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張偉元先生在他的版畫藝術(shù)工作室。(下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致張偉元先生】</p><p class="ql-block"> 王繼興</p><p class="ql-block"> 小引: 張偉元,新鄉(xiāng)報業(yè)集團主任記者,河南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版畫藝委會副主任,新鄉(xiāng)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自1991年起,他曾30余次深入藏區(qū)采風(fēng),創(chuàng)作大批版畫作品,曾在北京、鄭州、拉薩、南京、美國、尼泊爾等地舉辦西藏專題攝影展和黑白版畫展。有數(shù)百幅作品被西藏博物館、河南美術(shù)館、神州版畫院等藝術(shù)機構(gòu)收藏,并曾獲得過多次大獎。目前,他正在傾情創(chuàng)作《紅旗渠100大工匠》系列人物版畫。2006年在河南省書畫院為他舉辦的西藏風(fēng)情木刻作品研討會上,我有一個評述性的發(fā)言,將其濃縮為七言八句,則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白旋律似有聲,</p><p class="ql-block">沉入意境魂魄驚。</p><p class="ql-block">胸襟常懷手足情,</p><p class="ql-block">刻刀總系高原風(fēng)。</p><p class="ql-block">賦形寫神兩相宜,</p><p class="ql-block">粗獷細膩一爐熔。</p><p class="ql-block">別史一部傳后世,</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魅力享永恒。</p><p class="ql-block"> </p> <h3>(局部)</h3> <h3>以下9幅是張偉元先生的部分版畫作品:</h3> <h3>(下圖)張偉元向 著名書畫家、人民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趙炳國先生(中)贈送為其特意創(chuàng)作的版畫肖像。</h3> <h3>《趙炳國先生肖像》(張偉元作)。</h3> <p>附:刻刀總系高原風(fēng)</p><p> 王繼興</p><p><br></p><p> 西藏我沒去過,但我到過昆侖山山口,是從青海的格爾木乘車專程去的。</p><p><br></p><p> 昆侖山,巍然擎天,玉裝素裹,凸顯一種神圣和神秘的大美!它像一部書,但不是宋詞小令,而是經(jīng)典圣經(jīng)!</p><p><br></p><p> 今天,品賞張偉元先生的系列版畫《西藏風(fēng)情》,有如驀然走上了西藏高原。這里有藍天白云,草原牧場;也有冰山雪峰,呼嘯狂風(fēng)。有自然美、風(fēng)物美;也有人性美、風(fēng)俗美。有隱約飄蕩的天籟,有如李娜唱的《青藏高原》;也有撕心裂肺的呼喊,那是震耳欲聾的歷史回聲。特別是那些人物畫,有甜美的笑意,那是今日的容顏;也有苦難的刻痕,那是昔日的滄?!?lt;/p><p><br></p><p> 總之,張偉元的版畫《西藏風(fēng)情》,讓我再次想起了電影《農(nóng)奴》,想起了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李伯安的絕筆大作《走出巴顏喀喇》。總之,有種“黑白旋律似有聲,沉入意境魂魄驚”的感覺!</p><p><br></p><p> 藝術(shù)創(chuàng)作,情感至為重要。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品質(zhì),任何筆調(diào)都不可能打動人心。”羅丹說:“藝術(shù)就是感情。”</p><p><br></p><p> 偉元的版畫之所以能夠感人、動人、撼人,甚至使人“魂魄驚”,在于他借西藏最富特色的物象,寄予和表達的感情很真,很厚,很強,很濃!他的喜怒哀樂,在其襟懷深處和藏胞是相連相通的。他既為藏胞今天的盛況感到高興和喜悅,他也為藏胞昔日的苦難深感同情和悲憤!否則,你無法解釋:他生在中原,長在中原,生活在中原,工作在中原,為什么要歷盡千辛萬苦、十趟八趟、風(fēng)餐露宿、櫛風(fēng)沐雨地往西藏跑,并肯于嘔心瀝血地、一刀一刀地刻出那么多精品佳作!這琳瑯滿目的作品,他共刻了多少刀?實在無法計算!正是:“胸襟常懷手足情,刻刀總系高原風(fēng)。”</p><p><br></p><p> 詩有詩品,畫有畫品。偉元版畫的風(fēng)格和特色是什么?我想用兩句話來概括:“賦形寫神兩相宜,粗狂細膩一爐熔?!?lt;/p><p><br></p><p> 偉元是報紙的攝影記者。攝影,又稱作“寫真”。對于物之形,攝影家用現(xiàn)代化的相機予以瞬間定格,幾乎絕對準確。畫,卻不同于攝影。畫,經(jīng)過畫家的刪繁就簡,提煉概括,形成的作品比原來的物象更集中,更凸現(xiàn),更典型,更強化,更突出。突出了什么?神!</p><p><br></p><p> 版畫,有黑白兩色的,也有套印多色的,色彩是它的“語言”之一;但它最重要的“語言”則是線條。版畫家主要靠線條的粗與細、勁與柔、疏與密,既對立統(tǒng)一又相輔相成地表達和抒發(fā)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從其作品可以看出,偉元的刀功語言是很有個性的,運用得也非常嫻熟。</p><p><br></p><p> 我們搞新聞的,好說: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新聞;今天的新聞,則是明天的歷史。歷史的書寫,有多種模式:司馬遷的《史記》,是紀傳體;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編年體。此外,有通史,也有斷代史,還有地域史、建筑史、服裝史、美術(shù)史等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畫,但它生動形象地定格了北宋汴京清明上河的民俗民風(fēng),也定格了北宋的一段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偉元的版畫《西藏風(fēng)情》,也是一部“別史”,人們將從這些具有濃重藝術(shù)魅力的畫面上,看到西藏的今天和昨天。正是:“別史一部傳后世,藝術(shù)魅力享永恒。”</p><p><br></p><p> (原載2012年12月21日《大河報》)</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