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時間讀書,一部分書看過就算了,少部分書需要拿出連續(xù)的功夫來回課?!睹赖臍v程》屬于不可泛泛而讀之作品。各種版本中,此版本配上了文物珍品插圖,文采飛揚之中又有妙趣橫生圖片供對美學理論很少接觸的我之類讀者以加深理解。乘端午休假,作一筆記。也是第一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寫作的讀書筆記。認真用心讀書才是!自勉?? 開篇從史前文明到母系氏族結(jié)束,中國文明初露曙光中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圖騰所代表的是狂熱的巫術(shù)禮儀活動。彩陶紋飾、幾何紋飾、陶器造型生動活潑純樸天真,一派生氣勃勃的童年氣派。不要妄加猜測,認為這紋飾那紋飾代表了什么什么,這只是古人圖騰而已! 第二篇,青銅時代。很喜歡“獰厲”兩字,讀起來就有一種恐怖震撼感。那個“如火烈烈”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jīng)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青銅器紋飾以超世間的神秘威嚇的動物形象,表示統(tǒng)治階級對自身地位的肯定和想象。這是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后人們?nèi)バ蕾p和評價的美,而在古代,它們只是誠惶誠恐頂禮貢獻的宗教禮器。漢字作為書法,在這個時期定形確立。金文,書法在春秋戰(zhàn)國開始了對美的有意識的追求。 第三篇,孔子出現(xiàn)了??鬃铀茉炝酥袊褡逍愿窈臀幕睦斫Y(jié)構(gòu)。禮,樂,中庸,懷疑論,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樂觀進取的無神論,泛神論……儒家“性無偽則不能自美”,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道兩家美學觀念相對又互補;詩經(jīng)讓后人歸納出“賦比興”的美學原則。建筑上,“百代皆沿秦制度”,木結(jié)構(gòu)、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特征,對稱方正,有明確實用的觀念情調(diào)。現(xiàn)實的世間的能用的舒適的,,,原來中國“實用就是美”在古代的藝術(shù)形式中就體現(xiàn)出來了,代代相傳深入骨髓。 第四篇,浪漫主義!本書把屈原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離騷開創(chuàng)中國抒情詩的光輝起點,成為無可比擬的典范。屈原筆下,神鬼,河流,香草,美人,,,活力四射,狂放無羈;運動、力量、氣勢、古拙是漢代藝術(shù)的基本美學風貌,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真喜歡這幾個陶塑舞俑。古人真聰明有趣啊,能制作出這么夸張這么不合比例不符常情的東西。想要真想要一個!?? 好美! 你是在逗我嗎?? 走到了魏晉,一個重大轉(zhuǎn)折期。李澤厚先生在1979年完成此書,那個年代思想解放剛剛開始,他在此書就提出:不同意對魏晉玄學說成腐朽沒落。他認為魏晉是一個哲學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躍、問題提出很多、收獲頗為豐盛的時期?!拔牡淖杂X”開始,“以形寫神”、“氣韻生動”、“言不盡意”作為美學理論和藝術(shù)原則在這一時期被提出。書法以極為優(yōu)美的線條形式,或飄俊飛揚,或逸倫超群,表現(xiàn)出人的種種風神狀貌。魏晉頻繁的改朝換代,文人門閥貴族如履薄冰,外表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nèi)心更強烈執(zhí)著人生,非常痛苦,構(gòu)成了魏晉風度內(nèi)外的深刻一面。建安七子,竹林名士……李澤厚先生認為,陶潛和阮籍,一個超然事外平淡沖和,一個憂憤無端慷慨任氣,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yōu)秀代表。 魏晉能缺王羲之嗎 本書把宗教藝術(shù)專門講述。佛像的雕塑或壁畫身軀從大到小,從兇神惡煞到溫和清秀,,,佛教傳入中國后,走向世俗,宗教迷狂逐漸走向衰落。