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仲秋時節(jié),我再次登臨石門山。</p><p> 小時候,我對石門山的感覺不太好,那里是一個流汗流血甚至流淚的所在,還有山風林濤的呼嘯和山魈鬼狐的傳說時常折磨我的神經(jīng)。長大后才知道山里有很多產(chǎn)出,讓我們農(nóng)村人得以果腹御寒安居。再后來,隨著對山的審美價值和生態(tài)功能的認識,對石門山竟有滿懷的感激和崇敬。</p> <p> 石門山地處羅霄山脈中段,呈東西走向,主峰高1300米,是禾山六峰中最高峰,也是蓮花縣境內(nèi)最高峰。因山頂平臺之上雙石筆立、對峙如門而得名。</p><p> 石門山坐落在蓮花縣路口鎮(zhèn)南部,東連安福,南接永新,西北俯瞰蓮花路口、湖上等鄉(xiāng)鎮(zhèn)。我們家坐北朝南,面山而居,看多了云飄霧繞時的石門山,只有天空如洗的時候,才展其崢嶸,山青如黛,逶迤多姿。石門山是家鄉(xiāng)的象征,時時牽動我的鄉(xiāng)愁。每次回家,只要遠遠的石門山映入眼簾,感覺家就到了。家鄉(xiāng)有兩處名勝,一處是人文景觀,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仰山文塔,可能是家鄉(xiāng)最古老的歷史遺存;一處是自然景觀,就是橫亙眼前的石門山,曾得到明朝徐霞客的青睞。</p><p><br></p><p><br></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十四》中記述了萬歷某年正月赴游石門山的情景。初六,從閃石洞背(初五游覽石城洞,夜宿洞口一庵中)出發(fā)過鑿腦坳經(jīng)午口到銅坑入石門寺,“問石門之奇,尚在山頂五里之遙,時霧霾甚,四顧一無所見,念未即開霧,余欲餐后即行?!币蛴曜阄磾啵瑵忪F繚繞,未能登頂,夜宿寺中。寺中偶遇邑人劉仲鈺(號二玉)、劉古心(字若孩)師弟二人,初,“甚落落孤獨不合”,待圍坐烤火時,“語次大合”,相見恨晚;是夜,“二玉以榻讓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初七晨,云開霧散,待紅日高照,同二玉及青香和尚登頂。午后下山,受邀前往路口松山下劉仲鈺家做客?!叭腴T已昏黑,呼酒痛飲,更余,乃就寢”。初八,劉家父子宰牲留客,并許諾次日以馬相送,“余苦求別,迨午乃行”。</p> <p class="ql-block"> 無限風光在險峰。名不見經(jīng)傳的石門山的確夠普通,“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遍覽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印象。路口劉仲鈺古寺讓榻、呼酒痛飲、割牲留客,贈馬相送,讓他登上了路口人誠信友善的高峰,領略到人性的光輝,應該不虛此行,畢竟“山高人為峰”。</p><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前,先人古道熱腸、誠懇待客,這種開放、包容、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實在讓我們引以為豪,應該發(fā)揚光大。</p> <p> 第一次登頂石門山是1990年10月份,時任蓮花縣委書記袁宗源前往山區(qū)訪貧問苦,我作為秘書隨行。那天下午我們一行四人冒著蒙蒙細雨,從湖上鄉(xiāng)曾家村棄車徒步去位于石門山北麓的磊壟村,天擦黑時才到。晚上,我們走訪了幾戶貧困戶后,袁書記還召集黨員和村組干部圍著火塘開會。</p><p> 第二天,天氣放晴,我們一早從磊壟沿石門山北麓往東南方向走,約兩小時后,到達一岔路口,山頂上的雙石門清晰可見。不知誰提議,今天去登頂,一行人欣欣然往上攀爬,約一小時來到山頂。