我的膝蓋上,坐在我后面那黑衣女郎的坐姿和笑容是不是有點電影明星的風范?哦!她們手中也拿著手機。(黃老師攝)</h3><h3><br></h3> <h3> 側(cè)逆光真好,讓這照片有了立體感。而自生自長的不同品種、不同顏色、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野草、野樹、野蘆葦、自然搭配得如此古樸、粗獷、完美與和諧。黑人特別有鏡頭感,你瞧這帥氣靚麗的男孩女孩,他們淳樸的笑容是內(nèi)心幸福感的流露。坐在中間的我也笑得像他們慈祥的奶奶。(黃老師攝)</h3><h3><br></h3> <h3> 在我們匆匆返回度假村時,一位歐洲游客攬住我們幫他拍照,我接過他的相機對著他站的地方取景:天!簡直美呆了!細長的瀑布如同兩行熱淚忍不住滾下、白浪泛著藍波的河水在谷底徘徊、從漩渦潭冒出的妖嬈霧氣在遠處彌漫、五顏六色的山花野草在岸邊爭芳斗艷 、百年歷史的維多利亞瀑布橋藏在墨綠色的樹叢后、橫在峭壁之上插入兩頭山丘間的刀刃橋泛著白光,意外收獲這美景的我樂悠悠走進畫面中。(黃老師攝)</h3><h3><br></h3> <h3> 這猴面包樹齡已1600年了,其粗大的樹干樹杈有百年前游客的涂鴉。面包樹結(jié)出果實如同籃球般大小,需經(jīng)火烤后才散發(fā)如同面包一樣香味和口味,在非洲許多人不愿意種地干活,就因為只要上樹采摘面包果就能解決饑餓問題。面包樹耐旱生命力極強,一年四季都結(jié)果子,所以在非洲當?shù)赜兄耙豢妹姘鼧漯B(yǎng)三代人”的說法。</h3><h3><br></h3> <h3> 古老的酋長村已跨越七個世紀了,當年利文斯通發(fā)現(xiàn)維多利亞瀑布之后,順路拐進他們的部落,從沒見過白種人的村民將他當成怪物禁錮,幾天后善于溝通的傳教士成了酋長的朋友。如今的村子是一個有著7000多人口的大部落。但孩子們就占了一半多。這里很多人都會說英語,上圖的黑妞是村里的導游。</h3><h3><br></h3> <h3> 幾乎所有到維多利亞瀑布游覽的國外游客,都會被安排到酋長村參觀,可以拜訪民居,讓你尋覓非洲古老的傳統(tǒng)。孩子們雖然生活在鄉(xiāng)下,但外國人在他們眼里“司空見慣”不足為奇。</h3><h3><br></h3> <h3> 這里的男人可以娶三、四個老婆,村里的孩子有3000多人,看到這么的孩子,廈門大同小學退休的黃老師開心地展開雙臂,老練地將黑娃們呼到身邊合影。村里的導游介紹說:酋長村也有自己的學校,但學校教舍的擴建&老師的增加一直跟不上村里孩子的出生率,他們即采取上午、下午輪流上課方式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h3><h3><br></h3> <h3> 看到村里騎跑車的少年人和穿校服的少女,很想到他們的學校參觀,但因時間關(guān)系,沒能實現(xiàn)這個愿望。</h3><h3><br></h3> <h3> 這位快樂可愛的小黑娃,讓我驟然想起起六十年代校園唱的一首歌:“我是一個黑孩子,我的祖國在黑非洲,黑非洲黑非洲,黑夜沉沉不到頭......”表演時,我們的臉、手、腳都被涂黑了,想象中的黑孩子就是他這樣子:卷發(fā)、黑黝黝的皮膚、寬鼻頭塌鼻梁、厚嘴唇大嘴巴,雪白的牙齒、黑白分明大眼睛。</h3><h3><br></h3> <h3> 我不明白媽媽為什么要將女兒不多的卷發(fā)勉強編成了并不可愛的辮子,難道是她們獨特的審美觀?但注意一瞧,這羊角辮子的黑妞長挺秀氣的:俊俏的瓜子臉,長長的臥眉下鑲著水汪汪的丹鳳眼,精致的鼻梁下微微張開的小嘴;背弟弟的女孩編的辮子好像雜亂無章的樹枝長在頭上,與投在地上的樹影互相襯托,我捕抓她兩的不同的眼神,按下快門。</h3><h3><br></h3> <h3> 他們是一家人。從側(cè)面拍照,兩位姐姐長得很像:立體感的歐式臉龐很養(yǎng)眼,小弟弟圓滾滾的大眼睛特別亮,或許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姐弟。</h3><h3><br></h3> <h3> 與世界各地孩子們合影是我最大的嗜好,因為他們不會偽裝,天然的純真、簡單,他們心中的那份凈土,也許是我們無法抵達的彼岸。在我眼里,不管膚色、高低、胖瘦、嬉鬧安靜、快樂憂郁,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愛&動人的的。</h3><h3><br></h3> <h3> 頭頂著大水桶走過的村姑在我們眼里是一道風景線。