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人皆有佛性,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當然這話對我是一頭霧水,佛像雕刻得美不美還是看得出的?,F(xiàn)在好多新建寺廟把菩薩們雕塑成啥樣啊,還讓不讓人膜拜了?? 盛唐!《春江花月夜》,四杰,優(yōu)美明朗健康;李白,毫無約束,沖口而出隨意創(chuàng)造……絕句草書音樂舞蹈構(gòu)成詩書王國美的冠冕。而杜詩顏字韓文又是與李白張旭完全不同的盛唐之美!其一破舊,另一立新。從可能不可習、可至不可學而成為人人可學可習,這就是有規(guī)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卻仍靈活的杜詩!以杜,顏,韓為代表的藝術(shù)巨匠為后代立下了美的規(guī)范,正如以李白為代表的那一代巨匠為后世突破了傳統(tǒng)一樣,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青年,一切皆有可能! 習過顏體吧 從中唐到宋代,個性表露,多彩多姿,百花齊放!詩,溫李婉澀,郊寒島瘦;畫,人物牛馬花鳥山水。遺世獨立是中唐的標準產(chǎn)物。世俗地主知識分子沉浸在自己的各種生活愛好之中,或享樂或休閑或沉迷聲色或放縱田園。詞境出現(xiàn),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蘇軾是這種美學趨向的典型代表。“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彩色柔麗,輕紗薄羅,露肩裸臂 經(jīng)常看到一些拙劣惡俗的山水花鳥畫登堂入室甚至進美術(shù)館,便有了對中國山水畫的偏見。但本人可貴就在于:善于從大手筆評論和真大師筆墨中給自己糾偏??!宋元山水“三種意境”:一無我之境。北宋。遠看近看皆可,不講究光線色彩明暗透視角度,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居可游,審美感受寬泛豐滿不確定;二細節(jié)忠實兼詩意追求。北宋向南宋過渡。優(yōu)雅精細的趣味,典型代表“剩山殘水”,既不流于庸俗呆板,也不流于空疏抽象,“狀難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盡之意溢出畫面”;三有我之境。元代。文人畫,中國繪畫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不再放在客觀對象上,而完全在主觀意興上。畫,書,詩一身三任,水墨畫壓倒青綠山水。幾棵小樹一間茅亭遠抹平坡傳達閑適無奈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哀愁。 富春山居圖 最后一篇。小說、戲曲、版畫構(gòu)成了明代中葉以來的文藝基礎。市民文學興起,高雅趣味讓路于世俗;然昆曲和京劇,在唱念做打中把戲曲美推向無與倫比的典范高度。它以再現(xiàn)的文學劇本為內(nèi)容,通過音樂舞蹈唱腔表演,把作為中國文藝靈魂的抒情特性和線的藝術(shù)發(fā)展到一個空前絕后的綜合境界??!西廂記,水許傳,西游記……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標志正統(tǒng)古文走近末梢,接近日常生活的散文文學出現(xiàn)。文《桃花扇》、《長生殿》、納蘭詞直至中國文學無上珍寶《紅樓夢》;畫石濤,八大山人,揚州八怪,,,明清文藝經(jīng)歷浪漫主義、感傷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三個階段。本書認為,乾隆以來,是沒有曙光、長夜漫漫、終于使中國落在歐洲后面的封建末期,《紅樓夢》便是對這個末期的總結(jié)。 結(jié)束美的歷程。然而我有點不解。音樂,作為藝術(shù)星空中一顆無比璀璨的星座,李先生為什么基本沒有講述呢?即便講到,也是作為詩詞的附屬,戲曲的附屬,甚至書法的附屬一筆帶過,比如他說書法具有“音樂性的美”。中國古音樂,高山流水,廣陵散,伯牙,各種精美樂器……按理說也洋洋灑灑啊。是不是音樂的專業(yè)性太強,沒接觸過的人無法描述呢?還是中國音樂真的沒什么很高成就,只是流于閑散小調(diào)市井散曲不值得理論?
美的歷程指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