山頂是一個數(shù)畝大小的平臺,兩塊巨石聳立在平臺北沿。平臺上一叢叢的山楂、毛栗樹,山楂通紅似燈籠,毛栗張開嘴露出深褐色的果實,一行人手忙腳亂,大快朵頤。正是秋高氣爽的日子,登高遠眺,遠處群山奔涌,層巒疊嶂;近處田疇平鋪,丘陵矮伏,村舍井然,河流、道路蜿蜒其間。正是秋收時節(jié),金黃色的稻田,像一塊塊巨大的地毯鋪展到山邊。</p><p> 下山來到石門山村已是中午十二點。這是個自然村,二十來戶人家在山腰掛壁而居,立地條件差。我們在村小組長家吃中飯。組長說多數(shù)人家減免公糧和統(tǒng)籌提留還是不夠吃,年輕勞力開始去廣東打工,條件稍好的人家準備搬到山下去??;袁書記多數(shù)時候是一臉凝重,靜靜地聽,偶爾問問情況。他知道這樣的地方不適宜居住,林業(yè)政策又緊,靠山難吃山,加上教育跟不上,交通極不便利,要改變這些,但談何容易!組長帶我們?nèi)タ戳艘粦糌毨?,男的弱智,女的聾啞,房子塌了一半,幾籮筐稻谷擺在露著半個天的廳堂里。袁書記試圖跟他們交流無果,搖搖頭自言自語說,他們怎么活??!大約一年后,我在路口敬老院看到了這對貧窮夫妻。原來,當天晚上,書記在鄉(xiāng)政府對這戶貧困戶破例做了這樣的安排。</p><p> 如今脫貧攻堅正如火如荼在中國大地展開。蓮花縣今年摘了國定貧困縣的帽子。三十年前這位縣委書記在貧窮面前的努力和無奈耐人尋味。</p><p><br></p> <h3> 2015年國慶期間第二次登頂石門山。從銅坑村沿山洪沖刷出的路興沖沖往上爬,就像爬樓梯,又陡又直。幾位后生走得快,不一會,我就氣喘吁吁,汗出如漿,甚至有中暑的感覺,不得不調(diào)整速度節(jié)奏,最終登上了石門山頂。時隔25年再次面對眼前的巨石,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h3><h3> 只是山頂平臺之上灌木叢生,不見讓當年的山楂和毛栗子。隨行的鎮(zhèn)干部說,近年來林業(yè)部門在石門山宜林山場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連片的人工林已經(jīng)成林,山頂上的其他灌木茂盛瘋長,山楂和毛栗樹越來越少。</h3><h3> 石門山植物垂直分布自下而上為毛竹、針闊混交林、灌木草甸。自古以來,靠山吃山,山楂和毛栗可以果腹換錢,山里人每年都在山頂灌木草甸放火燒山,過火后的山場,來年山楂、毛栗定豐收。如今,秋冬季節(jié)火燒石門山成了記憶里一道風景,再也看不到星空下石門山火路綿延的景象了。</h3> <h3> 這次我們兄弟幾個乘坐越野車進山,雖然路陡彎急,顛簸不已,但比起前兩次舒服多了。車就停在道路盡頭,這里離石門山頂大約還有五里遠,下面就是石門山村,村民已全部搬遷,人去村空,只剩下斷壁殘垣。</h3> <h3> 迎接我們的是成群的雞,一棟新蓋磚瓦房鐵將軍把門。不一會,房子的主人不知從哪里鉆了出來,主動跟我們搭話。他家已經(jīng)搬遷到鎮(zhèn)上了,他回來利用這里的山地搞養(yǎng)殖,雞鴨牛羊,供不應求。</h3> <h3> 我們一行向山頂攀登。天空湛藍,白云悠悠,森林茂密,說笑間來到了蓮花、永新分界的埡口。從埡口到山頂是條掩沒在灌木叢中的羊腸小道,是最吃勁的一段,午后的陽光熱辣辣的,考驗著每個人的耐力。我們一步一趨,艱難攀爬,少不了氣喘如牛,大汗淋漓。大約四十分鐘,我們登頂了。</h3><h3><br></h3><h3><br></h3> <h3> 兩面巨石傲然聳立在那里。多少年來,巨石經(jīng)受風雨雷電的沖刷淬煉,看上去四分五裂,卻仍巋然不動。我們站在巨石上,放目遠眺,心曠神怡。特別是向西南方向看去,“一覽眾山小”,爽心悅目。</h3> <h3> 現(xiàn)在是時候考慮開發(fā)石門山的旅游價值了。石門山作為蓮花縣境內(nèi)最高的山峰,如果把禾山六峰連接起來,把鐵鏡山、陳山的紅色資源聯(lián)系起來,完全可以打造出一個出色的旅游景區(qū)。</h3>