</h3><h3><br></h3> <h3> 尤其是還背著娃的少婦。</h3><h3><br></h3> <h3> 村里有幾個公共的水龍頭,據(jù)說這里的旱季用水緊張,水是定時供應的。</h3><h3><br></h3> <h3> 從草墻外窺探他們圍起來的院落,還算干凈,雖然用水不是那樣充裕,但愛美的女人利用瓶瓶罐罐照樣種花栽樹。</h3><h3><br></h3> <h3> 這是村子里頭發(fā)編織得最漂亮的媽媽,雖用水緊張,卻也也怡然自得的給小孩洗澡。</h3><h3><br></h3> <h3> 用歪歪扭扭的樹干扎成一圈的廚房,四面透風倒是非常的清爽,茅草的屋頂遮陽擋雨,久違了的整根木頭(70年代在鄉(xiāng)下插隊時也是用這樣木頭燒飯)正在石頭壘成的灶下燃燒,鍋碗瓢盆就隨意擺放在泥地面上,或許他們已習慣了這種古老原始生活方式,習以為常并不覺得??,所以仍然笑臉常開無憂無慮。</h3><h3><br></h3> <h3> 廚房的女主人走到外面和我們合影:她的笑容,她的衣著打扮,與我的笑容和穿戴有差別嗎?NO!她比我還開心呢!</h3><h3><br></h3> <h3> 村里有一座房子孤零零地立在樹下,注意看,門窗外還有鐵絲網(wǎng)圍著,你能猜到嗎?這是酋長村的“監(jiān)管看守室”,專門關(guān)押耍酒瘋、斗毆、打架的村里人。</h3><h3><br></h3> <h3> 村里牛哥羊妹們的臥槽建在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地段。而他們主人的臥室蓋在較差的地段,動物的臥槽與人臥室大同小異,只因為人需要遮羞,所以茅草屋頂下的圍墻多抹了一層泥而已。村里,也有不少牛羊是與主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h3><h3><br></h3> <h3> 酋長村還是個遠近有名的藝術(shù)品雕刻村,村里有許多能工巧匠,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就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工藝品。</h3><h3><br></h3> <h3> 村里工藝品商店琳瑯滿目,看到我們在門外觀望,還會用中文對我們說“進來看看”,看到白種人則說“come in and see”,但和客人談價格時,則是用樹枝或木棍在泥土地上用阿拉伯數(shù)字討價還價。真有趣:古、今、中、外的本領(lǐng)全使上了!</h3><h3><br></h3> <h3> 這里工藝品的價格真的不貴,比起工藝市場上的價格,名副其實的物美價廉,真后悔在村里沒多買幾件。</h3><h3><br></h3> <h3> 要離開村莊了,導游才讓我們把禮物從車上拿下來送小朋友,這里孩子實在太多了,你會錯覺這里就像一所小學校。</h3><h3><br></h3> <h3> 不要以為這里窮,孩子們才這樣貪吃。其實,不加掩飾的嘴饞是孩子們的天性,下圖是我在美國西雅圖拍的:當孩子們從旅游車下來的時,車內(nèi)外的溫差讓他們冷得打哆嗦,一位小伙子把他商店里的巧克力分給孩子們,他們一個個也都伸長小手向叔叔要。</h3><h3><br></h3> <h3> 老同學“黑雞”的孫女今年十歲,知道奶奶要到非洲,她用自己的紅包錢買了好多彩色畫筆托奶奶轉(zhuǎn)送給這里的小朋友。</h3><h3><br></h3> <h3> 孫女是個機靈鬼,特別交代奶奶每天都要發(fā)非洲的照片給她看:尤其是送彩色筆給小朋友的照片。她好奇的心也隨奶奶到了這片她想要了解的陌生黑非洲。</h3><h3><br></h3> <h3> 眼前的酋長村:藍天、綠樹、草房、紅土、黑娃。原始的、古老的、嫻靜的、純自然的美。沒有所謂的現(xiàn)代生活的絢麗多彩&浮躁焦慮??吹剿麄兣c憂愁掛慮好像無緣:一切都順其自然的輕松,包括孕育后代。村里人過著一種慢節(jié)奏悠哉的生活,沒有壓力也無需攀比:天上的飛鳥不種也不收,神尚且養(yǎng)活它們,更何況他們呢。</h3><h3><br></h3> <h3> 村子入口處有一棵大樹,所以酋長村也叫大樹村。我好奇地問地導:酋長娶幾個老婆?出乎我意料之外,一夫多妻制的大樹村的現(xiàn)任酋長居然只娶一個老婆,真該為他點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